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記憶:從明瑞王府到蓮花池公園

前言:在陝西漢中,尤其是漢臺區的人們來說,祥瑞巷、太古石巷、中營壩巷、蓮花池巷、石獅子壩等街巷名可能是非常熟悉,而這些名字都與明朝的瑞王府有關。當時的明瑞王府規模宏大,號稱半個漢中城,漢中府也是陝西僅次於省城西安府的笫二大府,比重慶府略大一點,人口比重慶府多了三四萬,西安、漢中、重慶知府同為四品官員。因為當時的漢中府是封藩之地,故此,城市規模和府城的知名度要比沒有藩封的重慶府大一點。儘管現在漢中勉強算得上四線城市,沒法與直轄市的重慶相比,但它在明朝末年也曾經輝煌過。如今祥瑞巷的"瑞",即取瑞王府的"瑞"字。太古石巷和蓮花池巷,均以瑞王府後花園蓮花池和罕見的太古石而得名。

歷史的記憶:從明瑞王府到蓮花池公園

位於漢中蓮花池公園內的明瑞王府花園遺址碑

一、漢中城建簡史

漢中的城建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始為南鄭,根據《史記·六國年表》載,秦歷共公二十六年前(公元前451),左庶長城“南鄭”(治今漢臺區)。而漢中第一座古城牆,也就是兩千多年前秦朝左庶長修建的漢中古城垣,在今城東北二里處。

以後漢中城垣修葺史不斷載。漢代,漢中城郭規模恢弘。北宋酈道元《水經注》中曾記載:“南鄭大城(即郭)週四十二里,城內有小城(即城),南憑津流,北結環雉,金鏞漆井,皆漢所築”。

隋代,移址重建。據《讀史方輿紀要》載:“隋煬帝大業(606—617)中,徙郡城於故城西南,臨漢水”。入此城址定型。

歷史的記憶:從明瑞王府到蓮花池公園

1875年,有城垛的漢中府城牆,右側有一座望塔。

明清兩代,大規模修葺漢中府城,漢中城建達到鼎盛。據《漢南續修郡志》載,明、清時期對漢中城進行過十次整修。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漢中知府費震重修漢中城垣,高三丈(10米),上寬一丈五尺(5米),下寬二丈五尺(8.3米),周長九里三分(4.65公里)。建有四門及城樓,東名朝陽,南名望江,西名振武,北名拱辰。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漢中知府東周以磚砌護城牆,同時,開鑿護城河,河寬十丈(33米),深一丈八尺(6米),引山河堰水涇流。此時,漢中城池兼備,更為壯美堅固。

而後,明朝瑞王府的建造使得漢中城達到了城建的鼎盛時期, 根據記載,瑞王府在明朝經過二十多年的修建,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臺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現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據民國郭鳳洲主編《續修南鄭縣誌》“城池”類載:“明天啟元年(1621),建瑞藩,展北二丈十步。”也就是說當時為了修建瑞王府,特意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瑞王府的面積約佔當時漢中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規模之大令人驚歎。

二、瑞王朱常浩

(一)入主漢中府,死於重慶府

這裡說的瑞王是明朝的朱常浩,是明神宗朱翊鈞第五子,史書上對其記載很少,《明史·卷一百二十·列傳第八》中關於其記載也不足五百字根據該文記載,朱常浩是明光宗朱常洛異母弟,母周端妃,在太子未立之時,朱常浩與兩個哥哥朱常洛、朱常洵並封為三王。而實際上,他既沒有獲得儲君的先天資格,又缺乏宮廷內外勢力的後天支持,只是被利用來掩蓋朱常洵之母鄭貴妃想要扶持自己兒子爭“國本”的圖謀。

歷史的記憶:從明瑞王府到蓮花池公園

瑞王朱常浩畫像

根據僅有的資料記載,朱常浩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被封為瑞王。

根據《明史·地理志》中的記載:“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建瑞王府於南鄭(漢中附郭首縣)”。據此可知,朱常浩受封為瑞王,建藩漢中,尚未就國,就派人在漢中開始營建瑞王府,歷時二十六年竣工,瑞王府竣工後,朱常浩才到漢中住下,據《明史·瑞王朱常浩傳》(下稱《本傳》)載:“(熹宗朱由校)天啟七年(1627),之藩漢中”。

天啟七年(1627年)七月,陝西白水農民王二、種光道等,聚集災民數百,插旗起義於白水縣,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自王二揭起義旗之後,農民起義即成燎原之勢。

崇禎元年(1628年),也就是朱常浩到漢中住下那年,陝北府谷農民王嘉胤集結一群饑民造反,王二即率隊北上與之匯合,起義軍擴展到五六千人。不久王二、王嘉胤率眾南進,駐軍於黃龍Ⅲ。起義軍所經之處,殺貪官,破監牢,開糧倉,濟饑民,風靡渭北。同時,陝北的高迎祥在安塞,王左掛、飛山虎、大紅狼在宜川,王虎、黑煞神在洛川,王和尚在延川,王大梁在漢中南部,王嘉胤在甘肅慶陽,周大旺在武都也插旗舉反。一二年間,農民起義遍及陝西全境及甘肅東部,並有川北一部,許多官兵也參加了起義軍。

崇禎二年(1629年),李自成起義,李自成自起事後便轉戰漢中,參加了王左掛的農民軍。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其起義。

歷史的記憶:從明瑞王府到蓮花池公園

至崇禎七年(1634),李自成、張獻忠等各路農民起義軍,東攻興安(今安康),北占鳳縣,西逼秦州(天水),漢中三面受敵,岌岌可危,朱常浩如坐針氈,急嚮明廷上書告急求援。雖然他書辭懇切,疾呼哀告:“……臣在萬山絕谷中,賊四面至,覆亡無日。臣肺腑至親,藩封最僻,而於寇盜之迫,惟陛下哀憐。”但此時的明朝廷,烽火四起,千瘡百孔,內外交困,自顧不暇,哪有力量馳援漢中?各路義軍,因故他往,未破漢中,朱常浩得以苟安。


崇禎十六年(1643)七月,李自成大軍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朱常浩即派人向關陝一帶的明軍將領求援,派兵防守漢中,以期“安全”,但各將領自保不暇,無人理睬。十月初九,李自成大敗明督師孫傳庭於潼關,十一日佔領西安。朱常浩聞訊,倉皇失措,被總兵官趙光遠劫持奔蜀避難,關南道陳勳(字白羽)護送,十一月十九日,到達四川保寧府(今閬中縣),受到四川巡撫陳士奇的保護。

崇禎十七年(1644年)農曆四月中旬,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漢中城的前夕,瑞王朱常浩撇下王妃劉紫蓮,只帶了八個太監,由大明漢中府總兵趙光遠帶了500兵丁,親自將朱常浩送往重慶府躲避兵禍。寧強到四川的金牛道上,一路上跋山涉水,歷經千難萬險,在第二十八天上,終於到了他認為安全的重慶府。六月二十一日,重慶府被張獻忠的大西軍攻破,瑞王朱常浩被大西軍的巡邏官兵抓獲。六月二十三日,被大西王張獻忠斬殺於重慶菜市口。享年四十五歲。 (清·費密《荒書》載:“次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趙光遠還漢中。四川巡撫(陳士奇)奉瑞王駐重慶府。……五月,賊(張獻忠)上攻重慶。……六月二十三日,以火攻轟破重慶通遠門轉角樓,遂陷。收瑞王(朱常浩)、關南道陳勳、巡撫陳士奇、知府王行儉、巴縣知縣王錫,皆磔之。”)

(二)是非功過後人評說

歷史記載,朱常浩幾乎沒有政治野心,卻一味積蓄金錢。其《本傳》稱:“常浩年已二十有五,尚未選婚,群臣交章言,(帝)率不報,而(常浩)日索部帑為婚費,贏八十萬,藏宮中,且言冠服不能備”。這段文字是說他在北京皇宮時,就假預備結婚的名義,經常向國庫要錢,存了白銀八十萬兩,還假裝哭窮,說自己連衣服都穿不起。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傳第八》中記載其好佛不近女色。所以朱常浩到漢中後,便開始營建了佛、道廟宇。據清光緒時孫萬春編《南鄭縣誌·古蹟》“寺觀”載:“洞賓庵:《摭遺錄》,在北城。明瑞王封藩漢中,於府後建此庵以羽士。歲久就圯,本朝乾隆五十七年,住持林陽棟重修。西有睡佛寺;又西南有五雲宮,皆明瑞王藩建修。”由此可見,朱常浩對於佛寺喜愛有加。

朱常浩在漢中除大建佛寺外,還通過自降衣食標準、修建寺觀、禮佛祈福等方式,贏得了一些好聲譽。同時,他還做了些籠絡人心的事情以爭取漢中士民的擁護,根據《漢中府志》中記載,瑞王常於年節、歲首在府邸大張筵席,宴請漢中年高德碩的父老赴宴,每人發佈一方,包吃不完的食物,人們便稱這種布包為“宴瑞包”,帶回家去,表示光榮。從此,形成漢中民間赴宴夾肉包的風氣。後來人們把布帕換作荷葉或紙,此風相沿,至今猶存。這一點,在清人劉景伯的《蜀龜鑑》有記載:瑞王在漢中時,自己降低衣食標準,併為地方捐濟錢糧,為人“不邇聲色,潔己愛人”,“有賢王稱”。

但是又根據地方府志記載,瑞王在漢中的這幾十年卻給漢中帶來了無盡的苛捐雜稅,瑞王府除了每年例享的宗祿外,斂財的手還伸向了鹽稅,西安、鳳翔,漢中三府都需要給王府交贍鹽、火食銀。而他給漢中鄉里攤牌排的“贍鹽銀”每年610兩,而朝廷賜給瑞王朱常洛的食邑私田更是三萬頃(百畝一傾),如此,不止漢中本城,府轄遠至城固,洋縣,南鄭的肥沃土地皆為其地。明末清初史學家計六奇《明季北略》也記錄下了這位瑞王爺在漢中曾經的貪婪盤剝,和最後的狼狽不堪。

王積帑金八十萬,一時俱盡。宮中眷屬,不知存亡。瑞王僅與一妃逃出,王無車輦,將桌作轎,兩人肩之。

從記錄可知,從1627年到瑞王逃亡的1643年,在漢中的這十幾年間,瑞王逃亡前最後的榨取積累居然有八十萬兩。

三、經歷戰火的瑞王府

不管是非功與過,終成雲煙,朱常浩花了26年修建的瑞王府在其逃走後即被李自成的大順軍燒燬,在王耀華《最後的王爺》中說道,(瑞王府)毀於崇禎十七年五月初,即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漢中城的第二三天,是被大順軍用火燒燬的。現漢中市石獅大酒店是原明瑞王府的地址,它損毀於大順軍的紅夷小炮,是用炮轟塌的,大順軍搶了值錢的東西,當地民眾洗劫了剩餘的所有東西。王府花園當年也是亭、臺、樓、閣、假山、百花園、漢白玉拱橋、樹林、竹林、漢白玉石質的九曲履仙橋,所有的一切,都毀損於漢中府城被攻陷的第二三天。應該說,瑞王宮、瑞王府和王府花園僅存在了整整17個年頭,就被湮滅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了。

瑞王府經歷了明末的戰亂,已成為了一大片瓦礫堆,常有動物在此前的後花園,也就是如今的蓮花池公園安家休憩。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王士禎奉使入蜀,過漢中,在其《蜀道驛程記》中載:“(閏七月)初九日,過次公(鄭日奎,時任興元書院山長)邸,故明瑞王宮也。王,明神宗子,天啟中,與福惠二王同就國。李自成入秦,王走重慶,張獻忠陷重慶,遇害。今瓦礫滿目,惟存後一區,改‘興元書院’,前守鍾琇所置也。朱門潭潭,尚極宏麗,殿前後叢桂、老梅、櫻桃數十株。又觀所謂西園者,有亭榭四、五,桂花漸落,紫荊數株方作花,悽豔動人;有羝羊伏草中,驚人而起。因憶盛時鶴洲鳧渚之樂,而今臺榭已傾,曲池就平,不待雍門之琴,乃泣下矣!”

清《李柏槲葉查》載:“餘入漢中,過瑞王遺宮,一望瓦礫瀰漫,自甲申(明崇禎十七年,1644)至今(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五十年,府城內外,百萬人家,其牆壁、階砌、道路、坑塹、園圃、樊壟、佛剎、道觀、官衙、吏舍,皆瑞府材木、瓦磚,他可知矣!”

根據2015年華商網採訪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陝西理工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講師趙永翔的新聞報道中,趙永翔說,歷經戰亂,人們都來瑞王府取木材、瓦磚修建自己的房舍等等,漸漸瑞王府也就被搬空,遺宮就所剩無幾。到民國後期,瑞王府幾乎就已消亡了。

四、瑞王府現狀

漢臺區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資料顯示,瑞王府在明末農民起義後損毀嚴重,僅存了後花園遺址。目前,瑞王府僅存的公園照片也是建國後的80年代拍攝的,再早的就沒有記錄了,公園內僅存的明朝遺物,就只剩下湖中的兩座太古石,蓮花池也是在之前王府的舊貌上經過修葺的。

瑞王府僅存的遺址之一為石獅子壩,因瑞王府規模浩大,石獅林立,因民間俗稱此地為“石獅子壩”,原來為瑞王府大門。門前原有石獅兩蹲,為瑞王府鎮府石獅,在戰亂後便消失,2005年漢中市在天漢大道拓寬時在出土。 如今,該處建為石獅大酒店,門口與瑞王府正門同址而建。

歷史的記憶:從明瑞王府到蓮花池公園

原瑞王府門前石獅

石獅大酒店處,有琉璃照壁一處,原來在瑞王府前面,1935年修路時,該琉璃照壁被拆除。現存琉璃照壁為瑞王在原府城基重新修葺而成,高6.45米,長13.6米,寬1.23米,位於傘鋪街東端。

歷史的記憶:從明瑞王府到蓮花池公園

琉璃照壁

瑞王府門前遺物有大石條一方,即王府前拜階石;銅鐘一口,現置古漢臺的洗心亭內。

太古石巷(蓮湖路修建工程中廢棄)原有一蹲太古石,為瑞王府花園裝飾品,現置於漢中市圖書館;

如今天漢大道,也就是郵政大酒店對面的祥瑞巷曾經是瑞王府前第一巷。

歷史的記憶:從明瑞王府到蓮花池公園

明瑞王府後花園遺址在後來改建為蓮花池公園,是漢中中心城區唯一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小橋、流水”公園, 在擴大蓮花池公園用地的基礎上,設立標誌,記載原瑞王府佈局位置、建築等,儘量恢復瑞王府園林景觀,讓城市中心有一塊名副其實的“小江南”。

歷史的記憶:從明瑞王府到蓮花池公園

蓮花池公園

1982年7月,經漢中市委市政府研究,為了適應城鄉人民文化娛樂生活的需要,決定成立“漢中市漢湖公園籌建處”,在原明朝瑞王府後花園遺址基礎上進行蓮花池公園改建,經過近7年的改建,公園初具規模,於1989年由原漢湖公園籌建處更名為漢中市蓮花池公園管理處。1995年,蓮花池公園被漢中市人民政府批准為漢中市歷史文化名城紀念地。2012年,蓮花池公園被漢臺區人民政府批准為區級園林單位。2014年元月,蓮花池公園正式對外免票開放,於同年9月被漢中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園林單位。

歷史的記憶:從明瑞王府到蓮花池公園

蓮花池公園內的飛機,據說是引進的空軍退役戰鬥機

蓮花池公園內有一架戰鬥機,這架噴氣式米格15戰鬥機是中國空軍第一代戰機,隨著蓮花池公園的閉園改造,如今成為這般模樣。

2017年6月8日,漢中市政府公告稱,根據規劃,漢中蓮花池公園周圍進行棚戶區改造,又將迎來一高樓大廈居住住宅區的建設,蓮花池公園停上一切經營活動,並且停止對遊人開放,到如今,蓮花池公園依舊未能還給市民。

歷史的記憶:從明瑞王府到蓮花池公園

如今的蓮花池公園

個人認為,目前景區暫時閒置,起碼比開發商 覬覦地塊好,因為畢竟有不可移動文物,一旦開發商商業開發,明代瑞王府花園遺址 就徹底消失了,如今的漢中古虎頭橋遺址就是鮮活的例子,漢中這座城市,歷史悠久,漢中城內的各種遺址,各種不可移動文物都是這個城市的內在氣質。如果把這些古遺址提煉出來,遠比建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要好的多,希望蓮花池公園能早日改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