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长相不差,文采不差,为何始终比不过林黛玉?



宝钗和黛玉一直没有可比性。 一个是神仙下凡,一个是凡夫俗子。 这也是宝玉不可能选择宝钗原因,因为宝玉也是神瑛侍者下凡。

其实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宝钗也比不过黛玉。

首先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的女儿。林如海出身显贵,祖上也曾袭过列侯的,虽然到了林如海不能世袭了,但是人家会读书,是探花,也就是科举考试第三名。这个是非常厉害的。所以作者对林家的评价是“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

母亲贾敏是贾府的千金大小姐,从小受到的待遇连王夫人都羡慕,该是一种什么境界啊。

从贾母对元春培养来看,贾敏的素质也一定是非常高的。

所以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的林黛玉想不优秀都难。而反观薛宝钗,虽然母亲和父亲都是出身于四大家族,但是一个是皇商薛家,一个是尚武不尚文的王家,和林家,贾家真没法比。

其次,作者虽然对薛宝钗的赞誉很多,夸她漂亮,有才华,会做人。但是细细分析起来,就会发现,宝钗的漂亮,才华和会做人都是为了衬托黛玉。

宝钗很漂亮,珠圆玉润的,但是在宝玉眼里她太胖了,不如黛玉袅娜飘逸。

宝钗很有才华,懂得多,写诗也相当不错。但是林黛玉更有才华,而且擅长女红,这个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是最优秀的表现。

所以你看虽然宝钗经常做女红到三更半夜,但是她的技艺远远赶不上黛玉。

拿写诗来说,虽然一开始似乎宝钗在诗社里拿了冠军,但是也是作者欲擒故纵的手法使然。后来黛玉的菊花诗勇夺前三名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后说一句,林黛玉是神仙,如果不写几个出类拔萃的凡人来衬托,怎么能看出她优秀来?

而宝钗的不幸就在于她只是个出类拔萃的凡人!


凡眼看红楼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疑惑,为什么贾宝玉偏爱柔弱的,爱耍小脾气的林妹妹,偏偏对温柔懂事,端庄大方的薛宝钗一点也爱不起来呢?

其实,林黛玉并非一无是处,她有三处优点,让宝玉爱不释手,从此其他女子在他心中的地位,都不及林黛玉万分之一。

一、才华横溢,平等待人

黛玉的才华,不逊色于大观园种的任何一个人。可整篇读下来,却从不曾见黛玉因为自己的才华而看不起谁过。

香菱学诗,舍近求远,不找自己丈夫的妹妹宝钗,偏爱来潇湘馆找林黛玉。黛玉是热情的,虽然外表清冷孤傲,可对身边的人却掏心掏肺。

香菱来找她学诗,她从不曾冷嘲热讽,也不曾因为她的身份低微而有丝毫的怠慢。于黛玉而言,每一个喜爱文学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她甚至把自己多年来读的诗词送给香菱,还悉心教导,只希望她能够写得好诗。

才华横溢,身份尊贵,却懂得平等待人,这个性子,和宝玉是何其相似。

都说贾宝玉是花丛中的绿叶,身边围绕着无数女性,可他确实是那个时代里,唯一一个对身边女性格外尊重的男子。如贾琏,也曾被本能模糊了感官,他不懂得珍惜王熙凤和平儿的好,也根本保护不了尤二姐。

于宝玉,女性是用来尊重的,哪怕是丫头,也值得被好好照顾。于贾琏而言,兴致上来了,女子便是自己掌心的宝,兴致没了,女子便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了。

宝玉待人是平等的,无论你是丫头还是贵族,可偏偏这样的平等,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畸形的。哪怕如薛宝钗,待下人的那种好,也只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黛玉,却能让紫鹃引她为知己,私底下亲近如姐妹,足以看出黛玉的三观。

三观相似的人,才会相互吸引,这也是为何宝玉独爱林妹妹的原因。

二、擅长撒娇,也懂大局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会本能对林黛玉厌烦,厌烦她的小性子,厌烦她的哭哭啼啼。

可书中的林黛玉,从来就不是一个不懂大局的人。她所有的小性子,也只是针对宝玉。就好像青春时期的初恋,彼此常常因为一点点小事闹别扭,人之常情罢了。在最能够放肆去爱的年纪,最不懂得如何去爱,这本就是人生的常态。

黛玉的母亲,是贾母最宠爱的女儿嘉敏,她的父亲,是皇帝最赏识的才子林如海。两个人如男儿般养大的女儿,怎么可能是个不懂大局,凡是哭哭啼啼的女孩?

她初入贾府,不过六七岁的年纪,便能懂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这样的女孩,又怎么会是个不懂大局的人?湘云暗地里说过她多少坏话,也不曾见黛玉对湘云动过气,她懂得湘云的性子,也懂得包容,最后两个人成为好友。

黛玉的哭哭啼啼,是真的难过,可她的难过,并没有影响到任何人。年幼离家,她思念家人到夜不能寐,却从不曾以此为由开口给自己寻求特权。初入贾府,她因为惹宝玉摔玉而自责,她怪罪的从来都是自己,不曾推卸责任怪到别人的身上。

她还懂得理财,没有出过规格的女孩,却能说出“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这样的话,也可见她的智慧。

真正读了书的人,便会发觉,黛玉似乎和传闻里的有些不一样。她牙尖嘴利,最会讽刺人,却也只将这种本事用在宝玉身上。而对于宝玉而言,黛玉的这种嘲讽话,本质上是一种打情骂俏。

世人常常容易苛求,渴求一个本身优秀的人更加完美,仿佛她身上有一点点缺点便十恶不赦,却又更容易宽容坏人,只要他做了一件好事便抹去曾经全部的恶。

三、擅长反思,一直成长

在整个十二金钗里,黛玉的成长是最大的。

从年少谨慎,到最后宽容,她收获了大观园里几乎所有人的友谊。她曾防备着宝钗,却也懂得认错。她会和宝钗坦白,“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可知我竟自误了。”

越是长大,黛玉的心便越宽容。从她懂得宝玉和自己是一样的心以后,她再也不是那个伤春悲秋的小姑娘。她会和薛姨妈说:“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她也会和丫头婆子们说:“难为你们。误了你们的发财,冒雨送来。”

她以前的伤感,以前的别扭,以前的没事发脾气,其实本质上就是恋爱中的小姑娘,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可即便如此,她一样克制,只是将脾气发在了那个让她没有安全感的宝玉身上,从不曾迁怒任何人。

其实黛玉要的,也不是明媒正娶的世俗名分,她苦于没有父母在世,无法为自己的姻缘作主。可当她明白,宝玉的心和她一样的时候,她似乎也能放下一切。

只要你不负我,我便生死相依。

这样纯粹的感情,似乎也只有青春时代才有了。

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黛玉死在贾府败落以前,也算是一种幸运了。

她本就是还泪而来,当眼泪流尽,她也该回自己的地方了。


灵枫历史阁


薛宝钗长相不差,文采不差,为何始终比不过林黛玉?

  这话要怎么说呢,按现代人的看法,两人各有拥趸,都是一等一的姑娘,做妻子做朋友,都是相当不错的。书出来后,两派也争执不休,可是在贾宝玉眼里,薛宝钗再好,那也不是他想要的,他的爱,只是林黛玉。就我个人而言,我虽觉得宝钗不错,但比林黛玉稍差那么一点。

  林黛玉是一首诗,她真率。黛玉是千金大小姐,却又寄人篱下,为了生活,本应察言观色八面玲珑,可是她却从来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从始至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想怎样就怎样。宝玉与她情投意合,她在意中人那里,使着各种小性子,完全如今天一般小儿女的作态,温馨着,忧伤着。她喜散不喜聚,所以虽大观园花团锦簇,她却时常独来独往,以诗为心,感受着自然界的孤独,她哀飞鸟,叹春秋,感风雨,写下一首首人生的诗词。她的诗,往往淡然尘世,往往哀婉凄清,一如她的气质。人们热闹着过花神节,她却跑去葬花,在纷飞的花雨下,只有宝玉和她心心相印,倾听生命离世的声音,人都说《葬花词》,葬的是黛玉自己,我想或许是这样的,文人气质的她,是那首诗的诗魂。

  林黛玉无疑是灵性与才情的结合体,在她的身上,宝玉看到的是诗人哲人的情怀,有道有佛,有悲天悯人,在他人看来,就是悲观主义的了,可是那就是林黛玉,生命总是会毁灭的,正如落花,正如残荷,可是文人,总是为诗而生,为诗而活,都说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要写到极致,难免要苦吟,苦吟着费心着,林黛玉也就是那“煎首年年复月月”,为泪而生,泪尽而逝,也为诗而生,与诗同归。

  林黛玉的恋情,是以诗人气质为前提的,她的执著,在于她执著坚持自己的个性,有爱情还不够,还得坚持有自己的个性,不能为了婚姻而改变,她不可能妥协,所以,林黛玉不会为了顺应环境,而改变自己高洁的本性,讨好于世人的事情,她做不出,所以,她是个叛逆,而这份叛逆,宝玉喜欢,因为他也是个叛逆者。

  我喜欢黛玉,是因为她的坚持本真不放弃。这份坚持,有多少人能有?为了生活,许多的本真离我们已渐渐远去,为了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被扔到一边去了。薛宝钗无疑是做得相当好的,她也曾有过理想,可是随着现实的改变,她也跟着变了,这样的人,当然值得敬佩,也许更难做到,但是世人都是如此,被毁灭的那个永远得不到了,时间沉淀下来的悲剧,也就更有永恒的魅力了。(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1:宝钗仅仅只是皇商家的女儿,而黛玉祖上四世列侯,其父林如海更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钦点的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荣国府嫡出的千金小姐。两人的身份高低是不言而喻的。

2:黛玉未曾入贾府时,在家里是被当做男孩教养的。林如海更是专门聘来贾雨村作为黛玉的私塾先生。贾雨村那可是补过实缺的进士!尽管此人人品低劣,可书本上的学问那还是相当高的。用进士身份的老爷给自己的孩子尤其还是女儿做私塾先生,这样的手笔就不是普通富贵人家可以想象的了。而宝钗呢,从她母亲薛姨妈、姨母王夫人、表姐王熙凤以及亲哥哥薛蟠来看,无论是她的父族薛家还是母族王家都谈不上书香门第。薛家是皇商,这个身份一直都没有太大变化。王家用王熙凤的话来说是:“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轮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薛王两家都可以说富则富矣,贵则未必。

3:薛宝钗和林黛玉住在大观园里,都是贾府的姑表亲戚,难免人前人后被拿出来比较。黛玉的潇湘馆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梁间有燕子筑巢,月洞窗外养着会吟诗的大鹦鹉,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可以想象,潇湘馆是一个多么典雅又富于生机的居所。这应该是黛玉幼时在家受父母影响,以及在贾府被贾母潜移默化的结果,她自幼亲密接触的三位长辈应该都是懂生活、爱生活、有趣的人。而薛宝钗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自己也一直是过着谨言慎行、压抑无奈的生活。



sissi33


如果说在贾宝玉眼中,薛宝钗尽管美貌,雪白的臂膀也吸引过他,博学多才也使他称为"一字师",但是终究比不过林黛玉与他的思想契合,互相认为"是个知巳"。无论宝钗如何完美,当然比不过林黛玉。

但题主的问题显然不是只问贾宝玉对两个人的看法,这就有点难度了,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拥黛和拥钗两派一直不停争论,甚至老拳相向,那么两人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家世、容貌、才学。

家世是外在条件,但在封建社会也是必定考虑的条件。黛玉家四世列候、父亲探花出身,巡盐御史,兰台寺大夫,如果活着,要比薛家高的多,但死了,又无爵位继承,黛玉就是个平民,且为丧母长女,五不娶的第一位。薛家是逐渐破败的商人,如讲家世,黛玉略小胜。

容貌二人都很美丽,一似杨妃,一如西施。

才学,宝钗基础厚重、博学,黛玉灵动,意境超人。不分上下。

但身体黛玉比不了宝钗。

二、为人处事。

管理能力。两个人的丫环对主子都很忠心,所在院子也平静无事,但宝钗参与过薛家和大观园的管理,并且对奖金分配制度提出建议。并在大观园建立了自己的人脉网,对大观园特别是怡红院中的丫环性情品德大都了解。这是黛玉远不能及的。

三、真与假。

林黛玉喜怒笑骂由心、与别人斗嘴,与宝玉呕气、吵架也是全无遮掩,就连读西厢、牡丹亭也会带出幌子来,叫人抓住把柄。

对她喜欢的人满腔热情,香菱学诗,宝琴、岫烟的来往,俱是真心,甚至对宝钗最后也是全心全意。

而宝钗在生活表现中你不知她是真还是假。除了偶尔对宝玉的真情流露这种极不淑女的作法和被称为杨妃时的恼羞成怒外,薛姑娘对外永远是淑女典范,说她喜欢湘云,在抄查大观园后一弃了之,说救香菱,在她要学诗时却讽刺她得陇望蜀,问她喜欢什么,却说别人喜欢的。如果说她隨分从时,自云守拙,她却时时摆出一副卫道者和先生的架势去教训別人,对自己不守礼法的事永不提一字。说她在贾府做客,却在人家后院罗织了那么大一张关系网。为了金玉良缘真是煞费苦心。

不管薛宝钗如何优秀,在做人的"真情、真心、真我"上,她永远不能超越林黛玉。


旁观者岚


因为薛宝钗太完美了,完美得身上写满了“假”,让人感到虚伪。

而林黛玉则有着很多小性子,受人议论的缺点,则代表着“真”,让人觉得真实。

有这么一段流传很久的话,如何快速地让初次见面的人和你无话不说,最好办法不是谈论共同点,兴趣点等等,而是主动向对方分享一个自己的秘密或自己的缺点,而对方作为回报,肯定也会回你一个她的秘密或缺点。之后会怎样?你们连这么私密的话题都聊过了,那还有什么不可说的,自然变得无话不说了。

而薛宝钗与林黛玉最大的区别,便在于薛宝钗自幼心气高,总是觉得自己十分优秀,在他人面前滴水不漏,面面俱到,没有丝毫差错,努力地塑造着一个完美女人的人设。可是,我们都知道,只要是人,哪有完美无暇,没有缺点,不会犯错的。所有的完美,都只是个人的伪装罢了,显得虚伪至极。没有缺点的人,极善于伪装自己,欺骗他人,这样的人,铁定会让身边的人倍感压力。人都喜欢轻松的环境,所以会自然地逃离身边的压力。

所以,薛宝钗便无可避免地被身边人远离,而林黛玉纵然使小性子,也回让他人心生亲近。人心都跑了,你说,薛宝钗还比得过林黛玉吗?


庭院风鸣


林黛玉与薛宝钗相貌不相上下!一个是风流剔透,一个是温婉端庄。两个都是风华绝代,才华横溢的奇女子!黛玉感性,任性,宝钗理性,智性!!林黛玉多愁善感,宝钗沉稳大方!黛玉从敌视宝钗到姐妺情深,惺惺相惜!是因为宝钗的大爱,包容,善良深深感染了她!宝钗真正体恤下人,真正为家族的腐败没落操心!宝钗同情下人,也同情黛玉的不幸!

宝钗送黛玉燕窝的一段经典对话,更是增进了彼此的姐妺情!

至于有人说宝钗抢黛玉的宝玉,更是无稽之谈。宝钗是真正肴望宝黛他们在一起!自己做个旁观者,祝福者!无奈世事难料,加上黛玉的任性和多愁多病的身,在贵妃和王夫人的眼里失分了!宝钗就这样躺着也中枪,被选为宝玉夫人!虽然宝钗一百个的不愿意,无奈家规与极等级压人!而妥协了!

林黛玉的爱是极端的爱,爱的辛苦,被爱的人也辛苦!这样的爱情在现实也注定长久不了!相反,宝钗的爱,外冷内热,给别人自由,这样的爱才是人们喜欢的!


云庐煮酒


宝黛三生情缘,小说一开始,就定下来这样的基调。宝钗虽然参合其中,以“金玉良缘”做底,其实,在宝黛钗在三人的关系里,宝钗始终处于劣势,而且,她在至少四件事上,无法和黛玉相提并论。

一、社会地位上

林家,是袭了四世列侯、钟鸣鼎食的书香之族,也就是说林家世代都是文官,是国家治理的重臣,也是士林典范,标志就是林黛玉之父的探花出身。这样的家庭在封建社会是顶级的贵族,贾府以武起家,是比不上林家的。薛家虽说也是贵族,门第根基更加不能和林家相提并论了,一般的读书人都有可能轻视薛家,清高的士大夫阶层更容易看不起薛家。说白了,薛家是商贾之家,尽管做的是顶级的生意。可是封建社会,一个“爵位”,一个“诗礼”,薛家怎么赶也是赶不上的。

二、气质风范上

林黛玉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女性,外表上可以用“标致”“风流”两个词来概括,古人的风流和我们今天的理解不一样,大概可以类似于今天的性感和气质两个词的合意。曹雪芹还将这个词给了王熙凤、秦可卿和秦钟。红楼美女多,在曹雪芹的笔下她们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若论漂亮,尤二姐算是美到不可方物的,曹公给了她“标致”,却绝不会赋予她“风流”,就是说她不过拥有好看的皮囊而已。

林黛玉的气质里最重要的是浓浓的书卷气,潇湘馆里的大书架子和小书架子上磊着满满的书,黛玉本人更是手不释卷的。红楼人物喜欢独自以诗咏怀的,林黛玉排第一。读书作文是一个文人生命的组成部分,还有一个人早期也是如此,就是黛玉的老师贾雨村,贾雨村好坏暂且不论,学问极好是没有异议的。

有学问这种气质怎么说呢?其实古今相同,即使今天我们仍然要说象牙塔、文化人,与之形成对照的就是市井和庸俗。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生命状态,不同的精神世界。

三、人缘上

《红楼梦》第五回,曹雪芹对宝钗黛玉进行了一番比较:

“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

千万别被作者这句话哄骗了,曹公将宝钗比国色天香的牡丹,将黛玉喻高洁的水芙蓉,说起牡丹,代表的就是富贵,国色天香之余也还有那么一点世俗气,而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的代表,说的是一个人的风骨和品质。对于古人士大夫来说,在人格上自然以荷为人生的坐标。不是有一句话说:久不见荷,就会觉得牡丹美。欣赏荷,当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可这个高层次,显然不是荣国府里的仆妇和小丫鬟们可以欣赏和理解的。

论人缘,其实宝钗比黛玉差太多了,姐妹们,三春和黛玉均有互动,而且常有玩笑、打趣,和宝钗却没有一次亲密性举动的描写;崇拜宝钗的湘云最后也看清了宝姐姐,与黛玉重归于好;薛家自家人香菱要学诗,在宝钗那里碰了钉子转而向黛玉拜师,与黛玉亦师亦友;薛宝琴与黛玉的关系如同亲姐妹;妙玉如此清高,除了宝玉,她独推崇黛玉;宝钗的亲表姐王熙凤一样倾向黛玉而疏远宝钗;就连活死人李纨也是常常和黛玉开玩笑的。

大观园里,除了怡红院热闹,还有一个地方大家爱串门,这个地方就是潇湘馆。而随和大方、入份从时的宝钗的蘅芜苑,却鲜有人踏足。这些细节常常被忽略,细读却很能说明问题。

四、真情上

不可否认,喜欢黛玉的读者恐怕比喜欢宝钗的多些,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黛玉的真。

黛玉对人是真心的、真诚的,黛玉的人性是坦荡的,我们常说“真善美”,“真”排在第一位,一个人玩再多的技巧,就算是能口吐莲花,人们还是会喜欢那个真诚哪怕有点笨拙的人,这是普世价值。曹公说黛玉喜散不喜聚,可是姐妹们在一起,起头大闹大笑的往往是黛玉,大家来看望她,黛玉从来不会有嫌弃之心、驱客之意,倒是薛宝钗,嫌弃湘云和香菱话太多,公开表示自己被聒噪的受不了。

爱情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吧,宝钗费了太多的力气,也俘获不了宝玉的心,若不是黛玉泪尽而逝,金玉良缘能不能成功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屏山品红楼


红楼梦里,写了许多要优秀的女孩,个个品貌一流,才情过人,这其中最出类拔萃的要数黛玉和宝钗二人。

若论长相,薛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林黛玉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由此可知,两人都是绝佳的美人,论才华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霸气绝不输于林黛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高洁,可是看一个人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薛宝钗有几点终是比不过黛玉的,哪怕她最终嫁给了宝玉,赢得了金玉良缘,一是家世环境,二是长期养成的品性,三是对爱情的态度。

家世环境是一个人性格的奠基,林黛玉即使父母双亡也始终是书香门第,家中四代世袭,父亲又是科举出身,算是真正的名门闺女。在初进贾府时就被王熙凤评论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个才算见了”

这里面固然有讨好贾母的嫌疑,可也有一部分是说明林黛玉的气质是极好的,那是书香门第所熏染出来的。而薛宝钗家是皇商,即使再美好也只算富,而不贵。看薛姨妈身边的仆人的名字同喜同贵,薛宝钗丫鬟黄金莺比之黛玉的紫鹃雪雁就多了一份俗气,都比较物质。

品性上,林黛玉更显真诚耿直。钗黛两人都正处少女时期,而薛宝钗却早些学会了成人的圆滑。所以王熙凤说她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文中有两次偷听事件,分别发生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身上,但两人处理的方法却迥然不同。滴翠亭偷听事件中,薛宝钗捕蝴蝶前往滴翠亭突然听到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做为一个大家闺秀,她不仅没有绕开,而且更是凑上前倾听,在被发现时“你们是不是把颦儿藏起来了?”一句话就嫁祸给了林黛玉。

虽说宝钗的苦衷容不得她太随性,但此处也正说明了她的不真诚。而林黛玉同样有一次偷听,是在去找宝玉时恰逢史湘云劝宝玉仕途经济,她听完后选择了默默离开,且更肯定了贾宝玉这个知己。

黛玉的真诚在于,她肯定该肯定的人,也会毫不犹豫的怼自己所瞧不起的人,在贾宝玉给她鹡鸰念珠时她会说这是什么臭男人带过的我不稀罕。她知世故而不世故,带着天然的娇憨。而薛宝钗则更是带了世俗烟火,更圆滑成熟。

在王夫人因金钏跳井后而深感恐惧时她会跑去劝说,说金钏儿是失足掉下去的,在自己生日时会特意迎合贾母喜好点贾母喜欢的戏。这一切都早已褪去了一个少女该有的童真反而更让人有点猜不透看不透的害怕,仿佛那是个雕刻精良的假人。

在对待爱情上,林黛玉比较通透执着。她喜欢宝玉,就大大方方的喜欢。她看到宝玉和宝钗亲近时也会吃醋,玩笑说她刚看见了一只呆雁。在宝钗家饮酒宝钗劝贾宝玉少吃冷酒时,她也会吃醋,含沙射影的对来送手炉的雪雁说,怎的她说的你偏听。

但凡是真正爱着的人吃醋是必然的,因为心里端着他,他的一举一动才更入心。而薛宝钗从她给宝玉绣肚兜赶蚊子一节中相信她是有喜欢宝玉的,但她却喜怒不形于色,让人猜不透。有着做宝二奶奶的青云之志,面子上却依旧无欲无求。她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听从别人安排,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牌坊。

从某种方面来说爱情中的林黛玉远远比薛宝钗更独立更有思想。她们一个是流淌的清水一个却是绣在屏风上的凤凰。

一言以蔽之,就是黛玉活出的永远是自己,而宝钗却是被社会所规定的大家闺秀,黛玉永远比宝钗多了一份灵动。


少读红楼


何来此事,只能说平分秋色。在宝玉和贾母等人的眼里,宝钗始终不如黛玉;在元春娘娘和众多丫鬟婆子眼中,黛玉却敌不过宝钗。

先说黛玉,自幼和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风花雪月,吟诗作赋。宝玉不追求仕途经济,不操心柴米油盐酱醋茶,不问前程,不计后果。黛玉从不强求,和他心心相通,生活毫无压力,无限惬意。贾母更是亲姥姥,能不疼爱唯一的女儿留下的唯一的血脉吗?至于凤姐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她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来可获得老祖宗的欢心,二来自己可以更好地掌控这个大家,因为宝钗的能力对她威胁更大。

再说宝钗,她才华横溢,知书达礼,敦厚娴淑,模样端庄。深得贵妃娘娘的厚爱和器重,被指定为亲弟弟的正室。《红楼梦》着墨较多的金陵十二钗中史湘云和贾探春也是更欣赏宝钗一些,至于妙玉瞧得上的也只是薛林二位姑娘。王夫人和她有血缘关系,喜欢宝钗理所当然,不奇怪。至于丫鬟婆子,都是更愿意和宝姑娘打交道。

男主宝玉人设是不求上进,必然对宝钗规劝非常不满,甚至是痛恨。即使欣赏她的才貌,断不能接受金玉良缘。

故我认为并非宝钗不敌黛玉,只是宝玉主角光环,给人错觉而已。相反,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在世人的眼中,始终是宝钗强于黛玉。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