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明知康熙對付他,手裡握有40萬重兵,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司馬長史


鰲拜出身滿族貴族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他位高權重,得到了皇太極和順治皇帝的重用,只是他的權力也是靠實力打拼得來的,作為滿洲第一勇士,他先後參加皮島之戰、松錦會戰、西充之戰等戰役,一路戰功赫赫,因此也被順治皇帝任命為康熙帝的四大輔政大臣之一。

不過鰲拜的結局並不好,

是被康熙生擒之後死於獄中的。

很多人也就納悶了,鰲拜掌握重權有40萬重兵,為何知道康熙皇帝不滿他,還不造反了?

其實這問題本身就很荒誕,鰲拜並不知道康熙要收拾他,然後康熙雖然給他定下三十大罪狀,但是卻沒有謀反罪,也就是說鰲拜也就是囂張和專權,但是並無謀反之心,鰲拜去造反幹啥了?康熙也知道這點,才只是把鰲拜關押在獄中並沒有處死他,後期還給他平反了,對他的家人也不錯,一起去看看。

鰲拜對於康熙其實有恩,先不說精通騎射的鰲拜戰功赫赫,還在戰場上救過康熙的祖父皇太極的命,最主要的是要是沒有鰲拜的話,康熙的父親順治皇帝也許就不會得到皇位了,那也就沒康熙啥事情了。

電視劇看多了,很多人都認為是孝莊太后的努力,多爾袞才支持福臨繼承皇位,當然不可否認孝莊一定是在中間周旋了,但是也多虧了鰲拜牽制了一直有野心的多爾袞。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突然逝世,皇位由誰繼承,滿族內部產生了矛盾,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的弟弟多爾兩派人馬展開了激烈的角逐,正白旗與鑲白旗都支持多爾袞,而正黃旗與鑲黃旗則都支持擁立豪格,當時的多爾袞肯定還是有野心的。

當時的鰲拜支持豪格,說了下面這番話:

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多爾袞騎虎難下,讓豪格做皇帝肯定不甘心,自己做皇帝又不可能了,於是乾脆擁立了孝莊的兒子福臨做皇帝,兩邊都無話可說了,是鰲拜一夥對皇太極的忠心,多爾袞才做不了皇帝。

多爾袞對這件事也耿耿於懷,在他攝政期間,先後三次迫害鰲拜,鰲拜也是得不到重用,直到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親政後,覺得"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對於皇太極和大清是忠心耿耿的,開始重用鰲拜,鰲拜開始參與管理國家事務,鰲拜也非常懂得感恩。

皇太極的妻子博爾濟吉特氏病危的時候,鰲拜也一直跟在順治身後 ,在宮中晝夜侍候,讓順治更覺得鰲拜忠於大清,覺得他這個人靠得住。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八,順治皇帝英年早逝,去世前立下遺詔,八歲的皇三子玄燁繼位也就康熙帝,並且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為輔政大臣。

雖然是指派的四個人,但是很快就是朝中的大小事都是鰲拜說了算了。

遏必隆為人庸懦,基本上都是附和鰲拜,索尼是四朝元老,但是年老多病,無暇顧及朝中事情,是四個人中最先去世的,但是他去世前做了一件好事,就是上書請求已經14歲的康熙親政。

蘇克薩哈本身就是從多爾袞那邊倒戈過來的人,審時度勢後,請求解除自己的輔臣之任,願意前去給順治皇帝守陵寢,按理說這樣一個解甲歸田之人就應該是安穩終老了。

可是鰲拜卻給他弄了個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款莫須有的罪名,處以絞刑,還滅其族,康熙無比憤怒,但是又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看著蘇克薩哈被殺。

不過康熙也下定決心要自己處理政事了,首先就得出掉鰲拜,他先是選了一些年輕體壯的少年整日練習布庫為戲,讓鰲拜覺得自己是沉溺玩樂中,沒有堤防,接著又把鰲拜的親信都派到京城外,讓自己的親信掌管了京城的衛戍權,可以說是步步為營了,鰲拜壓根就沒提防。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宣鰲拜進宮,讓一夥少年擒住了毫無防備的他,給他立了三十大罪狀,決定處死鰲拜。

列上鰲拜大罪三十,論大辟,並籍其家,納穆福亦論死,上親鞫俱實,詔謂:“效力年久,不忍加誅,但褫職籍沒。

康熙念著鰲拜的功勞,望著他滿身的傷痕,最終還是沒有殺鰲拜,而是把他關進監獄,只不過兩個月之後,鰲拜就抑鬱而終了。鰲拜為何沒有造反了?

第一,鰲拜壓根就不知道康熙要收拾他,還來不及準備就被擒住了。

第二,鰲拜雖然勢力大,但是造反未必就成功,別忘了還有索額圖等人了,朝中很多人都是忠於大清的,要是真的換皇帝,也不會答應,鰲拜沒有把握。

第三,最主要的是鰲拜只是囂張跋扈,並無謀反之心,康熙也才沒有處死他,康熙皇帝在晚年還給鰲拜平反了。

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都先後給鰲拜正名,覺得他還是有功勞的,最終給了鰲拜家族一等男爵位。


湘西小木魚


鰲拜造反?你是不是在開玩笑?

關於鰲拜這個人,我們還是有必要重新認識下。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是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鑲黃旗人,是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從皇太極時代開始,鰲拜就以打仗勇猛,敢戰敢拼而聞名,他以一戰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前後功勳卓著,不僅如此,鰲拜最大的功績就是對皇太極,順治,康熙祖孫三代的忠心耿耿。

滿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死後,滿洲親貴開始爭奪帝位,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對皇位有著掩飾不住的野心,鰲拜手握重兵,卻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最終多爾袞做出了讓步,滿清以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這就是後來的順治。

鑑於鰲拜對皇太極的忠心,不阿附多爾袞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多爾袞對鰲拜進行過數次殘酷的打擊和迫害。多爾袞以鰲拜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等罪名論死,得旨“罰鍰自贖”。四月,侍衛廓步梭又告發鰲拜在皇太極死時“擅發兵丁守門”,再次論死,改革職為民,得旨免革職。短短兩個月,鰲拜就兩次差點被殺,後又被多爾袞卻又以“違令瀆請”罪之,並追究鰲拜包庇之罪,想要殺死他,此時的鰲拜依然對順治忠心耿耿,硬是挺了過去。

順治親政後,知道鰲拜的忠心耿耿,對他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甚至在鰲拜生病的時候還親自到府上去看望慰問。順治十四年(1657)冬,博爾濟吉特氏病重,順治朝夕侍侯。鰲拜也晝夜於宮中侍候,都顧不上自己休息吃飯,深獲順治帝的讚賞。他為順治朝的朝政,軍政均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於是在順治臨終之際,指定鰲拜為顧命大臣,扶助康熙。


順治死後,鰲拜盡心竭力扶助康熙,成為當時滿清政府震懾其餘勢力的利劍,有這樣忠心耿耿的老臣在,吳三桂等人是不敢輕舉妄動的,然而就是康熙和孝莊等人,急著拿到權利而不惜自毀長城,向輔政大臣開刀,才引起了後來的三藩之亂等事件。


鰲拜是從來沒想過造反的,而且說鰲拜擅權,也言過其實,不過是政治鬥爭的勝利者書寫歷史罷了,鰲拜是輔政大臣,在皇帝沒有親征的時候,本來就是要掌握權利的,何來擅權之說,鰲拜控制著軍隊,甚至皇宮的禁衛都是鰲拜的手下,如果想反恐怕千古一帝也活不了多久,然而鰲拜根本就沒有想過造反,康熙想搞他事情,直接讓鰲拜進宮,鰲拜就去了,這還不能表現出鰲拜的忠心嗎?一個擅權想造反的人會這樣做嗎?


事實已經證明了,鰲拜確實是忠於康熙祖孫三代,為了他們差點送命的忠臣,當康熙想殺掉鰲拜的時候,鰲拜脫掉上衣,讓人看他為康熙祖孫三代征戰而換來的累累傷痕,就連康熙這樣的臉皮也不敢再殺他了,只能說他擅權而囚禁了事,當然,事後有沒有悄無聲息的讓他死,就不是我們所能知道的了。


關河南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鰲拜的失敗在於他自認為是赤膽忠心為了大清,為了康熙,死不瞑目。

我們可以看到,鰲拜生前雖專權,不把康熙放在眼裡,也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但他並沒有實際篡位的舉動。

鰲拜是武人出生,老粗一個。

當時誰都看出多爾袞專權,鰲拜卻敢和他作對,支持豪格。結果鰲拜三次被判處死罪,三次僥倖赦免。

如果鰲拜稍微聰明一些,也絕對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

順治上臺後,重用鰲拜,後者表現也是很忠心,不然不可能成為四大顧命大臣。

然而四個大臣中,遏必隆才能平庸,沒有主見,事事聽從鰲拜。

年老的索尼則是狡詐的牆頭草,兩面討好,誰都不得罪。

唯一有些主見的,就是同鰲拜有姻親關係的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雖有一定政治能力,卻也是趨炎附勢之流,平時一般不敢得罪鰲拜。

這種情況下,康熙幼小不能主政,能力最強且願意承擔責任的鰲拜就獨攬大權。

權力這種東西,一旦嚐到了樂趣,就很難放手。

鰲拜最大的問題是,在康熙親自主政時候,沒有立即放棄權力。

相反,其他的人就狡猾多了。

牆頭草索尼本來事事巴結鰲拜,死前卻突然上書要求康熙主政。

其實,這就是索尼兩面投緣,給自己留一手,可以說是比較高明的。

而蘇克薩哈也認為鰲拜根基不穩,不可能長期主政。參考多爾袞被鞭屍的先例,依附鰲拜肯定沒好下場。

所以,蘇克薩哈也狡猾的要求辭職,歸政康熙。

索尼死後,蘇克薩哈在顧命大臣排行第一。他既然辭職,排行最後的鰲拜也應該辭職。

如果鰲拜順勢辭職,說不定還能善終。

但鰲拜一時衝動,認為康熙幼小是傀儡,根本不願意放權。

他強迫康熙處決蘇克薩哈。

其實殺不殺蘇克薩哈,康熙到不在意。但關鍵在於蘇克薩哈此舉是讓康熙親政,鰲拜殺蘇克薩哈就等於拒絕交權,這就犯了最大的忌諱。

其實鰲拜當時雖掌握大權,但八旗的勢力都很強,他一個人不足以和大家對抗。

所以康熙讓幾個少年生擒鰲拜以後,鰲拜的政治勢力就迅速被清除。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鰲拜屬於政治白痴一類,犯了古往今來的大忌,還不如索尼和舒克薩哈狡詐。

而且,鰲拜至始至終沒有把康熙放在眼裡,太失敗了。


薩沙


鰲拜是清初的權臣,號稱“滿清第一巴圖魯”,最後被康熙皇帝找了一幫身強力壯的青年,召見入宮後設計擒拿。鰲拜是鑲黃旗護軍統領,手握重兵,事實上他真造反,康熙皇帝可能真頂不住,不然何須召見他入宮中,設計擒拿。不過也必須要說,鰲拜專權是真,但是他還真沒想過造反。

事實上,鰲拜沒想造反這一點,康熙皇帝也是清楚的,不然單是謀反這一點,鰲拜就足夠被凌遲處死了,但是他也只是被囚禁致死罷了。鰲拜對皇太極,順治皇帝都是十分忠誠的,不然在皇太極去世後,當時多爾袞勢力龐大,他早就委曲求全依附多爾袞了,但是鰲拜不惜和多爾袞翻臉,堅決擁立福臨登基。

鰲拜畫像

順治皇帝死後,給康熙皇帝留下了四大輔臣,鰲拜就是其中之一,這四大輔臣從一開始,內部就是有問題的,蘇克薩哈是多爾袞正白旗的人,和其他三人是分歧最大的,索尼歲數大了,求穩最重要,所以存在感最低,能不表態就不表態,鰲拜本來就看不上蘇克薩哈,兩人的矛盾很深,遏必隆又常和鰲拜搞在一起,而鰲拜仗著自己功勞大,橫行霸道,又沒人遏制,逐漸開始專權。

他把康熙皇帝的侍衛倭赫搞得家破人亡,又把反對自己的大臣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論處死罪,康熙皇帝想要保這三個大臣,但是鰲拜堅決要處死這三人,其他三位輔政大臣又不敢表態,只是附和鰲拜,這讓康熙皇帝開始感到憂慮。索尼死前上書讓康熙皇帝親政,但是康熙皇帝還無法和鰲拜對抗,仍然讓輔臣輔佐處理政務。

康熙皇帝

這些輔臣中,索尼死後,蘇克薩哈資歷最高,他看康熙皇帝皇帝親政後,還是受到鰲拜掣肘,他自己雖然和鰲拜是親家,但是兩人的關係非常差,所以他就主動上書康熙皇帝,請康熙皇帝解除輔臣職務,第一個自己能噁心下鰲拜,另外也算是送康熙皇帝一個人情,鰲拜原來就跟著皇太極,本來和正白旗不和,自己又不想放棄手中的權力,他咄咄逼人的去找了康熙皇帝,強烈要求他處死蘇克薩哈,最後蘇克沙哈被絞死。

這件事的發生,讓康熙皇帝下定決心要剷除鰲拜,此時的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六部的實權,康熙皇帝的皇權進一步淪落,但是對於鰲拜來說,他並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畢竟他輔政時期,剷除的大多數人,都是曾經多爾袞和正白旗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鞏固了皇太極這一支的勢力,雖然他專權,有時候在康熙皇帝面前也比較霸道,但是他真沒有推翻康熙皇帝的心思。影視劇中的蘇克薩哈

雖然他也知道康熙皇帝對他已經有些不滿了,但是並沒有想到康熙皇帝真會對自己下手,因為在他看來自己是個忠臣,乾的事情雖然霸道,但從長遠來看,對康熙皇帝是有利的,另外一方面,鰲拜在朝廷內外,黨羽眾多,康熙皇帝如果真動了鰲拜,很有可能會引起動盪,所以鰲拜也並不認為康熙皇帝會對自己動手。

另外,鰲拜即使手握重兵,但是對於皇室來說,他只是個奴才,他調兵造反,即便成功了,也必然遭到其他各旗的討伐,他並沒有能力穩定住局面,反而會導致天下再次大亂,所以鰲拜也不可能起兵造反,而康熙晚年也曾經說過:“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在康熙五十二年恢復了鰲拜的名爵,就此看康熙皇帝最後還是認可鰲拜的。

鰲拜被擒圖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有人說鰲拜明知隨著康熙皇帝的年齡增長,勢必會對付自己,為何鰲拜卻不敢造反,自己奪取皇權,之後稱帝?

班布爾善曾蠱惑鰲拜造反,聲稱以鰲拜的實力,再加上鰲拜在軍中的威望,滅了康熙是輕而易舉的,然而鰲拜並沒有這樣做,他之所以沒有造反,顯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甚至可以說,鰲拜更本就沒想過要造反。

一:實力不允許

鰲拜作為四大輔臣之一,雖說鰲拜之後一家獨大,但是因為清朝的組織架構特殊,皇權非常集中,況且即使鰲拜權傾朝野,但是在滿清人眼裡,康熙才是正統,清朝歷史上也有很多貴高權重的能臣,但是最終都沒有造反,原因就在於他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所謂的40多萬重兵,那也只是影視劇或者野史之中,實際上鰲拜也就是功高蓋主,佔著自己三代元老,為人行事有些過分,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分屬不同人管轄,就連鰲拜也不能夠完全確定這些人都會聽自己的命令,沒有十分的把握,有怎麼敢在紫禁城造反?

二:鰲拜沒有造反的必要

真實歷史上,鰲拜忠心耿耿,並無造反之心,作為滿族八旗的貴族家庭,他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之後被譽為滿洲第一勇士,先後參加皮島之戰、松錦會戰、西充之戰,鰲拜一生戰功赫赫。

到了晚年,只是利益燻心,但是並沒有不臣之心,野史和劇中描述鰲拜造反,實則正史當中鰲拜並未有過造反的舉動,他本就位高權重,只是在晚年表現的有些飛揚跋扈,這和康熙年少有關,而康熙也正是因為鰲拜的勢力不斷壯大,對清朝的危害越來越大,如果這種實力達到一定程度,康熙就更加沒有可能控制局面,這才和祖母孝莊一同決定將鰲拜擒獲。

當時班布爾善一直鼓動鰲拜造反,但是鰲拜並未聽從,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在被康熙擒獲的時候還反問“為什麼要抓我?”

三:鰲拜不知道康熙要對付自己

鰲拜認為康熙年紀還小,很多事情更本就不懂,但是他卻不知道康熙在孝莊的教導下,心智完全和普通的少年不同,當時鰲拜要殺蘇克薩哈,康熙不同意,遂與鰲拜爭辯,但是鰲拜卻以康熙年幼,不懂官場之道為由,於是殺了蘇克薩哈。

這件事徹底激怒了康熙和孝莊,但是鰲拜卻不以為然,依然在宮中驕橫,最後被康熙擒獲,說鰲拜結黨營私、擅權專橫,阻礙了皇權的集中,有叛逆篡位的嫌疑等罪名將其關入大牢。

從這裡可以看出,康熙更本沒有鰲拜造反的證據,只是單純的因為鰲拜功高震主,不過這也是歷代皇帝所懼怕的,但是鰲拜認為康熙還小,怎麼可能會抓我,況且我也沒有再紫禁城造反。


貓眼觀史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為什麼“鰲拜明知康熙要對付他,並且手裡握40萬兵馬,卻沒有起兵造反”。

其實,鰲拜之於大清或者說是之於皇太極,那都是一片赤誠之心。自從跟隨皇太極以後,鰲拜是南征北戰,為大清立下了赫赫戰功。當皇太極去世後,他也沒有因此而趨炎附勢,反而果斷地站到了皇長子的一邊,幾乎是抱著一顆必死的心和多爾袞對著幹,並且以武力壓制這多爾袞,令其不敢輕舉妄動,最終讓多爾袞死了稱帝的心。

也正因此,鰲拜時時處處受多爾袞打*壓,但鰲拜始終毫無怨言,而且還處處維護順治帝。一直到多爾袞病死後,順治帝這才掌握政*權,鰲拜也從這時情才挺起了胸膛做臣子。所以說,鰲拜自始至終都沒有想過要得到大清王朝的皇位,如何皇帝要鰲拜死,估計鰲拜都不會猶豫一下,可以說是拋頭顱、灑熱血,一身肝膽。

而且鰲拜也從來都沒想過要造*反,說鰲拜擅權,我覺得這也有點言過其實。不過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鰲拜作為是輔政大臣,在康熙帝還沒有親自理政時,輔政大臣自然要掌握大權,這又何來擅權呢?

歷史事實也已經證明了鰲拜的確是非常忠於康熙祖孫三代人的,為此還差點送了命。當康熙帝想要殺死鰲拜的時候,鰲拜把上衣一脫,讓康熙看看他為保衛大清四處征戰換來的滿身傷痕。康熙帝看到後不是也沒有殺他嗎!最後也只是給他安了個擅權的罪名,將其囚禁起來了事了。

鰲拜手握軍事大權,掌制著大清的軍隊,包括皇宮的禁衛都被鰲拜操控著,如果他想反,估計沒有人能夠攔得住吧!所以說,鰲拜根本就不會造*反,只是康熙帝想要搞他而已。當康熙帝要鰲拜進宮時,鰲拜想都沒想就去了,如果一個想反的臣子會這樣做嗎?這難道不能說明鰲拜的一片忠心嗎?


大史官


鰲拜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屢建奇功,是功臣也是忠臣,對皇太極更是一片忠心。 鰲拜是武將出身,性情剛愎、耿直,加之累累戰功,使其更加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康熙初年輔政時期他飛揚跋扈,把持朝政,犯下頗多惡跡,還篡改康熙帝的聖旨,不將實權交予康熙,最終康熙忍無可忍,設計除去鰲拜,雖然免於刑戮,但身死禁所。鰲拜手握40萬大軍卻為何不造反?其一是因為他忌憚孝莊皇太后,孝莊皇太后的背後有著很大的力量,就算是鰲拜也不敢輕舉妄動;其二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皇室血脈才是正統,沒有皇室血統,若強行奪位,只會落下個亂臣賊子的罵名。所以,鰲拜雖手握40萬大軍,卻只敢控制政權,不敢造反。




布娃娃的眼淚


鰲拜雖然擅權,雖然沒將小皇帝康熙放在眼裡,可實際上他從來沒想過謀權篡位,這也是他之所以落得個悽慘結局的原因。

順治皇帝臨終前任命了四位輔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鰲拜排在最後,可是誰也沒想到他竟然能夠踩到索、蘇、遏三人的頭上,從這一點來說,只將鰲拜看成一個不懂政治的武將顯然不妥。

索尼可是四朝元老,可是見了鰲拜,不也像鼠見了貓?

這固然離不開鰲拜手中的兵權,可是鰲拜在政治上也一定具有一定的才能,否則一個政治菜鳥還不得被索尼這樣的老油條給耍得團團轉?再說,如果他政治能力不行的話,順治皇帝恐怕也不會讓他當什麼輔臣了。

因為所謂的輔臣,不僅要起到輔佐皇帝的作用,還得達到互相制衡的效果。

此外,鰲拜還曾幾次三番找多爾袞的不痛快,幾近被處死,可是每次卻都能逃過一死,這也說明了他不是一個政治白痴。

那麼,鰲拜既然手上握有兵權,又有一定的政治才能,為何卻沒有謀權篡位,將小皇帝康熙一腳踹下來,然後自己當皇帝呢?

鰲拜一直對清朝忠心耿耿,從沒想過謀反。

順治親政之後,為何擢升索尼、鰲拜他們,因為他們在順治五年的時候曾被人誣告說要擁立豪格,但是後來被證明他們實際上一直是忠於順治這個皇帝,也正是因為這份忠心,這才讓順治將他們當成心腹。

不過,康熙即位之後,索尼一心自保,遏必隆膽怯,蘇克薩哈的威望又鎮不住鰲拜,所以鰲拜才恣意妄為起來,圈地圈到了蘇克薩哈的頭上。鰲拜圈了正白旗的地,正白旗哪能乖乖就範,所以蘇納海跳出來彈劾他,然後康熙召集了四位輔臣商議,鰲拜直接一句“請置重典”——皇上,他們汙衊我,請狠狠地懲罰他們!

索尼和遏必隆什麼也沒說,等於是默許了鰲拜的行為,可是蘇克薩哈卻坐不住了,投了否決票,這才沒讓鰲拜得逞。

可是,鰲拜氣不過呀,直接矯詔處死了蘇納海等人,可見當時的鰲拜確實很囂張。

鰲拜如果有心想要取代康熙的話,他確實有很多機會可以對康熙下手,只是他並沒有這麼想過,原因說白了,他又不是愛新覺羅家的人,別人或許可以容忍他擅權,可未必會眼睜睜地看著他謀反,也未必會支持他謀反,這一點鰲拜其實看得很清楚。

只是鰲拜太驕縱妄為了,所以即便鰲拜沒想過謀反,可是他的行為實際上也已經踩到了皇權的頭上,康熙也不可能容得下他。

此外,鰲拜手裡真的有40萬軍隊嗎?恐怕不然。

清朝入關之時,八旗軍才有多少人?順治時期,滿、蒙八旗軍總數不超過10萬人,即便加上漢八旗也不過十幾萬人,綠營兵雖然又數十萬之多,總兵力或許也就七八十萬,鰲拜手裡能有40萬?

只能說,這是一個笑話。

縱使投靠鰲拜的軍隊達到了40萬,清朝的軍制也讓他沒辦法謀反,因為軍隊被分散駐紮到了各個地方,鰲拜想要用這40萬人造反,調動起來得有多大的動靜?

更何況,京城也不是隻有一個鰲拜,即便他只動用京城裡的人,他也未必有足夠的實力打到紫禁城裡去。

順治時期,宮廷侍衛選自由皇帝親自統領的上三旗,也就是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六位領侍衛內大臣也出自這三旗,這也就意味著鰲拜根本不可能無聲無息地突然打到紫禁城而不被人發現。

所以,鰲拜手裡不僅沒有40萬軍隊,也沒有適合謀反的時機,除非他能夠完全一手掌控上三旗。

除此之外,鰲拜實際上也根本沒有想到小皇帝康熙會對他出手。

康熙八年,小皇帝康熙才15歲,也才剛剛親政一年的時間,在鰲拜的眼裡,他還只是一個屁事不懂的乳臭未乾的小毛頭,而鰲拜此時已經輔政八年,可謂是權勢滔天,鰲拜怎麼也不會認為康熙敢出手對付自己。

再說了,鰲拜也沒想過謀權篡位,康熙有什麼理由出手對付自己?

所以,鰲拜在沒有將康熙放在眼裡的同時,也沒有刻意地防備過康熙,這也是康熙能夠出其不意、並且成功制服鰲拜的原因。

康熙找了幾個和他一樣的少年在公里練什麼撲擊,鰲拜雖然知道了,可也沒往心裡去,如果真讓鰲拜知道康熙是用來對付自己的,康熙還能練的下去?更何況,如果鰲拜真知道康熙想要對付自己,被逼急了的鰲拜也未必不會造反。

所以,鰲拜沒想到康熙會對自己出手,也是鰲拜最終沒有走上造反這條路的原因。

順治皇帝留給康熙的四位輔臣,除了死得早一點的索尼之外,不論是鰲拜,還是蘇克薩哈和遏必隆,他們三人的下場都可謂悽慘。

康熙這個人報復心實際上是很強的,鰲拜擅權之時,索尼、蘇克薩哈和遏必隆都沒有站到皇帝這一邊,所以他們在康熙看來和鰲拜也差不了多少,索尼要不是死得早一點,恐怕結局也好不到哪去。

當然,不得不說康熙也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很有能力的皇帝,拿下了鰲拜,沒過幾年便又對三藩下手,雖然打了幾年,可最後還是成功地削了藩,明朝的朱允炆但凡有康熙一半的能力結局都不會這麼慘。

只可惜鰲拜被權力衝昏了頭,雖然對清朝忠心,可終究也難逃一死。


寧糊塗


鰲拜對大清或者說是對皇太極一片赤誠。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當皇太極去世時,他沒有趨炎附勢跟隨多爾袞,而是當帝位選擇遇到分歧時,他果斷站在皇太極的長子那邊,抱著一死的心態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要輕舉妄動,同時也打消了多爾袞稱帝的小心思。也正因為如此,多爾袞處處打壓鰲拜,鰲拜也無怨言,處處保護小順治帝,直到多爾袞病逝,順治帝得到政權,鰲拜才一點一點挺起胸膛做人臣了。

鰲拜從來沒有想過大清王朝的地位,就算皇帝要鰲拜死,鰲拜也絕不會猶豫,立馬拋頭顱灑熱血,一身肝膽。

鰲拜晚年為什麼會變得專政,目中無人?

主要原因:一、因為他是武將出身,思考問題比較簡單,有話直說,沒多餘的小心思,性情剛愎、耿直,自會狂妄自大。

二、加之累累戰功,為大清王朝初期政治做出了巨大貢獻,給任何人都會驕傲起來,況且他還是一介武夫,自然會愈加自負,開始驕橫跋扈,氣量狹隘,結黨營私,認為別人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是對的。

三、四位輔政大臣,一個老死了,一個被自己搞死了,還有一個是自己的跟屁蟲,加之皇帝只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小毛孩而已,自然會目中無人,篡改康熙帝的聖旨,不將實權交予康熙。

最終康熙忍不下去了,下令除去鰲拜。直到下監獄之前他都不敢相信自己會被康熙下令革職炒家,終身監禁。

我們只看到了鰲拜晚年的驕橫跋扈、狂妄自大,卻不知他的一片赤誠。就算手握百萬大軍,他也定不會起兵造反。


烏拉雜談


鰲拜知道康熙要對付他,手握重兵,卻不造反,主要是因為鰲拜忠於清朝,並無反叛之心。所以,鰲拜並非是不敢造反,而是根本就沒有想過要造反。

鰲拜家族,可是清朝的元勳家族。鰲拜的伯父費英東,是最早追隨努爾哈赤起兵的將領之一,戰功卓著,自然成了清朝的開國元勳。鰲拜的哥哥卓布泰同樣是軍功累累的戰將。

鰲拜最初追隨皇太極征戰,因為忠心耿耿和驍勇善戰,成了皇太極的心腹,也成了鑲黃旗的重要人物。

鰲拜在進攻由明朝將領毛文龍所創建的明軍重要軍事基地皮島時,第一個棄船登島,以首功晉封三等男爵,被賜“巴圖魯”稱號,即滿洲勇士的意思。從此,鰲拜有了滿清第一勇士的美譽。

清軍入關後,鰲拜在平定農民起義軍中更是屢立戰功。徵四川時,他將大西王張獻忠斬於陣中,再立首功。順治帝因此特別提拔鰲拜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開始參與朝政。

之所以有人說鰲拜手握40萬重兵,主要就是鰲拜長期擔任鑲黃旗護軍統領一職,即鑲黃旗的最高軍事長官。同時,還擔任領侍衛內大臣,換個說法就是皇帝的禁軍司令。實際上,一個旗滿打滿算,也就十幾萬人,兵力2萬餘,京城核心的禁軍也就幾千人而已。所以,鰲拜遠沒有40萬大軍。

因為鰲拜對清朝忠心耿耿,所以,順治去世時,將鰲拜定為了四大輔政大臣之一,另外三位分別是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索尼比較老練,韜光隱晦,只是暗中佈局,穩定自己的勢力,並不和鰲拜起衝突。而遏必隆生性懦弱、寡斷,唯鰲拜馬首是瞻。鰲拜唯一的對手就是蘇克薩哈,但是,蘇克薩哈是原多爾袞正白旗人,處在相對孤立的位置。因此,鰲拜就有了專權的條件。

索尼去世後,鰲拜大權獨攬,私自矯詔屠殺大臣,甚至還誣陷賜死了蘇克薩哈,終於惹怒了康熙。

康熙在孝莊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定下了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康熙為了麻痺鰲拜,假裝遊戲,找了一群小內監在宮內練習“布庫”,即摔跤。

鰲拜呢,還是經常入宮,看到康熙天天跟一群小孩子玩摔跤,倒是令他非常的放心。正所謂玩物喪志麼,康熙天天玩,朝政就正好由他鰲拜來把控了。鰲拜放鬆了警惕,天天得意洋洋,哪裡還會想到起兵圍攻紫禁城。

康熙呢,不動聲色的將鰲拜誘入宮中,趁機讓布庫少年們將其擒獲。鰲拜在“滿身大漢”的情況下,再勇猛也沒了發揮的地方。康熙同眾大臣商議後,宣佈了鰲拜的三十條罪狀。

鰲拜論罪當誅,康熙念及鰲拜戰功卓著,赦免了鰲拜及其子納穆福的死罪。但是,鰲拜的同黨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據《清史稿》記載,包括鰲拜的弟弟穆裡瑪、塞本得,從子訥莫,大學士班布爾善等十餘人皆被處死。鰲拜不久後,也死於禁所。

這麼一看的話,康熙此舉,實際上還是在誅殺開國功臣呀,歷朝歷代都不能免俗。畢竟,開國功勳,如果有野心的話,必然會危機皇權的穩定。只是,康熙知道鰲拜並無造反之心,所以,沒有殺鰲拜,而是去其黨羽,留其性命,即消除了威脅,還避免徹底寒了開國功臣的心。並且,康熙很快就為鰲拜平反了。到了雍正時期,更是賜鰲拜後人一等公爵位,並允許世襲罔替。

縱觀整個事件,鰲拜其實就是一個忠於清朝,只是有點霸蠻的權臣而已。而康熙呢,在孝莊的支持下,顯得更有政治智慧,成功的麻痺了鰲拜,並施展擒賊先擒王之法,將鰲拜一黨徹底剷除。當鰲拜明白過來時,已經來不及起兵造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