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贤王,清朝的命运会是怎样?

常盼飞


皇家继承权的争夺自古就一直存在,发生在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故事可以说得上是家喻户晓,这场比赛第一,不谈友谊的争夺战最后胜出的雍正,但奇怪的是关于八贤王的历史定位并未因为他失去大位而被肃杀殆尽,这位贤王的传奇故事甚至流传到了现在。就这点而言,我认为雍正无愧为一代明君。



现在很多人说清朝亡于乾隆,这就难免把屎盆子扣在乾隆的老子雍正的头上,甚至说如果当初是八贤王赢得了那场夺位之战,大清或许不会亡的这么快。


这种英雄史观其实是很多人都持有的观点,总认为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会出现特定的历史人物,而这个人的能力足以扭转历史的走向!尽管这种假设无法成立,大家还总是津津乐道,那我们就从雍正称帝后的作为来分析下如果是八贤王当家,大清朝会是怎样的结局。

在康熙末年,吏治腐败,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日益显现,雍正做了一件大多皇帝上台时都会做,但都没法做好的事,就是整顿吏治,肃贪。这件事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借机排除异己,二是用贪官来充盈国库,这一点后来的嘉庆爷是最有发言权的。

《清史稿·食货志》:“雍正初,整理财政,收入颇增”。史学家评价雍正:“澄清吏治,裁割陋规,整饬官方,严惩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

尽管评价颇高,可并非雍正首创,八王爷上台只要他还没有选择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思路,也大概率会使用这招。可就算如朱元璋般剥皮萱草都未必能达到彻底肃贪的目的,只能说听话是必须的。

接着就是设立军机处,建立秘密立储等一系列制度改革,说到底也都是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尽管极权当时是很重要的,但对于解放生产力这一类的普世目标根本风马牛不相及,换个玩法,结局大抵也差不多,老皇帝驾崩那天起,就必须要重新洗牌,这属于体制上的BUG,不会因为谁而改变!

废除贱籍是雍正最具进步思想的一项创新,生而为奴终身为奴的制度,早就应该废黜,让底层百姓有了向上层移动的空间,这在雍正之后的清朝大家庭中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这点来说八王爷未必比得上雍正,雍正先后下令取消贱民,取消贱籍,让他们编为民籍,这种进步是跨越性的,我认为这一举措至少拖延了清庭五十年的寿命!

其实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就是身为皇帝,能做的改革已经是少之又少,一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已经深深的扎进了每个人的骨头里,就是帝王也无法免俗。说到底,制度的更迭才能彻底改变一个社会,人类历史的方向不会改变,个人起到的作用放在历史长河中去看,微不足道!


大清是黄的


我始终认为,老八比老四更适合做皇帝。心机、智谋、手段以及狠毒等各方面,他都表现的更为出色!

康熙临终前说到:朕是以宽仁待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一句话道明了老八的妙处。

他作为皇子广结党羽,轻财好义,博取了“八贤王”的美名!老四到江南筹款赈灾,孩子在家生病他陪了一夜;御医给老九拔牙,他不忘提醒给赏钱;李绂进京当官囊中羞涩他愿意资助等等,小事见功夫,岂能不人心所向!

可是同时他又能当机立断。为扳倒太子他诱供肖国兴,连夜觐见康熙;为试探皇帝他送上张德明;刘八女尾大不掉他下手杀掉除后患;老十四受重用他送死鹰制造混乱等等,大事不糊涂。

他政务上也是精明冷静。边将损兵折将却报告朝廷取得小胜,要军饷钱粮。雍正马上怒不可遏,他却一眼看出关键所在,告诉皇帝:这时候不能惩罚边将,应该以安抚为主。可见政务军务都很精通!

可惜他是一个人在战斗,手下、谋士、兄弟都是猪队友,最后在夺嫡之争中败北!如果他真的做了皇帝,我相信会收起外表的仁慈,做个更出色的皇帝!


李飞叨


雍正和胤禩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人,雍正在皇帝位上所做出的成绩的确可圈可点。如果康熙尊重朝臣们的意愿,让胤禩继位皇帝,我觉得八贤王会给清朝注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风。

八贤王胤禩的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例如:他是大臣们公举的太子人选、他尊重自己的福晋、他很善于团结朝中的官员……



第一,胤禩即位是共和的产物

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帝当朝宣布:推举新太子,惟众意是从。结果胤禩以高票当选太子位。

封建社会至康熙朝,始终宣扬君权神授、君为臣纲的思想。

康熙生前,对胤禩多有指责。例如:康熙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康熙还说:“凡朕所宽宥者及所施恩泽处,胤禩俱归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之?”

所以,胤禩即位是拂逆了康熙的意思,是君权向“公议”低头的表现。

推举胤禩的朝臣,是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用共和的方式,战胜了独裁的皇权。这是一个风向标,它标志着在密不透风的封建社会吹入了共和的新风,无论其结果好坏,都会给今后的政治决策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应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雍正得位受益于遗诏,他后来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密储制度。那么胤禩得位受益于共和,他也必定会建立“公议”立储的制度。

公议立储弱化了君权,开创了共和的新风。由点到面,那些下面的督、抚、府、县等,也会层层推进这种方式,国家的运行就会更加健康。

第二,胤禩尊重福晋

胤禩的福晋是郭络罗氏,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她一生都没有生育。



(步步惊心中郭络罗明慧)

郭络罗氏虽然长得十分漂亮,但为人方面很强势。

康熙说:“胤禩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允禩迄今尚未生子,”允禟的管家秦道然供称:“闻得人都说,八府(允禩府)中的事都是福晋做主,允禩颇为所制。平常人家妇人为主,尚且使不得,何况亲王府中,如何使得“。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二十八日谕旨:“令尔等前去将朕谕旨降与胤禩之妻,革去福晋,逐回外家……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若有互相传信之事,必将通信之人正法……”

这三则史料透露出的信息是:胤禩的福晋是八王府的内当家,允禩在她面前稍显弱势,然而两人的夫妻关系挺好的。

胤禩虽然贵为王爷,但他的纲常观念十分淡漠。他对女性很尊重,不仅夫妻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一生还只娶了二个妾,这在当时的皇室中是最少的。

如果胤禩当了皇帝,他以身作则地尊重女性,朝廷内外自然上行下效,这会促进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十分束缚女性的社会生产力,她们一般定位在夫唱妻随、相夫教子。康熙年间,因为战乱劳动力减少,康熙严禁旗女裹足,并劝说汉家女子放足,这对增加劳动力十分有效。

胤禩即位,在此基础上会更一进步改善女性的地位,那么女性参入社会生活的机会就更多。从历史发展方向来说,女性越有地位,标志着整个社会更文明。

第三,胤禩获得朝臣的拥戴

在《雍正王朝》剧中,为了衬托雍正的为国为民,胤禩被塑造成一个反面角色。其实历史上的胤禩不是这样的。

胤禩的生母卫氏地位低下,受到他母亲的影响,他的生活十分俭朴。他从小性情平和,颇有人缘。他对江南士子大多提携,以至他死后多年,江南士绅仍偷偷地给他烧纸钱。

从胤禩受绝大多数朝臣拥戴一事来看,他被精英阶层的认同度很高。精英们的眼光相较于老百姓,那自然会看的更高更远。

在历史上,君臣和谐的朝代,其正面影响往往更加深远。

例如明太祖,行政有些极端,虽一时得逞,他后代的皇帝多做了修正。

如果胤禩即位,他订立的制度会更加趋于人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文字狱方面,他会更加谨慎地对待,避免无中生有和株连扩大化。

第四,胤禩会实行新政吗?

1,康熙晚年,官场纪律废驰,国库空虚。针对这种情况,任何新上台的皇帝都会追比欠款,因为国家没钱皇帝心慌呀!胤禩在追比工作的手段方面,可能要稍显柔和。

2,人头税方面,在康熙朝已经有“人丁税永不加赋”的制度,胤禩是一定会遵守的。具体是否会使用“摊丁入亩”的方法,我也说不准,但他一定在大方向上改变民生。

3,火耗归公方面,胤禩应该会改革。当时火耗税是副税,收的标准很滥,参考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只要有所作为的皇帝都会这样做。何况其后还有养廉银的补贴,这很符合胤禩的做事方法。

4,官绅一体纳粮,这个方案胤禩是不会推广的,因为这会损害精英阶层的利益。他会通过奖励士绅“捐款”、”减租”,来刺激精英阶层为国分劳。


链天绝


先不说老八的治国和雍正相比会怎么样,但是清朝的历史和走向肯定会发生改变,因为老八继位的话。乾隆肯定是做不了皇帝的,那么清朝的康乾盛世就不存在了,然后在我国历史上或许就少了这么一个巅峰的封建时期,但是也有可能没有康乾盛世,会出现另一个盛世。从治国上面来说,我觉得老八和雍正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就从他们同时作为皇子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雍正更多的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一心一意把康熙交待给他的事情办完。而老八做的更多的是去怎么讨好康熙的欢心,他缺了雍正的那份稳重,和在等待皇位时的不急不躁。而且雍正可以说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皇帝中可以说相当刻苦的一个皇帝,他一年到头基本上都都没有休息,一直在批奏折,到了后期的时候身体非常差,但为了处理国政他还是咬牙坚持。可以说乾隆的盛世基础有一半都是雍正给他打的基础。而且那个时期年羹尧又是雍正的心腹大患。雍正既怕他造反,又怕把他撸了以后,没人去处理西北的那个烂摊子。我觉得老八继位以后,他做不到雍正的这么刻苦,他更不会不顾身体去处理国事。而且西北的那个烂摊子他也处理不好,有可能年羹尧被他逼急了还会造反。一旦叛乱以后就会让清朝的江山变得风雨飘摇,也就不一定会有清朝后面的故事了。


WS独步天涯


对于康熙晚年的弊政比如吏治腐败,国库空虚,人事废弛,聪明能干的老八胤禩难道就不知道?很多人通过胤禩的为人处世来断定他不会如同雍正一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在是太过浅见了。在这里,有个基本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首先掌握权力,才能进行新政和改革。

康熙不止在一个场合说明朝政存在的状况,皇子们参与政务,对时政的弊端了解不可谓不够深入,对改革新政的认识不可谓不够深刻。如果,手中没有政权,那么所说一切都是枉然。

康熙在世说,要寻求一位“坚固可托”的皇子来当皇帝,以保大清永世太平。

如果翻开真实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老四胤禛在康熙在世的时候并非是以一“坚固可托”的形象示人的。

胤禛早年心性急躁,悠然闲散,是一个备受康熙冷落的皇子。有一些史料可以证明:

一是关于爵位加封事宜。康熙三十七年,三次亲政葛尔丹后,康熙皇帝对皇子们进行爵位加封,老四胤禛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皇八子胤禩以上的皇子都得以加封为贝勒(皇三子以上都已经封王,而老三胤祉只比胤禛大一岁)。有大学士建议对他们都封王,康熙说到:朕对诸阿哥观察良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朕意决,你们不要再请奏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四根本还没有入康熙的法眼。

二是老四胤禛的性格问题。康熙曾对皇子们有评语,对老四胤禛的评语是“喜怒不定”,这件事被记入到皇子们的档案之中,老四胤禛为此十分恼火,在经过十年后,上奏取消该评语,康熙方才应允。但是,从雍正登基后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的性格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善,应该是老四胤禛在康熙面前隐瞒了许多性格上的弱点。

三是参与有关政务情况。康熙为了磨练皇子们的行政能力,经常交给皇子们差使。作为第一方阵的老四胤禛,似乎很少被派与差使,在现存的档案文献中,很少看到他参与军国政事的记载,想必老大老三和老八老十四而言,少之又少。现存满文朱批奏折4千多件中,关于老四的单独奏本几乎没有,康熙独批给老四胤禛的谕旨也几乎没有。这些情况表明,康熙实际上是冷落了老四。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四胤禛似乎就是一个松散闲人,他研究佛经,专心诗画。丝毫没有表现出坚固可托的形象。这是不是可以反证所谓老四胤禛继位就可能实现改革新政的论断呢?

反观老八胤禩就不同了,他才能卓著,参与了很多军国大政,比如处置索额图,管理朝廷部门等,甚至,老四胤禛的亲弟弟老十四胤禵,在于康熙的沟通中关于大政事务都多得多。

另外,在雍正重要谋士戴铎书启中,戴铎给出的夺嫡“三策”中,孝心康熙,搞好皇子们的关系,启用府邸旧人为官等,前两条是彰显孝义和兄弟和睦的,胤禛如何展现坚韧坚固之性格呢?反倒是老十四胤禵,受任抚远大将军王,平定和稳定西藏,展现出他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

以上的这些论述,已经远可以否定那些所谓胤禛继位就能大刀阔斧改革和推行新政的论断了。除非是胤禛可以隐瞒欺骗了康熙皇帝,否则,康熙如何将江山交给他这样的人?

那么老八胤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康熙三十七年,胤禩与胤禛同时封为贝勒,而那年,老八胤禩只有17岁,是加封贝勒之中最年轻的皇子。康熙皇帝喜欢外出巡游,而胤禩则多次被指定留守京城,处理政务,在于康熙皇帝的文书交往中,老八胤禩的批奏位于前列。

老八还获得康熙信任的两个重要人物的举荐,一个是康熙的哥哥福全,另一个则是李光地,这两个人对于胤禩的评价和举荐从来没有改变过。康熙四十二年,胤禩只有23岁的时候,福全就主张废黜太子胤礽,立胤禩为储君。

更为重要的是,一废太子之后,康熙实习公推太子,胤禩以绝对优势获得朝野诸王大臣的举荐,这次具有民主特色的推荐已经足以说明胤禩在诸王大臣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康熙皇帝虽然对胤禩进行了打击,但是不久又恢复了他的爵位。当时康熙给出了三条理由其实细细一想根本就站不住脚。

如果公推太子都不能满足康熙的意愿,那么还有谁符合康熙所谓“坚固可托”之人呢?老八胤禩虽然号称“八贤王”,但是他才能突出, 声望极高是受到康熙及雍正大力肯定过的。

很多人以他太贤,怕得罪人,处事圆滑来断定他就不是一个敢于改革新政的皇帝,这未免有些牵强。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皇权并没有掌握在他的手上,一旦他掌握了皇权,谁又能断定他不会进行改革和推行新政呢?

雍正的新政和改革始于雍正本人吗?

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却被很多人忽视了,我们知道雍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政,包括: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军机处的设置,清查亏空,改土归流以及养廉银制度等等。

那么,这些改革和新政真的始于雍正登基之后吗?非也。

摊丁入亩,是在康熙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这项政策的基石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后就开始了的,到康熙五十年左右,为了彰显康熙皇帝的仁爱,对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更进一步,到雍正朝时,只是更加规范和明晰。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项政策连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本是河南田文镜首倡,意在废除士绅阶级的特权,但是请注意,雍正在实现这项政策的时候,目标对准的却是不法士绅,对于那些守法的士绅,雍正是持保护态度的。

清朝番库亏空。这项政策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展开,老十三胤祥曾是清查番库的得力战将之一,雍正上台后,只是将清查番库亏空推向深入而已。

设置军机处。最初设置军机处是因为西北战乱的问题,最后演变成皇权集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试问,西北战乱,国库空虚,粮草调度困难,难道胤禩就想不出这样的法子来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对于从政经验十分丰富的胤禩来说,只怕一继位就有可能设置这一机构,只不过可能不叫军机处罢了。

改土归流。这是一项民族政策,目的是有效统一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我不相信老八胤禩办不到。

综上,这些改革或者新政并不是始于雍正,有的在康熙早年就已经开始了,有的则是到了雍正那个时代自己就暴露出来了,比如养廉银制度,无非是雍正对这些事务进行了总结,然后进行了推行,再比如清查番库,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如果拟定了一定的政策,让库银回笼只是快与慢的问题,而绝非是老八为了拉拢人心就放任官员们私借库银不还了,他可以命令官员们分期还款啊。

改革或者新政都是依照形势变化而进行的,若是积弊太深,导致皇权受到掣肘,那么,任谁当皇帝也要壮士断腕,铁腕改革了,像老八胤禩这样精干的皇子,难道不懂这点道理?

所以说,老八胤禩要是继承皇位,我可以肯定的说,改革和新政肯定是必须要推进的,因为形势所迫。只是手段和方法可能不像雍正那样操切急躁硬着陆,也许就是软着陆了。大清的命运不难猜测,至少不会倒退。


青灯问史


有人问,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贤王,清朝会有怎样的结局?

对于康熙晚年的弊政比如吏治腐败,国库空虚,人事废弛,聪明能干的老八胤禩难道就不知道?很多人通过胤禩的为人处世来断定他不会如同雍正一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在是太过浅见了。在这里,有个基本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首先掌握权力,才能进行新政和改革。康熙不止在一个场合说明朝政存在的状况,皇子们参与政务,对时政的弊端了解不可谓不够深入,对改革新政的认识不可谓不够深刻。如果,手中没有政权,那么所说一切都是枉然。康熙在世说,要寻求一位“坚固可托”的皇子来当皇帝,以保大清永世太平。如果翻开真实的历史,你就会发现,老四胤禛在康熙在世的时候并非是以一“坚固可托”的形象示人的。胤禛早年心性急躁,悠然闲散,是一个备受康熙冷落的皇子。有一些史料可以证明:

一是关于爵位加封事宜。康熙三十七年,三次亲政葛尔丹后,康熙皇帝对皇子们进行爵位加封,老四胤禛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皇八子胤禩以上的皇子都得以加封为贝勒(皇三子以上都已经封王,而老三胤祉只比胤禛大一岁)。有大学士建议对他们都封王,康熙说到:朕对诸阿哥观察良久,四阿哥为人轻率,七阿哥赋性鲁钝,朕意决,你们不要再请奏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老四根本还没有入康熙的法眼。

二是老四胤禛的性格问题。康熙曾对皇子们有评语,对老四胤禛的评语是“喜怒不定”,这件事被记入到皇子们的档案之中,老四胤禛为此十分恼火,在经过十年后,上奏取消该评语,康熙方才应允。但是,从雍正登基后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的性格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善,应该是老四胤禛在康熙面前隐瞒了许多性格上的弱点。

三是参与有关政务情况。康熙为了磨练皇子们的行政能力,经常交给皇子们差使。作为第一方阵的老四胤禛,似乎很少被派与差使,在现存的档案文献中,很少看到他参与军国政事的记载,想必老大老三和老八老十四而言,少之又少。现存满文朱批奏折4千多件中,关于老四的单独奏本几乎没有,康熙独批给老四胤禛的谕旨也几乎没有。这些情况表明,康熙实际上是冷落了老四。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四胤禛似乎就是一个松散闲人,他研究佛经,专心诗画。丝毫没有表现出坚固可托的形象。这是不是可以反证所谓老四胤禛继位就可能实现改革新政的论断呢?反观老八胤禩就不同了,他才能卓著,参与了很多军国大政,比如处置索额图,管理朝廷部门等,甚至,老四胤禛的亲弟弟老十四胤禵,在于康熙的沟通中关于大政事务都多得多。另外,在雍正重要谋士戴铎书启中,戴铎给出的夺嫡“三策”中,孝心康熙,搞好皇子们的关系,启用府邸旧人为官等,前两条是彰显孝义和兄弟和睦的,胤禛如何展现坚韧坚固之性格呢?反倒是老十四胤禵,受任抚远大将军王,平定和稳定西藏,展现出他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

以上的这些论述,已经远可以否定那些所谓胤禛继位就能大刀阔斧改革和推行新政的论断了。除非是胤禛可以隐瞒欺骗了康熙皇帝,否则,康熙如何将江山交给他这样的人?

那么老八胤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康熙三十七年,胤禩与胤禛同时封为贝勒,而那年,老八胤禩只有17岁,是加封贝勒之中最年轻的皇子。康熙皇帝喜欢外出巡游,而胤禩则多次被指定留守京城,处理政务,在于康熙皇帝的文书交往中,老八胤禩的批奏位于前列。

老八还获得康熙信任的两个重要人物的举荐,一个是康熙的哥哥福全,另一个则是李光地,这两个人对于胤禩的评价和举荐从来没有改变过。康熙四十二年,胤禩只有23岁的时候,福全就主张废黜太子胤礽,立胤禩为储君。更为重要的是,一废太子之后,康熙实习公推太子,胤禩以绝对优势获得朝野诸王大臣的举荐,这次具有民主特色的推荐已经足以说明胤禩在诸王大臣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康熙皇帝虽然对胤禩进行了打击,但是不久又恢复了他的爵位。当时康熙给出了三条理由其实细细一想根本就站不住脚。

如果公推太子都不能满足康熙的意愿,那么还有谁符合康熙所谓“坚固可托”之人呢?老八胤禩虽然号称“八贤王”,但是他才能突出, 声望极高是受到康熙及雍正大力肯定过的。

很多人以他太贤,怕得罪人,处事圆滑来断定他就不是一个敢于改革新政的皇帝,这未免有些牵强。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皇权并没有掌握在他的手上,一旦他掌握了皇权,谁又能断定他不会进行改革和推行新政呢?

雍正的新政和改革始于雍正本人吗?

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却被很多人忽视了,我们知道雍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政,包括: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军机处的设置,清查亏空,改土归流以及养廉银制度等等。那么,这些改革和新政真的始于雍正登基之后吗?非也。

摊丁入亩,是在康熙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这项政策的基石在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后就开始了的,到康熙五十年左右,为了彰显康熙皇帝的仁爱,对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更进一步,到雍正朝时,只是更加规范和明晰。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项政策连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本是河南田文镜首倡,意在废除士绅阶级的特权,但是请注意,雍正在实现这项政策的时候,目标对准的却是不法士绅,对于那些守法的士绅,雍正是持保护态度的。

清朝番库亏空。这项政策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展开,老十三胤祥曾是清查番库的得力战将之一,雍正上台后,只是将清查番库亏空推向深入而已。

设置军机处。最初设置军机处是因为西北战乱的问题,最后演变成皇权集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试问,西北战乱,国库空虚,粮草调度困难,难道胤禩就想不出这样的法子来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对于从政经验十分丰富的胤禩来说,只怕一继位就有可能设置这一机构,只不过可能不叫军机处罢了。

改土归流。这是一项民族政策,目的是有效统一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我不相信老八胤禩办不到。

综上,这些改革或者新政并不是始于雍正,有的在康熙早年就已经开始了,有的则是到了雍正那个时代自己就暴露出来了,比如养廉银制度,无非是雍正对这些事务进行了总结,然后进行了推行,再比如清查番库,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如果拟定了一定的政策,让库银回笼只是快与慢的问题,而绝非是老八为了拉拢人心就放任官员们私借库银不还了,他可以命令官员们分期还款啊。

改革或者新政都是依照形势变化而进行的,若是积弊太深,导致皇权受到掣肘,那么,任谁当皇帝也要壮士断腕,铁腕改革了,像老八胤禩这样精干的皇子,难道不懂这点道理?

所以说,老八胤禩要是继承皇位,我可以肯定的说,改革和新政肯定是必须要推进的,因为形势所迫。只是手段和方法可能不像雍正那样操切急躁硬着陆,也许就是软着陆了。大清的命运不难猜测,至少不会倒退。


乡村小天地盼来


电视剧《雍正王朝》最为精彩的两个片段那无不是莫过于八王逼宫和九子夺嫡,然而两件事最终的胜利者都是雍正,但是同时也证明了康熙的眼光是对的,雍正最为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带领着大清王朝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康乾盛世!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倘若这两次的大风大浪,八阿哥胤祀成功了一次,那么大清王朝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光景呢?

八阿哥胤祀属于庶出,换句话说就是皇上的小妾生的孩子,可想而知,在家里十分没有地位。在古代尤其是清朝,男尊女卑这种封建社会的思想非常普遍,凡是生长在大家族里的人无不是对礼数特别遵从,尤其是孔孟之道。

那么在皇宫深苑里面同样面对这样的境遇,因此八阿哥胤祀从小就特别不受待见,加上跟太子相差年龄较大,经常饱受太子的欺负,可谓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他却能够在逆境中坚强的成长,并一度逆袭成为众多阿哥中的佼佼者,这一点康熙看在眼中,心里也是对他比较认可的!

随着年龄的成长,皇宫这个明争暗斗的大院子早已经成为他厌恶的地方,而兄弟之间的尔虞我诈,朝臣们之间的阴谋诡计一样让他感到害怕,身为皇帝的儿子,天天面对狡诈的生活,渐渐的让他的意志坚定起来,那么他跟太子之间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激烈化,毕竟康熙百年之后,空出来的皇位只有一个,而太子在他们这群弟弟眼中根本就没有一个当哥哥的样子,无论言语还是德行都预示着一旦他当上皇帝,根本就没有这帮兄弟的活路!

所以面对皇位这个梦寐以求的东东,他不得不站出来跟太子较量一番,只不过在整个执着的过程中,他做错了很多事,每一件事都是他走向失败的转折点,每一件事在康熙的心中都成为了一个病垢!

八阿哥这群人被称作八爷党,太子那帮人被称为太子党,这两群人明争暗斗从背地里逐渐上升到朝堂之上,康熙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岂会没有察觉!而八阿哥胤祀在剧中让康熙最为生气的几件事直接让他无缘皇位!

剧情一开始就是天灾,一场大水让黄河泛滥,朝廷准备从户部拨款救灾,而户部却没有多少银子提供使用,而恰恰户部是八阿哥胤祀管理的部门,这是第一次让康熙生气!

一部百官行述闹得沸沸扬扬,原本投靠八爷的肖国兴和刘八女因张五哥顶罪一案投靠了太子,向太子提供了百官行述,东窗事发,被押送到大牢,十三阿哥跟八阿哥一起监审,而八阿哥后半夜来了一场诱供,把一切矛头都指向了太子,他的目的就是处心积虑的扳倒太子,这样才能给他制造机会!他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没想到这件事让康熙发现,并对他有了评价,“八阿哥处处学朕,处处学的不像,其心可诛”,康熙对八阿哥胤祀彻底失望透顶!

最为让康熙痛心疾首的事还是发生在太子被废后,康熙让百官举荐新的太子,而这个时候八阿哥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他联系佟国维,联系百官,大家联名共同推举八阿哥!换句话说,八爷党以为时机成熟,康熙这是有意想要把太子交到八阿哥手中,而佟国维这位老谋深算的中堂大人竟然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八爷党犯了一个大忌!康熙看到朝堂上所有人都举荐八阿哥,只有四阿哥,十三阿哥,张廷玉保荐二阿哥。这一下子可要命了,结党营私的大帽子一下就扣到了八阿哥头上,这也是让众多朝臣都没想到的事情,这件事不过是康熙为了让二阿哥复出的一个由头罢了,说白了就是一个陷阱,八阿哥彻底掉进了进去!最终也彻底在康熙心中除名了!

如果让八阿哥当上了皇帝,那么大清王朝将会是另一种局面,而康乾盛世的局面也就将不复存在!康熙晚期大清王朝经过了多年的战事已经疲惫不堪,内忧外患同时而来,康熙已经无能为力,所以他希望下一代能够将扛起大任!

而八阿哥党羽遍布朝野,他被称作八贤王,那么也就是说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是老好人,不得罪人,逢人且说三分话!那么他手底下这些依傍他的官员们也就都被提拔,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也要把自己的门人都放到要处,而这些人这些年养尊处优,一直为八阿哥制造舆论,网罗钱财,已经从一位饱读诗书的学儒变成了官官相卫的贪官,曾经的豪言壮志早已经消逝在世界的尽头!这些人再去出任重要官职,那么大清王朝又怎么能够有好呢?必将继续走下坡路,官逼民反,很可能过早进入动荡时代!

八阿哥不缺乏知识,但是他把知识几乎全部用在了夺嫡的过程中,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个恶性习惯,往往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去想去做,那么对于管理大清江上必然也会剑走偏锋,处理事情上来很可能会做到不够公平,极力偏向自己的肱骨之臣,久而久之,朝堂之上没有了诤臣,必然也会拉帮结伙,结党营私,最终导致覆灭!

所以说做一个优秀的帝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雍正用后半辈子才把大清朝带入一个全盛的时期,而他跟八阿哥两个人完全是两种性格的人,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雍正的成功也就恰恰证明八阿哥的那些行为是不可取的,他只会做表面上的功夫,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大清江上交给八阿哥,表面上红红火火,实际上老百姓只会唉声叹气,怨声载道,无济于事,又怎么会有富庶的生活呢!

故此,八阿哥胤祀当上皇帝,只会加速大清王朝的覆灭,又何来268年历史伟绩呢!


可乐男孩


八贤王,胤禩,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异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卒于雍正四年,享年45岁。胤禩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很得人心,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但康熙最讨厌的就是臣子之间的拉帮结派,最终受到康熙打压,无缘皇位。

个人觉得,八贤王继位能彻底改变康熙朝弊症,会推行新政吗?

这个确实不得而知,历史不能假设。但是雍正应该说做得相当不错,雍正当了十三年皇帝,每天夙兴夜寐,可以说是一勤勉的皇帝,作为康乾盛世的承前启后者,正是因为有他才有乾隆盛世。 雍正朝大力反腐,同时推行新政主要有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纳粮,改土归流等。

一、摊丁入亩:是把丁税(人口税、人头税)平均摊入田税(土地税)中,统一征收税。

二、火耗归公: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明清时期在地方上征收的碎银,需要将征收赋税碎银熔炼成整块的银子上交给朝廷,但熔炼过程中银两会发生损耗,地方官吏借着在熔炼过程中发生损耗为由,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这损耗的银子。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大损耗,但很多各地官员就是以这个明目贪污。火耗归公,规定统一的火耗征收标准(10%-15%),直接征收到中央。不再由地方官员收取,这样火耗征收的标准大大降低了,所受火耗银子一部分为官员养廉银,一部分充实国库。

三、官绅纳粮: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就是让他们也同老百姓一样交税服徭役兵役,如果他们不愿服兵役和徭役,可以用银子折算;

四、改土归流: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即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是原民族的首领,流官则由中央政府委派。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统治。

雍正一朝为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扫除了康熙一朝很大的积弊。乾隆继位后,对新政进行了修改,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缓和雍正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后期他自己生活挥霍无度,放纵官员,很多雍正朝推行的政策被彻底放弃。





萌哥蛋蛋看世界


历史有的时候很有魔力,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总是喜欢幻想穿越、总是喜欢假设可能,就比如,有人大胆猜想,如果雍正皇帝没有成功登基,这位日后在现代社会无数清宫剧大出风头的四爷,仅仅是做了个“贤王”,大清国的历史还会不会照着原有的历史位面走着,会不会发生其他的剧情和故事?

那么我们今天就针对这个假设,来认真分析一下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历史会不会发生什么较大的改变。

由于假设的是雍正皇帝没有成功登基,也就意味着雍正皇帝的夺嫡失败了,四爷失败了,谁笑到最后呢?当然是“八爷”了,八爷登基之后,四爷肯定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在原本的历史位面上,四爷党和八爷党,从来就是你死我活,即使在四爷变成雍正之后,也没忘记“好好照顾”八爷。

所有在这一点上几乎可以肯定,四爷这个“贤王”做的肯定是很不舒服的,参与朝政是不要想了,能苟全性命都属于祖宗保佑啰。因此在原本的历史位面上本该出现的“火耗归公”以及“摊丁入亩”都必然与大清帝国无缘,由此看来,失去了雍正的大清帝国确实会有很大的变化。

那么这样的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对于大清帝国来说,如果是八爷继位,按照八爷善待公卿的性格,“火耗归公”以及“摊丁入亩”都必然与大清帝国无缘,这之后大清帝国的财政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正如康熙末年的国库一般,日益衰微是肯定的,而在原本的大清历史位面上,本来都快饿死老鼠的国库和粮仓,正是在“火耗归公”以及“摊丁入亩”之后,才逐渐的恢复元气,才有了后来的“败家子”乾隆皇帝任性的基础。

所以,这种变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清帝国迅速走向入不敷出的困境,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农耕社会里面,一旦朝廷入不敷出了,带来的危机是很恐怖的——国税一旦入不敷出,就必然需要开源节流,节流能节的实在有限,大都是选择去加税。虽说康熙皇帝那会儿说过“永不加赋”,不过朝廷要是缺钱缺急眼了,那可是什么事情也都干得出来的。

增派的赋税最后回落到谁的头上呢?笔者就算不说,聪明的读者也会马上想明白,最后的赋税自然是一定还落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头上,农民活不下去,只能卖田地以及卖儿卖女,这再次促进富商大贾们的土地兼并欲望,这样一来的话,再加上清初那会儿本就流行浓厚的反清复明文化,在乾隆年间才会上演的“天理教起义”保不齐要提前上演,大清帝国极有可能提前走向灭亡。

就算大清帝国一直能够续住自己的命,如同本来的历史位面里的大清一样,各种农民起义都经受住了,一直稳稳的矗立着,但依旧还是躲不过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情况,按照原本的历史位面,该有的外来侵略还是会如期到来,天朝上国的傲慢那可不是换一个皇帝就能改变的,大清帝国的固步自封以及军备废弛,那都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

鸦片战争该爆发还是会爆发,大清战败也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战败之后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也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这些都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远远不是一个皇帝能改变的,历史不能假设有些时候就是这种原因,读者以为仅仅是巧合,而实际上,确是必然的事情。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算四爷做不了雍正,大清帝国的国运也不会因此变得更好,兴许会更差,亦或是还是老样子。


无笔


“如果雍正没有继位,而是八阿哥胤禩继位,那清朝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的观点当然是偏向于雍正的。如果清朝当时没有交给雍正,而是交个给八阿哥胤禩,首先来说,作者不敢保证清朝会不会更早灭亡,但是至少不会兴盛。为何呢?

雍正——剧照

首先从当时的国家环境来看,康熙当皇帝61年,无疑对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晚年的时候,他也开始出现怠政的情况。当然了,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此时的康熙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心力交瘁,自然难以掌控好国家大事,有点松懈是正常的。但也正是这样,才造成了诸多的弊政出现。

例如因为国库亏空,清政府无钱去平定北方叛乱这是很现实的事;再有,官僚系统的冗杂也给国家行政系统造成了不小的困境。

康熙帝一生励精图治,创下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使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他六下江南,体察民情,发展农业,积极治理国家,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但是,在这样一派盛世景象背后,康熙晚期的“失政”在其后的数百年之间,悄悄蔓延到帝国庞大肌体的方方面面,深入到血脉、深入到骨髓,为雍正、乾隆乃至清朝后来的每位君主留下了一个个历史难题,直到这样一个曾经的巨人帝国在西方列强的种种践踏中轰然倒塌。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康熙——剧照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康熙晚年所留下的弊政,想要根除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须加以整治,否则那所谓的“康熙盛世”,就会失去它原本的光辉,而所谓的“乾隆盛世”则更不可能到来。

但是康熙想靠自己的力量来整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必须选择一位有胆有识,并且有着刚强意志与雷霆手段的继承人来完成这一些。而在康熙的众多皇子之中,能承担起这一任务的人,只有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关于雍正帝的刚毅我们就不说了,我们直接来看,为何八阿哥胤禩不适合当这个皇帝?

八阿哥胤禩——剧照

首先从能力的角度来看,胤禩也不输给自己的四哥胤禛,相反,在有些地方甚至还会超过他。就连雍正帝都评价他:“胤禩较朕诸弟,颇有办事之才”、“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康熙的大哥裕亲王福全甚至说他可以当储君。但是康熙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皇太子后,胤禔曾奏称胤禩好。春秋之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大宝岂人可妄行窥伺者耶?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旨已败露。着将胤禩锁拿,交与议政处审理。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

由此我们也能看到,康熙对胤禩的评价是很不好的,说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由此可见,胤禩此时在康熙的心中地位是很低的。

八阿哥胤禩——剧照

所以总的来看,胤禩本人是绝对有真才实学的,但是其城府太深,党羽众多,所以不是康熙继承人的首选对象。此外,如果胤禩真的当上了皇帝,那么他的党羽就会充斥到中央系统中来,形成尾大不掉的党羽集团,从而腐化掉清朝的整个官僚系统。这样一来,康熙朝所遗留下来的弊政能不能解决不好说,就胤禩本朝的政治也难以清明,甚至还会有崩塌的危险。

所以作者认为,如果真的是八阿哥胤禩继位,那么清朝很可能会遭受到一场重大变故。当然了,这也仅仅是推测而已。万一胤禩即位之后也像雍正一样也说不准!或者比雍正更出色也未尝没有可能!

但是就目前的史料参考来看的话,这些似乎不太现实。你们觉得呢?欢迎关注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吧!

参考文献:

  1. 《清史稿》

  2. 《康熙晚年的悔政》

  3. 《清世宗实录》卷3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