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功夫全在攝影之外”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海哥攝影工作室


套用一句話:我們不只是用相機去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走過的路,愛過的人。

一個作家能寫出好文章,不是因為一時的靈感突現。

一個優秀的作曲家作出具有共鳴的曲子,也不是因為碰巧。

我平時從事老年人攝影教學,課堂上專門有讀圖的課程,有時候只要看一張作品,不用文字說明,他們就能看懂其中的含義,這一定是因為他們經歷過,憑著豐富的閱歷。

許多玩攝影的人一定會遇到創作瓶頸,並不是因為技術不夠,而是閱歷不夠,眼界不夠。所以多體會生活,多接觸不同門類的藝術,他們到最後都是相通的。





視覺引力攝影后期


我們要想在攝影方面取得成就,就要善於表達,有自己獨特的表達視覺。如果你拍的不夠好,是因為你花的時間不夠多。無論是以前還是未來,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是和你一樣的。每個攝影人的優勢恰恰是自己的生活。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照片就是什麼樣的.。攝影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媒介,我們通過攝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真誠的攝影家一定會在拍攝別處的生活的時候,找到自己,引起內心的某種共鳴。愛有多深,投入就有多深;瞭解有多深,表達就有多深。

我又想到陳小波老師的話:”獨創性,是攝影的核心價值之一。”

  對於一個有志於攝影創作的人來說,其實記住一件事就夠了:凡是別人已經拍過的路數,就別效仿了;要拍,就得拍獨創的東西。這對於大多數挎著相機到處遊逛的人們,是不適用的。



席明99304551


攝影功夫在攝影之外,讓我想起陸游的詩句,“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這是陸游寫給兒子的一首詩,相當於向兒子傳授寫詩經驗:我年輕初學寫詩的時候,只知道追求詩句工整,修辭華美,總在字句上下功夫。到中年寫詩時,始有所悟,寫詩要注重內容和意境,所以,你果真要學習寫詩,不僅是字詞句式,不能僅僅在技巧、形式上下工夫,應該反映社會現實和喜怒哀樂。陸游在另一首詩中又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所謂"工夫在詩外",就是要強調"躬行",到生活中廣泛涉獵,開闊眼界。

我覺得陸游上述詩句可以用在攝影上。攝影僅僅掌握相機操作技術、追求相片美觀是不夠的,還需要多讀書,經濟文學歷史等方面的書籍都可以經常翻翻。董其昌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都說明讀書與閱歷的重要性。總之,攝影不是比鏡頭,比的是相機後面的"頭",走在攝影路上終究比的是頭腦,如此,攝影作品才有內容有深度有市場。

如上,是我對"攝影功夫在攝影之外“的理解。


蔣德順DL


“攝影功夫全在攝影之外”

攝影的另外一種可能“元影像”,每個人對攝影的認知理解都不一樣,這本身就已經超出了攝影本身的範疇。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心靈與宇宙,亦是相通的。

“元影像”,即影像的影像,也就是在攝影的“元認知”層面上探索攝影。與古人所說的“功夫在詩外”同樣道理,攝影的“功夫”其實也在攝影之外。

攝影不能解決攝影本身的問題,需要在上一級的層面探尋,在藝術、思想與哲學的更高層面上進行思考。這就是元影像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影”與“相”都具有現象學的意義,強調的是事物的觀相而非事物本身,攝影不等於“真實”,是“寫”不了“真”的。

技巧的問題,技巧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三個階段:寶劍、鐵劍、木劍。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認知與觀看的方式,而不是用技巧去修飾觀看對象。重要的是我們對人類觀看方式以及認知方式的提升。

我們不能把攝影僅僅理解為拍攝者與拍攝對象之間的簡單關係,而應該從宇宙觀以及量子力學的視角來看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關係。比如與大自然有關的生態攝影,呼籲人們保護大自然,這當然是正確的,但同時也應該意識到,這種單向的思維方式是片面的,因為大自然其實一直在保護著我們。

人腦及其意識,本來就是宇宙的產物,並非獨立與宇宙而存在的,人類本身就是其中一員,人類所觀看到的現實世界,按照霍金的理論,也只不過是人的意識所建構的外在世界的三維模型。

所以當我們觀看世界的時候,也可以說是世界在通過人類視覺反觀自身。

我喜歡攝影,它超越了三維世界,它擁有了四維、甚至更高維度的意義,他的空間力遠遠超過了我們本身的視覺認知。

“攝影的功夫全在攝影之外”






大飛行中國


欲其器 磨刀

莊稼一枝花,全憑肥當家,是回答攝影的功夫全在攝影之外,最接地氣的理解。

異曲同工的理解,還有多種。

這個問題類似,磨刀不誤砍柴工,準備攝影是基礎。

這個問題類似,能打勝仗,作風優良,攝影技術是條件。

這個問題類似,腦頭指揮鏡頭,攝影修養是引導。

這個問題類似,小時個可看出長大時,攝影興趣的先導。

這個問題類似,不打無準備之戰。攝影業務的瞭解認識。

這個問題類似,少年強,則國強,攝影步子的遞增。

這個問題類似,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攝影知識的積累。

社會生活,天文天象中,這些警語太多了。

都是對攝影的動天全在外的實效化解。

攝影不只是按快門的事情,快門之外,鏡頭之前的文化更重要。

攝影的功夫全在外,有許多知識點,每一點都可點亮圖片的優美。

攝影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練習,提升攝影的功夫。

1,提升文字表達能力,語文修養是打開問題,引入境界的開關。

2,做個雜家,各行各業的知識多學習瞭解,便於不走彎路。

3,勾通社交,協調組織,會拓展攝影視角。

4,美學繪畫知識,優化攝影圖片。

5,歷史民俗文化的知識,提升圖片的內容。

各門學科,各類知識,都是攝影技術功夫的博物館。

各行各業的門道,都是攝影功夫的裁判員。

低頭虛心學,抬頭鏡頭閃。








郝華林


攝影的功夫全在攝影之外,此話很正確。

首先,在攝影之外的美學學問。攝影本身是一門美學範疇的學問,具有中國畫的特點,講究構圖,色彩,光影,色調等等知識,這些是對攝影人審美觀點、審美能力的鑑定。知道什麼是美,怎麼去發現才能夠捕捉到美。從攝影表現手法來說有色彩對比、空間對比、大小對比、明暗對比等等;從攝影風格來說有長調、短調、冷色調、暖色調等等。這些學問跟平時的積累有關,只有不斷地去學習,才能幫助自己提高審美能力。

其次,在攝影之外的創作想法。在大眾攝影的今天,三歲小孩都會攝影,但大多千篇一律,蜂湧之象連連,一個好的景點被拍濫,甚至變味,所以只能另謀出路,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這就需要思考題材,表現手法的問題,不能落入大眾化的俗套。

第三,在攝影之外的技術掌握。攝影人必需熟練掌握的是相機的基本操作,才能針對不同環境對器材進行調整。現在的數碼相機,生產廠家已為大眾預設了很多程序,光圈、快門、感光三者間的全自動、半自動、全手動和夜拍模式等等功能,人性化的同時也給人怠學提供了藉口,完全去依靠這些模式化,一是降低了自己對光學原理的瞭解,二是很多時候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很多老法師對快門、光圈、感光度三者間的配合得心應手,跟自已的攝影經歷相關外,更主要的是更能體現他想要的畫面。

第四,在攝影之外的後期。一幅好的攝影作品,應該包含前期拍攝和後期加工兩個環節。前期是體現想法創意,後期是為藝術加分,即便是拍紀實攝影也要做適當剪裁和明暗、對比的調節。這好比新娘出嫁前的畫妝,必不可少。所以攝影人應該掌握1_2個後期軟件,需要花時間去學習。

第五,在攝影之外的知識。要想拍一個題材或者創作一幅攝影作品,要對所攝事物進行一個瞭解,(如拍星空得知識雲河方位吧,拍雲海得知識雨水何時斷吧)總之在按快門前能夠做到“近山知鳥音,近水知魚性”,成功的機率會高些。

總之,攝影的功夫包羅萬象,知識面廣的領域,不僅僅是按下快門、拍清晰就夠了那麼簡單,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攝影師,只有孜孜不倦的學習,努力為自己充電,路才越走越寬。

希望對你有用,可關注留言,我一一回復。


天藝靜


記錄攝影

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後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於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因此,從廣義上說,攝影就是記錄。

藝術攝影

隨著的發展,人們在攝影中不斷地增加藝術的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與記

錄攝影的區別在於藝術性的多少與高低,而無絕對的界限。例如:我們去照張像作身份證或留個紀念,一般照相館拍攝的照片,最多有點資料或記錄價值。可是,鄭景康先生給齊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過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優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別完全 在於藝術性的高低。藝術攝影拍出來的效果更唯美,因為這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找準拍攝的時間、地點和角度。

所謂攝影人的手功,就是握持和控制相機的能力,以及手與眼配合的能力,這種能力平時直接決定照片的清晰度,重要時刻也決定了能不能及時準確的抓拍到精彩瞬間。鍛鍊手功要持之以恆,除了堅持練習拍攝,還要適當的增加運動訓練,不斷增強臂力,增強體力和耐力,這樣才能練就過硬的手功。

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優秀的照片,往往只是提出了一個問題,卻沒有給出答案,但卻能給觀者更多思考的空間。這是一種很誠實的攝影方法,不是聖人,也不必冒充聖人,說出你的困惑就好,很多問題其實沒有答案的,你要做的是尊重你的觀眾的智慧。

風光攝影,在如今的攝影理論界,是一個頗受爭議的門類,前幾年曾經掀起對風光攝影的大批判,文化界普遍認為風光攝影脫離現實,千篇一律,缺乏創新和現實關懷,傷害民族元氣,可以棄之。

還得從風光攝影的本源說起,風光攝影是中國攝影特有的分類,國際上並無此物。中國傳統文化裡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加上嚴酷殘忍的專制思想禁錮,導致了尚意的山水畫成為了元明以後中國繪畫的主流,逸筆草草、崇尚摹古、不思創新的山水畫成為了文人排遣鬱悶的墨戲,此種中國精神,濫觴到攝影領域,就成了風光攝影。

  從這個角度而言,拍攝風光的人,思想裡何嘗沒有隱藏著對現實的默默抗議呢,風光攝影也不過是人們逃離世俗世界的一種釋放罷了。

  再換一個角度來說,攝影本來就應該是讓人去拍內心最喜愛的東西,不能說風光就惡俗,紀實就高尚。所謂分類都不過是人為的。任何題材如果用心做到極致,都會是偉大的攝影。


鏡頭記錄世界


攝影的功夫全在攝影之外,此話應當理解為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其本來就不需要分內外之區別。如果非要這樣理解的話,我的理解成度大約佔80%吧,這也是因人而異。以前就有一句話:鏡頭的檔次不重要,關鍵是鏡頭後面那個頭。所以說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攝影過程中行為的拍攝還得取決於作者的大腦思維。創作過程不是拼設備,也絕非僅憑一張清晰度極高的照片,拼的是作者的綜合功底,是日積月累的經驗和對攝影藝術的不斷加深理解;也有認為:任何藝術創作其腳底下要踩著文學。這也說明攝影除了實際的動手操作以外,需要攝影人不斷學習,加強修養,豐富頭腦,在積累中強化對於攝影的重新認識。攝影不同於拍照,真正的功夫是將所有藝術門類的精華融入到攝影創作中。一張作品,構圖完美需要有繪畫的思維理念;起個好題目,需要有詩情畫意般的理解能力;配上相關文字說明,要求有一定的文學基礎等等。

童心中國心

約會春天

大地織畫


瑞眼圖話


一般來說,好的器材能讓照片增色不少,如弱光下的畫質好,焦內外成像更棒,大光比適應性更強,當然還有抓拍連拍速度,防抖性能,極限環境適應力等等。

其次,運用一些技術技巧,可以提升照片的水平,如不同慢速快門帶來的畫面變化,明暗關係與色彩對構圖的影響,各種影的運用,調動引導模特的方法,時機的等待等等,這些做好了,水平也就提高了。

當前兩者已不存在問題,或者根本不需要前兩者,迴歸攝影的本質,就是拍下你的所見所想。表達你對自然、社會、人的看法或你自己的內心感悟,攝影成了一種語言。器材成了怎麼說的工具,技巧成了怎麼說的方式,想法就是你說什麼的內容。

所以,到最後,攝影拼的是你看問題的方式,你對世界的理解,你的想法表達,你的人生價值觀如何,想象力怎樣等這些攝影之外的東西。





樂兔魚


攝影的功夫全在攝影之外。這句話很有道理,我認為應該從兩個層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攝影的功夫在攝影過程之外。簡單理解,攝影好像就是按快門的過程; 但要實際體現攝影的功夫,要在按快門的前後做很多功課。要學習攝影專業知識,掌握拍攝技巧,熟悉器材性能,長期操作實踐……這樣才能在拍攝時得心應手,把握好時機。還有,攝影的後期製作也是很複雜的過程,沒有一定的功底,也不可能出好的作品。我們一同出去,帶相同的攝影器材,一天的收穫可能差距很大,反映了攝影過程之外的功夫差距。

第二,攝影的功夫在攝影專業之外。攝影是一門專業藝術,但是攝影的功夫體現著您的綜合素養。文學、美學會使您的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哲學、宗教會使您的作品給人思想啟迪。同樣一幅作品,賦予它一個不同的名字,它就有不同的內涵。攝影藝術還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識。拍攝風景,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識;拍攝人物,要有一定的社會知識;拍攝星空,要有一定的天文知識;拍攝花鳥,要有一定的生物知識……所以,真正的功夫不在鏡頭裡,而在頭腦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