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BABA、9988.HK):攪局者的羅馬帝國(下)

阿里巴巴(BABA、9988.HK):攪局者的羅馬帝國(下)

Nearly all men can stand adversity, but if you want to test a man's character, give him power.

- Abraham Lincoln


4. 危機:轉型雲計算,數據安全成隱患


4.1 電商紅利所剩無幾

從上篇可以知道,阿里的大部分業務來源於電子商務,然而現在的電商市場的增長潛力已經大不如前,可以從兩方面看出:1)上篇提到,電商的市場份額體量增速已經開始放緩,同業競爭激烈程度加劇。2)雖然現在的每年雙11交易額的增幅讓人瞠目結舌:從2009的5200萬到2019的2684億,但是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能為廣大的消費者省錢了。

阿里巴巴(BABA、9988.HK):攪局者的羅馬帝國(下)

原因如下:現在的雙11的規則已經不同。現在的雙11通過複雜的優惠規則對消費者進行分類,然後差異定價。也就是所謂的價格歧視,由此來攫取消費者剩餘。不同的消費者對價格敏感程度不一樣,敏感程度越高的消費者越願意花大量的時間研究與對比雙11複雜的優惠政策。那些敏感程度很低的消費者不願意花時間在這上面,於是他們甚至可以接受溢價購買商品。簡單來說就是,同一件商品,低價賣給了窮人,高價賣給了富人。電商們需要採取如此手段,可以看出,這個市場已從藍海市場變成了紅海市場。

阿里巴巴(BABA、9988.HK):攪局者的羅馬帝國(下)


4.2 轉型大數據與雲計算

如果想保持長期競爭優勢,就必須在順應時代的發展,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其中大力發展雲計算、大數據服務就是其中之一。從雲計算業務的收入增速(上篇圖3)、公司的R&D投入可以表明阿里已經開始對這方面給予足夠的重視。

阿里巴巴(BABA、9988.HK):攪局者的羅馬帝國(下)

現在阿里的雲計算有20多項業務,對於外行人可以概括為4類: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機器學習。同時,還為其他的組織做第三方數據服務。


4.3 收購恆生電子,佈局大數據,數據安全成隱患

上篇2.1提到過,阿里戰略是通過收購進行擴張,在大數據行業的佈局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收購恆生電子就是阿里在大數據方面佈下的一枚重要棋子。2014年4月3日,阿里出價32.99億元全資收購恆生電子,相當於對恆生電子每股作價25.8元。而收購行為發生時,恆生電子停牌價在20元/股左右,馬雲給出的溢價水平竟在30%左右。更讓人驚訝的是:同年,這項收購就通過了反壟斷局的審查。就這樣恆生便納入了阿里的袋中。

恆生電子主要向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管理等金融機構提供應用軟件的解決方案,是國內傳統金融機構最大的IT供應商。是什麼讓馬雲如此看好恆生電子?我認為恆生吸引阿里的特質有3點:

1)主營業務競爭力強。2)市場佔有率高。3)市場容量大、成長空間大。

1) 主營業務競爭力強。

從毛利與淨利來看,公司主營業務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公司的收入來源較為單一,2014年到2019年公司軟件銷售業務收入佔比超過均超過90%,所以公司的收入可以近似等於軟件銷售收入。令人震驚的是恆生電子在2014年以來毛利率一直維持在90%以上,淨利率也基本上維持在20%左右。

阿里巴巴(BABA、9988.HK):攪局者的羅馬帝國(下)

從持續性和競爭力看,公司定位產品領先型,技術壁壘與產品粘性較高。其中公司軟件業務主要盈利部分為金融公司的底層IT軟件技術支持,在金融行業內技術含量較高。同時可以看到,公司會將營業收入將近一半的錢投入研發中,根據公司2018年年報,有42.94%的營收流入了研發費用中。

阿里巴巴(BABA、9988.HK):攪局者的羅馬帝國(下)

由於金融企業對系統的穩定性要求極高(可以想象當股民看不到自己的股票漲了還是跌了是什麼心情,金融民工看不到自己的工資是否到賬是什麼心情),所以更換IT技術提供商風險很大,調試、人員培訓等成本也會很高。所以一般金融企業對軟件提供方的產品有較強的粘性。


2) 市場佔有率高。

阿里巴巴(BABA、9988.HK):攪局者的羅馬帝國(下)


3) 市場容量大、成長空間大。

財通證券研究所表示:當前我國的股市融資只佔比3%,而美國達到近50%,雖然國情不一樣,但是我國現在的政策都是去槓桿和鼓勵直接融資,未來市場空間巨大。當前國內券商在IT建設上的投入仍然較低。

同時監管對券商有強制要求:在IT建設上的投入不得低於營收的3%,國內大部分券商都在4%左右,極少的如長江證券比較高達到了15%左右,而美國券商在IT業務上的投入大約佔營收的17%-20%。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與成熟,監管可能會不斷調高IT投入比例,而這對佔有大部分市場的恆生電子是一個重大利好。簡單來說,恆生電子本來可以吃一塊蛋糕中最大的一部分,此時蛋糕變大了,恆生電子能吃的更多了。

數據安全成隱患。本來就擁有眾多用戶敏感數據的阿里巴巴,現在間接控制了恆生電子,相當於掌控了絕大部分金融機構的後門。根據財新報道:有公募公司的高管表示,阿里既然要做大數據的金融雲服務,這麼強的動機與利益的驅動下,這塊數據很難想象阿里不會染指。

雖然,恆生電子發佈公告稱只是向金融機構提供金融 IT 軟件,金融數據的儲存與產權完全歸客戶控制與所有。公司開展的雲服務業務會在相關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開展業務,但是由於國內相關的法律體系、監管組織仍不健全,所以這樣的公告仍讓不能讓業內人士放心。



5. 啟示錄:Facebook-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


5.1 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

如果阿里想要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就必須著重關注這個問題—數據安全與用戶信任。曾經的Facebook就因為自以為是和不作為讓公司受到了重創。

《衛報》的記者Harry Davies於2015年12月首次報道了Cambridge Analytica未經其同意就收集了數百萬人的Facebook個人數據,並將其用於政治廣告目的。他報告說:除了說正在調查之外,Facebook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在後續的報道中Facebook拒絕評論任何文章中的說法。

醜聞終於在2018年3月爆發,舉報者是前Cambridge Analytica的員工Christopher Wylie。2018年3月17日,《衛報》、《觀察家》和《紐約時報》同時發佈醜聞,引起公眾抗議,Facebook市值縮水超過1000億美元。美國和英國的政界人士要求Facebook首席執行官Mark Zuckerberg做出回應。醜聞最終導致他同意在美國國會面前作證。


5.2 重演?改革?

阿里也處在似曾相識的環境中,Facebook-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就是阿里巴巴的啟示錄,甚至可以說是整個電商行業的啟示錄。

《電商生態安全白皮書》提到,電商行業數據洩露一半因為內鬼。數據洩露原因49%因內鬼,16%因賬號問題,14%因木馬。那麼誰是內鬼呢?商家和物流方,分別佔36%和35%。可能49%的比例仍然偏低,因為一部分賬號類風險也與內鬼有關,例如電商、物流公司員工把自己的賬號拿出去出租。如果從商家端統計,數字更為驚人。在商家面臨的信息洩露風險中,內鬼風險佔到了56%。其次是賬號被盜,佔22%。也就是說,當你覺得自己的淘寶賬號信息被洩露了,有一半可能是工作人員搞的鬼。

如果阿里想守好自己帝國,就需要維持公民對它的信任—讓用戶感到自己的數據是真的安全的。然而,阿里的用戶數據存在這兩個特點讓人擔心—基數大、數據敏感。

1)基數大。

阿里的用戶基數之大在上篇已經提到過(10個人中有8人用阿里的產品),大的用戶基數意味著大量的數據源。同時,阿里雲可以在6小時內處理100BP,這可以讓前臺數據輕鬆的被傳輸、儲存、分析。可以想象下,你在逛淘寶時,有一個人坐在你身邊飛速記下你所有操作、聊天記錄、在某頁面停留的時間等等。

2)數據敏感。先看天貓和淘寶,裡面的敏感信息有住址、購買偏好、花唄信用、銀行賬戶信息、身份證號碼等。主要風險在於,未經過用戶同意就分析此類數據,或分享給第三方。再有就是螞蟻金服,它擁有者非常有價值的隱私數據,這給它洩露的動機。從企業的角度看。螞蟻金服的普惠金融private debt(loan)。與public debt(bond)不同的是,private debt的borrower很少,所以他們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如果中小企業通過舉私人債來融資,螞蟻金服需要求企業提供關鍵商業信息,從而來評估這家企業的風險。從個人的角度看,如果想享受螞蟻金服的投融資服務,用戶需要提供相關信息證明其信用達到門檻。

林肯說過,但假如要測試一個人的品格,給他權力。阿里和Facebook一樣,都擁有著數億人敏感信息的企業,當這類企業有能力去影響大多數人都生活的時候,它的目標就不只是shareholder profit maximization,而是stakeholder profit maximization。阿里需要針對不同的stakeholder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而不再是僅為股東服務。圖19為阿里的stakeholder analysis,不同的人的分類方式都不同,僅供參考。

阿里巴巴(BABA、9988.HK):攪局者的羅馬帝國(下)


隨著數據共享的時代到來,數據也成為了一個新的生產要素。但是,阿里巴巴數據安全部小組總監鄭斌認為:過去的安全防護手段已經無法滿足大數據業務。阿里也正在為這個行業普遍問題努力,如果阿里想引領下一個時代的潮流,就應該更加註意風險合規與商業道德。我們也應該關注阿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挖掘投資的風口,逆勢而行。



6. 擴張:強勢登陸港股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


全球最大規模IPO登陸港股市場,表現強勢。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成為首箇中美兩地上市的互聯網公司。根據招股書披露,阿里巴巴此次發行5億股新股,另有7500萬股超額認購權,按照176港元的定價,阿里巴巴最多在港集資1012億港元(約合130億美元)。即使不行使超額配股權,也超過融資81億美元的Uber,成為2019年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股發行。

阿里股價強勢,公司也暫時超越騰訊控股(00700.HK),成為目前港股市值最大公司。上市3天,公司股票突破了200港元大關。截止今日,阿里股價最高達到204.8港元。

阿里巴巴(BABA、9988.HK):攪局者的羅馬帝國(下)

試行換股機制,增加流動性,提高安全性。阿里的股票會擁有很好的流通性。未來,通過類似港股通等機制,內地資金投資阿里巴巴會非常方便,而且安全。同時,買了阿里每股的投資者可以通過"一比八"的股份兌換率,將阿里的美股兌換成港股。1)首先,這個機制會減少投機者、套利者的數量。阿里不會擔心股票因為在公司股票在兩個市場的價差太大而產生套利機會。2)其次,阿里的投資者可以選擇更加穩定的市場入場。在港上市對於身為中概股的阿里巴巴也多了一層安全性保障。

市場寄予厚望,機遇與挑戰並存。對阿里來說,港股上市的好處首先是募集資金擴大業務,其次阿里的業務來源主要是大中華區,香港上市可以提高阿里在大中華區的影響力,利於未來的業務發展。在招股書的致股東信中,張勇重申了在阿里巴巴20週年年會上定下的戰略目標:到2036年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和幫助1000萬中小企業盈利。為達到這個目標,阿里巴巴將堅定地推進全球化、內需、大數據和雲計算三大戰略。

在美股叱吒風雲後,希望歸鄉後的阿里能夠保持謙遜,沉下心來解決自身的問題,避免與Facebook犯一樣的錯誤,在港股市場上交出另一份滿意的成績單。



7. 寫在最後


不管是引領變革、構建未來的獨角獸,還是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金融人,都應該腳踏實地,保持謙卑,才能以求寸進。或許現在所有人都已經無法分享到中國進步的巨大福利,最終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負重前行。資本世界是如此之大,金融人也好,上市公司也罷,都不過是浩瀚星空中的微塵。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