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成名,是唐人所评还是后人所评?或是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捧

渴望214359602


问题:

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成名,是唐人所评还是后人所评?或是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捧?

...........

前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地位那么高,宋朝严羽《沧浪诗话》起的作用不小: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当然,这个第一仅仅是一家之言,例如明朝的胡应麟就说诗圣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仅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李白与崔颢的斗诗

元代方回编选的《瀛奎律髓》写到:

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

明代的高棅的《唐诗品汇》刘后村云:

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至金陵乃作《凤凰台》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刘须溪云:恨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


二、李白的两首诗

李白有两首诗和黄鹤楼相似,第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第二首是: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舟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空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第二首诗很明显和崔颢的黄鹤楼及其相似,不过如果说李白模仿崔颢却并不准确。

三、沈佺期是始作俑者

其实崔颢的黄鹤楼也是模仿前人的作品,沈佺期是初唐武则天时代的人,是最早作七言律诗的诗人之一。看一下崔颢《黄鹤楼》所模仿的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即使不懂诗的人,看了前半首也知道和崔颢黄鹤楼极像。区别是沈佺期的前两句是古体诗写法(其中第二句还是律句,只是与第三句失粘) ,后面六句都是律诗的结构,而崔颢前四句都是古体。

《唐诗广选》田子艺曰:

人但知太白《凤凰台》出于《黄鹤楼》,不知崔颢又出于《龙池篇》:若《鹦鹉洲》,又《凤凰台》馀意耳。四篇机抒一轴,天锦灿然,各用叠字成章,尤为奇也。

结束语

崔颢的黄鹤楼被后人所推崇,在当时如何呢?《旧唐书·文苑传》载:“

开元、天宝年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

能够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相提并论,自然不是一般的人物。

不过我以为今天崔颢和他的黄鹤楼如此有名,应该还是后人的功劳大一些。而李白常常被后人拉过来给崔颢的黄鹤楼做背景也起到了不少作用。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崔颢最有名的一首诗,让一座楼成为网红,李白都叹服并模仿大咖诗作。这首诗成名,一是本身的文学价值,人生思考,这是核心战斗力,当然好的诗词,也需要宣传、推介。这个时候,李白等巨星的认可,更是让其名气大涨。还有一个原因。留在文末解答。

其实,去过湖北黄鹤楼的人都知道,黄鹤楼有一处景点叫搁笔厅。据说,李白到此游历时,诗兴大发,忽然抬眼看到崔颢的题诗,连称绝妙后更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搁笔而去,搁笔厅由此得名。能让“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人——李白如此赞服,就是这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的首联、颔联先从登上黄鹤楼写起。“登斯楼也”,必然想起楼的来历,想起黄鹤,想起驾鹤登仙的古人。但是,黄鹤也好,仙人也罢,都已经是一去不返,而眼前危楼独立,白云飘飞。一种茫茫渺渺、亦真亦幻的苍凉感扑面而来,“哀吾生之须臾,羡宇宙之无穷”的感慨油然而生。气韵连贯,宛若行云流水,自然之极。自然到让人忘了,它已经犯了七言律诗的大忌:词语重复、平仄不对,而且颔联也不对仗。但它却以浏量的音节,信手拈来的浑然,让人没有一点违和感,这就是所谓的词不害意,后人盛赞为;“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

颈联从上面的天上回到了现实。登高观望:涛涛江流,莽莽平川。远处的汉阳平原春树历历;近处的鹦鹉汀洲春草葱茏。江水的银色,树木的绿色,春草的翠色,天空的蓝色,云彩的白色,所有的这些,都在明丽的春色中纷呈着,极富色彩之美。而“黄鹤”、“复返”的同韵母和“萋萋”、“历历”的叠词,使其更有铿锵、清朗之感,又极具音韵之美。仿佛只听声音也能感受到那明媚的春光。

眼前的美景让诗人流连不归,不觉已是薄暮暝暝。江面被渺渺的轻烟笼罩着,倦鸟归林,客居他乡的羁客又起乡愁。为什么说“又”呢?因为上面的萋萋春草就已经触动了游子的乡心,正所谓“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而在暮色苍茫中,在浩渺的烟波让,那挥之不去的乡愁再次升腾,这就是:“日暮客愁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情此景,“何人不起故乡情”?全诗在无尽的怅惘中落下帷幕。

意境开阔,情真意切,一首诗就奠定了崔颢一世诗名。

李白曾不止一次到过黄鹤楼,却从未题诗。李白固然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佳句,但这都是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并非写楼的本尊。可李白却写了《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很明显,从连用三个重复的“鹦鹉洲”到意境上,都模仿了崔颢的诗。李白还有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也能看出崔诗的痕迹,但在气势和意象上,终究还是弱了点。

南宋诗论家严羽称此诗为唐诗七律之首,在人才辈出的大唐诗坛上,得此褒誉,崔颢真乃诗人中的大咖也!难怪能征服“诗无敌”的飘然太白。


每天读宋词


说出来各位可能不信,教我们隋唐文学的老师让我们手抄了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无奈¬_¬`)



其中《诗评》部分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是首次把这首诗称为“唐人七律第一”。所以《黄鹤楼》的成名,更可能是因为后人所评。



而为李白所捧的说法更可能是后人附会,因为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其中写道:『(崔颢)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若此事为真,为何唐代没有任何记载?也许是辛文房比较喜欢崔颢的《黄鹤楼》,就拉狂放的李白来做陪衬,好说服大家认同《黄鹤楼》是好诗。

若说《黄鹤楼》在唐代毫无名气,也不准确,只是它在当时的地位不及后世所评的高罢了。因为,当时唐诗还在不断发展,时人很难做出总结性的评论。

李白那么狂放不羁,傲岸好胜的人也不太可能说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样服输的话。

事实上,李白是不服气的。他作了两首诗《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来拟《黄鹤楼》格调,与崔诗如出一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诗文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摆在这里,还需要什么人评个毛线呀。


天下第一闲人4


是说呢,鹳雀楼登岳阳楼都上了,怎么名绝千古的崔颢黄鹤楼没上呢,原来在最后,抛开建筑物不谈,这首荡气回肠的七言律确实实至名归当仁不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