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展現母愛、救贖、人性之餘

當我研究最早的電影,一個老師告訴我:“什麼好電影,將被稱為贖回合一”。這句話在每個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提名名單能體現。得主今年不同於奧斯卡最佳電影“焦點”,客觀、平靜的深,也在房間的提名名單,我們目前最幼稚的觀點“救贖合一”簡單而感人。

《房間》:展現母愛、救贖、人性之餘

一個被罪犯囚禁於小房間7年的女人生下一個男孩,留在身邊成長至5歲,終於用裝死的方式逃脫,卻又對房間外的世界無比陌生,產生了許多精神與生理上的問題。《房間》的故事聽起來並不比市面上更駭人聽聞的犯罪類小說讓人驚愕,但導演獨特的手法讓我們感同身受地不由流下眼淚。影片前半段的末尾,男孩jack終於逃脫了old nick的魔掌,應該不止一個人和我一樣想:故事這就講完了吧?

《房間》:展現母愛、救贖、人性之餘

一看時間,竟然才過了60分鐘。的確,我們看過太多描寫囚禁、虐待的陰暗故事,倘若只將這些赤裸裸的場面表現出來,這部講述“性奴”話題的片子不僅電影分級要改變,許多本能從中受益匪淺的觀眾也會不感興趣了。後半段更是讓人驚喜。面對媒體、父母離異、活得暢快的昔日同學,有比在房間裡單純的恐懼更多的壓力。

《房間》:展現母愛、救贖、人性之餘

導演挖掘出事件背後的深度,完整傳達出原著小說的意義,取捨之間,看出了片子的用心程度。jack作為影片最中心的視角,從片頭就透露出無盡童真。他被母親保護在盡全力佈置整齊的房間裡,片頭以碎片式畫面展現房間中物件,卻霎然響起男孩的一句話:“mum,i’m five”。長頭髮的jack讓人乍看之下辨認不出性別,在狹促的房間裡度過的人生前五年他被母親溫柔地愛著,房間外即“電視中的宇宙”、old nick能用魔法變出所有的東西,也就是這樣一個對外界一無所知、僅由母親的描述形成世界觀的他,才能覺得自己5歲了,非常老了。

《房間》:展現母愛、救贖、人性之餘

jack的人物弧光經歷了三個節點。一是由母親告訴他房間外的豐富世界時,二是在逃脫後迷茫於真實世界時,最後,是他剪去長髮來迎合社會性別認知、對外婆說“我愛你”時。片尾,在他心中延伸得沒有盡頭的房間好像“變小”了,因為從前與母親相互依偎的地方已經擴展了許多,那符號般的房間只留存於記憶了。就像兒時被我們詩作珍稀寶物的洋娃娃,長大後,也不再需要了。

《房間》:展現母愛、救贖、人性之餘

反觀joey,她從現實世界強行被剝離,苟延性命7年,僅靠jack支撐著生存信念。在她身上有勇敢,鼓勵著自己與jack樂觀地生活;卻也有自私,將逃離的任務交給jack獨自承擔,在記者提及為何不選擇把jack交給房間外的醫院養育時瞬間失魂——她只把他當做自己的所有物。

《房間》:展現母愛、救贖、人性之餘

自我救贖從來都是不容易的,在她身上能看見兩次。一次是鏡頭外的:不自殺,不強硬,選擇維護希望的微弱火苗;另一次是在明顯難以接納自己的世界裡選擇適應,選擇用和平的姿態與變化相處。形象在電影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喬伊跌壞牙的第一給了傑克的勇氣的力量,然後給了喬伊的心理弱點恢復信心的能力。與此同時,布里乾酪拉爾森,細節處展示添加許多傳染病,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是她應得的。

《房間》:展現母愛、救贖、人性之餘

影片另闢蹊徑的鏡頭表現與音樂在感染觀眾情緒上起了重要作用。前半部分鏡頭侷限於那個陰暗冷色的房間中,幾次灰色鐵門的特寫讓人感到沉重壓抑。再加上不斷的jack主觀鏡頭、仰拍的天窗,臺詞中透露出的細節讓前半部分如同《世界奇妙物語》一般將故事背景剝絲抽繭地展現在觀眾心中,懸疑的節奏把握地十分有力。而在觀眾們漸漸瞭解兩位主角的可怕遭遇時,又能用輕快的吉他掃弦渲染jack的“小確幸”,感同身受為他開心的同時又不免心酸。尤其在jack被裹在地毯裡準備逃跑的一段,故意增大的汽車引擎聲配合著刺耳的不間斷的提琴聲攪動著觀眾心絃,不由得焦躁擔心。可以說,影片看似平穩不刺激的畫面中,隱藏著許多暗流,讓觀者心緒起伏而由衷被片中故事左右。

《房間》:展現母愛、救贖、人性之餘

尼采說:“w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我把它譯作“不能毀滅我者,必使我強大”。影片中展現母愛、救贖、人性之餘,更傳達了一種堅韌的意識,在一切苦難過去後只要你願意,必能從中獲得裨益而使自身強大。《房間》外,我們生活的房間雖沒有了那扇沉重鐵門,卻也常有禁錮我們、使我們強大的牆壁,不停碰壁,不停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