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马谡失守街亭的故事,相信大部分熟悉《三国》的观众都很了解了。这里再按照正式记载,做一个简单的的回溯。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记载“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失街亭蜀、魏两国的进军路线


在蜀汉建兴六年,即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出祁山,命令马谡守街亭,而马谡自作主张没有完全遵守诸葛亮的将令,导致街亭失守,进而导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魏将张郃


这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桥段,传看千年。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由此引申出更多的问题。

首先,诸葛亮之所以要派马谡去守街亭,难道真的是实在没有其他将领可用了吗?

《三国志 蜀书 马谡传》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魏将张郃


也就是说,当时在诸葛亮帐下听用还没有被派出去的将领还有名将魏延和吴壹等,一个“等”字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帐下还有很多将领可用。且诸葛亮“违众拔谡”,也就是说,众人都反对让马谡守街亭,只有诸葛亮力排众议,目的就是为了提拔马谡,也就是说,马谡当时的职别等级也是不够资格去守街亭的,是诸葛亮破格提拔之后才去守的街亭。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马谡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弃魏延、吴壹这样久经战阵的骁将不用,而非要破格提拔马谡呢?

这个问题就要从马谡的哥哥马良说起了。

《三国志 蜀书 马良传》记载“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就是说马良很有可能与诸葛亮结拜过,或者他们本身就是亲戚关系,至少关系肯定不是简单的“同僚”或者“上下级”关系。所以,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才那么好,才称呼诸葛亮为兄长。而我们也都知道,马谡是马良的亲弟弟,自然也就与诸葛亮有了相应的亲属关系。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马良


《三国志 蜀书 马谡传》记载“良弟谡,字幼常,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通过上述记载,说明马谡作为谋士,曾经为诸葛亮出过一些重大的讨伐政策,并且被诸葛亮采纳,且效果很好,“七擒孟获”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

那么,马谡兼有诸葛亮亲属的关系,又有战略级的敏锐眼光,受到诸葛亮的赏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三个问题来了,那么马谡这个人到底能不能用呢?

《三国志 蜀书 马谡传》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白帝城刘备托孤


刘备其实早就看出马谡之才难堪大用,也早就知道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不一般,诸葛亮迟早要重用马谡。所以刘备临终时跟诸葛亮留遗言的时候,其他人都没说,就单单提起马谡,可见刘备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刘备


可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没有遵守刘备的遗命,并没有放弃马谡,反而提拔马谡为参军,一唠就是一天。

所以,如果说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将令的话,也是诸葛亮违背了刘备的遗命在先,而这种自作聪明的“违背”在他们之间也必然是有传承的基础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相同能量的人才会互相吸引,所以,他们在这点上也有着共通之处——都是自恃才高,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后来出箕谷和子午谷的问题上,诸葛亮也是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魏延


第四个问题,诸葛亮是如何处理马谡的呢?

《三国演义》中说的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不然。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据《三国志 蜀书 马谡传》记载“谡下狱物故,年三十九,亮为之流涕。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蒋琬


也就是说,马谡是死于狱中,并不是诸葛亮下令处斩的。

而,在马谡死后,刘婵得到消息后,派蒋琬去汉中质问诸葛亮“天下未定而杀谋臣,不可惜吗?”诸葛亮则以孙武治军依法度的至理名言回应。也可以说是合情合理。

换成其他人,在这个时候做出选择也确实都是两难,不杀则不足以明法度,三军有可能就会军心涣散;杀了,己方就会损失重要谋士,为将来的统一天下减少了可用之才。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

当然,诸葛亮的选择是没有杀马谡,可能是爱才,也可能是徇私,也可能是还没来得及处斩,不论什么原因,诸葛亮都还是没有杀马谡,马谡是在狱中死亡的,死亡原因不详。

但是,诸葛亮也正好用这个机会来整治军中法度,这一点倒确实是诸葛亮高明之处。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诸葛亮


第五个问题,马谡失守街亭到底是谁的错?

在这个问题上,直观的感觉是马谡不遵将令,导致的街亭失守。

但是,如果我们细思考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就像一支枪和人的关系的问题。一支枪杀了人,是枪在犯罪?还是持枪的人在犯罪呢?

答案一定是——人在犯罪。

那么,在街亭的问题上,谁是枪?谁是持枪人呢?

不言而喻,当然是马谡是枪,诸葛亮是持枪人了,所以,到底谁才应该为接听失守负主要责任呢?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结论了。

我突然想起了杨修说的那句名言“非丞相在梦中,实君在梦中而”。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被斩之前的马谡


第六个问题,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可能北伐成功?

在给《三国志》做注的人中,东晋史家习凿齿这样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东晋史家习凿齿雕像


习凿齿认为“诸葛亮作为一国宰职,不能做到‘将有能之士德配其位,才堪其职’。即使有刘备这样的明主的劝诫,也还是不能改变他执拗的想法。最后导致像马谡这样的才能之士不得不被废弃,蜀国本来就是偏僻一隅,人才匮乏,再这样浪费掉仅有的现有人才。一个人才匮乏的国家,由一个没有识人之明却主宰军国大事的人来运作,怎么可能统一天下。”

习凿齿的上述评语,其实也是我的观点,而诸葛亮没有识人之明这一点,从其死后魏延和杨仪之争就是另一个例证。

纵观诸葛亮一生,不可谓不是一代贤相,也不可谓不是伟大的政治家,更加不可谓其未尽全力。只是,确实为其统军和用人能力所限,导致最终无法实现北伐成功的目标。


诸葛亮为什么注定不会北伐成功?通过马谡失守街亭来分析

万年诸葛亮


�{��p�\u0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