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司马长史


鳌拜出身满族贵族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位高权重,得到了皇太极和顺治皇帝的重用,只是他的权力也是靠实力打拼得来的,作为满洲第一勇士,他先后参加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等战役,一路战功赫赫,因此也被顺治皇帝任命为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不过鳌拜的结局并不好,

是被康熙生擒之后死于狱中的。

很多人也就纳闷了,鳌拜掌握重权有40万重兵,为何知道康熙皇帝不满他,还不造反了?

其实这问题本身就很荒诞,鳌拜并不知道康熙要收拾他,然后康熙虽然给他定下三十大罪状,但是却没有谋反罪,也就是说鳌拜也就是嚣张和专权,但是并无谋反之心,鳌拜去造反干啥了?康熙也知道这点,才只是把鳌拜关押在狱中并没有处死他,后期还给他平反了,对他的家人也不错,一起去看看。

鳌拜对于康熙其实有恩,先不说精通骑射的鳌拜战功赫赫,还在战场上救过康熙的祖父皇太极的命,最主要的是要是没有鳌拜的话,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也许就不会得到皇位了,那也就没康熙啥事情了。

电视剧看多了,很多人都认为是孝庄太后的努力,多尔衮才支持福临继承皇位,当然不可否认孝庄一定是在中间周旋了,但是也多亏了鳌拜牵制了一直有野心的多尔衮。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逝世,皇位由谁继承,满族内部产生了矛盾,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两派人马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正白旗与镶白旗都支持多尔衮,而正黄旗与镶黄旗则都支持拥立豪格,当时的多尔衮肯定还是有野心的。

当时的鳌拜支持豪格,说了下面这番话:

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多尔衮骑虎难下,让豪格做皇帝肯定不甘心,自己做皇帝又不可能了,于是干脆拥立了孝庄的儿子福临做皇帝,两边都无话可说了,是鳌拜一伙对皇太极的忠心,多尔衮才做不了皇帝。

多尔衮对这件事也耿耿于怀,在他摄政期间,先后三次迫害鳌拜,鳌拜也是得不到重用,直到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亲政后,觉得"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对于皇太极和大清是忠心耿耿的,开始重用鳌拜,鳌拜开始参与管理国家事务,鳌拜也非常懂得感恩。

皇太极的妻子博尔济吉特氏病危的时候,鳌拜也一直跟在顺治身后 ,在宫中昼夜侍候,让顺治更觉得鳌拜忠于大清,觉得他这个人靠得住。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八,顺治皇帝英年早逝,去世前立下遗诏,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也就康熙帝,并且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为辅政大臣。

虽然是指派的四个人,但是很快就是朝中的大小事都是鳌拜说了算了。

遏必隆为人庸懦,基本上都是附和鳌拜,索尼是四朝元老,但是年老多病,无暇顾及朝中事情,是四个人中最先去世的,但是他去世前做了一件好事,就是上书请求已经14岁的康熙亲政。

苏克萨哈本身就是从多尔衮那边倒戈过来的人,审时度势后,请求解除自己的辅臣之任,愿意前去给顺治皇帝守陵寝,按理说这样一个解甲归田之人就应该是安稳终老了。

可是鳌拜却给他弄了个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莫须有的罪名,处以绞刑,还灭其族,康熙无比愤怒,但是又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苏克萨哈被杀。

不过康熙也下定决心要自己处理政事了,首先就得出掉鳌拜,他先是选了一些年轻体壮的少年整日练习布库为戏,让鳌拜觉得自己是沉溺玩乐中,没有堤防,接着又把鳌拜的亲信都派到京城外,让自己的亲信掌管了京城的卫戍权,可以说是步步为营了,鳌拜压根就没提防。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宣鳌拜进宫,让一伙少年擒住了毫无防备的他,给他立了三十大罪状,决定处死鳌拜。

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

康熙念着鳌拜的功劳,望着他满身的伤痕,最终还是没有杀鳌拜,而是把他关进监狱,只不过两个月之后,鳌拜就抑郁而终了。鳌拜为何没有造反了?

第一,鳌拜压根就不知道康熙要收拾他,还来不及准备就被擒住了。

第二,鳌拜虽然势力大,但是造反未必就成功,别忘了还有索额图等人了,朝中很多人都是忠于大清的,要是真的换皇帝,也不会答应,鳌拜没有把握。

第三,最主要的是鳌拜只是嚣张跋扈,并无谋反之心,康熙也才没有处死他,康熙皇帝在晚年还给鳌拜平反了。

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都先后给鳌拜正名,觉得他还是有功劳的,最终给了鳌拜家族一等男爵位。


湘西小木鱼


鳌拜造反?你是不是在开玩笑?

关于鳌拜这个人,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新认识下。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镶黄旗人,是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从皇太极时代开始,鳌拜就以打仗勇猛,敢战敢拼而闻名,他以一战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前后功勋卓著,不仅如此,鳌拜最大的功绩就是对皇太极,顺治,康熙祖孙三代的忠心耿耿。

满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死后,满洲亲贵开始争夺帝位,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对皇位有着掩饰不住的野心,鳌拜手握重兵,却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最终多尔衮做出了让步,满清以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

鉴于鳌拜对皇太极的忠心,不阿附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多尔衮对鳌拜进行过数次残酷的打击和迫害。多尔衮以鳌拜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短短两个月,鳌拜就两次差点被杀,后又被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想要杀死他,此时的鳌拜依然对顺治忠心耿耿,硬是挺了过去。

顺治亲政后,知道鳌拜的忠心耿耿,对他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甚至在鳌拜生病的时候还亲自到府上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博尔济吉特氏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他为顺治朝的朝政,军政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是在顺治临终之际,指定鳌拜为顾命大臣,扶助康熙。


顺治死后,鳌拜尽心竭力扶助康熙,成为当时满清政府震慑其余势力的利剑,有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在,吴三桂等人是不敢轻举妄动的,然而就是康熙和孝庄等人,急着拿到权利而不惜自毁长城,向辅政大臣开刀,才引起了后来的三藩之乱等事件。


鳌拜是从来没想过造反的,而且说鳌拜擅权,也言过其实,不过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书写历史罢了,鳌拜是辅政大臣,在皇帝没有亲征的时候,本来就是要掌握权利的,何来擅权之说,鳌拜控制着军队,甚至皇宫的禁卫都是鳌拜的手下,如果想反恐怕千古一帝也活不了多久,然而鳌拜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康熙想搞他事情,直接让鳌拜进宫,鳌拜就去了,这还不能表现出鳌拜的忠心吗?一个擅权想造反的人会这样做吗?


事实已经证明了,鳌拜确实是忠于康熙祖孙三代,为了他们差点送命的忠臣,当康熙想杀掉鳌拜的时候,鳌拜脱掉上衣,让人看他为康熙祖孙三代征战而换来的累累伤痕,就连康熙这样的脸皮也不敢再杀他了,只能说他擅权而囚禁了事,当然,事后有没有悄无声息的让他死,就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了。


关河南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鳌拜的失败在于他自认为是赤胆忠心为了大清,为了康熙,死不瞑目。

我们可以看到,鳌拜生前虽专权,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也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但他并没有实际篡位的举动。

鳌拜是武人出生,老粗一个。

当时谁都看出多尔衮专权,鳌拜却敢和他作对,支持豪格。结果鳌拜三次被判处死罪,三次侥幸赦免。

如果鳌拜稍微聪明一些,也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顺治上台后,重用鳌拜,后者表现也是很忠心,不然不可能成为四大顾命大臣。

然而四个大臣中,遏必隆才能平庸,没有主见,事事听从鳌拜。

年老的索尼则是狡诈的墙头草,两面讨好,谁都不得罪。

唯一有些主见的,就是同鳌拜有姻亲关系的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虽有一定政治能力,却也是趋炎附势之流,平时一般不敢得罪鳌拜。

这种情况下,康熙幼小不能主政,能力最强且愿意承担责任的鳌拜就独揽大权。

权力这种东西,一旦尝到了乐趣,就很难放手。

鳌拜最大的问题是,在康熙亲自主政时候,没有立即放弃权力。

相反,其他的人就狡猾多了。

墙头草索尼本来事事巴结鳌拜,死前却突然上书要求康熙主政。

其实,这就是索尼两面投缘,给自己留一手,可以说是比较高明的。

而苏克萨哈也认为鳌拜根基不稳,不可能长期主政。参考多尔衮被鞭尸的先例,依附鳌拜肯定没好下场。

所以,苏克萨哈也狡猾的要求辞职,归政康熙。

索尼死后,苏克萨哈在顾命大臣排行第一。他既然辞职,排行最后的鳌拜也应该辞职。

如果鳌拜顺势辞职,说不定还能善终。

但鳌拜一时冲动,认为康熙幼小是傀儡,根本不愿意放权。

他强迫康熙处决苏克萨哈。

其实杀不杀苏克萨哈,康熙到不在意。但关键在于苏克萨哈此举是让康熙亲政,鳌拜杀苏克萨哈就等于拒绝交权,这就犯了最大的忌讳。

其实鳌拜当时虽掌握大权,但八旗的势力都很强,他一个人不足以和大家对抗。

所以康熙让几个少年生擒鳌拜以后,鳌拜的政治势力就迅速被清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鳌拜属于政治白痴一类,犯了古往今来的大忌,还不如索尼和舒克萨哈狡诈。

而且,鳌拜至始至终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太失败了。


萨沙


鳌拜是清初的权臣,号称“满清第一巴图鲁”,最后被康熙皇帝找了一帮身强力壮的青年,召见入宫后设计擒拿。鳌拜是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事实上他真造反,康熙皇帝可能真顶不住,不然何须召见他入宫中,设计擒拿。不过也必须要说,鳌拜专权是真,但是他还真没想过造反。

事实上,鳌拜没想造反这一点,康熙皇帝也是清楚的,不然单是谋反这一点,鳌拜就足够被凌迟处死了,但是他也只是被囚禁致死罢了。鳌拜对皇太极,顺治皇帝都是十分忠诚的,不然在皇太极去世后,当时多尔衮势力庞大,他早就委曲求全依附多尔衮了,但是鳌拜不惜和多尔衮翻脸,坚决拥立福临登基。

鳌拜画像

顺治皇帝死后,给康熙皇帝留下了四大辅臣,鳌拜就是其中之一,这四大辅臣从一开始,内部就是有问题的,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正白旗的人,和其他三人是分歧最大的,索尼岁数大了,求稳最重要,所以存在感最低,能不表态就不表态,鳌拜本来就看不上苏克萨哈,两人的矛盾很深,遏必隆又常和鳌拜搞在一起,而鳌拜仗着自己功劳大,横行霸道,又没人遏制,逐渐开始专权。

他把康熙皇帝的侍卫倭赫搞得家破人亡,又把反对自己的大臣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论处死罪,康熙皇帝想要保这三个大臣,但是鳌拜坚决要处死这三人,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又不敢表态,只是附和鳌拜,这让康熙皇帝开始感到忧虑。索尼死前上书让康熙皇帝亲政,但是康熙皇帝还无法和鳌拜对抗,仍然让辅臣辅佐处理政务。

康熙皇帝

这些辅臣中,索尼死后,苏克萨哈资历最高,他看康熙皇帝皇帝亲政后,还是受到鳌拜掣肘,他自己虽然和鳌拜是亲家,但是两人的关系非常差,所以他就主动上书康熙皇帝,请康熙皇帝解除辅臣职务,第一个自己能恶心下鳌拜,另外也算是送康熙皇帝一个人情,鳌拜原来就跟着皇太极,本来和正白旗不和,自己又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他咄咄逼人的去找了康熙皇帝,强烈要求他处死苏克萨哈,最后苏克沙哈被绞死。

这件事的发生,让康熙皇帝下定决心要铲除鳌拜,此时的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六部的实权,康熙皇帝的皇权进一步沦落,但是对于鳌拜来说,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问题,毕竟他辅政时期,铲除的大多数人,都是曾经多尔衮和正白旗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巩固了皇太极这一支的势力,虽然他专权,有时候在康熙皇帝面前也比较霸道,但是他真没有推翻康熙皇帝的心思。影视剧中的苏克萨哈

虽然他也知道康熙皇帝对他已经有些不满了,但是并没有想到康熙皇帝真会对自己下手,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是个忠臣,干的事情虽然霸道,但从长远来看,对康熙皇帝是有利的,另外一方面,鳌拜在朝廷内外,党羽众多,康熙皇帝如果真动了鳌拜,很有可能会引起动荡,所以鳌拜也并不认为康熙皇帝会对自己动手。

另外,鳌拜即使手握重兵,但是对于皇室来说,他只是个奴才,他调兵造反,即便成功了,也必然遭到其他各旗的讨伐,他并没有能力稳定住局面,反而会导致天下再次大乱,所以鳌拜也不可能起兵造反,而康熙晚年也曾经说过:“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在康熙五十二年恢复了鳌拜的名爵,就此看康熙皇帝最后还是认可鳌拜的。

鳌拜被擒图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有人说鳌拜明知随着康熙皇帝的年龄增长,势必会对付自己,为何鳌拜却不敢造反,自己夺取皇权,之后称帝?

班布尔善曾蛊惑鳌拜造反,声称以鳌拜的实力,再加上鳌拜在军中的威望,灭了康熙是轻而易举的,然而鳌拜并没有这样做,他之所以没有造反,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可以说,鳌拜更本就没想过要造反。

一:实力不允许

鳌拜作为四大辅臣之一,虽说鳌拜之后一家独大,但是因为清朝的组织架构特殊,皇权非常集中,况且即使鳌拜权倾朝野,但是在满清人眼里,康熙才是正统,清朝历史上也有很多贵高权重的能臣,但是最终都没有造反,原因就在于他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所谓的40多万重兵,那也只是影视剧或者野史之中,实际上鳌拜也就是功高盖主,占着自己三代元老,为人行事有些过分,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分属不同人管辖,就连鳌拜也不能够完全确定这些人都会听自己的命令,没有十分的把握,有怎么敢在紫禁城造反?

二:鳌拜没有造反的必要

真实历史上,鳌拜忠心耿耿,并无造反之心,作为满族八旗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之后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先后参加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鳌拜一生战功赫赫。

到了晚年,只是利益熏心,但是并没有不臣之心,野史和剧中描述鳌拜造反,实则正史当中鳌拜并未有过造反的举动,他本就位高权重,只是在晚年表现的有些飞扬跋扈,这和康熙年少有关,而康熙也正是因为鳌拜的势力不断壮大,对清朝的危害越来越大,如果这种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康熙就更加没有可能控制局面,这才和祖母孝庄一同决定将鳌拜擒获。

当时班布尔善一直鼓动鳌拜造反,但是鳌拜并未听从,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在被康熙擒获的时候还反问“为什么要抓我?”

三:鳌拜不知道康熙要对付自己

鳌拜认为康熙年纪还小,很多事情更本就不懂,但是他却不知道康熙在孝庄的教导下,心智完全和普通的少年不同,当时鳌拜要杀苏克萨哈,康熙不同意,遂与鳌拜争辩,但是鳌拜却以康熙年幼,不懂官场之道为由,于是杀了苏克萨哈。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康熙和孝庄,但是鳌拜却不以为然,依然在宫中骄横,最后被康熙擒获,说鳌拜结党营私、擅权专横,阻碍了皇权的集中,有叛逆篡位的嫌疑等罪名将其关入大牢。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更本没有鳌拜造反的证据,只是单纯的因为鳌拜功高震主,不过这也是历代皇帝所惧怕的,但是鳌拜认为康熙还小,怎么可能会抓我,况且我也没有再紫禁城造反。


猫眼观史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为什么“鳌拜明知康熙要对付他,并且手里握40万兵马,却没有起兵造反”。

其实,鳌拜之于大清或者说是之于皇太极,那都是一片赤诚之心。自从跟随皇太极以后,鳌拜是南征北战,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当皇太极去世后,他也没有因此而趋炎附势,反而果断地站到了皇长子的一边,几乎是抱着一颗必死的心和多尔衮对着干,并且以武力压制这多尔衮,令其不敢轻举妄动,最终让多尔衮死了称帝的心。

也正因此,鳌拜时时处处受多尔衮打*压,但鳌拜始终毫无怨言,而且还处处维护顺治帝。一直到多尔衮病死后,顺治帝这才掌握政*权,鳌拜也从这时情才挺起了胸膛做臣子。所以说,鳌拜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得到大清王朝的皇位,如何皇帝要鳌拜死,估计鳌拜都不会犹豫一下,可以说是抛头颅、洒热血,一身肝胆。

而且鳌拜也从来都没想过要造*反,说鳌拜擅权,我觉得这也有点言过其实。不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鳌拜作为是辅政大臣,在康熙帝还没有亲自理政时,辅政大臣自然要掌握大权,这又何来擅权呢?

历史事实也已经证明了鳌拜的确是非常忠于康熙祖孙三代人的,为此还差点送了命。当康熙帝想要杀死鳌拜的时候,鳌拜把上衣一脱,让康熙看看他为保卫大清四处征战换来的满身伤痕。康熙帝看到后不是也没有杀他吗!最后也只是给他安了个擅权的罪名,将其囚禁起来了事了。

鳌拜手握军事大权,掌制着大清的军队,包括皇宫的禁卫都被鳌拜操控着,如果他想反,估计没有人能够拦得住吧!所以说,鳌拜根本就不会造*反,只是康熙帝想要搞他而已。当康熙帝要鳌拜进宫时,鳌拜想都没想就去了,如果一个想反的臣子会这样做吗?这难道不能说明鳌拜的一片忠心吗?


大史官


鳌拜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是功臣也是忠臣,对皇太极更是一片忠心。 鳌拜是武将出身,性情刚愎、耿直,加之累累战功,使其更加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康熙初年辅政时期他飞扬跋扈,把持朝政,犯下颇多恶迹,还篡改康熙帝的圣旨,不将实权交予康熙,最终康熙忍无可忍,设计除去鳌拜,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鳌拜手握40万大军却为何不造反?其一是因为他忌惮孝庄皇太后,孝庄皇太后的背后有着很大的力量,就算是鳌拜也不敢轻举妄动;其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皇室血脉才是正统,没有皇室血统,若强行夺位,只会落下个乱臣贼子的骂名。所以,鳌拜虽手握40万大军,却只敢控制政权,不敢造反。




布娃娃的眼泪


鳌拜虽然擅权,虽然没将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可实际上他从来没想过谋权篡位,这也是他之所以落得个凄惨结局的原因。

顺治皇帝临终前任命了四位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鳌拜排在最后,可是谁也没想到他竟然能够踩到索、苏、遏三人的头上,从这一点来说,只将鳌拜看成一个不懂政治的武将显然不妥。

索尼可是四朝元老,可是见了鳌拜,不也像鼠见了猫?

这固然离不开鳌拜手中的兵权,可是鳌拜在政治上也一定具有一定的才能,否则一个政治菜鸟还不得被索尼这样的老油条给耍得团团转?再说,如果他政治能力不行的话,顺治皇帝恐怕也不会让他当什么辅臣了。

因为所谓的辅臣,不仅要起到辅佐皇帝的作用,还得达到互相制衡的效果。

此外,鳌拜还曾几次三番找多尔衮的不痛快,几近被处死,可是每次却都能逃过一死,这也说明了他不是一个政治白痴。

那么,鳌拜既然手上握有兵权,又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为何却没有谋权篡位,将小皇帝康熙一脚踹下来,然后自己当皇帝呢?

鳌拜一直对清朝忠心耿耿,从没想过谋反。

顺治亲政之后,为何擢升索尼、鳌拜他们,因为他们在顺治五年的时候曾被人诬告说要拥立豪格,但是后来被证明他们实际上一直是忠于顺治这个皇帝,也正是因为这份忠心,这才让顺治将他们当成心腹。

不过,康熙即位之后,索尼一心自保,遏必隆胆怯,苏克萨哈的威望又镇不住鳌拜,所以鳌拜才恣意妄为起来,圈地圈到了苏克萨哈的头上。鳌拜圈了正白旗的地,正白旗哪能乖乖就范,所以苏纳海跳出来弹劾他,然后康熙召集了四位辅臣商议,鳌拜直接一句“请置重典”——皇上,他们污蔑我,请狠狠地惩罚他们!

索尼和遏必隆什么也没说,等于是默许了鳌拜的行为,可是苏克萨哈却坐不住了,投了否决票,这才没让鳌拜得逞。

可是,鳌拜气不过呀,直接矫诏处死了苏纳海等人,可见当时的鳌拜确实很嚣张。

鳌拜如果有心想要取代康熙的话,他确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对康熙下手,只是他并没有这么想过,原因说白了,他又不是爱新觉罗家的人,别人或许可以容忍他擅权,可未必会眼睁睁地看着他谋反,也未必会支持他谋反,这一点鳌拜其实看得很清楚。

只是鳌拜太骄纵妄为了,所以即便鳌拜没想过谋反,可是他的行为实际上也已经踩到了皇权的头上,康熙也不可能容得下他。

此外,鳌拜手里真的有40万军队吗?恐怕不然。

清朝入关之时,八旗军才有多少人?顺治时期,满、蒙八旗军总数不超过10万人,即便加上汉八旗也不过十几万人,绿营兵虽然又数十万之多,总兵力或许也就七八十万,鳌拜手里能有40万?

只能说,这是一个笑话。

纵使投靠鳌拜的军队达到了40万,清朝的军制也让他没办法谋反,因为军队被分散驻扎到了各个地方,鳌拜想要用这40万人造反,调动起来得有多大的动静?

更何况,京城也不是只有一个鳌拜,即便他只动用京城里的人,他也未必有足够的实力打到紫禁城里去。

顺治时期,宫廷侍卫选自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也就是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六位领侍卫内大臣也出自这三旗,这也就意味着鳌拜根本不可能无声无息地突然打到紫禁城而不被人发现。

所以,鳌拜手里不仅没有40万军队,也没有适合谋反的时机,除非他能够完全一手掌控上三旗。

除此之外,鳌拜实际上也根本没有想到小皇帝康熙会对他出手。

康熙八年,小皇帝康熙才15岁,也才刚刚亲政一年的时间,在鳌拜的眼里,他还只是一个屁事不懂的乳臭未干的小毛头,而鳌拜此时已经辅政八年,可谓是权势滔天,鳌拜怎么也不会认为康熙敢出手对付自己。

再说了,鳌拜也没想过谋权篡位,康熙有什么理由出手对付自己?

所以,鳌拜在没有将康熙放在眼里的同时,也没有刻意地防备过康熙,这也是康熙能够出其不意、并且成功制服鳌拜的原因。

康熙找了几个和他一样的少年在公里练什么扑击,鳌拜虽然知道了,可也没往心里去,如果真让鳌拜知道康熙是用来对付自己的,康熙还能练的下去?更何况,如果鳌拜真知道康熙想要对付自己,被逼急了的鳌拜也未必不会造反。

所以,鳌拜没想到康熙会对自己出手,也是鳌拜最终没有走上造反这条路的原因。

顺治皇帝留给康熙的四位辅臣,除了死得早一点的索尼之外,不论是鳌拜,还是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他们三人的下场都可谓凄惨。

康熙这个人报复心实际上是很强的,鳌拜擅权之时,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都没有站到皇帝这一边,所以他们在康熙看来和鳌拜也差不了多少,索尼要不是死得早一点,恐怕结局也好不到哪去。

当然,不得不说康熙也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很有能力的皇帝,拿下了鳌拜,没过几年便又对三藩下手,虽然打了几年,可最后还是成功地削了藩,明朝的朱允炆但凡有康熙一半的能力结局都不会这么惨。

只可惜鳌拜被权力冲昏了头,虽然对清朝忠心,可终究也难逃一死。


宁糊涂


鳌拜对大清或者说是对皇太极一片赤诚。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当皇太极去世时,他没有趋炎附势跟随多尔衮,而是当帝位选择遇到分歧时,他果断站在皇太极的长子那边,抱着一死的心态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要轻举妄动,同时也打消了多尔衮称帝的小心思。也正因为如此,多尔衮处处打压鳌拜,鳌拜也无怨言,处处保护小顺治帝,直到多尔衮病逝,顺治帝得到政权,鳌拜才一点一点挺起胸膛做人臣了。

鳌拜从来没有想过大清王朝的地位,就算皇帝要鳌拜死,鳌拜也绝不会犹豫,立马抛头颅洒热血,一身肝胆。

鳌拜晚年为什么会变得专政,目中无人?

主要原因:一、因为他是武将出身,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有话直说,没多余的小心思,性情刚愎、耿直,自会狂妄自大。

二、加之累累战功,为大清王朝初期政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给任何人都会骄傲起来,况且他还是一介武夫,自然会愈加自负,开始骄横跋扈,气量狭隘,结党营私,认为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

三、四位辅政大臣,一个老死了,一个被自己搞死了,还有一个是自己的跟屁虫,加之皇帝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毛孩而已,自然会目中无人,篡改康熙帝的圣旨,不将实权交予康熙。

最终康熙忍不下去了,下令除去鳌拜。直到下监狱之前他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被康熙下令革职炒家,终身监禁。

我们只看到了鳌拜晚年的骄横跋扈、狂妄自大,却不知他的一片赤诚。就算手握百万大军,他也定不会起兵造反。


乌拉杂谈


鳌拜知道康熙要对付他,手握重兵,却不造反,主要是因为鳌拜忠于清朝,并无反叛之心。所以,鳌拜并非是不敢造反,而是根本就没有想过要造反。

鳌拜家族,可是清朝的元勋家族。鳌拜的伯父费英东,是最早追随努尔哈赤起兵的将领之一,战功卓著,自然成了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的哥哥卓布泰同样是军功累累的战将。

鳌拜最初追随皇太极征战,因为忠心耿耿和骁勇善战,成了皇太极的心腹,也成了镶黄旗的重要人物。

鳌拜在进攻由明朝将领毛文龙所创建的明军重要军事基地皮岛时,第一个弃船登岛,以首功晋封三等男爵,被赐“巴图鲁”称号,即满洲勇士的意思。从此,鳌拜有了满清第一勇士的美誉。

清军入关后,鳌拜在平定农民起义军中更是屡立战功。征四川时,他将大西王张献忠斩于阵中,再立首功。顺治帝因此特别提拔鳌拜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开始参与朝政。

之所以有人说鳌拜手握40万重兵,主要就是鳌拜长期担任镶黄旗护军统领一职,即镶黄旗的最高军事长官。同时,还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换个说法就是皇帝的禁军司令。实际上,一个旗满打满算,也就十几万人,兵力2万余,京城核心的禁军也就几千人而已。所以,鳌拜远没有40万大军。

因为鳌拜对清朝忠心耿耿,所以,顺治去世时,将鳌拜定为了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索尼比较老练,韬光隐晦,只是暗中布局,稳定自己的势力,并不和鳌拜起冲突。而遏必隆生性懦弱、寡断,唯鳌拜马首是瞻。鳌拜唯一的对手就是苏克萨哈,但是,苏克萨哈是原多尔衮正白旗人,处在相对孤立的位置。因此,鳌拜就有了专权的条件。

索尼去世后,鳌拜大权独揽,私自矫诏屠杀大臣,甚至还诬陷赐死了苏克萨哈,终于惹怒了康熙。

康熙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定下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康熙为了麻痹鳌拜,假装游戏,找了一群小内监在宫内练习“布库”,即摔跤。

鳌拜呢,还是经常入宫,看到康熙天天跟一群小孩子玩摔跤,倒是令他非常的放心。正所谓玩物丧志么,康熙天天玩,朝政就正好由他鳌拜来把控了。鳌拜放松了警惕,天天得意洋洋,哪里还会想到起兵围攻紫禁城。

康熙呢,不动声色的将鳌拜诱入宫中,趁机让布库少年们将其擒获。鳌拜在“满身大汉”的情况下,再勇猛也没了发挥的地方。康熙同众大臣商议后,宣布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

鳌拜论罪当诛,康熙念及鳌拜战功卓著,赦免了鳌拜及其子纳穆福的死罪。但是,鳌拜的同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据《清史稿》记载,包括鳌拜的弟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大学士班布尔善等十余人皆被处死。鳌拜不久后,也死于禁所。

这么一看的话,康熙此举,实际上还是在诛杀开国功臣呀,历朝历代都不能免俗。毕竟,开国功勋,如果有野心的话,必然会危机皇权的稳定。只是,康熙知道鳌拜并无造反之心,所以,没有杀鳌拜,而是去其党羽,留其性命,即消除了威胁,还避免彻底寒了开国功臣的心。并且,康熙很快就为鳌拜平反了。到了雍正时期,更是赐鳌拜后人一等公爵位,并允许世袭罔替。

纵观整个事件,鳌拜其实就是一个忠于清朝,只是有点霸蛮的权臣而已。而康熙呢,在孝庄的支持下,显得更有政治智慧,成功的麻痹了鳌拜,并施展擒贼先擒王之法,将鳌拜一党彻底铲除。当鳌拜明白过来时,已经来不及起兵造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