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爛片」肆虐,如何救贖?


國產「爛片」肆虐,如何救贖?

多數人對國產片恐怕一直處於失望之中,國產「爛片」也一直在影視市場橫行肆虐,毒害觀眾。

雖然不可否認再失望的電影電視,也可能有一句臺詞或者一個情節能夠打動人心,但也遮不住多數國產片的「爛」。

國產片爛不爛,觀眾雖然須負不少責任,但也並不全在觀眾。

即便觀眾看完之後能夠做出評價,可也仍舊不能影響和扭轉下一部國產片繼續爛的這個死局。

爛不爛也不一定在導演,但是導演能力的高低確實會影視劇的質量。

可是中國真的沒有一個能夠拿得出手的好導演?我看未必。

市場對國產片的影響才最致命,可又是什麼影響了市場?既可以說是手裡掌控著資本的投資人,也可以說是觀眾。

張紀中導演曾經說過幾句話,揭露了影視圈的一個怪象。

國產「爛片」肆虐,如何救贖?

張紀中說,「導演沒有權利去選演員」。

這句聽著很心酸,導演竟沒有權利選演員,誰有權利?

投資人。

國產「爛片」肆虐,如何救贖?

於是張紀中又說,「現在不是導演眼瞎,是投資人眼瞎」。

這句說得很憤怒,也很無奈。

張紀中的話或許過於偏激,但也確確實實揭露了中國影視圈這一怪像。

導演想拍電影,可是自己沒錢,所以得拉投資。

投資人掏錢給導演拍電影,是為了賺錢,所以他們會在影視劇中植入廣告推銷自己的產品。

為了確保廣告能夠為他們帶來最多的利益回報,他們必須得保證收視率,只有收視率高了,廣告曝光率才高。

投資人和部分求利的導演,他們保證收視率的手段很粗糙,直接選用所謂的「流量明星」作為主演。

流量明星可以說是爛片保證收視率的定海神針。

國產「爛片」肆虐,如何救贖?

流量明星的產生,則是觀眾的追星行為所導致的後果。

流量明星也不一定要是科班出身,不一定要有演技,更不一定要背臺詞。

這樣可能會造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好的導演和流量明星合作,一種是一般的導演和流量明星合作。

好的導演和流量明星也許能拍出還算過得去的片,可一般的導演和流量明星拍出來的恐怕也只能是爛片了。

可是不論爛或不爛,只要流量明星出場了,收視率便有保證了,反正總會有隻追星不「追劇」的觀眾會買賬,哪怕賣腎也要買。

為什麼說這部分人只追星不「追劇」?

因為她們或者他們,並不在乎什麼演技不演技,也不在乎劇情好壞,只在乎主演是不是自己的愛豆,只在乎男豬腳帥不帥。

國產「爛片」肆虐,如何救贖?

現在的國產片除了只看重流量體質不看重演技之外,又陷入了另一個怪圈。

不僅拍「三歲兒童劇情」,還讓男主和男二或男三或男配玩曖昧。

讓人失望的是這個怪圈已經成為了主流,「三歲兒童劇情」也許是被曲解了的無厘頭,可男主男配之間玩曖昧則純粹是為了迎合「腐市」。

為了獲取更多效益,「劣質」導演還會水劇情,所以國產劇曾經有過一段一拍八九十集的鼎盛時期。

硬塞劇情,「劇情不夠,回憶來湊」,應當說是部分導演用濫了的爛招。

這樣吃相難看又拙劣的拍攝手法,質量能上得去?上得去才怪。

國產「爛片」肆虐,如何救贖?

所以說呀,國產片的爛是導演、演員、投資人和觀眾一同製造出來的惡性循環。

沒有高質量的觀眾,觀眾沒有對高質量影視劇的追求,再好的導演和演員也不一定有用武之地。

國產片想不爛,我看難。

國產「爛片」肆虐,如何救贖?

你會怎麼看電影?

電影院?

或者手機或者電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