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為中藥說句公道話

今天,我想為中藥說句公道話

各種中藥材

最近在頭條看了兩篇文章《為了自己健康,謹慎吃中藥》和《不提倡備孕、懷孕中的婦女吃中藥》,這兩篇文章是同一個作者寫的。文章中論點有點絕對,對中藥的療效和安全性提出了很大的質疑。今天,我想為中藥說句公道話。

文章說現代醫學是循證醫學,診斷和治療都要講證據。原文說:“在證據面前,很多想入非非的治療方法,都被隨機、對照、雙盲研究顯示為“無效””;“目前中成藥幾乎都沒有采用這個方法來檢驗過。如果不採用這個標準來檢驗中成藥,永遠都不知道這些中成藥是否有效。”“中成藥毒副作用的標識,基本上是“尚不明確”。對於毒性不明的藥,作為個體的患者,沒有必要用自己的身體去試驗。”

我承認循證醫學是科學的,是以大量多中心、多樣本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為基礎的。但是說中藥沒有采用這種臨床試驗的方法檢驗效果就不能確定療效,說上述隨機、對照、雙盲試驗研究是唯一的檢驗藥物療效方法,我覺得太絕對了。中醫藥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很多醫學前輩在行醫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精髓,這個長期行醫、學習、經驗總結的過程難道不是檢驗療效的過程嗎?中醫有大量的資料文獻,如《百草綱目》、《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等,這都是中國上千年來歷代醫者的經驗積累下來的,而他們的經驗來自於畢生學習和行醫實踐,其實也就是中式的臨床試驗。

更何況,西醫的藥物臨床評價就一定100%科學嗎?別的不說,就說樣本數,臨床評價分為Ⅰ、Ⅱ、Ⅲ、Ⅳ期臨床試驗,Ⅰ期樣本數20-30例,Ⅱ期樣本數不少於100例,多發病≥300例,Ⅲ期樣本數不少於300例,Ⅳ期樣本數不少於2000例。前三期屬於上市前試驗階段,第四期是上市後藥品再評價階段。一種藥品通過所有的臨床評價可能樣本數加起來不到一萬,這樣的藥物實驗結果就一定科學了嗎?而中藥是上千年來積累下來的,它的樣本數何止一萬,憑什麼說中藥就沒有證據,就不科學呢?!

我們再說藥物的毒副作用。“是藥三分毒”,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都有毒副作用。說中藥說明書毒副作用標識“尚不明確”,那麼西藥經過臨床試驗毒副作用就明確了嗎?原文舉例馬兜鈴酸事件,說中藥毒副作用未明,我覺得有點危言聳聽。中藥中的砒霜有劇毒,但是用量用法對了,一樣可以救人。西藥地高辛是心衰患者的強心良藥,但是過量引起洋地黃中毒照樣危險。抗生素鏈黴素上市前經過臨床試驗的,結果多年後才發現有嚴重的耳毒性。曾經孕婦的止吐神藥沙利度胺上市後導致大量的“海豹兒”,難道它上市前沒有經過臨床試驗嗎?由此可見,經過臨床試驗也不能百分百知道藥物的毒副作用,需要在臨床使用中不斷評價和調整。藥物用法用量需要醫師和藥師把控,中醫和中藥師同樣可以,為什麼獨獨貶低中醫藥呢?

另外,很多中成藥不是中醫生開的,而是西醫大夫開的。西醫開中成藥,只是按照西醫的方法根據說明書中的適應症來開,效果當然不好。中成藥也是有學問的,比如地黃丸分好多種,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桂附地黃丸等等,不是僅僅根據適應症就可以決定吃哪種藥的。需要辨證論治才可以確定具體用藥。這個鍋中成藥不背。針對這種情況,國家已經制定相關政策,規定西醫系統學習中醫並考核合格後才可以開中成藥,相信以後政策會越來越規範。

至於備孕和懷孕中的女性能否吃中藥,作者持懷疑態度。我認同孕婦不能隨便吃藥的觀點,但是對中藥全盤否認不可取。中藥也不是隨便亂用的,很多藥物會標明孕婦禁用,中醫用藥還有“十八反”、“十九畏”。每一箇中藥處方都經過辨證論治和十八反十九畏的檢驗才能使用。許多備孕女性吃中藥調理身體後懷了寶寶,也有很多孕婦有流產跡象服用中醫安胎藥後安全生產。中醫對孕婦用藥會恨謹慎,活血化瘀的藥物絕對不會使用。不能一棒子打翻一船人!

中醫和西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理論。西醫是將人體具體化,著重“看病”,在外科手術和急診方面比較有優勢。中醫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看病也看人,對功能性疾病和身體調理比較擅長。西醫和中醫各有長短,不能用西醫的理論和試驗方法去評價甚至批判中醫。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要評價中醫,至少要學習並精通中醫,而不能站在門外看個表面,就指指點點,說三道四。

當然,中醫也要反思,為什麼中成藥和中醫引起這麼大的質疑?確實,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現在中藥的療效大打折扣,價格卻越來越貴。很多中醫專業出來的學生連辨證論治都不能熟練掌握,甚至資格證都考下來了卻不會開方子。很多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生用西醫思維開藥方,如患者失眠就用安神的中藥,卻不去辨證為何失眠。患者花了錢而幾乎沒有效果,當然會質疑中醫。而醫術好的中醫大夫,辨證論治後開處方,可能失眠病人的處方中沒有一味安神的藥物,效果卻很好。這和我們現在的中醫教育體制也有關係,中醫專業學生要學解剖、生理生化等西醫課程,中醫資格考試要考西醫內容。無論中醫學院還是中醫院都大量西化。

中醫藥是我國的傳統醫學,近幾年國家也加大了對中醫藥的扶持,中醫也在國外逐漸受到追捧。作為華夏兒女,我們不能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不能總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我們應該重視中醫,努力學習鑽研中醫,將我們的傳統醫學發揚光大。

PS:本人不是中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