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王張作霖學書法

通常,在人們的印象裡,“東北王”張作霖亂世起家,行伍稱雄,是個不通文墨的大老粗;民間一度盛傳,張作霖沒有上過幾天學,識字不全,更不會寫字。其實,如果聽信民間傳說,持有這先入為主的印象,就完全錯了。 張作霖,字雨亭,小名張老疙瘩,1875年3月19日出生於奉天省海城縣小窪村 ,張作霖自幼出身貧寒農家,曾經讀過三年私塾,一直到了15歲那年,其父張有財被一個姓王的賭徒打死,從此輟學。他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後投身綠林,勢力壯大,清政府無力征剿,就將其招安;早年做過土匪,後來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也是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喜歡別人以“張大帥”稱呼,號稱“東北王”。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坐的火車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燬,史稱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身受重傷,回到奉天后身亡,其子張學良接掌東北軍政。在位期間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張作霖是一個外粗內秀,手能舉手槍,又能舞筆墨,並且把書法寫得大有品質。

東北王張作霖學書法


東北王張作霖學書法


東北王張作霖學書法

據說,張作霖非常喜歡研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對《蘭亭序》又有獨特的喜好 ,下過功夫、認真臨習過的。從他傳世的一些書法作品看,書法風格不一,其運筆時而逎勁雄渾,樸實厚重;時而如柳枝搖曳,稚嫩而無雕飾,他的書法很難歸於哪一體,抑或哪一個流派,可謂不拘一格,自成體系。尤為可貴的是,張作霖從不附庸風雅,在流傳下來的張作霖手跡中的文字內容,大多樸實無華,內容多為古人詩句和自省、自警、自勉的詞句。“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他的書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獨特的性格特徵和行為準則。 關於張作霖寫字的事兒,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 張作霖出席名流集會,與會者不乏文人墨客和附庸風雅之士。而張作霖一直正襟危坐, 很少說話。席間,有幾位日本浪人突然聲稱:久聞張大帥文武雙全,請即席賞幅墨寶。張作霖明知這是故意刁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盛情”難卻,就滿口應允,吩咐筆墨侍候。這時,席間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張作霖身上,幾個日本浪人更是掩飾不住譏諷的奸笑。只見張作霖悠然地踱到桌案前,在滿幅宣紙上,大筆揮寫了一個“虎”字,繼而左右端詳了一下,倒也勻稱,然後得意地落款“張作霖手黑”5個字,從容擲筆落座。那幾個日本浪人面對題字,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不由得面面相覷,其他在場的人也是莫名其妙,不知何意。還是機敏的隨侍秘書一眼發現出了紕漏,“手墨”(親手書寫的文字) 怎麼成了“手黑”?他連忙貼近張作霖身邊低語:“大帥, 您寫的“墨”字下少了個 “土”,寫成了“手黑”!張作霖突然大聲呵斥秘書:我還不曉得“墨”字下面有個“土”?因為這是日本人索取的東西,不能帶土,這叫“寸土不讓”!今天,流傳下來的張作霖書法作品不多,但越來越為世人珍視,珍視的原因倒不是因為張作霖是“東北王”,重要的是反映了在張作霖的心境裡,是有一份中華傳統文化的“修煉”的;這些作品的確不是俗家手筆,比如他的行書作品,都寫得飄逸自由,確實有一點

王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