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當下的中國談論教育似乎是件很時興的事情,雖然教育一直被冠之以最為神聖的事業之一已有較長時間。而自從1977年冬季恢復普通高考以來,“高考”始終是中國教育界一抹最亮的色彩。有關高考的改革始終牽動著千千萬萬普通家庭的心。但是,關於“中國高考”的諸多細微之處其實很多很多人並不瞭解,甚至存在著嚴重的誤區,而這些誤區長久以來左右著社會的心態——因為正是這些誤區的存在讓許多國人無法確切理解中國教育其實蘊涵著些許巨大的隱秘!往下筆者將本著客觀主義的視角來審視和分析有關中國教育的考試、升學、招生、錄取等一系列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聚焦高考招生-錄取模式從“文理分科”過渡到“文理合並”這一重大改革事項。
文理合並招生應該說是各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的一個亮點,但是文理科“分”與“不分”的社會意義事實上對於社會各界來說是很朦朧的。因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並不準確地對應於今後高等教育階段的專業學科要求。
其實本人一直不太喜歡隨意使用“基礎”一詞,因為俗稱的“K12”教育更為準確的稱呼應該是“初等”教育,將之作為與“高等”教育平行的概念存在。
所謂“文史類”和“理工農醫類”的提法本身亦是問題百出的。請仔細想一想,納入文史類考試的數學和地理以及歸入理工農醫類考試的語文和外語該是何等尷尬的存在啊!倘若撇開這一尷尬和彆扭不說,我在此先拋出一個引人尋思的小秘密:文科類考生是不能選擇數學和地理類學科作為自己高等教育階段的專業的;但是理科類考生卻能在一定條件下擇取語文和外語類學科作為自己高等教育階段的專業。
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有深刻歷史根源的。但隨著新高考推行文理合並招生之後,這一局面將不復存在。也就是說,曾經的文科生放在現今的志願填報格局中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如果這個文科生還是一個超級全能生的話,那這個優勢將不可限量,更別提實行相對等級賦分制以後了。因此,文理合並招生的實行是需要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
我記得,不管是過去,還是如今,有一種聲音一直不絕於耳:理科生看得上文科,卻看不起文科生。簡單將之歸結為理科生對文科生的傲慢與偏見則是一種淺顯而鄙陋的見解。這其中掩映著高考“文理分科”時期的一個巨大秘密,一個被忽略的事實——理科生的綜合素質明顯強於文科生——不論是在學識、學力,還是能力的均衡上。如果我們來仔細考察普通高考恢復以來通行於全國範圍內各個時期的高考模式,這一結論幾乎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個時期——從1981年到1993年的“文六理七”時代,從高考模式的標準形態來看(即不考慮加試科目——英語計入總分的比重),文科類考試共6門,總分640分:語文120分,數學120分,外語100分,政治100分,歷史100分,地理100分;理科類考試共7門,總分710分:語文120分,數學120分,外語100分,政治100分,物理100分,化學100分,生物70分。
●基本前提與假設:為了最大程度照顧文科生的感受,將地理整個科目視為理科(但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的“理”性實在偏弱),並且將隨後幾個高考時期的文科數學與理科數學分值同等處理。
●基本特點:文理科都考政治(而且安排在第一場,跟如今的考研相似!),理科類考生在數量上得多考一門。
●初步分析:文科類考試:文理科目組成之比:4:2;文理科目總分構成之比:21:11≈2:1;理科類考試:文理科目組成之比:3:4;文理科目總分構成之比:32:49≈2:3;
◆基本結論和評價:理科考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均衡度都勝於文科考生。
★第二個時期——從1994年到1999年的“3+2”時代,這一時期高考模式尤其值得注意和重視,這是隨後種種高考改革方案的原初範式,文科類考試共5門,總分75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50分,政治150分,歷史150分;理科類考試共5門,總分75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50分,化學150分,物理150分。
●基本特點:文理科考試數目相等,語、數、外統考三科已確定,文科類考試特有的政治、歷史和理科類考試特有的化學、物理有點小難度!很明顯,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考試科目都相較“文六理七”時代有所減少。原因是在1993年,“素質教育”一詞正式進入了黨和國家關於教育頂層設計的文件——《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了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國家教育部門通過高考科目的微調為廣大中小學生,尤其是高中畢業生適當減輕了課業負擔。從此,這也開啟了圍繞普通高考而形成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爭論的熱度至今未減——這當然是後話!
●初步分析:文科類考試:文理科目組成之比:4:1;文理科目總分構成之比4:1;理科類考試:文理科目組成之比:2:3;文理科目總分構成之比:2:3;
◆基本結論和評價:理科考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均衡度仍勝於文科考生!
★第三個時期——從2000到2003年的“3+X”時代,X是指綜合科目——“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或者“文理綜合”(極少見),一般是加文綜或理綜。文科類考試共4門,總分75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50分,文科綜合300分(地理100分+歷史100分+政治100分);理科類考試共4門,總分750分:語文150分,數學150分,外語150分,理科綜合300分(物理120分+化學100分+生物80分)。
●基本特點:據我推測,可能是某位大佬預言,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在“3+2”時代的高考理工農醫類科目中竟然沒有生物,這是不能容忍和理解的!而高考選拔出來的人才在生物方面的素養不高更是不能接受的!於是理科類考生在物理、化學之外加試了生物——於是,物、化、生組合了我們熟知的“理綜”,相應的,文科類考生另加了地理,從而地、史、政組合成了“文綜”。可是,文科類考生另加了地理科目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業負擔,因為我已經明確提示過文科類考生在填報志願時是幾乎不能選擇跟地理學科相關的任何專業,比如大學科學、海洋科學、地質學等理學專業!
●初步分析:文科類考試:文理科目組成之比:4:2=2:1;文理科目總分構成之比2:1;理科類考試:文理科目組成之比:2:4=1:2;文理科目總分構成之比:2:3;
◆基本結論和評價:即便將文科數學等值於理科數學和把地理科目分值全部視為理科分值,理科考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均衡度仍略勝於文科考生!
在這一時期,普通公眾會習慣性地將高考模式的變更歸結為“高校擴招”這個盛行一時的社會熱點。我們熟知的“高校擴招”是1999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所倡導的,而《計劃》的出臺則是響應科教興國戰略而作出的現實佈局和未來(跨世紀)規劃。至於高校擴招的“是”與“非”暫且留給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在此不作任何詳細的評述。
當然在隨後的幾個高考改革試行週期裡,由於分省招錄的緣故和高校擴招的逐步推行,再來探究全國通行的典型模式已無較大意義,故不再贅述。
綜上可知,從客觀上來看,理科考生對文科考生的“輕視”是有一定依據的!如果進一步審視,我們會發現理科考生其實是真正意義上的“文理兼修”之才,而文科考生則是被冷落一邊的偏科之士——其實從來沒有徹底的文理分科,只是從紙面上看,文科考生所展現的素養和學識的確遠遜於理科考生!但是文科考生分數分佈之稠密和高考志願分配格局之劣勢也讓理科考生佔據了相當大的優勢,以至於從全國大部分省份來看,文科考生的競爭壓力其實是大於理科考生的!因此,在文理科合併為普通類招生以及形成全省統一公佈的分數線之後,文理分科的差別將蕩然無存! (待續)
閱讀更多 近思貫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