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九州山东曾占其二,青州兖州远比济南强,为何现在沦为县级市

三国时代曾有一个著名的人口之谜。说的是黄巾起义时,曹操在山东青州攻打黄巾起义军,迫使30万黄巾军投降,并成为他的军队。

细心者都会发现,青州一州之地,就算以现在青州这么密集的人口,也就100万人左右,怎么居然变出30万大军呢?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古代青州和现代的区别。青州是古九州之一。九州是指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荆州、梁州、扬州、雍州,这是上古时的疆域大致划分方法。其中青州、兖州对应今天的位置,大致都在山东省内。

天下九州山东曾占其二,青州兖州远比济南强,为何现在沦为县级市

一省而独占两州,可以想见,古代的山东还是相当发达的。

但令人称奇的是,现在的山东省内,青州、兖州两个地方虽然地名还没有变,但是两地的级别早已不是当年大州的地位,而是降为县级市。而山东的政治中心也成了济南,历史为什么会演变出这样的局面呢?

一、青州何时变成了县级市

青州兖州二市,情况都差不多。我们就只说一下青州演变的过程。

划分中国为九州的典籍是《尚书·禹贡》,这本书的成书年代大概是战国或西汉时期,当时所说的青州,与现在的山东青州市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时青州所辖范围大的很,一度包括了除鲁西南之外的大半个山东省。


天下九州山东曾占其二,青州兖州远比济南强,为何现在沦为县级市

西汉时庞大的青州

说到这里,再看文首那个问题,大家应该能明白了,这30万黄巾军,是整个山东省变出来的……

西汉时代,青州地跨三齐,是个巨无霸般的存在,济南、青岛、烟台这些现代强市的前身,都在青州的卵翼下瑟瑟发抖。

但遗憾的是这个大青州和现在青州市并无关系,青州的州治一直在临淄古城。

这种情形直到西晋末年时有所变化。永嘉五年,五胡乱华揭开大幕,前赵将军曹嶷率兵攻陷青州临淄城后,弃之不用,在广县附近另筑一广固城,将州治迁入此城。这就是现代青州市城建之始。

之所以这么考虑,全是从军事上考虑。

春秋时齐国都于临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东莱夷人的征服。秦汉以后随着胶东的开发,所谓莱夷已自然融入中原主体族群之中。临淄面临的军事压力往往来自于西面,但该城西面是平坦的原野,不利于防守。曹嶷正是从西面打下的临淄城,对该城的优劣自然洞悉于胸,因而才有了因险设城的举动。

广固城北有尧王山,海拔337米,虽然不高,但在相对平坦的原野上,像是一座天然的瞭望台,为城区提供极佳的防守便利。

广固距离临淄城很近,水土资源、农业技术、交通条件都不相上下,加上山河之险,迅速取代临淄成为山东新的军事中心。

此后,但凡有在山东割据者,都毫不犹豫的以广固为中心。慕容氏最后一个燕国,正是以广固为首都。

东晋义熙六年年刘裕北伐南燕,以南朝鼎盛之武力攻伐气衰力弱的慕容超,本来以为是摧枯拉朽,但围攻广固城却遇到十分顽强的抵抗。晋军整整打了八个多月,才把南燕残兵败将打败。打急了眼的刘裕,不由分说杀了南燕王公大臣三千多人泄愤,之后还把广固城夷为平地,另筑东阳小城以作州治。

南北朝对峙之后,青州的盛衰就紧紧与济南绑在一起,成了反比关系。随着济南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青州相对来说日益降低。具体关于济南的事,我们下文还有详解。

而随着北朝大州零碎化的趋势,古老的大青州开始退缩为次级行政单位。北魏统一北方后,大青州被分割为青州、齐州、南青州、光州四个州。

隋朝统一后,青州辖境进一步分割,变为北海郡、高密郡两个郡。唐朝又把隋朝的青州一分为二,把临淄附近割离出来单设为淄州。

北宋时青州更加萎缩,除了淄州、青州,东边的潍坊又被割出来设置了潍州。


天下九州山东曾占其二,青州兖州远比济南强,为何现在沦为县级市

被分割的稀碎的青州

不断零碎化的现状,背后是青州地位降低的尴尬现实。

论人口,鲁西南的人口密度一直稳居前列。论土地,鲁西北、西南历来都称膏腴,青州并无什么优势。论军事地理和区位,济南在宋元之交完成了反超,位居北方的大帝国将山东视作控制南方的大腿,僻处山东半岛东部的青州越来越淡出视线。

所以即使青州仍然拥有山河之险,但正如跳高运动员的胳膊,再粗也没用。

即便是青州本地人,在编修本地县志,也不得不落寞地承认古青州的衰落。光绪年修《益都县志》云:“山东集长补短,地方千里,言形势者,必以济南为门户,青州为根本。”

谁都知道,所谓的“根本”,只不过是个“祖上也阔过的”说辞。

二、济南是怎样升为省会的

济南在古代并非山东的政治中心。事实上山东最早的政治中心在临淄一带。

西周建国时,姜子牙分封到齐国,姜氏齐国的首都就在古临淄城。

一方面是临淄附近地理条件相对较好,高度恰到好处的丘陵和淄河提供了相对有利的生活和防御条件。另一方面是临淄处于齐地中心位置,非常便于控制四方疆域,特别是东方尚未宾服的莱夷。

齐桓公称霸之时,临淄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在中原和西部诸国的视野中,临淄是一个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海鲜和食盐、到处都是能征惯战的技击之士的神奇之地。

当时的济南,还只不过是济水之畔尚未开发的偏僻小城。


天下九州山东曾占其二,青州兖州远比济南强,为何现在沦为县级市

齐国人习惯于把历下(济南古名)当成扼守西部边境的军城。晋伐齐、秦始皇灭齐,包括秦末汉初韩信攻齐,都是在历下附近越过济水向东进攻。

然而即使军事地位比较重要,济南仍然比不过临淄。不管是诸国混战的春秋战国,还是大一统的秦汉帝国,都城的最大意义在于镇慑四方。位置偏西的历城不符合这一标准,如果把它当作齐地首府,那么先秦数百年辛苦征服的胶东莱夷,恐怕又会开心地划地自守。

这既不利于统治,也不利于经济开发。所以历城才长期被置于次要位置。

这种情况直到南北朝时才得以改变。

南北朝刘宋一直和北魏玩儿命死磕,怎奈刘裕死后儿孙们不争气,原先完整收入囊中的山东被北魏吃掉西北一角,防线退缩到济水一线,历城屡屡成为宋魏两军大战之处。

县级单位历城,不论是城池建设水平还是战略物资储备,都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战争。故而刘宋将山东西北部割离出来,设置了冀州,以历城为首府。

这是济南第一次同中部的青州对等起来,成为平起平坐的另一政治中心。

等到469年,北魏吞并了全部山东半岛,刘宋设置的冀州失去了向西的防御作用,而且和北魏原境内的冀州名字冲突,于是将之改为齐州。

名称虽然有所变化,军事作用也进一步弱化,但刘宋留下的政治格局从此定了型,历城摆脱了县级行政区的处境,一跃成为山东西部的政治中心。

40多年后,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曾经造访过济南,对这座新崛起的大城市非常惊叹,并详细记录了诸如大明寺(位于今大明湖畔)、娥英祠、趵突泉等风景名胜。

隋唐两代大一统时,山东中西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更加进步。隋末农民起义时,齐郡城遭到多股起义军围攻,隋末引火者知世郎王薄和疯狂消防员张须陀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显然这种待遇与其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是相匹配的。

尽管如此,济南仍然干不青州,不论税赋收入还是行政级别,济南都矮青州一头。那么到什么时候才发生本质变化呢?金朝。

金朝拿下北宋的半壁江山后,急于巩固开封以北占领区的形势,在山东一带进行了城市区划的增置。

地位相对重要的济南,原本州县机构不多,不敷管理所需。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金朝选中了济南旁边“舟楫走集,地复阜繁”的标竿镇,将其升级为济阳县,以作济南辅弼。事实上这正是济南地位逐渐提高的表现。

金朝以北驭南的政治格局,则是济南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金朝迁都燕京后,南下控制山东、两淮,济南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尽管在行政设置上并没有把济南升格为路一级单位,实际地位却隐然跃居青州之上,开始具备一省都会的样子了。

元朝的继续经营进一步提高了济南的政治地位。四大汉人世侯之一的张氏入驻济南,对战乱后的济南城大加整修,使之越发成为山东最重要的政治城市。元人程矩夫所撰《济南公世德碑》有明确的记载:“修复济南废城,为国雄藩,当东南一面之寄……”

济南的城市规模也在此时超越了青州。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曾在《济南行记》中估算,“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其大占府城之三”,也就是说济南府城大致周回30里。而同期的青州城,据《齐乘·郡邑·益都路下》载,周回只有20里。

济南的人口密度也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北宋直到元丰七年时(1084年),人口密度仅6户/平方公里,位居山东半岛诸州县第6位。崇宁元年(1102年)跃居第一,是青州地区的两倍速还多,并一直保持到元末。

作为经济重要指标之一的商税额数,也反映出济南地位的上升。元天历年间济南商税额12752锭,益都(青州)只有9477锭,只有济南的74%。


天下九州山东曾占其二,青州兖州远比济南强,为何现在沦为县级市

也就是说,在元朝时山东半岛的经济、政治中心已经从半岛中部转移至西部。故而明朝立国后,于洪武九年(1376年)将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至济南。这即是对济南城的认可,更是对上千年山东历史大势的尊重。自此之后,近700年来,济南一直牢牢占据着山东省会之地位,再也没有变化过。

即使清末青烟威等沿海城市崛起,济南的经济地位有所跌落,但因近代铁路运输的兴起,作为津浦路、胶济路的交汇点,济南又经历了一个二次发展的过程。京津对两淮、江南的控制,青烟威对半岛内部乃至山东周边省份的辐射,都要假道于济南这个综合性的枢纽。

也就是说,济南从明清时代单一的政治中心,发展为政治、经济复合的新型大城市,这是近现代济南作为省会的根本价值所在。这与天津的直辖市地位,以及安徽合肥、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等新崛起的省会,实际上是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