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副总工程师:名爵在海外也能卖30万,跟广汽的发展理念较相近

上汽副总工程师:名爵在海外也能卖30万,跟广汽的发展理念较相近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远远没有进入稳定成熟的阶段。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朱军在1月12日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0)上表示,如果只在国内存量市场竞争,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局面最终会是降价抢市场,拉低品牌,都需要走出去试一试。

在他看来,中国的产品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上汽名爵EZS在东南亚、欧美市场都可以卖到30万元人民币左右。反过来说,特斯拉入华成为一条搅动国内市场鲶鱼,国内企业同样要有信心跟它竞争,“如果我们汽车行业的人经不起这样的竞争,说特斯拉如何如何,就没有意义了。”

但无论是电动化和智能网联,都需要大笔的投入,单打独斗难以成功,需要天量资金来支撑技术的研发,合作与联盟是必然的选择。同时,在朱军看来,很多纯电动汽车平台不要为了做而做,没有销量就不要谈平台。

此次百人会上,朱军接受了《财经》杂志在内的数家媒体采访,经不改变原意的整合后,分享如下。

上汽副总工程师:名爵在海外也能卖30万,跟广汽的发展理念较相近

此次百人会上,朱军接受《财经》杂志在内的数家媒体采访 / 记者王斌斌 摄

上汽名爵在海外也能卖30万元

Q:昨天王晓秋总(上汽集团总裁)正面回应了无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怎么样应对的问题,那在纯电领域,技术降本有哪些空间来应对无补贴时代?

朱:消费者买这辆车是用这辆车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拿燃油车和纯电动车来比,如果纯电动车全生命周期成本会更少一点的话,没有国家补贴大家都会去买电动车。

现在电动车的购置成本高,残值又低,大家都不愿意去买,所以要靠国家补贴来推动,靠政策来强推。这个状况如何改变呢?

第一个是消费者的观念,关于电动车残值低的问题,可能几年以后就会完全改变,最后是电动车的残值比燃油车要高。现在电池用两三年以后寿命衰竭很厉害,因此残值就不高,行业正在做的事情是让电池用不坏。

车用动力电池可以不像电脑电池手机电池两三年就得换,就是用不坏。特斯拉在出100万英里的电池,我们也在搞100万公里的电池,技术上有90%以上的把握是可以做到的,只不过是以前企业对这个的认知以及技术上的进步上没有达到。

前几年是为了追求能量密度,为了追求对成本的控制,大家在这一块并没有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做。但如果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价值就在于电池用不坏,电池就可以用两次,用三次,用去做储能,换到另外一个车上,在车上体现不出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电动车的残值会比较高。

第二个就是成本依然偏高,因为行业还处在婴儿期,电动汽车现在也不到全球市场份额的2%,跟内燃机车占比达百分之九十几是不成比例的。

技术在进步,我们看到过去五年电池系统成本从每瓦时四五块钱降到了今天一块钱以下,2019年普遍在1块钱左右,2020年应该是在9毛钱左右,这个成本的空间还是有的。我们认为电池包成本在六七毛钱左右就可以,不是讲高端车,就是讲一般普通十万块钱的家庭轿车。

上汽副总工程师:名爵在海外也能卖30万,跟广汽的发展理念较相近

Q:现在特斯拉进入国内之后价格降到30万,中国品牌的品牌价值优势是不是会受到打击?您如何看待中国品牌未来竞争的格局?

朱:首先我是搞技术的,从这个方面来讲,特斯拉降到30万之内,但跟我们主流市场价格在15万左右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当然消费的升级可能让今天买15万左右车的人过五六年就有能力买30万的,所以说我觉得高端品牌的影响是有的,对我们市场份额影响不是那么直接,是通过一层层传递下来。

反过来,我们现在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向国外市场走,发现中国的产品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在国内市场卖15万左右的车甚至15万以下的车在国外市场卖30万还是有很多人买的。上汽名爵EZS在泰国、英国、挪威、荷兰都已经开始售卖,以后再往南欧这个方向走一走,差不多都是30万人民币。

去年下半年10月份开始售卖,几个月时间我们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4000辆,我觉得大家不要太多的担心,本来中国市场就是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如果我们汽车行业的人经不起这样的竞争,说特斯拉如何如何,就没有意义了。

Q:在海外,现在上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跟国外的相比有哪些优势?目前海外市场情况是什么样的?

朱:上汽的新四化战略后来做过一个调整,增加了国际化。EZS走向世界是我们国际化一个部分,接下来我们会有很多车型出去。

国内这几年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汽车工业要再继续发展的话,只是在内部关起门,在一个存量市场竞争会很惨烈,而且这个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为了抢市场份额压价,价格越做越低,品牌形象往下走。

但真正的汽车行业利润空间是在最顶上那百分之几的车是赚钱的。所以上汽认为国外还有很多市场值得开拓,比如说印度市场,可能跟中国十多年前二十多年的市场差不多。

另外一个就是欧洲主流市场,它也是有层次的,所以说两三万欧左右的车是他们最主要的选择,可以去试一试。

对欧洲市场来说,2020年是排放新规的第一年,如果一个OEM在欧洲销售的车达不到二氧化碳排放均值,每一克二氧化碳要罚95欧元,这是一个高额的罚款。根据现在市场销售所有车辆的平均二氧化碳指标来看,应该今年会被罚600多亿的欧元,

这是一个巨大的政策上面的压力。按照法规执行的话,到2030年左右,欧洲市场必须要销售大概30%的电动车才能弥补这个缺口,这就是一个机会。

前几年特斯拉在美国加州的积分卖给宝马奔驰,尤其是在加州卖豪华车的OEM,一辆车的积分是上万美元,现在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当然可能没有那么高,因为当时是做新能源车的企业量比较少,现在数量开始起来了,但还是很值钱。

实际上在中国我们也有这个压力,但并没有说超一克罚多少人民币,欧洲这一点比中国的说法更明确一些。美国退出了巴黎协议,他们整体上不搞这一套。

关于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实际上中国电动车市场远远没有进入稳定成熟的阶段,全世界汽车行业的零部件企业都没有为这个做好准备。

相对来说,中国前几年财政补贴政策,民间的投资坚定性,使得国内的产业链总体来看还是很强的,可以说是最强的。但不能从每一个单向来看问题,把整体新能源零部件的整体竞争能力来看,中国市场应该是不大的。这个也为新能源车走出去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上汽副总工程师:名爵在海外也能卖30万,跟广汽的发展理念较相近

没销量不要谈平台,向现实低头

Q:关于上汽跟广汽的合作在技术层面上有哪些内容?

朱:合作具体内容还在讨论过程当中,上汽跟广汽在发展的理念上还是比较相近的,双方都处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共同认识都是汽车再下走要智能化,网联化,要软件定义汽车。

这些投入是巨大的,可能比电动化的投入还要大。不做的话有可能会被淘汰,做的话,实际上以上汽现在的规模,以广汽的经济实力,把所有的钱拿出来,也许还是会把公司带到一个财务上很紧张的状态。

在这些未来机会领域里面,可以看到一汽、东风、长安在进行合作,大众最近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软件的部门,招聘工程师1万名,第一步就是发展这个软件公司。

在中国一个软件工程师大约四五十万人工成本,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但是在国外可能还会更多一些,一万个员工光一年的人工开支就要四五十亿欧元,这样才能支撑起未来汽车软件的整体体系。

这个是一系列的东西,中心数据越来越大,然后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车上各种感知的元器件越来越多,然后带回来的数据要快速的运算分析。这些工作我们也看到了,所以上汽跟广汽之间的合作,不要拿短期某一个项目某一个零件,而是从长远来看整个中国的汽车行业。

即使中国市场有3000-4000万辆一年销售的规模,也不足以支撑现在那么多家公司。这个规律是逃不了的,全球一年一亿多辆车,以后就是十家汽车公司(集团),其他小的都是在这个集团里面互相结盟,没有这样的规模就没有办法支撑那么大的研发开支。

Q:2019年说插混都不太好,您怎么看这个事情?

朱:昨天欧阳老师也说,插混是一个过渡,这个我也同意,前提是纯电的技术进步要非常快。

因为插混跟混动相比,有50-70公里纯电动,正常的上下班通勤使用可以用电,但是如果基础设施不那么完善,或者偶尔到了不熟悉的区域,充不上电也不用担心,我照样能开。

另外政策上来看跟燃油车比,插混还是有新能源积分的。对于消费者来说用他的纯电功能使用成本还是跟电动车一样,相比传统车有大幅度的下降。

所以无论是对混合动力车比较,跟纯电动比较,跟燃油车比较,插混都有它独特的特点:就是一个中庸,没有电当燃油、混动车用,有电的话当电动车用,无论怎么样用,整体比燃油车动力性、响应性还有使用成本要好一些,还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市场。

但为什么说他是过渡性产品,因为现在的电池还是太贵了,如果电池很便宜了以后,跟电动车比,插混车不具备优势的时候,那就会被替代掉,不过还是有一些特定的场景是替代不掉的。

所以我认为,不能因为是过渡产品就不做,这个过渡可能很长,比如十几年,那它就是一个重要的产品。

上汽副总工程师:名爵在海外也能卖30万,跟广汽的发展理念较相近

Q:合资车企插混引进来,上汽包括整个行业车企的压力是怎么样的?

朱:现在自主跟合资在一般家庭用车领域的价格都在十万到二十万区间,界限已经不那么分明了,我们一些自主品牌做的好的车企,产品价格已经高于某些合资品牌,所以说这倒不是一个问题,问题还是市场需求。

现在一些像四五十万的车,本来消费者就是要买四五十万的车,插混上牌还可以享受购置税的减免,实际上客户就会选择插混版本的车,把自己原有传统车内燃机版本的需求给替换掉了,并没有抢多少自主品牌的市场。像大众推出的帕萨特及途观插混车,他们在市场上与我们荣威公平竞争,大家相差不是很大。

Q:现在上汽纯电平台开发进度怎么样?什么时候纯电能有一个像RX5这样产品?

朱:不能为了平台做平台,怎么做平台,这个是我们要想清楚的。

实际上很多汽车厂商都是说做平台,一共就这么点销量谈什么平台。做平台,最重要的是要有销量,这个是平台的原意,不过可能有些企业没做几年就好几代平台都出来了。

平台这个事情上汽想了十年,但是最后要向现实低头,像MARVEL X就是完全新的,所有的零件都是新的,这么大的一个投入,开销是非常贵的。

当然现在开始看看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越来越好,所以上汽真正平台化的产品现在先从平台化共用零部件开始开发,至于什么时候投产不太好说,大概是在2022-2023年。

做平台都是不容易的,我要同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往这个方向上走,这个投入是巨大的。这两天我们一直在定义是什么样的平台,基本上在这方面已经想清楚,也开始动手做了。如果今天看不到竞争力的东西,我不可能去下那么大的赌注去赌它。(责编/杨佩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