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滿月”了

人民網上海3月4日電(鄔迪)今天,是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援鄂的第30天。這一天,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急診科護士、救援隊隊員尹媛媛寫了一篇長長的日記,她說:“事非親歷不知難。也許不曾經歷,無法體會這30天裡我們的緊張、壓力、驕傲與感動。”她提筆記下這點點滴滴,因為它一直歷歷在目,裡面有她的故事,也有她身邊、乃至援鄂的每一位“逆行者”的經歷縮影。

記錄人:上海市援鄂醫療隊隊員、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急診科護士 尹媛媛

今年的春節原本是我滿心期許的,已經有幾年沒有回東北老家過年了,也是兒子第一次回去過春節,便早早地做好了安排,雖然趕在除夕夜到家,但心裡一直惴惴不安,疫情的快速蔓延,讓各個城市街頭巷尾的年味裡夾雜著一絲緊張與不安。除夕夜看到科室琨哥(許詩琨)作為第一批援鄂人員出征前線的朋友圈,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本該團圓的除夕夜,但絲毫不能拖延的出征腳步,告訴我這場戰鬥打響了。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做好了下一刻出徵的準備。

大年初一,立即召回的消息如期而至。老公馬上聯繫改簽,幾經輾轉終於安排好了最早的行程返滬,都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深知此刻為人醫者肩上揹負的責任與擔當。家人開始為我準備返程的行李,公公婆婆都是老黨員,他們這一代人,心裡有著更為深篤的家國情懷,雖然盼了很久,只團聚兩天,但這一刻他們給我更多的是理解與支持。我一再堅持獨自返程,想著老公難得的長假,讓他在家多陪陪父母和兒子,但他執意同我一起回來。他說:“我回來可以接送你上班,也能做飯照顧你,這個時候照顧你才是最重要的。”一家人不需要多說什麼,都在為我默默地忙碌著,這一刻覺得身後有無窮的力量在支撐我,我無所畏懼,唯一覺得虧欠的是兩歲的兒子,不得已把他一個人留下來。出發的那天,兒子剛好在午睡,親了親他,我轉身邁出了堅決的步伐。

今天,我们“满月”了

凌晨2點,醫院領導陪著救援隊隊員們一起整裝待發

集結、出征

接下來是緊張的培訓、演練、動員,每個人都在請戰書上莊嚴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收到出隊消息的那天,多數隊員都是從下班的路上馬上折返,也有從工作崗位上趕來的同事,來不及回家取行李了,就讓家裡人送過來。兵分幾路領取個人裝備,同時準備儀器、設備、耗材等物資裝車。

天亮了,車隊率先出發,目的地是八百公里外舉國牽掛的武漢。九輛救援車,兩輛集卡車,帶著充足的物資、先進的裝備,在不依託當地物資的情況下,我們能夠快速搭建移動醫院,並自給自足開展兩週的醫療援助工作,物資30噸,而此時我們帶去的意志、熱情、為人醫者責任又何止這個重量。很多後勤同志都是通宵達旦,但沒有絲毫影響他們的狀態,此時在他們臉上看到的不是疲倦,而是責任重大,更是使命光榮。

隨後出征的是我們了,前來送行的領導們早早的守候在這裡,反覆強調著:“做好防護,平安歸來,一個都不能少。”這是叮囑,更是命令。現在還記得上車前,護理部的老師過來幫我拉好衣服的拉鍊,說“你這孩子,這麼冷的天脖子露在外面,千萬別感冒了,在外面可一定要照顧好自己。”這感覺像極了每次離家前媽媽千叮嚀萬囑咐卻又不放心的樣子,我點點頭不敢說話,怕一開口便會淚目。

今天,我们“满月”了

行進的列車上,我們說好要做彼此的小太陽

上車後大家的情緒都繃不住了,故作堅強的男孩子們也在偷偷拭淚。車上的隊友,有初為人父的奶爸、有新婚不久的丈夫、有年輕的媽媽:他們都是家裡的頂樑柱、那片天。車子緩緩駛出醫院的大門,窗外是不捨、是擔心、是感動、是期待,但車內的我們必須拎的起這份責任的重量。

這一刻,陽光很暖,我們準備好了。

2020年2月4日20時16分,我們抵達武漢。站臺上多家醫療隊,相互詢問來處,然後互相加油,揮手道別。駛離車站,往日熱鬧喧囂的武漢大街一片蕭索,只有遠遠近近閃爍的霓虹燈想告訴我們:這裡本該繁華,現在卻滾動著牽動全國人民心田的四個字——“武漢加油”。這樣的場景會讓你心疼,卻更加有力量。

今天,我们“满月”了

逆行而來,為了這場戰鬥

車隊當日深夜抵達,連夜拆卸物資。次日晨,我們來到了位於金銀潭對面的武漢客廳,這裡的方艙醫院還在緊鑼密鼓的籌建中,我們在這裡搭建移動帳篷醫院,以便開展後續工作。3個小時,25頂移動帳篷搭建完畢,指揮室、監護室、留觀室、值班室、休息室、淋浴間初具規模,具備二級醫院的救治水平,聞訊趕來的多家媒體發出報道,各級領導驚訝於我們隊伍的速度並給予高度肯定。這是我們東方人的速度,也代表著上海醫療隊逆行而上、勇於作戰的態度。

2月7日晚八點,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收治第一批患者,醫生隊伍打頭陣的第一班率先進入方艙,雷撼院長帶領大家給先鋒隊加油鼓勁。往後的每一班亦是如此,隊員進艙,只要院長和隊長有空都會來看一下我們的防護是否做到位,幫我們在背後寫好名字後,不忘寫上一個大大的“加油”。希望我們在方艙內面對困難時,能夠透過霧氣朦朧的護目鏡,看到相互支撐的力量。這份關愛給了我們更大的信心和勇氣。

來到武漢三十天了,方艙內的工作流程日趨完善,隊友們也紛紛克服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多重壓力,逐漸適應方艙醫院工作模式。每班次在班時間為6小時,穿脫防護服及交接班2小時,在這8小時內我們不能進食、不能上廁所,同時由於防護服密閉、工作區域較大,需要不停地奔走,體力大量消耗,在剛開始的幾天每個人都出現過不適症狀,呼吸困難、大汗淋漓、噁心乏力等等,為了緩解類似情況,我們只能減少防護服裡面的衣服的厚度,確保進艙後不會太悶熱,所以你會看到,凌晨兩點接班的我們穿著短袖從外面百米衝刺跑進方艙的更衣帳篷。

今天,我们“满月”了

副院長雷撼、救援隊執行隊長孫貴新為入艙人員加油鼓勵

方艙醫院接收的是輕症患者,雖說是護理,但更多的是考慮如何做好病人的管理。規範化的防護流程讓我們更有勇氣跟這麼多感染病人去接觸,除了每天監測生命體徵、基本治療、核酸標本採集等工作外,最重要的是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讓患者在有限的環境內不消極、不孤單。因此,我們護理團隊定期開展健康宣教,並組織了多場護患間的互動,如讀書會、健身操、有獎問答等,為了促進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我們團隊率先帶領患者進行呼吸操鍛鍊,充分滿足了患者的活動需求,每次都會吸引上百人參加,沒有位置的患者也會站在床邊的過道里跟著節奏一起練習。

方艙的工作有汗水、更伴著感動。新入院的小夥子擔心傳染醫護,總是刻意和我們保持距離,不讓我們和他靠近;即將出院的阿姨激動地說,我要回家了,你們卻在這有家不能回,這麼遠跑過來幫助我們武漢,真的不知道說什麼感激的話才好;還有一些人,他們忘記了自己是患者,只記得自己是方艙志願者,總是在我們身邊,看看有什麼能幫我分擔,與其說我守護你,不如說是我們彼此在守護。在這場疫情面前,我深深感到,方艙裡的每個人不管自己多麼渺小,卻都在釋放最大的能量去鼓勵、去幫助、去溫暖他人。

今天,我们“满月”了

東方護理團隊

祖國的武漢,一起堅守

2月15日,武漢下雪了,風很大雪很急,氣溫大幅下降,後勤班的兄弟們緊急集合加固帳篷、清理積雪。第二天的清晨,我們來到帳篷前一起都是原來的模樣,只是風雪過後的國旗更加豔麗了。此時此景讓我堅信,疫情過去後,你我安好,山河無恙,中國人會更加團結。

我還記得,移動帳篷醫院升旗的那天,雷院和我們說:“多年以後,當你回首往事,一定會覺得,我為這面旗幟,努力拼搏過。”我會在那個“多年以後”帶我兒子來武漢,給他講今天這裡的故事,告訴他為什麼有人會把自己置於生死之外,去為別人的生命揚帆,因為他們“為人醫者”,這四個字是要用一輩子去踐行的職業信仰。我也會帶他去觀“天下江山第一樓”,去見識“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去看武大的櫻花,去吃街角的熱乾麵,我相信那時的武漢還會找到今天戰“疫”的痕跡,那裡有博愛、有胸懷、有格局、有擔當。

戰鬥仍在繼續,誓為武漢堅守,我們期待勝利之時,也等你的櫻花滿樹,盼你的明媚春光。

今天,我们“满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