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山東盡叛”,為何反秦者多出自“山東”

自秦孝公任命商鞅變法開始,秦國經六代國君,凡一百一十五年,傳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完成統一,鑄就子孫帝王萬世之功業。

然而自始皇帝死後,看似強大的秦帝國竟然在陳勝、吳廣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轟然倒塌,經二世而亡,終落得個身死國滅的慘淡下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從最初陳勝的張楚政權與秦帝國的對抗,再到山東豪傑的接踵響應,並與秦形成東西對峙之局面,秦末的反秦局勢經歷著深刻的變化。

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山東盡叛”,為何反秦者多出自“山東”

一.從星火走向燎原的反秦鬥爭

在秦二世和趙高的手裡把秦國使勁兒折騰之後,這個以武力統一六國,卻匈奴七百餘里的龐大帝國終於向歷史的深淵駛去。打響第一槍的便是傭耕之人陳勝,接著便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神州大地遍起反秦之煙火,終於將這個開創萬世之業的帝國所埋葬。

1.張楚政權與秦的對立

秦末法制嚴苛,《史記·陳涉世家》記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於是陳勝、吳廣於大澤鄉揭竿而起,聚集同行徒屬,進攻大澤鄉。進攻過程很順利,地方百姓也都積極響應,部隊發展速度極快,不久後便有了上萬士卒,千餘馬匹。同時考慮到政治號召力的問題,起初借用公子扶蘇、楚將項燕的名號,待到勢力發展起來,陳涉便自立為王,建立張楚政權。

《史記》載“欲張大楚國,故稱張楚也”,

陳勝將自己創立的政權稱為張楚政權,主要出於以下三點考慮:一是其起義地點在楚國舊地,打出楚國旗幟可以很快團結當地勢力,為自己隊伍的擴張與勢力的發展提供極大便利;二是楚國雖為秦所滅,但楚人有著近乎狂熱的愛國熱情,傳唱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歌謠更是明證;三是楚國在滅國戰爭中抵抗最為強烈,其戰況之慘烈遠非其它五國可比,借楚之名可以贏得百姓的廣泛同情與支持。

基於這些原因,陳勝公然的豎起了反秦的大旗,除向西繼續派出同秦軍作戰的部隊外,陳勝還另遣兩路大軍,一路由武臣帶領北上趙地,一路由魏人周市帶領進取魏地,希望能同時喚起各國與秦國仇恨的記憶,一同反秦。隨著六國貴族反秦勢力的覺醒,各地反秦武裝成燎原之勢。

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山東盡叛”,為何反秦者多出自“山東”

2.函谷關外皆非秦土

武臣雖然僅率領三千士卒北上趙地,但其在聯合地方豪強勢力後,實力迅速擴充,軍隊數萬,並在極短時間內佔據了趙國舊地的四十座城池。隨著武臣自身實力的增強,以及陳勝派出與秦軍作戰部隊的失敗,武臣便自立為趙王,出於對付共同敵人的需要,陳勝默許了趙王的存在。

而韓廣在被武臣派去攻佔燕地後,被燕地貴族擁為了燕王武臣同樣默許狄縣的齊國王族後裔田儋,聯通從弟田榮,以及田榮弟弟田橫一起殺死縣令,自立為齊王,然後率兵向東順利平定了齊國舊地。魏人周市在見識到齊國王族的影響力後,擁立魏國王族後裔寧陵君魏咎為魏王。楚國名將後裔項梁、項羽叔侄於會稽郡起軍,在張楚政權覆滅後,立熊心為楚懷王,楚國復立。

韓國的宗室子弟韓城被項梁立為韓王,韓國復立。至此,秦國曆經七代完成的統一六國之業轟然倒塌。不僅是原有的六國得以復立,趁著天下大亂,自發組織的地方起義部隊也得到了發展。陳人秦嘉在東海郡起兵反秦,番陽令吳芮同樣起事,高祖劉邦也於沛縣起兵響應。至此,由張楚政權分化出的反秦勢力,同六國貴族勢力相結合,再加上自發的反秦武裝,函谷關外遍是反秦的旗幟。

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山東盡叛”,為何反秦者多出自“山東”

二.反秦勢力出“山東”的緣由

這場由秦帝國與陳勝所創張楚政權的鬥爭,隨著局勢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了山東(崤山以東)勢力同秦帝國的對抗,與當年山東各國合縱抗秦略有幾分相似之處。那麼秦末以來,反秦者多出自山東的緣由何在呢?

1.六國舊人對秦無認同感

前文已經提到,秦國曆經百年時間才完成統一,而六國真正的覆滅是由始皇帝在十年內完成的。因此傳至二世時,秦帝國對於山東六國實際統治時間並不長,統治根基並不深厚。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採納李斯建議,對全國實行郡縣制,建立的是集權主義的政治結構。

從客觀意義上來說,從戰國的分封制到統一的郡縣制,這是制度上的進步。但對於剛剛被滅國的六國舊人而言,並未被秦法同化,因此短時間內這種制度便顯得專橫、野蠻、殘暴。《漢書》記載,始皇帝統治時,百姓負擔

“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可見,對於群眾而言,統一後的天下雖然兵戈已停,但並未減輕生活負擔,相較以前,生產環境似乎更為艱難。

由於秦帝國本就對六國無實際統治,未來得及貫徹執行制度,因此使得六國舊人對秦無認同感,反而懷念起了戰國時期的日子,這便讓山東六國的復立有了思想基礎。由此可見秦王朝對於關東地區,尤其是楚地的統治基礎是極其薄弱的,原六國人士對於秦根本沒有認同感。在秦王朝統治力一旦下將,楚地的各種各樣反秦武裝鬥爭也就風起雲湧的開展起了。

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山東盡叛”,為何反秦者多出自“山東”

2.山東反秦者出於私利的需要

對於六國貴族勢力而言,山東六國各立國百年以上,貴族勢力長期形成了固有的政治特權,但秦帝國的統一,使得這些特權不復存在,因此大多山東貴族皆夢想恢復之前割據的狀況;對於山東各地起義軍而言,趁秦之統治根基未穩,於亂世中謀取私利是他們反秦的動機。

前者可參見六國未覆滅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出生顯赫,權重一時,《臣道》載“齊之孟嘗,可謂篡臣也”,何謂篡臣?行拂逆君王之命且不利於國事的臣子。敢於拂逆君王,足見其權力之大。六國舊貴族出於私利需要,便有了反秦的動力。至於各地起義軍,則更多的則是出於奪權取地的需要。陳勝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便是對他們出於私利的最好註釋。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於秦末起義中出力的山東反秦人,無論是六國舊貴族,還是尋常起義武裝,均參與了最後的利益分配——裂土封王

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山東盡叛”,為何反秦者多出自“山東”

三.山東反秦者的作用

在面對一個共同且又強大的敵人時,山東各地反秦勢力群起響應,對於推翻秦朝統治無疑有著積極影響,但各種勢力魚龍混雜,其中不乏看重私利者,又對反秦大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1.積極作用

秦末六國貴族在反秦鬥爭中極為堅決,這包括贊同以及反對分封的人。這些貴族在鬥爭中極為勇敢,即使鬥爭環境異常險惡,陣營中也不曾出現懦夫和叛徒。項梁於定陶戰死;田儋死於支援魏豹的臨淄保衛戰中;魏豹兵敗後“咎為其民約降。約定,咎自燒死”。即便出於生死存亡之際,他們也不曾投降,彰顯了其氣節。這些人中很多犧牲了,但無一人叛變投敵。另外秦末六國貴族的分裂割據行為,一定意義上打擊了秦的統治,削弱了秦帝國的整體實力,使得陳勝起義之後,很快出現了“山東盡叛”的局面,極大的牽制了秦軍的活動,使得反秦鬥爭的勝利天平向山東各國傾斜,秦朝的統治也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局面,這充分說明了山東各地反秦者在鬥爭中起到的積極作用。

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山東盡叛”,為何反秦者多出自“山東”

2.消極作用

六國貴族在反秦鬥爭中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但其同樣存在著消極影響。首先,六國舊有勢力熱衷於擴充地盤,發展自身實力,對於反秦鬥爭反而放在了後面,這不利於大局的發展。在陳勝的三支西征軍行動失敗後,引來了秦軍主力的瘋狂報復。彼時章邯已率秦軍主力進逼陳勝根據地陳縣,但各路諸侯竟無一人應陳勝之邀前往救援,使得陳勝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身亡,這對於打擊秦的統治來說無疑是消極的。

另外,各貴族勢力在擴充勢力時,常常會與其他起義軍有衝突,形成了內耗,不利於各路大軍的團結。如武臣派韓廣攻取燕地,結果韓廣自立為燕王,本來武臣想要武力解決的,後來雖然和平解決了,但隔閡已經產生了。項羽於鉅鹿大戰秦軍,其餘聯軍竟作壁上觀,擔心自身實力受損,種種行為均削弱了抗秦鬥爭的力量。這些是這些山東貴族在反秦鬥爭中的消極作用。

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山東盡叛”,為何反秦者多出自“山東”

四.小結

陳勝的振臂高呼使得山東反秦勢力得以蓬勃發展,從最初的張楚政權與秦帝國的戰爭,逐漸演變為崤山以東諸侯與秦的戰爭。而由於秦之一統時日不長,此時六國舊人對秦無認同感,使得反秦思想湧動,山東反秦者出於私利需要便拉開了反秦的序幕。

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山東盡叛”,為何反秦者多出自“山東”

這些六國舊貴族勢力在反秦鬥爭中,削弱了秦帝國的地方統治力量,對於反秦大業有著積極作用,但彼此內部因利益產生的爭鬥,又對反秦大業有著不利的影響。即便如此,山東各反秦勢力最終也在聯合下完成了滅秦之舉,這一切行為,終為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漢帝國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史記》

2.《漢書》

3.《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