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為何要殺忠心耿耿的阿敏?

薛小落


準確講,清太宗皇太極並沒有除掉阿敏,阿敏最終的結局和他的父親舒爾哈齊一樣——幽禁終老。只不過,舒爾哈齊死得早了些,讓清太祖努爾哈赤躺槍、背上了屠戮兄弟的黑鍋!阿敏則一直活到了崇德五年,前後被幽禁達十年之久!那麼,清太宗為何要幽禁阿敏呢?



阿敏的前世今生

阿敏,清太祖胞弟——莊親王舒爾哈齊次子。在背叛胞兄、陰謀自立失敗之後,舒爾哈齊被清太祖幽禁,他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札薩克圖則直接被大爺清太祖給殺了!盛怒之下的清太祖甚至想連阿敏一起殺掉,幸得清太宗等人求情,阿敏才免於一死。不過,在氣消之後,清太祖為了安撫舒爾哈齊舊部,並沒有吞併舒爾哈齊所屬的牛錄,而是將其交給了阿敏,並將阿敏養在了自己身邊。正所謂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舒爾哈齊死後,政治鬥爭、利益衝突的前提已經消失,兄弟曾經的情義反倒是凸顯了出來。但舒爾哈齊已經死了,清太祖只能將這一切投射到了侄兒阿敏身上,像親兒子一般對待這個侄兒。不僅給了阿敏建功立業的機會,而且讓其成為了“四大貝勒”之一。所謂“四大貝勒”中,除了阿敏之外,代善、莽古爾泰、清太宗都是清太祖的嫡子!可見,阿敏在清太祖心中某些方面的地位甚至已經超越了庶出的兒子。



四大貝勒主政——阿敏的人生巔峰

天命十一年,清太祖去世,生前沒有明確指定汗位繼承人。一時間,各派勢力劍拔弩張、都躍躍欲試。為了避免禍起蕭牆,在各大勢力相互妥協之下,清太宗被推上了汗位。但是,彼時的清太宗實力並不佔據絕對優勢,為了安撫一眾兄弟,清太宗作出了“四大貝勒聯合主政”的承諾。自此,阿敏登上了人生的巔峰。只不過,在“四大貝勒聯合主政”後面,清太宗還加了一個小尾巴——“以自己為尊”。而正是這個小尾巴,最終讓清太宗利用權術順利搞掉了其他三位,成為了真正的王者!天聰十年,在逼退代善、幽禁阿敏、氣死莽古爾泰之後,清太宗正式去汗號稱帝,改元崇德,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皇帝。



阿敏為何被幽禁

正所謂物極必反,清太宗之所以同意“四大貝勒聯合主政”,無非是自身實力不佔據絕對優勢,為了避免內亂,只得妥協。換言之,阿敏等人實際上已經嚴重掣肘清太宗的權力了,他們被拿下只是時間問題,沒有任何疑問。在成為大汗之後,清太宗很快便利用“以自己為尊”這一點大玩權術,對其他三方進行打擊、壓制。而阿敏就屬於這三方之一,自然是清太宗的重點防範、打擊目標。



天聰四年,清太宗終於等來了拿下阿敏的絕佳理由。阿敏在對明王朝作戰期間,因為作戰失利,竟然棄城逃回了關外。清太宗藉此發難並無限上綱上線,居然給阿敏羅列了十六條罪狀!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要命的一條就是——阿敏攻陷對李氏朝鮮時曾企圖在朝鮮自立山為君、另立門戶!這是什麼?謀逆!僅此一點,就足以要了阿敏的性命。



阿敏真的打算學他父親舒爾哈齊、在朝鮮自立門戶嗎?這種想法或許會有,但阿敏絕對不可能表露出來,更加不可能付諸實施。為什麼?因為彼時攻打李氏朝鮮的主將雖然是阿敏,但參戰的還有代善的兒子嶽託、碩託和褚英的兒子杜度以及莽古爾泰的胞弟德格類!所有參戰將領中,除了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之外,跟他都不是一路人!即便是濟爾哈朗,他與清太宗關係親密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因此,阿敏根本沒有在李氏朝鮮自立門戶的客觀條件!這種說法無非是清太宗為了徹底拿下阿敏而搞出來的欲加之罪罷了。就這樣,阿敏成了眾矢之的,被自家兄弟們議出了一個死罪!



到這個時候,清太宗或許也覺得下手太狠了,又或許覺得殺了阿敏會逼得代善、莽古爾泰等人鋌而走險,最終改死罪為幽禁,給阿敏留下了幾座莊園和幾十個僕人,將其幽禁了事。為了撇清吞併阿敏所屬牛錄之嫌,清太宗將阿敏所屬的牛錄交給了阿敏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弟弟濟爾哈朗。自此,阿敏正式退出了後金的政治舞臺……



清太宗為何要拿下阿敏?原因不難理解,作為手握實權的“四大貝勒”之一,阿敏的存在是清太宗集權、稱帝的主要障礙之一!即便沒有棄城逃跑和在李氏朝鮮企圖自立門戶的事情,清太宗也會尋找其他理由拿下他!阿敏的結局從清太宗成為大汗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註定了。只不過,他沒有代善那麼識趣、懂得退讓、服軟,最終只能是覺得個幽禁終老的下場!


農民工歪說歷史


首先更正兩點,一:阿敏並非忠心耿耿,而是存有異心。二:皇太極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圈禁起來。

阿敏何許人也!他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也就是努爾哈赤的侄子。當年舒爾哈齊擁兵自重,想與努爾哈赤分庭抗禮。遭到努爾哈赤殘酷的懲罰,權力之下沒有親情,他的長子與三子被處死,舒爾哈齊也被幽禁,兩年後被殺。阿敏在代善等人苦苦哀求下,逃過一劫。

後來,阿敏在戰場上衝鋒在前,屢建奇功,但在生活中很低調,從不與其他人爭名奪利。努爾哈赤也很看重這個侄子,於是將其封為和碩貝勒,在努爾哈赤的四大貝勒中排行老二。其實,阿敏是在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他身負殺父殺兄的血海深仇,不過攝於努爾哈赤過於強大,不敢造次。

努爾哈赤死後,阿敏的野心就逐漸暴露出來。當時,皇太極與其他幾個貝勒為爭奪大位,鬧的不可開交,幾乎兵戎相見。阿敏知道自己是旁支遠親,與大位無緣,就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策略,希望能從撈取最大利益。後來,代善遊說他支持皇太極,阿敏表示同意。隨後,他派人向皇太極提出交換的條件:我支持你繼承大位,但你要答應我可以在外面就藩,這是明擺著想建立自己的小王國。皇太極聞聽大怒,只是礙於自己基礎不穩,就暫時忍了下來。



天聰元年(1627年),阿敏奉命率師征戰朝鮮,朝鮮戰敗,臣服後金。阿敏見朝鮮宮殿輝煌,美女、金銀財寶不計其數,就想自立為王。就對其他幾個貝勒說:你們回去吧,我一個人留在這裡料理後事。阿敏的想法遭到其他貝勒強烈反對,就連他親弟弟也不站在他這邊。阿敏見眾怒難犯,不得不班師回朝。為洩私憤,臨走前不顧朝鮮已經投降,下令士兵對朝鮮進行燒殺搶掠。

回到盛京後,皇太極並沒有對阿敏論功行賞,使他心生不滿,自暴自棄說:我何故生而為人,還不如做山上的一棵大樹,即使被人砍伐,也勝過今日。這話很快傳入皇太極耳中,讓他殺心頓起。

兩年後,皇太極親統大軍攻打明朝,佔領山海關內水平、滾州、遷安、遵化四城。第二年三月,皇太極派阿敏率軍前往駐守。誰知阿敏剛到水平不久,明軍在孫承宗的指揮下,展開大規模反擊戰,阿敏在戰場上接連失利,損兵折將。退回水平城中,他不是想著如何堅守城池,等待援兵,而是棄城而走。臨走前,下令屠城,將全部財產洗劫一空。

阿敏平日的所作所為早已激起了皇太極的不滿與猜忌,這次正好趁其大敗而歸,給他定了16項大罪。說他政治上圖謀不軌,經濟上貪汙腐化,軍事上擁兵自重。眾貝勒和大臣經過討論一致同意:阿敏論罪當斬。皇太極也想殺他,但念其戰功卓著,又顧及兄弟之情,就法外開恩,免其一死,改為囚禁。就這樣,曾經威名赫赫的阿敏,在被囚禁十年後,鬱鬱而終。

表面上看起來,皇太極是因為阿敏失守水平而懲治他的,但實際上阿敏觸犯了皇太極的逆鱗,平日裡又與皇太極間隙頗深,這才是皇太極要將其定罪的主要原因。


洛水清風


阿敏生於明萬曆十四年,是舒爾哈齊的次子。其父被囚時他僥倖逃脫死罪,從此跟隨伯父努爾哈赤南征北戰。

說阿敏忠心耿耿,有些言過其實,但其人驍勇善戰倒是事實,隨努爾哈赤征戰立過不少戰功。

天命元年,努爾哈赤稱汗建國,即大金國,封阿敏為和碩貝勒。不是努爾哈赤兒子,這個封賞對阿敏來說規格還是很高的,在四大和碩貝勒共議國政的格局下,阿敏排行老二,地位僅次於努爾哈赤的次子大貝勒代善。

但隨著努爾哈赤死去,阿敏和後繼者皇太極之間很快便產生了巨大矛盾。

在殘酷的權力爭奪中,一個巴掌即能拍響,拍出大動靜,何況兩個巴掌一起拍的時候。阿敏後來被皇太極囚禁致死,就是兩個巴掌一起拍的概念。

站在皇太極的角度,即便阿敏忠心耿耿,他也必找其麻煩。原因很簡單,四大貝勒共議國政已不能滿足皇太極的胃口,他要的是至高無上的皇權,所以他一定會尋機廢掉四大貝勒共議國政的體制。

四大貝勒中只有阿敏不是努爾哈赤兒子,因此他是最佳突破口、打擊對象。

這時候,阿敏要是聰明人的話,應該配合皇太極,主動把自己變成皇太極集中皇權的臺階。

但阿敏不是這樣的人。他非但沒有配合皇太極的意思,相反脾氣還挺臭,心裡還挺不服,甚至還產生了替父報仇的想法。

舒爾哈齊被囚的時候,阿敏已經25歲,這個年齡血氣方剛,是很容易記仇的。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阿敏不敢造次,努爾哈赤一死,他內心的仇恨就翻湧出來了,在他看來,害死其父的就是他這個伯父。

皇太極繼位後,憑藉戰功,阿敏開始原形畢露,一言一行,不僅針對皇太極,而且還充滿了對努爾哈赤的積怨。

阿敏本就是一介武夫,生性魯莽,口無遮攔,因為積怨越來越深,在朝野上下,他的行為便越來越放肆。

經常說一些怪話。

例如:“我何故生而為人?還不如山上的一棵樹,或者坡上的一塊石頭。即便被人砍伐為柴,甚至被野獸澆上一泡尿,也比現在的處境強。”

很顯然,牢騷的背後是強烈的不滿、怨恨。

還有更出格的,他甚至還跟叔父貝和齊說過這樣的話,他說自己在夢中被伯父捶打,但卻有黃蛇護身。

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不僅僅是不滿、怨恨,他是有篡權野心的。

後來,雖然篡權的事他沒幹,但自立,想跟皇太緊分庭抗爭的事差點幹成。

天聰元年,阿敏奉命率軍征戰朝鮮。因為攻勢兇猛,朝鮮國王很快提出了議和請求。但阿敏在朝鮮國王全盤接受議和條件後,卻沒有退兵的意思。

他想幹什麼?

自立門戶。

為此,阿敏跟隨行的貝勒們說,你們願意回去就自己回去,我是打定了主意要進朝鮮都城,我一向羨慕明朝皇帝和朝鮮國王居住的宮殿,昔日無緣得見,現在既然來了,一定要進去看看。

態度如此囂張,誰人敢附和他,就連親弟弟濟爾哈朗也不站在他那邊。眼看眾叛親離了,沒辦法,他最後不得不折返回來。

因為願望落空,一怒之下,他走之前很是來了一番燒殺搶掠。

經有這事,阿敏其實已經離死不遠了,但皇太極沒有急著動手,他還在等對方更大的破綻。

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親統大軍徵明,一連攻克山海關內永平、灤州、遷安、遵化四城。

第二年三月,皇太極派阿敏率軍前往駐守。誰知阿敏到永平不久,明軍奮起反擊,阿敏連戰失利,損失慘重,最終竟棄城逃跑了。

更為殘忍的是,逃跑前,他下令屠殺城中漢族降官降民,並將全部財物洗劫一空。

到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程度,趁著大敗而歸,舉國上下一致聲討的契機,皇太極終於動手了。

一口氣,皇太極給阿敏扣了16條罪狀,例如:太祖在時,挑唆其父,欲離汗兄;自視為汗,欺凌在下諸貝勒;丟棄永平,殘殺降民等等。

雖說這些罪狀有些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味道。

但阿敏造出來讓人抓的把柄卻也不少。

最終,經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阿敏應當處斬。皇太極這時候拿出了假仁慈,下令免死,改為囚禁。

阿敏被囚十年後,死在獄中,終年五十五歲。

按道理,在為努爾哈赤立下汗馬功勞後,如果他審時度勢繼續效忠皇太極,兩朝元老和忠臣的聲望足夠他後半生享用。

可惜,昔日的仇恨和眼下的不甘心最終讓他走向了不歸路。


黑句本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先說,皇太極非殺阿敏。皇太極在阿敏身上定了十六條罪狀,經王大臣議定,阿敏當斬,皇太極欲殺之,但念其徵有功,於是免死,改為囚拘,阿敏囚之十年後,竟瘐死。阿敏生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之第二子,亦努爾哈赤之侄。昔舒爾哈齊囚也阿敏脫死,遂從努爾哈赤經。


阿敏驍勇,努爾哈赤亦重其侄,遂將其封和碩面,於努爾哈赤之四大面中行商,皇太極嗣之後又為王。理阿敏至此處既善矣,奈何復罹禍?故有以下幾點:

一、報仇

昔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幽也,阿敏已是二十五歲矣,為少年將,其知所以隱忍——其直伏努爾哈赤之左右,伺隙報仇,固以努爾哈赤之勢,其為無間之。而阿敏出於努爾哈赤之畏,亦未敢發。及皇太極位,其意則見矣,皇太極者與其儕,其臨皇太極之時亦無對努爾哈赤之壓力,乃阿敏在生活中,處處露於朝之望。


二、遜

阿敏是一介武,性粗、口無遮,加於努爾哈赤之怨,每於朝野謂努爾哈赤及皇太極嘲諷,至有一之未與貝和齊曰叔,自從夢中被伯(努爾哈赤)捶,但見一條黃蛇與保矣。此明之諷己為天子矣,皇太極必謂其有怨。

三、欲分

天聰元年(1627年),阿敏帥師伐朝鮮,朝鮮國王追求。然為朝鮮國王受和議以後,而不急於退之。而謂其面者曰:“素羨意明帝與朝鮮王宮,無緣得見,今既來矣,必入視。

屯朝鮮、復歸此意為下毒之異,則親弟濟爾哈朗亦不在彼,見勢頭不阿敏,不得不還大金,而門戶之望者,使其大怒,至是又一番掠。

四、棄城

天聰三年(1629年)冬,十月,皇太極親統大軍徵明,攻破山海關內平、袞州、遷安、遵化四城。明年三月,皇太極遣阿敏往屯。誰知阿敏至平尋,明兵奮擊,阿敏所帶兵連敗,損失甚眾。

阿敏為主,不欲以守,乃棄城走。且於走前,其令屠城漢降官降民,並將財掠。阿敏所為已激矣皇太極之殺心,今因其敗而還,將其定罪。



金陵少年評曰:面上似,皇太極蓋阿敏失平而懲其,而實阿敏皇太極之觸犯矣,平日又與皇太極間頗深,此乃皇太極將其罪者。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阿敏獲罪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出於皇權鬥爭的需要,二是其性格使然。阿敏是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的次子,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算起來,他倆是嫡親的堂兄弟。不過自古皇權之下無父子,何況只是兄弟而已。

1609年,舒爾哈齊因密謀分裂,被努爾哈赤囚禁至死,長子阿爾通阿、三子扎薩克圖被殺。本來次子阿敏也難逃一死,幸虧皇太極等人極力勸阻,才逃脫一劫。後來,阿敏屢立戰功,使努爾哈赤對他刮目相看。

1616年,阿敏被封為和碩貝勒,稱二貝勒。與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並稱為

四大貝勒。1626年,努爾哈赤死後,由四貝勒皇太極繼承汗位。當時後金依然保留著遊牧民族共商國政的制度,所有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三大貝勒共同討論決定。皇太極雖是地位最高的汗王,卻與代善等三大貝勒一起南面而坐,共理朝政。

1629年10月,皇太極率領10萬大軍,繞過寧錦防線,從長城防守薄弱的龍井關和大安口突入關內,佔領遵化、永平、遷安、灤州等地,大肆劫掠長達半年之久,直接威脅京師安危,史稱“已巳之變”。

由於袁崇煥及時率部回援,崇禎又起用了孫承宗加強京師防務,後金軍久攻京師不利,只好劫掠一番,揚長而去。皇太極命阿敏率部留守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做為後金在關內的前沿陣地。1630年3月,明朝各地的勤王軍隊陸續到達京師附近,在孫承宗的部署下很快便奪回了後金所佔據的京東四城。

阿敏不僅防守不力,棄城而逃,而且逃離前下令屠城,大肆劫掠財物。這極大的敗壞了後金軍的聲譽,也間接導致了後來大淩河,錦州等地的百姓在對抗清軍時寧死不降,血戰到底。

皇太極聞訊勃然大怒,他早就想要藉機削弱三大貝勒的權柄,以突顯汗王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次真是天賜良機。1630年6月,皇太極召集王公大臣,共議阿敏罪狀。除此次棄城而逃外,還有早年征戰朝鮮,謀求自立等罪名,最後議定阿敏身負16條大罪,論罪當斬。

為表示寬大為懷,皇太極下令免死,改為囚禁。阿敏在被囚10年之後,死於獄中,終年55歲。表面上看起來,阿敏被囚禁是罪有應得。實際上卻是皇太極削弱三大貝勒權力的開始。

僅一年之後,三貝勒莽古爾泰因“御前露刃”被革除和碩貝勒封號,削除五牛錄人品,罰銀萬兩。1632年初,見勢不妙的大貝勒代善主動要求放棄與汗王平起平坐的特權,自此,皇太極一人“南面獨坐”,突顯汗王獨尊的地位。又仿照明朝制度,設立內三院、六部、都察院等機構,進一步完善國家體制,加強君權專制。

1636年5月,在群臣的擁戴下,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即皇帝位,改元崇德,正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心事了無痕2018


皇太極接任汗位之初,就一直在打壓其他八旗和四大貝勒的勢力。像多爾袞、多鐸兄弟的兩白旗,大貝勒代善和他的正紅旗,嶽託的鑲紅旗,三貝勒莽古爾泰的正藍旗等。

二貝勒阿敏以及他的鑲藍旗,也不過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皇太極打壓八旗勢力

自繼汗位之初,皇太極就把阿濟格的鑲黃旗和多鐸的正黃旗,與自己掌管的正白旗,杜度(努爾哈赤長孫)的鑲白旗對調。把自己正白、鑲白改為正黃、鑲黃,並把鑲黃旗交給自己的長子豪格,阿濟格、多鐸的鑲黃、正黃改為鑲白、鑲黃,由此還引發了長達數十年的黃白旗之爭。

由於古代以黃為尊,滿族政權也不例外,兩黃旗乃努爾哈赤親領,是汗王的權威。皇太極此舉,無疑是在樹立自己的威望和加強自己的實力,但因為阿濟格三兄弟當時還小(阿濟格22歲、多爾袞14歲、多鐸13歲),皇太極還是暫時放過他們一馬,並決定先從其他勢力較弱,血緣較遠的旗主裡下手,阿敏就是第一個被皇太極開刀的人。

因為阿敏不只是八旗中的鑲藍旗旗主,還是四大貝勒之一,皇太極要集權,首先就要先打破四大貝勒權職平等的局面。而阿敏只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其他三大貝勒的堂弟,與皇太極關係較遠,鑲藍旗的勢力也較弱,拿他來練級是最好不過的了。

皇太極定阿敏罪也很容易,主要是在攻明之戰中棄城而走,憑著這一點,再給他加上十五條罪狀,一共十六大罪,公議為死罪。皇太極免去死罪,改為幽禁,並把鑲藍旗主之位,交給阿敏的弟弟、同時也是皇太極的鐵粉、後來兩大輔政王之一的濟爾哈朗,阿敏最後被囚禁至死。



從皇太極後面對付三貝勒莽古爾泰和鑲紅旗主嶽託(代善長子)的做法來看(特意讓他們去吸引明軍主力和攻佔一些易守難攻的城池,故意讓他們在戰事中失利),阿敏在南下受阻,未必就不是皇太極的有意安排,尤其是皇太極上位後就一直在打壓貝勒和八旗勢力。阿敏也算是被囚禁得夠冤的了。

解決了二貝勒阿敏,又奪去了他的鑲藍旗,皇太極成為了身兼三旗的汗王。在之後的貝勒議會中,還是由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三人一起商議,但皇太極居中而坐,其他兩位貝勒分左右而坐。

之後再搞定三貝勒莽古爾泰,滅其滿門(具體情節在我的問答裡也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而一向主張“和平”的大貝勒代善,也主動提出“不應該再有貝勒並坐制度,而應該由汗王皇太極南面獨坐”,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皇太極也就欣然接受了代善的建議了。

皇太極後面雖然打壓了兩紅旗,但對二哥代善還算不錯,而阿敏、莽古爾泰這些,就成了皇太極上位的踏腳石了。


一貳一橙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阿敏死的很單純,很純潔。他沒有犯任何錯誤。唯一的錯就是皇太極要從滿洲的人汗變成縱橫四海,橫有八荒的中華皇帝。

滿洲的汗是八王共制,還有8個漢族執政官,8個滿洲執政官,8個蒙古執政官。皇太極名義上是滿洲的大汗,實際上不過是一個旗主貝勒。如果 代善,莽古爾泰,阿敏不點頭 ,萬事皆不能自主。後金早期有點像羅馬帝國的元老院,大汗像是首席執政官。

皇太極多次向他的心腹范文程流露,每次上朝,先要向代善,莽古爾泰,阿敏施禮後,才能居中而坐,時常感到如芒在背,如鯁在喉,對明朝皇帝,獨自一人面南背北,乾綱獨斷的皇權無限嚮往。

清承明制就是從皇太極開始的。代善是著名的老油條,善於審時度勢,所以給與恩養,

清初8個鐵帽子王,代善家佔了3個。

莽古爾泰,阿敏 不識時務,就只能被圈禁致死。

這裡我插播一句,努爾哈赤晚年對處死自己的親弟弟舒爾哈齊和長子祝英是無比悔恨的。

天啟元年 天命六年。努爾哈赤帶著所有的子侄,對天發誓 子孫之中如有不善者,天可滅之,而勿令刑傷。這就是滿清的議貴制度。理論上說無論阿敏做錯了什麼事,都不應該對他施以重刑。所以我們看看皇太極對阿敏的指控。大概這幾條比較重要。

第一 不遵王令

皇太極第一次伐明。皇太極第一次提出繞過關寧錦防線,南下的時候,阿敏第一個反對。阿敏說 今大兵傾城而出,繞道伐明。關寧兵出,如之奈何?

作為四大貝勒之一。 提出反對意見很正常。

第二 丟失封疆

皇太極讓阿敏守住永安四城,為下一次伐明作根據地。永安在北京和蒙古交接處,遠離瀋陽。這是一塊飛地。守不住叫正常,守住叫不正常。後金的律法丟失封疆是要被處死的。這個時候,皇太極已經是要下殺手了。

第三 僭越

皇太極遠征蒙古,中途讓多爾袞回瀋陽辦事。多爾袞在離瀋陽50裡處下馬以王禮形勢向阿敏行遙拜禮,進城後阿敏以多爾袞禮數不周,拒絕接見。阿敏和皇太極平起平坐,以王禮對阿敏無可厚非。

第四 滯留朝鮮不歸

後金第一次伐朝鮮,以阿敏為主帥,可以說勢如破竹,收穫頗豐。阿敏貪圖朝鮮的宮殿,美女,財貨。想滯留朝鮮不歸。

我們再看一下 皇太極對他的處理。圈禁,所有財產和牛錄還有鑲藍旗旗主全部由他的弟弟濟爾哈朗繼承。

我們在看看皇太極對莽古爾泰的處理,莽古爾泰造反可是證據確鑿。莽古爾泰的妹妹莽古濟凌遲,莽古爾泰和他的弟弟努爾哈赤的第十子德格類死後挫骨揚灰。子孫從宗室除名。正藍旗併到兩黃旗。後來重建正藍旗,豪格出任旗主。

所以阿敏只是一個性格暴力,飛揚跋扈,不識時務的 粗人。他阻撓後金向封建專制轉型的滔天大勢,挑戰了皇太極的權威,所以只能落得一個和他父親同樣的下場。


Johnny親王


阿敏獲罪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出於皇權鬥爭的需要,二是其性格使然。阿敏是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的次子,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算起來,他倆是嫡親的堂兄弟。不過自古皇權之下無父子,何況只是兄弟而已。

1609年,舒爾哈齊因密謀分裂,被努爾哈赤囚禁至死,長子阿爾通阿、三子扎薩克圖被殺。本來次子阿敏也難逃一死,幸虧皇太極等人極力勸阻,才逃脫一劫。後來,阿敏屢立戰功,使努爾哈赤對他刮目相看。1616年,阿敏被封為和碩貝勒,稱二貝勒。與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並稱為四大貝勒。1626年,努爾哈赤死後,由四貝勒皇太極繼承汗位。當時後金依然保留著遊牧民族共商國政的制度,所有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三大貝勒共同討論決定。皇太極雖是地位最高的汗王,卻與代善等三大貝勒一起南面而坐,共理朝政。

1629年10月,皇太極率領10萬大軍,繞過寧錦防線,從長城防守薄弱的龍井關和大安口突入關內,佔領遵化、永平、遷安、灤州等地,大肆劫掠長達半年之久,直接威脅京師安危,史稱“已巳之變”。由於袁崇煥及時率部回援,崇禎又起用了孫承宗加強京師防務,後金軍久攻京師不利,只好劫掠一番,揚長而去。皇太極命阿敏率部留守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做為後金在關內的前沿陣地。1630年3月,明朝各地的勤王軍隊陸續到達京師附近,在孫承宗的部署下很快便奪回了後金所佔據的京東四城。

阿敏不僅防守不力,棄城而逃,而且逃離前下令屠城,大肆劫掠財物。這極大的敗壞了後金軍的聲譽,也間接導致了後來大淩河,錦州等地的百姓在對抗清軍時寧死不降,血戰到底。皇太極聞訊勃然大怒,他早就想要藉機削弱三大貝勒的權柄,以突顯汗王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次真是天賜良機。1630年6月,皇太極召集王公大臣,共議阿敏罪狀。除此次棄城而逃外,還有早年征戰朝鮮,謀求自立等罪名,最後議定阿敏身負16條大罪,論罪當斬。

為表示寬大為懷,皇太極下令免死,改為囚禁。阿敏在被囚10年之後,死於獄中,終年55歲。表面上看起來,阿敏被囚禁是罪有應得。實際上卻是皇太極削弱三大貝勒權力的開始。

僅一年之後,三貝勒莽古爾泰因“御前露刃”被革除和碩貝勒封號,削除五牛錄人品,罰銀萬兩。1632年初,見勢不妙的大貝勒代善主動要求放棄與汗王平起平坐的特權,自此,皇太極一人“南面獨坐”,突顯汗王獨尊的地位。又仿照明朝制度,設立內三院、六部、都察院等機構,進一步完善國家體制,加強君權專制。

1636年5月,在群臣的擁戴下,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即皇帝位,改元崇德,正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歷史茶坊


阿敏被除掉,表面原因是自己屢犯錯誤,被人詬病。深層原因其實是皇太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三大貝勒”權利的一步重要操作。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被擁立為皇帝。然而他這個皇帝在即位之初,卻是個空架子。努爾哈赤立下規矩:“和碩貝勒可參國議政”。到了皇太極這裡,這幾個和碩貝勒就跟皇太極平起平坐,“坐南炕”議事了。

“四大貝勒”除掌握正白旗的皇太極,成為皇帝外,其餘三人,代善一家掌握著兩紅旗,阿敏是鑲藍旗旗主,莽古爾泰是正藍旗旗主。都是手握重兵且戰功赫赫的主,對後金政權的功勞甚至比皇太極還要大。皇太極想要真正掌權,“削藩”是勢在必行。


揀柿子挑軟的捏,三大貝勒中,阿敏實力最弱,沒什麼頭腦,多有抱怨,且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就先拿他開刀。

阿敏,努爾哈赤帳下四大貝勒之一,人稱“二貝勒”,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之子。努爾哈赤最初跟舒爾哈齊共同掌兵,後來,二人發生了矛盾,努爾哈赤設計將舒爾哈齊和他的大兒子殺掉。將他的二兒子阿敏撫養在身邊,視如己出,阿敏也屢立戰功,深得努爾哈赤喜愛。

努爾哈赤死後,阿敏仗著“二貝勒”的地位,屢次觸怒皇太極,主要有三次。

1.滯留朝鮮事件

1627年,皇太極令阿敏和嶽託去攻打朝鮮,臨行囑咐他們,只要朝鮮方面投降,派人締盟,就停止攻擊。阿敏等人一路長驅直入,勢不可擋,朝鮮國王李倧派人乞和,阿敏不準。李倧又派他的族弟來設宴賠罪,皇太極又急下聖旨停止攻擊,阿敏才作罷。


嶽託等人要回師,阿敏卻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阿敏曰:“吾恆慕明帝及朝鮮王城郭宮殿,今既至此,何遽歸耶?我意當留兵屯耕,杜度與我叔侄同居於此。”杜度變色曰:“上乃我叔,我何肯遠離,何為與爾同居?”《清史稿》

阿敏想在朝鮮自立,並拉杜度入夥。阿敏為何要拉攏杜度,杜度何人?

杜度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的兒子,褚英當年被立儲,然而,眾皇子聯合大臣將褚英廢掉,褚英後被努爾哈赤處死,從另一角度來看阿敏和杜度都跟皇太極等人有殺父之仇。

可阿敏沒想到杜度根本對他的提議不感冒,不願與他為伍。阿敏自討沒趣,他的弟弟濟爾哈朗又極力勸阻,“割據朝鮮計劃”只能作罷。

2.私自與蒙古通婚


清朝規定,各皇子、貝勒家人的婚殤嫁娶,都要彙報朝廷。而阿敏不但不彙報,還講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蒙古的貝勒,當時,滿清和蒙古的關係很微妙,阿敏此舉毫無疑問是不合規矩的,有明顯的“拉外援”嫌疑。

3.臨陣脫逃,屠城洩憤

“己巳之變”後,皇太極率軍返回瀋陽,留阿敏、碩託等人留守之前佔領的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明朝經略孫承宗派人圍灤州,阿敏見死不救,棄永平、遷安,並屠城,給明軍留下了一堆廢墟。

皇太極聞訊勃然大怒,清軍自努爾哈赤起事以來,屢戰屢勝,殺得明軍心驚膽戰,現在居然出現了臨陣逃脫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深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是少數民族,想要戰勝強大的明朝,必須要有群眾基礎,必須要施行仁政。阿敏此舉,必然使得民心盡失,以後每一次戰役必遭到軍民一心拼死抵抗。

明告眾兵曰:‘我既來此,豈能令爾等不飽欲而歸?’略榛子鎮,盡掠其財物,又驅降人分給八家為奴。明兵圍灤州三晝夜,擁兵不親援,屠永平、遷安官民,悉載財帛牲畜以歸。毀壞基業,故令我軍傷殘。”《清史稿》

眾將建議處死阿敏,皇太極以阿敏功高,將其圈禁,後阿敏死在了獄中。皇太極在處置了阿敏之後,陸續的將莽古爾泰和代善等人削權,拉開了獨掌朝政的序幕。


歷史夜孤城


皇太極殺阿敏是滿清政權邁向封建集權的開始,阿敏是皇太極瓦解‘’四大貝勒共議國政‘’機制的犧牲品!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設立‘’四大貝勒‘’共議國政,分置官暑,輪流處理國家機務;他們分別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其中二貝勒阿敏是努爾哈赤之侄,其餘三大貝勒均為努爾哈赤之子。努爾哈赤殯天后,四大貝勒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皇太極在位初期,仍然沿襲‘’四大貝勒‘’共議國政機制。

後金政權是以八旗制度為核心,以議政王會議為權利中樞的部落政治聯盟,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個人權利受到三大貝勒的制約,皇太極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內增強個人勢力,對外征伐朝鮮和蒙古。在此期間阿敏因攻克明朝關內四城後在明軍反攻時棄城而逃,成為皇太極問罪的藉口,將其幽禁1632年病死獄中。

阿敏早期由於戰功卓越,被努爾哈赤免死,其父兄則因圖謀不軌以叛逃罪論處,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阿敏參與國政,皇太極第一次出兵朝鮮時阿敏迫使朝鮮國王投降,立下戰功;但此次朝鮮之行卻為阿敏諸子再次獲罪埋下伏筆,阿敏死後被檢舉揭發有自立朝鮮王之心,皇太極大怒削其爵位牽連其子,阿敏家族退出權利核心。


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歸順,後金版圖再次向南推進,同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滿清政權向封建集權體制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阿敏之死大家心知肚明,大貝勒代善主動放棄共議國政的權利,軍國大權均落入皇太極之手,與此同時皇太極重用‘’四小貝勒‘’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至此四大貝勒共理國政的時代不復存在!

其實阿敏忠心與否並不重要,皇權面前功高蓋主無論是誰都要死;何況阿敏並非努爾哈赤一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