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到底该不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甜颖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驱逐溥仪本来就是应该的,单纯支持张勋复辟一条就足够了。

而且溥仪所作所为,大家都看的一清二楚,后来投靠日寇为虎作伥的伪满洲国皇帝是谁?



我们就事论事来说,驱逐溥仪是有依据的。

根据《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第三条: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当时就说定了,溥仪必须离开紫禁城。

只是随后的北京政府一直没有驱赶他,溥仪也一直赖着不走,长达十几年。

既然当时有约定,让你走也是没错的。



另外,《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前提是满清自愿退位,放弃权力。

现在溥仪这伙人并没有遵守。

溥仪自己也说了,他虽然年龄还小,并没有放弃复辟的主张。

在张勋复辟期间,复辟的几个心腹都积极参与了。溥仪也是给予支持态度,可以毕竟还是半大小子,帮不上什么忙而已。

那么,你都乱搞复辟了,还让别人优待你,岂不是笑话。



严格来说,张勋复辟的时候,就该把溥仪直接赶出紫禁城,将他的几个心腹法办,枪毙也不算夸张。

另外,既然是条例,就是可以修改的。

自古以来,没听说过不能修改的条例。



冯玉祥修改条例时,已经是13年后,各方面情况都有很大变化。

其实冯玉祥还是留有余地的,只是让溥仪离开紫禁城,废除皇帝名号,其他几点基本都是保持的。

同时,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在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中,本来就不该有皇帝,更别说还是满族人的皇帝出现在汉人占绝对主体的国家。



至于溥仪的投靠日寇,同驱逐不驱逐他没有任何关系。

溥仪是自愿从天津,逃到东北去做了叛徒、卖国贼。

试问,他自己都冒险跑过去了,这个卖国贼是做定了。

那么,就算溥仪是住在紫禁城的,试问日本人打到北京,他能不去做叛徒、卖国贼?

人家没来,他自己都送上门去了,更别说现在人家来了。



我们在实事求是说一句,满清皇帝在当时已经毫无实际的意义,无非让当年的满遗分子有个寄托而已。

当时全国人民,没有几个把溥仪真正放在眼里的,驱赶走了就走了,没几个人关心的。


萨沙


答案很简单,不应该。说句不好听的,冯玉祥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体现的是冯玉祥政治上的短视。

根据清室与民国签订的《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相关规定,冯玉祥此举等于是违反了协议的内容。别说什么协议没用,正是由于民国政府保留并优待前帝国皇室,给中国带来了好处。

第一,体现民国政府继承清政府的合法性,体现民国政府和清政府之间只是政府的变更,主权没有发生改变。当然,很多不了解政治的小清新以及键盘侠根本不会重视法理,只知道比拳头。凡事都有一个依据,而对于国家、政府来说,最有利的依据就是法理。根据《大清皇帝退位诏书》,清政府将国家主权、法统移交给民国政府,已经给民国政府接收全国政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一点从民国到共和国是被普遍承认的,袁世凯就曾说过中华民国之疆域继承自前帝国;孙中山、蒋中正都强调过中华民国政府继承清政府的领土主权;共和国也曾经强调过这一点。

第二,通过保留皇室,民国政府在一战中废除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一战后很多列强都不同程度的分崩离析,比如说德意志帝国崩溃后皇室流亡海外;奥匈帝国四分五裂,哈布斯堡皇室被驱逐;俄罗斯先后经历了两次政变,皇室也被苏俄清洗。民国政府借机宣布废除与这些国家的不平等条约,原因很简单:我国保留并优待前帝国皇室就是为了体现民国政府推翻帝国政府仅仅是政府更替,你们又是驱逐皇室,又是清洗皇室的,有什么资格继承你们前帝国的政权。

这招其实玩的很不错,虽然损点,但是却又理直气壮。

为何溥仪不应该被逐出紫禁城?那是因为被圈在紫禁城的溥仪更好控制。

对于民国政府以及溥仪来说,紫禁城就是一个牢笼,溥仪是里面的囚徒,所以把溥仪供在紫禁城里就是变相的软禁。民国有一句名言:民国不如大清。因为民国就是军阀斗殴去了,哪有时间来发展经济,所以人们自然会多少能怀念能够维持国内稳定的清政府,从张勋复辟就能看出,北京内外城老百姓自觉的戴假辫子挂黄龙旗,甚至还有纸质的黄龙旗,充分说明当时老百姓并不排斥复辟。

这一点民国政府是心知肚明的,为了防止溥仪被各路势力拿来当幌子,民国政府必然要把溥仪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把溥仪继续圈在紫禁城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而历史也早已证明了冯玉祥的愚蠢,溥仪被驱逐之后,等于是纵虎归山、纵鲸入海,最后被日本特务利用,弄到东北当了傀儡皇帝,也是让人贻笑大方。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溥仪这辈子估计最恨的人有三个,一个是袁世凯,给了已经被逼上绝路的大清致命一击,使得大清最终沦为历史。还有一个人是孙殿英,此人挖了溥仪家祖坟,除这两个人之外,溥仪最恨的还有一个人,此人便是冯玉祥。



说起冯玉祥呢,大家估计都对他了解不少,他本是直系军阀,但在乱世之中,凭借着对历史的把握,在数次政变中准确的站队,为他捞足了政治军事资本,这为他日后成为一方诸侯奠定了基础。而在冯玉祥的巅峰时期,他拥兵超过四十余万,手下更是有着西北军十三太保,凭借着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就连当时炙手可热的蒋介石对他也不敢轻视。



而冯玉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就在于他发动的数次倒戈对他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比如他发动的北京政变,而溥仪被赶出紫荆城,也是因为这次政变。当时直奉两军在山海关一线正打的不可开交,而直系大将冯玉祥却受张学良重金收买,并且给他许下了巨大的利益,最终他班师回京,给了直系致命一击,驱逐了直系首领曹锟。



而在冯玉祥占领北京之际,他也将溥仪赶出了皇宫,其实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当时确实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谁也不愿意花巨额的费用来在紫荆城里面养一群遗老遗少。但是当时根据袁世凯和清政府的退位协议里面,就有一条皇室优待条例,这个条例被袁世凯以后的各派北洋军阀都遵守,但冯玉祥毕竟不是一般人,因此他毫无顾忌的将溥仪赶出了皇宫。

而在溥仪被赶出皇宫之后,他便被日本人拉拢,包括一众满清贵族,而后来的伪满洲国名义上的元首,便是溥仪。所以说,溥仪被赶出紫荆城,虽然好处也有,但却让溥仪沦为了日本人的傀儡,在东三省为虎作伥。但总的来说,历史的发展不是人力可以阻挡的,满清虽然曾经也辉煌过,但毕竟成为了历史,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您的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觉得不错,不妨点个关注吧!


绝笔历史


冯玉祥的做法大错特错。

他不应该就那样直接驱逐了溥仪,至少在1924年的时候,做这件事不适时宜。最终,这个莽撞的举动也使得国家输掉了很多实际的利益。

1924年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就包围了紫禁城,逼迫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退位。

民国建立之初和清室有约定,允许清朝皇室居住在紫禁城里,并且保留皇帝称号。但是,冯玉祥要推翻这个约定,就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文件,逼迫溥仪签字。

冯玉祥扬言,如果溥仪拒绝,他就命令军队炮轰紫禁城,直到服软为止。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溥仪只有屈服于冯。

很快,溥仪就宣布退位,自动率领妻妾离开了紫禁城。1925年,在郑孝胥、陈宝琛等人的协助下,溥仪逃到了日本大使馆,并在日本使馆的帮助下前往天津的日租界。

除了这件事外,1928年又发生了孙殿英盗掘清东陵事件。当时,溥仪要求国民党政府严惩孙殿英,但是这一请求却石沉大海。

这些事件最终导致溥仪倒向了日本人,成为日本人的满洲国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终于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加急要去拉拢溥仪。

国民政府提出的优待条件是:

愿意恢复《清室优待条件》,恢复溥仪的帝号,每年照付优待费等等。

恢复这些优待的目的,就是阻止溥仪到东北,成为日本人的工具。

但很可惜,一切都为时已晚。

溥仪固然没有什么皇帝的权力,但是他的身份就注定不能轻易放走。冯玉祥的所作所为毫无意义。


HuiNanHistory


我的答案是:不该,至少当时不该急着赶溥仪出紫禁城。

当时的世界各国巴不得溥仪早点离开紫禁城,摘下皇帝的头冠,所以苏俄一直在唆使冯玉祥将满清皇族赶出紫禁城,而恰恰这样的做法对中华民国的国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冯玉祥带兵驱赶溥仪)

在晚晴时期,隆欲皇太后已经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下签下退位诏书,将大清所有的领土完整的转给了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且还特别写明了满、蒙、回、藏、汉5族共和的共和制中华民国,并因此而享受保有紫禁城为大清皇族固有的特别优待。

上述条款的承诺方就是新生的中华民国,这是国民政府当时承认的做法,也是华夏子民承认的条款,而冯玉祥的做法直接打破了政府定下的政策。

这份《优待皇室条件》与《清帝逊位诏书》等于是《中华民国出生证》的正方面。

说的在简单明了一点,就好比爱新觉罗家族将自己拥有的三百年的财产转给了中华民国国民,而这份财产里面有满清列祖开辟的土地、有明王朝夺取的土地、有蒙古亲戚参与的土地以及受自己保护的西藏土地和满洲原来自己的土地等,合起来有千万公里的土地全都过户给了中华民国。

在这份协议中,中华民国也承认留给对方这个紫禁城小院子给他们居住,并每年另付给他们400万元的工资。协议中双方走了严格的过程,并像全世界和中国人民见证,双方童叟无欺。

这种以和平方式结束的朝代耕地,用签约的形势结束了封建王朝,在几百年的西方国家里屡见不鲜,但在中国千年的历史里时绝无仅有的创举。

1912年2月12日,大清隆欲皇太后携6岁的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

这张中华民国出生证是国际社会认可的,也是世界各国全体驻大清国外交使团的背书。在这样的环境下爱新觉罗.溥仪等于并非皇帝一种身份,他还是蒙古族的大汗、满足八期的首领、更是西藏的保护人,至少他在国际上当时一个国家的脸面。

而冯玉祥撕毁了满清与中华民国的合约,这就等于推翻之前和满清的所有承若,让中华民国的名声降到极低,而打碎了中华民国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信用。

因为冯玉祥的驱赶溥仪,导致了天下大乱,中华民国四分五裂,各军阀有了自立门派的借口。苏俄开始对中国虎视眈眈;日本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借口支持溥仪回到东北建立满洲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冯玉祥不该那么早把溥仪赶出紫禁城,起码等中华民国政府稳定以后,再做出决策。而满清朝廷已经把所有的财产转移给了中华民国,政府也不再担心什么,所以当时供养满清皇族是最好的办法。

供养溥仪等皇族,架空权力,保持皇室可以稳定蒙古、西藏、满洲等各族,为中华民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冯玉祥的动作直接将中国提前步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也让中日走向全面战争。


大国布衣


居然有人质疑冯玉祥驱逐溥议,这种人绝对是汉奸走狗的后代。冯玉祥在这件事上合理、合法、合情。为国际解决了一个遗留问题,为国家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1】说说冯玉祥“合理”。

进入民国之后,满清皇室为什么还会受到优待?那就是清帝逊位诏书的约定,也叫《优待皇室条件》。是这样说的,大清皇帝赞成共和国体,逊位之后后才有优待。

有什么优待呢?大清皇帝“尊号”保留……每年给400万两赞助……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看清楚了,条款里清清楚楚、白纸黑字写着“暂居宫禁,日后移居”。

之前的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这些人,作为满清老臣,拉不下脸来请溥仪出宫,满清皇室就装聋作哑,赖在宫里不搬家。冯玉祥只是执行了北洋政府该做而没做的事。按章办事,有什么问题呢?

再者,满清皇室享受优待的一切“前提条件”是清帝逊位。

溥议逊位后做了什么事?满清皇室心里没个逼数吗?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进北京,拥护溥议复辟,溥仪粉墨登场又坐上皇帝。虽然溥仪年少不懂事,可以做借口。但毕竟他是复辟的主角,没有满清皇室与张勋合谋,复辟这事也办不了呀。

既然满清皇室和溥议毁约在先,那么《优待皇室条件》也该改改了,先搬出紫禁城再说。

【2】说说冯玉祥“合法”。

冯玉祥是驱逐溥仪的提出者,但他不是直接派兵轰出去了事。冯玉祥把建议提交给当时政府内阁。具体怎么实施?优待条件怎么修改?都是当时政府内阁会议商议的结果。

也就是说“驱逐溥仪”不只代表冯玉祥个人行为,还代表当时政府行为的、是具有法律效果的决议。

【3】说说冯玉祥“合情”。

清帝虽然退位,但是清帝的号召力还在。只要清帝还呆在紫禁城,只要清帝还拥有“尊号”,各种牛鬼蛇神都会拿清帝的幌子搞事。

清废帝溥仪合该庆幸了——古今中外,历来改朝换代,前朝皇族鸡犬不留、赶尽杀绝的事情还少吗?

他居然在参与复辟后,没人追究他的责任。终于明白,古代帝王为啥对前朝都要斩草除根了。

当时的政府内阁里,群情激奋,很多人要求严惩“复辟”祸首的。冯玉祥和内阁按照《修正清室优待条款》,对待溥仪和皇室算是仁至义尽了。不但保护皇室私产,还每年给皇室拨款50万,保他衣食无忧,另外还拨200万接济旗民。

溥仪怎做的?日本侵华的时候,溥仪成年人了吧?也没人强迫他吧?转身就从天津偷跑到东北,给日本人做走狗傀儡去了。

【最后】满清皇室该庆幸了,溥仪复辟失败后仍然优待,做汉奸卖国贼之后仍然善待——遇哪一个古代王朝,脑袋都被砍了几轮啦。

冯玉祥驱逐溥议,当然会得罪很多人,更多的是举国称颂。他这样跟段祺瑞说:“在北京,只干好了一件事,那就是驱逐溥仪,这事对得住国家和人民,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注】收起你廉价的同情心,你可怜不着末代皇帝。人家即使退位后,也有三五百号宫女太监侍候,生活条件好过现在的你。


尔朱少帅


冯玉祥到底该不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虽然出身北洋军阀,但是冯玉祥对封建帝制却是一贯的仇恨,1915年袁世凯称帝,封他为“男爵”,为此,冯玉祥抱头痛哭,“这是对我冯玉祥最大的侮辱,不铲除袁贼,对不起滦州起义的弟兄们!”,1917年张勋复辟,冯玉祥从廊坊直捣北京,准备炮轰紫禁城,幸亏被段祺瑞阻止,冯玉祥愤恨的说“若不是溥仪还留在紫禁城,哪有今天这个乱子,斩草必须除根!”,当时发布通电,提出驱逐溥仪,废为贫民,没收宫产,严惩叛逆的四点意见,只可惜冯玉祥当时只是一个旅长,人微言轻。

1924年,机会来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打败吴佩孚,让黄郛组阁,开始实施他筹划已久的驱逐溥仪行动,“在中华民国的领土里,甚至在首都的所在地,居然还存在一个废清的小朝廷,这是中华民国的耻辱,现在稍明事理的人,无不以留辫子为可耻,留溥仪在故宫,就等于给中华民国还留着一条辫子!”

11月4日,他召集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壁,部署驱逐事宜,将优待条款更改如下:永远废除大清宣统皇帝尊号,民国政府每年补助50万元,另拨200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安置旗人贫民,清室立即移出皇宫,自找住处,清朝宗庙陵寝派兵保护,保护个人私产,公产归民国政府。

11月5日,鹿钟麟、张壁带20人赶到故宫,割断电话线,控制交通要道,宣布废除帝号、迁出故宫,交出玉玺的命令,正在储秀宫和皇后婉容吃水果聊天的溥仪,听到报告惊的跳起来,刚咬一口的苹果滚到地上。

最终,发给每个太监10个大洋,宫女8个大洋,在一片混乱中,溥仪带着人迁到了得胜桥醇王府,苟延残喘十三年的小朝廷正式宣告结束,北京城内到处悬挂五色旗以示庆祝。

11月8日,冯玉祥通电全国,说明驱逐溥仪出宫的理由,孙中山致电冯玉祥,大为赞赏,段祺瑞回电,对冯玉祥北京政变的做法表示肯定,唯有驱逐溥仪之举欠妥当。冯玉祥亲拟回电“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当时的中国,除极个别人之外,对冯玉祥驱逐溥仪的行为基本上一片叫好声,认为他彻底拔除了几千年中国封建帝制的象征,铲除了复辟的祸根,完成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之功,然而,百年之后,对冯玉祥的评论却有了不同的声音,一些人将他称为“倒戈将军”,对于他当年驱逐溥仪的行动也有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反对者认为:

冯玉祥背弃了清朝宣布退位时袁世凯代表民国和清朝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有违契约精神,是不义之举。

这部分人认为,清王朝以逊位的方式自动结束统治,避免了更多的杀戮,如果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孤注一掷,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虽然晚清带给了中国人不少的灾难,但最终的结束方式却是值得称道的。历史上新旧王朝更替往往采用杀戮方式来防止复辟的可能性,而民国取代清朝已经不同于历史上传统的改朝换代方式,不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所以也没有必要 沿用历史惯例,最终,《优待条件》的提出促进了清室尽快退位,共和国尽早确立,这时当时南北谈判的成果,作为民国的一份子,冯玉祥有义务维护《优待条件》的继续执行,而他用武力来修改《优待条件》,显然有悖于契约精神。

还有人认为,溥仪“暂居宫禁”,实际上并不是占有紫禁城全部,而是居住于后半部分,原来举行大典的三大殿已经收归民国,紫禁城的四个大门有三个掌握在民国手里,只有北门神武门由皇室管理。况且《优待条件》也没有规定“暂居”到什么时候,当时袁世凯想把溥仪迁到颐和园,结果他死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溥仪当然不会自动迁出,况且民国许诺的每年的400万元从来就没有兑现过,显然是民国先违背了条约。

更有人认为,正是冯玉祥的驱逐行动,给了日本人接触溥仪的机会,原本住在紫禁城的溥仪最大的愿望就是维持现状,不愿卷入任何一方的冲突,而被驱逐后,让他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想法,1924年11月29日,被驱逐24天的溥仪逃入日本公使馆,日本公使芳泽谦吉宣布容留溥仪。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在这个“龙抬头”的日子里,溥仪在日本人的保护下,潜往天津日租界,从此走向不归路。

支持者认为:

冯玉祥的驱逐行动彻底拔除了封建余孽,清除了复辟祸根,巩固了共和成果,实在是大快人心。

他们认为,那些失去往日地位、权力的遗老和皇族们时刻不忘复辟大业,利用各种机会密谋匡扶,甚至勾结外国势力组织复辟武装,就连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都派人进宫求溥仪赐一个好的谥号,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见了溥仪,也要下跪。清室在故宫存在一天,就随时可能被人利用,日本等国也筹划将溥仪作为分裂中国的傀儡工具,张勋就把这种想法付诸于实践,只不过老百姓不支持,个人实力有限,短短12天就结束了,但溥仪等清室皇族却是配合默契的,可以说,紫禁城里的溥仪是各路复辟势力的绝佳工具,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宫,废除帝号, 就等于形式上减掉了中国的辫子。

还有人认为,冯玉祥驱逐溥仪,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故宫文物。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故宫的文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珍贵程度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清朝皇室占据故宫,将属于人民的文物据为己有,随意变卖,来维持个人生活私欲,导致大量珍贵文物流失,而冯玉祥通过驱逐溥仪,将大量文化封存保护,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抢救性保护。

更有人认为,当年溥仪接受张勋复辟,重新称帝,实际上清朝皇室自己已经撕毁了《优待条件》,既然清朝皇室不尊重约定在先,民国政府也就没有必要遵守约定,张勋复辟失败,民国没有追究溥仪的责任,已经是失职了,这次驱逐活动,只不过是将没有做好的事儿补上,根本不存在背信弃义的问题。

冯玉祥驱逐溥仪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缺少深思熟虑,也没有做好后续工作。

在当时的形势下,把溥仪驱逐出宫,废除尊号就能消除复辟的祸根吗?虽然冯玉祥取消了溥仪的尊号,但却给了他自由选择住所的机会,也为日本提供了一个拉拢溥仪的机会。可以说,当时中国复辟的祸根不在于紫禁城里的溥仪,而在于仍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封建思想。正如陈独秀所说“反对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不是真心从根本上反对抵制!”

为什么说驱逐溥仪是冯玉祥的轻率之举?在当时,北京政变的矛头不是清朝皇室,之所以拿溥仪开刀,就是把他当成死老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取得革命成果,而且冯玉祥半夜修改《优待条件》,限溥仪三个小时出宫,显得急于求成,他根本没有考虑溥仪出宫后如何安置的事儿,日后,溥仪和日本人密切联系,最终导致躲进日本公使馆,虽然冯玉祥“辞职”了,但是他的亲信鹿钟麟仍然掌控京城守卫,他完全有能力去控制溥仪,但是冯玉祥却把溥仪驱逐出宫后就万事大吉,历史证明,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宫从主观意愿上是好的,但是客观上却掀开了中国苦难历史的一页,日本扶持伪满洲国奴役东北13年,冯玉祥责无旁贷。


葛大小姐


回答这个问题前看了很多人的回答,都在说冯玉祥应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但个人认为不应该,溥仪待在紫禁城虽然会造成一些坏事,比如让民国每年都要拿出400万银元去供养,可以在紫禁城继续称帝等等。不过我们要知道让溥仪待在紫禁城显然利大于弊的。



众所周知当年袁世凯为了让清帝自愿退位,他给出了很多的优待条件。其中一个就是允许溥仪暂时居住在紫禁城的内廷中,然后可以继续在紫禁城内做他的皇帝,一切用度皆不变,而后在某一个时间点再将溥仪从紫禁城迁往颐和园内居住。按理说这样的安排虽有点太过优待于溥仪,但是却也有很数不清的好处。



首先在当时只有这样丰厚的条件才能让清廷同意签订退位诏书。要知道在当时革命军虽占据了清廷的半壁江山,但是蒙古、东北、直隶、西藏和新疆等地还是在清廷的手中。一旦革命军逼迫着清廷走向狗急跳墙的地步,并与列强签订各种卖国条约的话,比如将蒙古割让给沙俄,将西藏割让给英国。要知道当时清廷才是整个中国的合法政府,如果真到那个时候,各大列强绝对会帮助清廷镇压革命军。所以到那个时候,谁生谁死还真的说不准了。



也就是如此只有让清廷自己同意退位,革命军才能达到成立合法政府的目的,也能维护整个国家的统一。而袁世凯之所以会同意让溥仪继续住在紫禁城,个人觉得除了袁世凯还是有点念清朝的好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将溥仪牢牢监控在自己的视野内,只要溥仪还在北京,民国政府就不怕列强或者其他别有用心的人会拿溥仪来干嘛。



可以说袁世凯之所以让溥仪留在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一旦让溥仪脱离民国政府的控制,然后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控制住溥仪,再次重演三国时期那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出来,如果真到那个时候整个中国势必会受到巨大的威胁。而事实上真是如此,当年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紫禁城后,之后居然不管不顾就让其到了天津,要知道此时的天津早已被列强控制,这个时候让溥仪到天津居住,就是明摆着给那些有心之人的机会。


最终日本人先下手为强,他们将溥仪接到了东北,并建立了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可以说在当年日本人能够那么快的就控制住东北的局势,很大原因就是借助了溥仪这位前清皇帝的影响,要知道东北可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这里大部分都是满人,而作为清朝的皇帝,满人的陛下溥仪,他在东北的声望是无人可及的。也就是如此,日本人在溥仪的协助下牢牢的掌控住了东北,也正是有了溥仪的帮助,他们才能随意的调配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同时日本人也利用溥仪的身份最终让其他列强默认了日本对于东北的占领。



所以说如果当年冯玉祥能够想到这些会出现的危险,他就不会将溥仪逐出紫禁城后就放任不管。实际上在当时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并没有错,他错就错在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却不再管,可以说哪怕冯玉祥将溥仪感到北京城的任何一个王府中居住,甚至是任何的大宅子里居住都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不让他离开紫禁城,然后将他牢牢盯住。



可是冯玉祥没有这么做,他只想着将溥仪赶出紫禁城,成就他自己的那份所谓的好名声,却没有袁世凯的那份远见。他不知道让溥仪脱离民国政府的掌控会意味着什么?他也不知道溥仪虽失去帝位,但他的作用却依然是巨大的。我想当年的他在看到溥仪跑到东北,被日本人立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的时候,并帮助日本人牢牢占据东北的时候,冯玉祥的心情肯定的复杂的,或者其实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冯玉祥是罪人吧。


澳古说历史


驱逐溥仪这件事,本身是早晚要做的。

甚至于说,溥仪退位后,还在紫禁城住了12年之久,已经是过于优待。毕竟,一个废帝,占据着理应属于全国人民共同财产的豪华宫殿,时间如此之长,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找不出第二个来。

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容忍溥仪和他的小朝廷占据紫禁城呢?因为清帝虽然退位,前清的各种势力却还存在,并且能量不小,在北洋政府中任职的前清官员们,有不少都对溥仪毕恭毕敬,有些见了溥仪,还要行三拜九叩之礼,这些都是阻止政府把紫禁城收归国有的阻力。

再说冯玉祥。驱赶溥仪的事是冯玉祥做的,事儿本身没错,冯玉祥不敢,别人早晚也会敢。冯玉祥做这事的目的,却并没有他自己所说那么高尚。

冯玉祥打着驱赶溥仪出宫的旗号,不惜以武力相威胁,终于成功把溥仪赶出宫去,从他派鹿钟麟进宫逼宫到溥仪离开,不到半天时间,溥仪可以说是净身出户,基本上来不及带出什么——当然故宫里的东西,本来也不应属于他。

不过故宫文物不属于溥仪,更不属于冯玉祥,但其实,故宫里的珍宝才是冯玉祥的真正目的。溥仪仓皇出宫后,宫中财物就成了冯玉祥囊中之物,他利用这些购买了不少军火,还派石友三携巨款购买了不少手枪,成立了他自己的手枪队,以韩占元为队长,谷良民为队副,把自己的军队从上到下武装了一番。

再说被赶出宫的溥仪。溥仪从小在宫中生活,本来是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所有知识都来自道听途说,连大门都没出过几回。

冯玉祥把他这一赶,却相当于放出了一头狼。冯玉祥赶走溥仪,却不派兵对其严加约束,流落出宫的溥仪,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成为了各方争相拉拢的对象。

最终,溥仪在日本人的拉拢下,逃到东北,成为伪满洲国元首,涂炭东北十几年,造成了很大恶果。将他驱赶出宫,又任由其发展的冯玉祥,是否又有责任呢?


小院之观


“我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这番话,是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被“倒戈将军”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冯玉祥对来访记者所说。

冯玉祥口中的“班师回京”,是指直奉大战的期间,冯玉祥临阵倒戈,从前线潜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政变直接导致冯玉祥所在的直系军阀大败。最后,直系首领吴佩孚被迫辞去职务、总统曹锟遭到监禁。

不论是囚禁总统曹锟、还是迫使吴佩孚辞职,在当时都是轰动全国的大事。可是,在冯玉祥看来,这两件事都不如另一件事重要: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是一件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问心无愧的大事!这件事,甚至要比将总统曹锟赶下台还要重要。

显然,站在冯玉祥的立场上看,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不仅冯玉祥,当时大多数人对于溥仪的去留,都持肯定意见,即,希望溥仪搬出紫禁城。

比如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孙中山就给冯玉祥发出这样一贺电:

“此举实大快人心,复辟祸根既除,共和基础自固,可为民国复贺。”

孙中山因常年积劳,身体大不如前,加之国家动乱,很久都没有过快意的心情。可是,溥仪被逐,却令他难得高兴,一连用了“大快人心”、“复贺”等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可见,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实乃民心所向。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灭亡之际,清室与民国达成了一项协议《优待皇室条件》,里面有这样一则规定: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这段话是说,溥仪逊位之后,仍旧可以在紫禁城居住,不过是“暂时”居住。具体这个“暂时”到什么时候,协议里并没有具体规定。可以肯定的是,紫禁城绝非清室私有,自清朝灭亡,就是国有资产了。

1912年,北洋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袁世凯曾多次与“逊清小朝廷”交涉,要求履行“日后移居颐和园”的协议,都被小朝廷以各种借口推脱,最后不了了之。

这一拖,就是12年,直到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战争一开始,吴佩孚就不断排挤“不听话”的冯玉祥,并欲借张作霖之手,削弱冯玉祥的力量。

民国的军阀,底子都不大干净,活得久的,一个个都非常圆滑。冯玉祥能从一个小兵混成军阀,除了实力,“适当地倒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吴佩孚排挤冯玉祥,在冯玉祥看来,大不了换个老板就是了。

1924年10月19日,素以“倒戈将军”闻名的冯玉祥,受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影响,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候,召集部下秘密回京,发动北京政变。这一倒戈一击,对吴佩孚造成致命伤害,直系军阀大败而归。

冯玉祥“倒戈”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因此,他在倒戈第一天,就宣布支持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并将自己的部队改名为国民军。总统曹锟被囚禁之后,冯玉祥更是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

冯玉祥成功倒戈,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可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政变成功之后,冯玉祥已经许诺孙中山,请他来北京主持大局。可是,孙中山还没起身北上,与他一起反吴的张作霖等军阀,就与他分道扬镳,这也正是冯玉祥口中所说的“未办一事”。

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若不采取些措施,那他这一次“倒戈”就白费力气了。当时的北京城能“成一事”的事情不多,驱逐溥仪,算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

实际上,早在直奉战争之前,冯玉祥就动了驱逐溥仪的心思。奈何,彼时的他寄人篱下,向临时总理段祺瑞提了一次主张之后,没有得到回应,此事便不了了之。

北京政变之后,冯玉祥成了北京城的“大拿”,连总统都成了他的阶下囚。面对倒戈成功、政变失败的尴尬,冯玉祥拼命想办法化解这种“尴尬”。

思来想去之后,化解尴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唯有驱逐溥仪。

为啥呢?

一来,紫禁城早已是国有财产,逊帝溥仪焉能长久霸占?

二来,溥仪守在紫禁城一天,就有遗老遗少认为“翻盘”有望,张勋复辟的闹剧就有可能再度上演。

三来,紫禁城外已经打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无数伤亡;城里,溥仪每天和皇后婉容吃着苹果唱着歌,好不悠闲,任谁看着都会眼红。

溥仪虽没直接做过什么太出格的事情,他的身份却决定他是个“行走的功勋章”,把他赶出紫禁城(英法日等国包庇溥仪,冯玉祥不敢对他下死手),一定是一件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好事”。

这样的溥仪,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第二个呀!冯玉祥不拿他开刀,还等着别人来帮忙?

1924年11月4日,夜,冯玉祥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驱逐溥仪。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应该安置在哪里?冯玉祥没有考虑过;溥仪若是与帝国主义勾结,行复辟之举怎么办?冯玉祥也没有考虑过。总之,先把他赶出来就行了。

第二日,即11月5日,距离北京政变已过去半个月,冯玉祥才姗姗来迟地对溥仪动手。从这个时间上看,冯玉祥在北京政变之初,并未将驱逐溥仪放在首位;到头来,反倒是驱逐溥仪成了他此次政变的最大功绩。

北京政变一个月后,溥仪逃入日本使馆,开始卖国生涯;两个月后,冯玉祥又遭张作霖排挤,被“扔”到西北出任西北边防督办。三个月后,被冯玉祥邀请进京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民国政府,再度落入北洋军阀手中。

说到底,还是冯玉祥能力不足,否则,也不至于拿溥仪开刀……尽管,溥仪迟早要被赶出紫禁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