貴陽民間藝術:都溪苗族“二月十五”跳場節

貴陽民間藝術:都溪苗族“二月十五”跳場節

   都溪苗族“二月十五”跳場節,溯源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先秦時代。每年二月十五這天,苗王要帶領族人舉行祭天、祭地、祭祖活動。活動在秦、漢至明、清等朝代,因戰爭摧殘、四處逃遷及窮困所迫,間斷舉行。明末一六四三年,黑羊大箐苗王瑤齋豹為其女兒阿齋利招親自此恢復至今。節日分別由瑤齋豹的三個兒女居住地輪流巡迴舉辦,大哥瑤齋利跳三年,二哥走齋利跳二年,么妹阿齋利跳一年。時逢節日,都溪、石頭寨、高寨每年分別跳三天:二月十四為踩場,二月十五為正場,二月十六為收場。近四百年來,這一古老的跳場節,遵宗循矩,世代相傳。

貴陽民間藝術:都溪苗族“二月十五”跳場節

   二月十四踩場:上午舉行“祭祖尋杆”;“敬祭竹神”;“升旗祭祀”;“送旗”;“換旗、升旗、跳踩場舞”活動;下午舉行“展旗杆玩夜場”活動。活動地點分別在苗王府、竹山、苗王府和場壩舉行。
   二月十五正場,主要內容:上午舉行祭祀大典;下午舉行親友聯歡;晚上舉行夜場。
   二月十六收場:上午巳時時分,族人聚於跳場,苗王祭祀致謝祖宗後,引領苗家後生繞祭祀臺跳踩場舞。禮畢,奏樂降旗,鳴炮離場。至此,三天跳場活動圓滿結束。

貴陽民間藝術:都溪苗族“二月十五”跳場節

   都溪苗族“二月十五”跳場地處貴陽市白雲區都拉布依族鄉都溪村翠樹坡。毗鄰貴陽國家級長坡嶺森林公園。跳場從明末公元一六四三年至今,近四百年間,歷經三次變遷:原址。由先祖瑤齋豹首創于都溪大荒田。之後分別遷場於唐家松山、苗壩和都溪翠樹坡。

貴陽民間藝術:都溪苗族“二月十五”跳場節

   都溪苗族“二月十五”跳場節與烏當高寨、石頭寨是“姊妹場”,跳三年,停三年(石頭寨跳兩年,高寨跳一年,)。每逢節日,貴陽各地苗族同胞自發邀約而至,同賀新春,緬懷舊情,增進友誼。由於族人熱愛和政府支持,規模影響程度逐年提升壯大,2012年創歷史最高水平,人數已達4萬餘人。其主要價值:

貴陽民間藝術:都溪苗族“二月十五”跳場節

   一、已發展成為省會城市中心城區苗族傳統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和展示的自然博物館。
   二、場地毗鄰貴陽國家級長坡嶺森林公園,地理條件優越,集旅遊、休閒、觀光為一體,對進一步促進民族鄉村經濟文化發展有積極作用。
   三、政府重視,苗族熱愛,民族團結,村寨和諧,場所固定,產權明晰,有人理事,世代傳承。

貴陽民間藝術:都溪苗族“二月十五”跳場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