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名不見經傳的民族?漫談後金政權如何逐步開闢“新天地”

引言

1644年,鎮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正式剃髮向當時盤踞關外的滿清軍隊統領多爾袞稱臣,由此正式拉開滿清入關,逐鹿中原的歷史大幕。這個曾居於遼東塞外一隅的少數民族,如何能夠依靠區區十數萬軍民在短短的數十年裡悄然崛起,又是怎樣忍辱負重最終擊潰明朝邊軍並傷及明朝根基的,本文將再度回首那段真實且血腥的歷史。

有明一朝,中央統治者在處理邊關問題時多是採取和平且較為穩定的政策,如明蒙政策,然而這些政策僅僅適應於勢力強大的鄰國,無法有效解決小型部落間的衝突。為防止塞外部落快速崛起以致給邊境地區帶來巨大威脅,明朝政府特地出臺多項政策,這些政策的最終目的均是為了扶持較弱的部落勢力,並攛掇這些部落與那些可給邊關造成威脅的部落進行正面對峙,以此實現塞外各部落間的實力平衡。

它是名不見經傳的民族?漫談後金政權如何逐步開闢“新天地”

明朝時期的其他少數民族

一、錯殺無辜,努爾哈赤憤然起兵

“鄰部古勒城主阿太為明總兵李成梁所攻,阿太,王杲之子,禮敦之女夫也。景祖挈子若孫往視。有尼堪外蘭者,誘阿太開城,明兵入殲之,二祖皆及於難。”—《清史稿》

萬曆十一年,當時持親明態度的建州左衛女真領袖愛新覺羅·覺昌安及其子愛新覺羅·塔克世被錯殺於古勒城得知這一消息後,身為塔克世之子的努爾哈赤驚怒交加,在悲痛之餘斷然起兵,並拒絕執行此前與明軍商議的和平政策,轉而武裝抗明。

起初,努爾哈赤麾下僅有十三具甲冑,勢力十分弱小。在見到明朝邊關強大的軍力後,努爾哈赤並未選擇以卵擊石直接打出反明旗號,而是將矛頭指向周邊有著反明苗頭的部落。在見到努爾哈赤並未因祖父與父親的死亡而侵擾邊關,反而幫助自己打壓那些存有異心的部落後,明軍決定扶持努爾哈赤並對其勢力的迅速擴大視而不見。憑藉著自身的偽裝與明軍的掉以輕心,努爾哈赤部落迅速壯大,並先後征服建州女真族各部。

它是名不見經傳的民族?漫談後金政權如何逐步開闢“新天地”

女真族部落的人士

二、野心勃勃,太祖赫圖阿拉稱汗

“癸巳夏六月,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四部合兵侵戶布察,遣兵擊敗之......敵大潰,我軍逐北,俘獲無算,擒烏拉貝勒之弟布佔泰以歸。”—《清史稿》

在遼東一隅情勢基本穩定後,野心勃勃的努爾哈赤將騎軍矛頭指向更外圍的東北地區。隨後幾年中,努爾哈赤先後通過武力侵略與重利安撫的方式,先後消滅烏拉攏周邊勢力較大的部落。此時,東北地區女真族內的亂局已經大定,努爾哈赤也藉助一系列戰爭成功俘獲數十萬人口,這些人口被士兵押往遼東地區並編入戶籍,女真部落正式成為明朝邊軍的最大對手,然而深陷腐敗與國內政治鬥爭的明朝邊軍並未及時捕捉到這一重要信息。

皇太極曾言:“金銀布帛雖多得不足喜,惟多得人為可喜耳。金銀布帛用之有盡,如收一二賢能之人,堪為國家之助,其利賴寧有窮也?”—《清太宗實錄》

它是名不見經傳的民族?漫談後金政權如何逐步開闢“新天地”

《清史稿》史料

努爾哈赤並未如同當時諸多塞外部落因未被明軍圍剿而自喜,更未滿足於四處征戰所擄獲的土地與人口,他所圖謀的是整個明朝江山。因此他廣招人才,並在臣子幫助下正式建立八旗制度,此後女真部落實力再上一個臺階,努爾哈赤終於將目光放於遼闊的中原土地上了。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正式稱汗,建國號“大金”,史稱後金。當這一消息傳到明朝中央後,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忙於黨爭的大臣紛紛站於統一陣線即武力消滅後金政權。公元1618年,面對大有風雨欲來之勢的邊境對峙局勢,努爾哈赤斷然宣告“七大恨”,正式武裝抗明。有蒙古族崛起南下滅宋的前車之鑑,明朝對於野心勃勃的後金政權並不敢有絲毫輕視。因此朝廷不惜大肆徵兵、徵稅,不斷鞏固遼東邊境防線。

它是名不見經傳的民族?漫談後金政權如何逐步開闢“新天地”

努爾哈赤人物像

三、舉兵反明,金戈鐵馬踏破山關

面對戒備驟然加強帶明朝邊軍,努爾哈赤採納麾下謀臣建議選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撫順作為突破口。在敵軍重兵壓境的情況下,撫順關迅速被攻破,清河堡也因此失去重要屏障,被金軍趁勢拿下。此次戰役,明朝負責統兵的總兵與副總兵均戰死沙場,數十萬人口被掠奪而去。此次戰役使得原本並不完善的遼東防線出現漏洞,但是其影響遠不止此。

當時的明朝境內,農民起義煙火四起,如若邊關被塞外“夷族”攻破,明朝的統治根基將受到嚴重打擊。因此時任大明皇帝的萬曆親自下令集結浙江、四川、陝西、甘肅等地精銳部隊,並聯合朝鮮國與女真部落內努爾哈赤的反對力量,對尚在襁褓的後金政權形成合圍之勢,企圖一舉將其消滅,事關明金未來存亡的“薩爾許之戰”正式拉開帷幕。

它是名不見經傳的民族?漫談後金政權如何逐步開闢“新天地”

有關後金的戰爭

儘管聯軍數量與地理位置均有優勢,但是萬曆皇帝忽視的重要問題是倉促集結的三路大軍毫無統一與協調性可言,而後金政權更不是之前孱弱的女真部落!被努爾哈赤規劃為八旗的後金騎兵在面對洶洶而來的聯軍時並未出現慌亂,而是憑藉著自身嫻熟的騎技與統一的戰術將聯軍各個擊破。此次戰役明軍總共派出的九萬餘名精銳士兵竟死傷近五萬,朝鮮軍隊更是死傷慘重,關於這場戰爭的慘烈場面,《柵中目錄》有言如下:

“浙兵數千屯據山上……胡數百騎馳突而上,浙兵崩潰,須臾間廝殺無餘,目睹之慘,不可勝言……八旗軍以鐵騎奔馳,衝突蹂躪,無不潰敗……”。

此次戰役後,明朝軍隊元氣大傷,邊關守軍再無軍勢可言,後金騎兵乘勝追擊,沿路州府望風而降,開原、瀋陽、遼陽等軍事重鎮紛紛陷落。努爾哈赤以這些地區為前沿陣地,在短暫的休養後,後金軍隊再次南襲,明朝邊軍呈現節節敗退之勢,在朝臣為此焦頭爛額之時,時局出現了轉機。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因病去世,皇太極接任後金大汗,即位之初,皇太極為穩定政權不再積極南下,轉而將重點放於國內生養休息,明朝邊關因此迎來了短暫的安靜。

它是名不見經傳的民族?漫談後金政權如何逐步開闢“新天地”

皇太極影視劇形象

四、撒手人寰,太宗承志塵埃落定

皇太極按兵不動注重生養休息,但是明朝的新皇帝崇禎卻坐不住了。這位試圖挽救明朝江山的青年皇帝採納群臣建議,決定再次集聚國內精銳部隊,對後金政權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進攻。公元1641年,一股金兵襲擊了當時的錦州城,皇太極無意將此次襲擊作為明金再次大戰的導火索,但是明朝有動作了!崇禎皇帝當即命令洪承疇為先鋒,率領早已蓄勢待發的十三萬明軍精銳開赴邊關地區,顯然易見,崇禎皇帝將借錦州為火藥引子,徹底點燃第二次明金大戰的硝煙。

面對早有準備的明軍,後金騎兵並未討到好,甚至打了不少敗仗,後金勢力逐漸北縮。見到金兵退縮,急於擺脫邊境戰爭以集中精力解決國內農民起義的崇禎皇帝下令要求洪承疇立即進兵,圍剿後金的“敗軍”。

它是名不見經傳的民族?漫談後金政權如何逐步開闢“新天地”

李自成農民起義

然而後金軍隊頹勢是真,敗勢卻是假,一心忙於前進的明軍不久便落入金軍圈套,皇太極當即下令金軍對進入埋伏圈的明軍進行合圍,此時大勢已定矣。關於這場戰役,後世史學家將其命名為“松錦之戰”,關於此戰,乾隆在《薩爾滸山之戰書事》中如此說道:

“太祖一戰(薩爾許之戰)而王基開,太宗一戰(松錦之戰)而帝業定”

此戰過後,明朝再無力量反攻後金,邊關已岌岌可危。這場戰事使得明朝國內的有生精銳力量幾乎被耗盡,國內戰場上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再無敵手,明朝敗亡已成定局。

總結

在評價歷史人物或者時,很多學者將其中原因歸於歷史大勢,但是在筆者看來所謂的歷史大勢是因為“勢在人為”。明軍在得知努爾哈赤祖父與父親被錯殺後,並未對努爾哈赤及其部下進行撫慰與補償,以致努爾哈赤恨意難平,憤然起兵;當努爾哈赤東征西戰,討伐諸多部落時,明軍再次選擇熟視無睹,默認其肆意妄為;當努爾哈赤徹底崛起並建立後金政權後,明朝皇帝未了解真實情況便倉促起兵以致遭受大敗及至而後“松錦之戰”的全面潰敗,每個環節都是努爾哈赤的“有為”與明朝的“不為”。

微觀上看,努爾哈赤以“有為”一步步崛起於塞外荒野,明朝以“無為”一步步將江山徹底斷送,無數個微觀便形成了宏觀,即努爾哈赤挾歷史大勢南下,明朝江山迅速崩塌於歷史洪流中。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太宗實錄》、《柵中目錄》、《薩爾滸山之戰書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