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超化古寺 名剎拾伍”的超化寺

超化寺,全國有多處,一處位於河南省新密市南七公里超化街內,一處位於山東省魚臺縣,是著名的佛教聖地。位於河南新密市的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坐落於河南新密市超化鎮之中心,西依嵩山,南傍馬鬼山,北望青屏,東瞰大隗,綠樹成蔭,景色宜人。素有北方江南之稱,是著名的佛教勝地。寺院擁有阿育王所供奉十九座佛陀真身舍利塔之一,列“名剎拾伍”。

河南新密:“超化古寺 名剎拾伍”的超化寺

超化寺位於超化村,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建於東漢桓帝年間(公元147年),迄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有“超化古寺,名剎十五”之說,是佛教“淨土祖庭”。它共分上、中、下三寺。上寺在超化二層寨,中寺位於超化塔坡,下寺位於超化街北,以下寺最大。其中下寺,又名“金鐘寺”,現有房屋14所。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門二道門,“超化古寺”“名剎拾伍”八個磚刻大字,分別嵌存在二道門的前後橫額上,和二道門 相對的是一座佛陀大殿。大殿長16米,寬12米,高約10米。殿內有8根大圓木柱, 以青石為基,屋簷全以斗拱構成,每組斗拱寬78釐米,高88釐米,伸長1.05米,鬥間距1.15米。雖經歷代修整,但仍保持著清代早期的建築風格。寺內有古檜柏兩棵,均位於佛陀殿門前5米寬的月臺上。東邊一棵較大,周長5米,高約15米,群眾稱“李際遇拴馬柏”或“刀痕柏”。超化寺在武則天和唐中宗時,南到三門溝,北到石羊崗,周圍達10餘公里。僧侶在2000人以上。歷代不少名人履履相接,題詠甚多。

河南新密:“超化古寺 名剎拾伍”的超化寺

寺院興於北魏,盛於唐朝。據“北齊造像碑”記載,淨土宗祖師曇鸞法師曾經在此擔任維那,著名的超化吹歌本是宮庭音樂,也是在這時走進佛教,成為佛教法樂的。明朝時又流入民間,現今仍保留有六百多年前的笙、管、工尺譜等演奏、記樂遺物。寺院在唐朝時達到鼎盛,僧眾有二千多人,寺院面積方圓二十里地,這裡曾是淨土祖庭,也是接納十方衲子的一大道場。滄海桑田,幾經興衰寺院面目被毀,明清兩代雖屢有修復卻難見當年雄風。民國年間倭寇入侵,戰亂不斷,僧人為護民眾,寺院慘遭浩劫,院牆坍塌,廟宇被毀。

該寺始建於隋開皇元年(五八一年),唐代達鼎盛時期,僧眾兩千餘人,全國寺院名列第十五。超化阿育王寺始於東漢,興於北魏,大盛於唐,至今已有近兩千年曆史,因供奉佛骨舍利,“名剎十五”。據傳釋迦牟尼滅度百年後,阿育王將佛祖的真身舍利分為8萬4千份,造塔8萬4千座,中國得十九份,造19塔,其中大家熟知的發現真身舍利的陝西法門寺阿育王塔位列第五,超化寺佛祖真身舍利現存於河南省博物院。

河南新密:“超化古寺 名剎拾伍”的超化寺

傳說超化寺原分為上中下三個寺院。有僧眾2000餘人,規模宏大,香火旺盛。如今上寺僅存硬山灰瓦頂建築三座,與一般民房無二;中寺片瓦無存,僅存的唐代十三級磚塔也毀於“文化大革命”(九十年代又建);下寺又名金鐘寺,尚有幾座古代建築。超化寺下寺瓦山灰瓦頂山門,門額上嵌“超化古寺,名剎拾伍”八個磚刻大字。佛陀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大式硬山灰瓦頂,有脊飾。殿前有月臺,簷下有斗拱。此外還有閻王殿、伽藍殿、配殿等硬山灰瓦頂建築。

寺內有北齊河清三年(五六四年),武平二年(五七一年)造像碑各一通,唐上元年間《超化寺碑記》,金代元好問詩碑,元延七年(一三二〇年)塔銘及明清重修碑等共記十九通。寺外有塔林,碑多已不見,碑座多埋入土中。歷代文人賢達遍訪於此,如黃庭堅,元好問等,都留下了可考的佳作。

河南新密:“超化古寺 名剎拾伍”的超化寺

淨土之教,以彌陀三經為聖言量。正法時代,馬鳴中興大乘,贊為方便之殊;龍樹解釋華嚴,揭示易行之道;天親迴向菩提,論述願生之偈;此三大士,皆在天竺弘揚淨土者也。逮及像法,教流東土,自漢及晉,諸宗未啟;而廬山遠公,結一百二十三人為蓮社。淨土一宗(又名蓮宗),特開中國各宗之首。自後魏神鸞,修西方之觀;唐道綽,專淨土之業,而淨化大行。至善導大師,提倡專修,而唸佛法門,遂以普及;道風所屆,遠達扶桑,致尊為彌陀化身。同代承遠、法照、少康三大師,鹹有異徵,殆皆西方菩薩,來化此土者歟。自宋以來,如永明以禪而歸淨,昭慶以律而歸淨,雲棲、靈峰諸師,教宗賢臺而歸淨。總之,無論系何宗教,莫不以淨土法門,為自利利他之宗要。淨宗源流,大略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