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是怎么看郭德纲的?

九月晴天


首先我是北京人,郭德纲还没啥名气的时候,我见过他的宣传小海报,特别简单的一张纸帖在一块木板上面,再立起来,票价很低,住在前门附近的朋友每天都会用看郭德纲相声度过晚间的娱乐生活。

从他有了名气以后,我发现很多7080后们都喜欢老郭的相声,在2008年的10月份,老郭在北展剧场的演出网络上购票抢购一空。我身边的7080后都会去看,而且不在乎票价多少?因为喜欢!


(图片来源外站/相声演员~郭德纲、于谦)

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发展到今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起起落落几经风雨,像他那样的奋斗精神没有点毅力是根本坚持不下去的,听老郭的一次采访,他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没有办法,因为喜欢相声”。

我和身边的朋友也喜欢听老郭的相声,因为他的相声功力深厚,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融合很吸引大众视野及眼球,我们的业余时间也会听他的相声,可以快乐的享受每寸时光,舒缓淡定,宁静于心。
(图片来自外站/相声演员~郭德纲、于谦)


蘭竹ZLZ


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德云社在北京的小剧场还是很多的,郭德纲会在不同的小剧场演出,如果去小剧场花几百块票,那天正巧遇到郭德纲攒底,这张票就赚大了!相声在小剧场生根发芽,十分火爆。小剧场都是很多年轻演员,其实每一个演员的选择也都是深思熟虑的。德云社的红火是有道理的。有了德云社,不管开在哪里,对周边的相声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以现场听相声,而且年轻演员在台上真的是非常卖力,德云社的演员风气其实是挺正的,规规矩矩,凭本事吃饭,而且不能说高台教化,但是也是劝人向善。我看郭德纲其实无非是比当初更红了,在这个高位上,可以说是德艺双馨,众多弟子都心甘情愿的跟随,合同的事当然是另一回事了。


我个人是很喜欢郭德纲的,因为他的相声唱念做打,每一样都嫩拿的出手,一点都不空洞。台上他兢兢业业,台下他勤勤恳恳的钻研相声,终于成为了一代宗师。一路坎坷,可以说对我的人生都有了激励作用,这样一个曾经身无分文的人,如今也同样能有所成就,这让我也为他高兴。非常喜欢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主持人也都能应对大多的场面,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头沟的角儿。

然后,我是很爱看郭德纲德云社的八卦新闻的。最近再看郭德纲小舅子写的一本书,叫《我眼中的德云社》,我觉得非常不错,推荐给大家。书中讲述到,郭德纲对自己的妻子王惠是非常爱护,我为他们这段爱情而动容。王惠曾经为了郭德纲的事业,卖了父亲送给自己的爱车,首饰也都被典当。而郭德纲成名成腕之后,把所有财务都给了王惠处理,郭德纲半年兜里揣一万块钱都花不了,老郭从苦日子中来,也还保持着一个穷书生的生活态度,这点就实属不易。而郭德纲基本上很少在外面过夜,几个小时的路程也都要回家,因为王惠心脏不好,他只要每天看到王惠,心里才放心。于谦对郭德纲也是莫逆之交,两人都没发生过争执,而且也都盼望能有一天郭德纲还顶这白色的桃心,于谦顶着喜洋洋的头,后台吃着花生喝着小酒,给徒弟们说活教育弟子,有机会上台继续给大家说相声,我觉得这种感情,是让人非常羡慕的。

好啦,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


网游魅力达人


我现在就在琉璃厂附近,郭德纲在北京说相声的起点就是在琉璃厂附近的京味茶馆。

现在这个京味茶馆在琉璃厂附近已经找不到了,在地图上显示的一个京味茶馆在大兴应该有一个。

尽管我身在相声界一流人物的一个龙兴之地,但是我并没有跟这儿的本地人做过调查,因为我发现街上下象棋的老大爷都是一口地方方言。

京味茶馆已经不在了,老北京城里也未必能遇到几个老北京。

从琉璃厂穿过八大胡同就是大栅栏,德云社三庆园和广德楼都在那边,我偶尔去那里遛弯。

上次去的那里一个书店买书,听着街上很多商家大喇叭放的不是流行歌曲,不是街歌,而是郭德纲的相声。所以可以看出来很多北京的店铺喜欢郭德纲的相声的。

而来北京旅游的,到大栅栏感受北京文化的,大多数冲着德云社听一听相声去的。

不能说所有人都喜欢郭德纲,就像网上一样,有人捧也有人黑,甚至有人恨。

但凡关注相声这个话题的,大部分是北京天津这一带的人。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个比例北京人里面应该是和网上看到的是差不多的。

我所在的那家书店老板,听到街上郭德纲的相声,暗暗的嘀咕了一句,有什么好听的,没文化!

我花了九十块钱在他书店买了六本书。

我心里不由得一丝尴尬,有文化的书店老板,你这单生意是没文化的人给你带来的。


闲白社


郭德纲徳云社现今业已成为了北京一景!每天都有好些个外地来咱大北京的游客,而去徳云社听亲身目睹一下郭德纲的真容,现场听听他们师徒的相声也成了不少人来北京旅游必选的行程了!不得了说郭德纲单从这一点上说,老郭也是给北京实实的做了贡献的!!当然,北京是郭德纲的发祥地地!是爱心,宽厚,纯朴的广大北京观众支持了郭德纲的相声事业!没有大爱的北京就不会有现如今发展这么好的徳云风光!老郭也是很感恩北京父老的!这不徳云社的票价始终都还是老百姓能接受的价格吗!老郭单单从这一点上就让咱北京人服气!!让我们这些个衣食父母没白疼他!当然,北京出了郭德纲这样人物大家脸上也觉着光彩不是!!也可以说北京是水,而郭德纲就是这水里游泳的鱼儿!只是郭德纲已经是那条越了龙门的锦鲤!终成正果了!这也是大家乐见的事情!也希望郭德纲能不忘初心,好好的带领徳云社传承好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相声瑰宝!发扬光大!这就是给北京人最好的回报了!


远方007


大学时就用mp3听郭德纲的相声,后来路过天桥德云社,但是也没有去听过,可是爱听相声这事,越来越上瘾。一直是用手机听相声,那些西征梦、羊上树、我要幸福,几乎能倒背了,喜欢隔着屏幕接话茬的感觉,帮我打发了很多无聊时间和睡不着的夜晚!

郭德纲跟很多来北京想出人头地的人一样艰辛过,如今他成功了,是一种幸运,更是多年坚持得到了回报。

虽然他睚眦必报,但是想想他经历过的事,这些反应也就能理解了。

不管怎么说,经历那么多磨难,如今没有害人心,能继续给粉丝说相声,说评书,这样的人生就是一种正能量,能鼓励很多正在埋头苦干的人。老郭挺好的!


多彩观历史


北京人看郭德纲,应该是很客观的。

没有像很多地方的人那样痴迷。

也没有像主流单位那样的评价。

而是,善待给我们找乐的这个人。

这种心境。

郭德纲开创了很多的第一。

第一个商演的相声团体。

第一个收徒超过400人的师傅。

第一个把相声商演带出国门的人。

第一个带动观众一起唱小曲的人。

这就是郭德纲的功劳。

有人说郭德纲没有代表之作

这是不懂相声的人,和没有仔细听过郭德纲相声的外行话。

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天津是相声窝子。

郭德纲是天津人,从小科班出身,

这就是所谓是天时。

来北京发展,虽然经过了很多次的失败。

但是,终究在北京这块艺术天堂找到了方位。

这就是所谓的地利。

彷徨之时得以拜侯耀文先生为师。

这就是所谓的人和。

郭德纲脱胎换骨,终于熬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形式。

成为一枝独秀。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什么。

只有他自己知道。

但是,他得到了侯耀文的真传,以传统相声为基础。

也就是以传统相声为树干。

往上面添加枝叶。

这枝叶添得好啊。

使得他的作品更适合剧场的效果。

也就是说,同样的段子。

在他的丰富下,每一次表演都不一样。

都会给观众全新的“笑果”。

比如扒马褂,八扇屏,地理图,包括报菜名。

他都有不同的版本。

这就是不懂的人说的没有代表作。

也就是说郭德纲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

这既弘扬了传统,又给观众一个全新的笑料。

这就是大家风范。

我们北京人不爱夸人。

也不爱追星。

但是,我们喜欢在郭德纲的小剧场,我们叫小园子里。

欣赏现场版的相声。

还记得早先的天桥德云社。

就离我们家有两三公里。

2005年以前,我爸带着我经常去听相声。

20块的门票,有时候能买得着,有时候买不着了。

门口有几个票贩子,要二百,一说就住附近。

给一百也行。

那时候,郭德纲在那里压轴。

前面表演的有曹云金,也有何云伟。

呵呵,现在都成单挑大梁的了。

那时候,就感觉郭德纲说到最后就跟聊天一样的。

随便。

观众笑的也会心。

现而今要看郭德纲,北展一千多的门票。

说实话,没有买过。

太贵了。

小剧场换成了他的徒弟们。

虽然比20贵了不少,可是200的票价还能接受。

听听他的徒弟们的相声也是一种享受。

北京人就是这么随意。

不是非得听郭德纲的现场。

不是还能在网上听呢嘛。

我们对于郭德纲的态度,就是这样的平和。

他就是天津来北京“练活”的一孩子。

希望他艺术生命长青。

祝福德云社吧。

有什么不同见解期待您的交流。


北京范儿


这几天都有邀请我回答关于郭德纲的问题,写了好几个,点击量都一天之内破万,确实有热度,我的观点是否定郭德纲的,在评论里就有了两个极端,顶我的多,骂我的也有,但就那么一两个,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把郭德纲的演出划为相声还是值得商榷的。

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郭德纲广收门徒,以相声为主轴.再添加民间两人转啊,闹花灯啊,街头杂耍啊,天桥段子等元素,把个德云社搞的好不红火。讲一些老百姓街头巷尾讨论的段子,确实贴近生活,自然喜欢的人不少,有些以此为乐,自然成了纲粉,有了市场就有了金钱,有了金钱,德云社自然得到了大的发展,一下一就窗户口吹喇叭,名声在外。

有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迎合了低级趣味,喜欢黄色段子人群市场,那么正宗的相声界人员就会出来说三道四,因为你这毕竟是打着相声的牌子出演的却是不伦不类的江湖杂耍啊。所以两派现在还是争论不休,也不可能有结果的,我在此总结把郭德纲归为成功的商人应该最恰当

至于北京人怎么看郭德纲,这就牵涉到上面的两种群体了,有人喜欢又有人排斥,排斥的多于喜欢的,这是事实,不然郭德纲就会成为范冰冰那样的暴发户。好比上海的周立波,上海人不喜欢的自然占多数,但那不重要啊,两千万上海人有两百万喜欢周立波那就不得了啦,由此类比郭德纲,郭德纲也自然无比自豪的




广宏投资


郭德纲的口碑处在两极化,喜欢的人不分北京上海,讨厌的人不说东南西。


而北京是德云社的大本营,个人觉得既然郭德纲选择在这里扎根,毕然有他的所在的道理,大部分的人还是喜欢郭德纲的,毕竟是他的相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项传统艺术。

这时候有人会质疑,郭德纲不是天津人吗?为什么舍近求远跑到北京发展,可以这么说当初在天津的郭德纲遭受了很多重创,所以选择北上发展,然而皇城根下好做事,这么多年的苦日子让郭德纲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北京人对于郭德纲的看法或许和其他地区的人一样“真材实料,坚持本心,总会出头”。



郭德纲出生于1973年的天津,6岁开始就投身艺术,评书、京剧、相声等等各种表演,可以说他的艺术细胞与生俱来,时常自娱自乐的他在天津也算是混的不错,虽然在天津打混学艺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但是现在的郭德纲也算功成名就,初始于北京成名于北京。


有些人一再强调郭德纲的相声是“三俗”而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姜昆却总在“反三俗”,无论到哪里都会有这样对比的声音出现,但是个人认为只要对相声好,没有什么俗不俗的,俗和雅只是自己的推脱之法,所以看不看好一个人跟地区没关系,郭德纲出生于天津,那天津的人照样瞧不上郭德纲,所以不在北京生长起来的郭德纲依旧过得洒脱。


娱乐昕说


老北京人,都是懂相声,特爱相声,甚至聊起相声来不比哪些个专业演员懂得少。谁的贯口说的好,谁的柳活儿唱的地道,大多数都如数家珍。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相声是诞生在北京的一门艺术,北京人骨子里的幽默,北京人常有的诙谐都融入了相声这门艺术的血液里! 记得郭老师刚出名的时候,很老北京人都等着听郭德纲的相声,一时间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北京城仿佛无人不知郭德纲的。当年,很多北京人谈到郭德纲的相声都会说一句:“耐听”!这不是什么网络流行语,确实是真的“耐”听!也就是北京人嘴里长说的:有滋味儿,经得起咂么,有嚼头儿!


曾几何时,郭德纲的相声是听多少遍不烦,还依旧可以笑出声的! 这些年过去了,现在,老北京人在聊起郭德纲的相声。却常常是这样说的:“嗨,听个乐呵得了!”毕竟如今的郭德纲,主持,评委,嘉宾。在也听不到当年的经典相声了!


一壶清酒度此生


我觉得郭德纲以及他掌门的德云社,充其量只能算名家,算不上相声大家、相声艺术家。大栅栏听过德云社的相声,我不喜欢。抖出来的包袱没内涵,胡同赶猪一样,直来直去的。当时笑笑就完了(实话实说也没有觉得特别好笑的笑点),禁不起回味。这都不算什么,最不喜欢甚至说得上反感的地方,是好多段子离不开下三路,不说出口成脏,也的确是低级趣味。和老一辈相声艺术家的水平差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