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屏教育》:孩子玩手机不撒手?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01让父母视为洪水猛兽的手机

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对话?

“妈,我眼睛疼。”

“活该,还不是你一天到晚玩手机玩的!”

“妈,我手疼。”

“都怪你整天抱着手机,不疼才怪!”

“妈,我腿疼。”

“天天就知道玩手机,也不知道运动!”

《限屏教育》:孩子玩手机不撒手?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对此,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表示:在我妈眼里,所有的锅都是我玩手机造成的。

其实,很多父母都在为孩子玩手机而头疼,特别是对于还在上学的孩子。

手机容易伤眼,每天熬夜大晚上不睡觉,第二天又起不来,学习没有精神,如此下来,怎么能不把手机视为洪水猛兽?

当然,父母的担忧不无道理,有数据显示,大多数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都在大脑发育、言谈举止、体重和身体发育上,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限屏教育》:孩子玩手机不撒手?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电子设备几乎成了贴身衣物,到处都有它的影子。

更棘手的是,父母在管控孩子的电子设备使用上,却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


02新旧模式地图的PK

儿童临床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基尔比 在《限屏教育》一书中指出,父母之所以会显得无能为力,是和自身的“模式地图”息息相关。

尤其在育儿方法上,你怎么教育孩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你幼年生活的影响。

在父母这代人的童年,是没有像现在这么大规模的互联网冲击。

但现在的孩子, 作为“数字新生代”,他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数字媒体的海洋中。哪怕你有意识地阻隔,却发现手机早已经是无孔不入的存在了。

《限屏教育》:孩子玩手机不撒手?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比如,和老师的交流需要依靠手机微信,孩子看各种学习课程也需要网上观看。

而在管教上,父母太粗暴的方式会引发亲子关系紧张,进而产生家庭矛盾;可放任不管,电子产品会给孩子最重要的人格发展期造成伤害。

从心理学上看,4-11岁是孩子的人格发展期,它对儿童的心理发育极为重要。

《限屏教育》:孩子玩手机不撒手?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可是,对大多数家庭而言,这个阶段恰恰是父母最容易忽视孩子的阶段。

孩子3岁以前,父母是怀着一颗战战兢兢的心,小到孩子几时翻身,都不敢掉以轻心。

但等到3岁以后,孩子可以上幼儿园后,父母提着的心仿佛终于可以松口气,但这个时期其实是儿童发育的关键阶段。

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孩子们长时间对着屏幕,一方面会错失发展社交技能、情绪技能的良机;另一方面也会对孩子发育中的大脑,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03手机到底是谁给孩子的?

虽然父母对孩子玩手机大都是持否定态度的。

可现实中,却有不少父母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自己把手机送到孩子手上的。

《限屏教育》:孩子玩手机不撒手?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曾经参加过一期线下的家长心理课,有不少父母趁机把自家娃也带了过来。

为了不影响现场秩序,孩子们就在外面扎堆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等到中间休息时,孩子们就被各自的父母召唤到身边。

有位妈妈趁着这段时间,便和其他几位家长围着老师现场交流,而她想咨询的问题就是——怀疑自己5岁的儿子是不是手机成瘾。

在咨询过程中,她的儿子就拉着她的手不停地扭来扭去,眼巴巴地望着外面,还想再出去玩。

但妈妈却不停的和儿子说等一下等一下,然后熟练地把手机掏给了儿子,想让儿子安静下来。

果然,妈妈的方法着实奏效,孩子不吵不闹,安安静静的在一旁玩着手机,打起了游戏。

然后,这位妈妈聊着聊着就跟老师摇头抱怨:“你看,我的孩子就是这样,没救了。”

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讽刺”

一般来说,6岁以下的孩子玩手机,反映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太少

《限屏教育》:孩子玩手机不撒手?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因此,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毕竟手机里面的很多应用,本质就是保持最大程度的吸引力,让你能够停留在设计好的页面。

这一点绝对比大多数家长都来得专业有耐心。

但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却寄希望于孩子能突然“放下手机,回头是岸”


04父母应该怎么做?

其实,玩手机并不是原罪,就像当年我小时候很喜欢看电视一样。

不知道和老妈斗智斗勇多少回,给电视拿毛巾降温,或者大夏天的让电视吹风扇。

总之,在听见门响的那一刻,便会一秒进入战斗状态,装模作样地再抓起旁边一本书。

但每次都会被老妈发现我作假了,这也成了童年的未解之谜之一。

那时候的老妈,看着我沉迷电视,就跟现在我们看着孩子沉迷手机一样。

《限屏教育》:孩子玩手机不撒手?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为什么会这样?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那时候我经常是一个人在家,无聊又没事干,便总想给自己找点乐子。

因此,就更不用说现在的孩子了。

而现在的父母只会比当年的父母更忙碌,哪怕孩子没有手机,还有小说、游戏机。

但几乎每一代父母都形成了趋同认识——只要比上学有意思,就足够让人感慨我们的孩子又是被

“被XX毁掉的一代”,还可能动用简单粗暴的呵斥,打骂,甚至直接把孩子送进所谓的治疗学校关起来接受“教育”

可是,想让一种行为消失,通过惩罚不让它出现是最坏的一种。

反复让孩子受到惩罚,只会让孩子逃到一个放松的舒适区中去,而这往往就是手机。

聪明的父母应该是通过培养一种更好的体验来让孩子“迷途知返”

《限屏教育》:孩子玩手机不撒手?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因此,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一下方法:

  • 1. 调整手机的使用时间

手机不是不可以玩,毕竟在这个没有手机都不能出门的时代,也不现实。但父母可以和孩子约法三章,每天玩手机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

  • 2. 抓住手机的所有权

许多父母对孩子表达关爱的方式就是送手机。这种直接赠送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所有权的授予,孩子会将手机视为自己的所有物。

我们可以送孩子手机的使用权,但不要给予孩子所有权。

  • 3.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打球、阅读、画画、等更多其他的方面时,就会从手机的泥潭中拔出来。

因此,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里建立舒适区。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需要有七十二变,才能应付得来孩子制造的八十一难,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who怕who呀,就让我们的孩子放马过来吧!

《限屏教育》:孩子玩手机不撒手?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