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被降職降薪,卻成就一代大儒,臨終8字遺言總結一生

1507年一個初春的午夜,35歲的王陽明,握著一封遺書和兩首絕命詩,站在了杭州勝果寺附近的一條河邊,他身後不遠處,是兩個剛和他一起推杯換盞,喝得酩酊大醉的大內密探,他們負責督促他投河自絕。


當時王陽明官職六品,沒有學徒,距離獲封“明朝一哥”的稱號還差著500多年,他那一系列驚世駭俗的學說,還懷胎腹中。


也因此,不管是老天註定也好,還是人設需要也好,他這會兒還死不了。


不過這次面向死亡經歷,成為了他走向“明朝一哥”之路的重要轉折點。


關於他的傳說太多,令人目眩神迷,我就不多說了。今天,主要想讓大家瞭解的是,王陽明在面臨人生中三次性命攸關的危機時刻,他都做了什麼。

35歲被降職降薪,卻成就一代大儒,臨終8字遺言總結一生

第一次面臨死亡:不亂於心


我們先來看看,王陽明遭遇的第一次生命危機。


因為得罪了當權太監劉瑾,王陽明被當眾被扒掉棉褲,捱了40大板。行刑時,劉瑾的親信就站在一邊監督,行刑者比之平常更用力,王陽明一度昏死過去。之後被投入大牢。


當時12月天,獄中極其冰冷,低矮的磚房,沒有地暖。王陽明將自己在獄中的悽苦生活寫進了詩裡,嚴寒,落寞,晦暗,思鄉。他像傳統的中國官場文人一樣,入獄後往往要讀一遍《周易》,思考處世哲學。


35歲被降職降薪,卻成就一代大儒,臨終8字遺言總結一生

明監獄仿建


1507年的春天,王陽明出獄,被貶往貴州龍場。牢獄之災令他的肺病更重了。但劉瑾仍沒有放過他,他派出兩名大內密探南下追殺王陽明,這也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中,用小說化方式,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這一段追殺——


兩名頭戴小帽、身著窄衫大內密探,趁王陽明僕人不在身邊時,用腰間佩刀挾持王陽明而去,走了三里遠,遇到兩名義士,他們稱王陽明是當世賢者,特地追來阻止。兩名大內密探亮明身份,說奉了劉公公之命,前來殺王陽明,無關人等,一邊去吧。


一名義士說,王先生是大學者、專家,讓其慘死在屠刀下,陳屍江邊,未免太不人道。


兩名密探聽了覺著有道理,就從腰上解開一條青色索帶,扔給王陽明,說,那你自行了絕吧。


義士說,死在繩下和死在刀下一樣的慘。


密探怒了,拔刀:不殺他,我們就得死!


義士說,那就讓王先生半夜投江吧,留個全屍。


兩個密探低頭商量下,最後同意了。然後經義士提議,5個人一起去喝酒,送王先生最後一程。在酒席間,王陽明寫了兩首絕命詩,又寫了一篇很長的遺書,字跡流暢峻拔,連兩個不識字的密探,看完都不禁驚歎。


午夜,雲月朦朧。王陽明在兩名密探的監視下,從河岸的灘塗走向河中。兩名密探在後面跟著,因為喝酒太多,走路搖搖晃晃,像兩盞掛在風中的燈籠。恰逢漲潮,他們便不跟那麼緊了。


不一會兒,聽到撲通一聲的落水聲,再靠近看看,一雙鞋停在岸邊,月光照亮水面,王陽明的薄絹頭巾,像一葉小舟在水面悠悠而動。二人帶走頭巾,作為證物,回去交差。


偽造了跳水現場的王陽明,沿著河灘走了很長一段路,走倒天亮,搭一過路船,一路漂到福建……


從這一段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王陽明雖然剛經歷牢獄之災,身心俱損,但面對前來殺人的大內密探時,他仍保持了難得的鎮定和冷靜,才得以臨危不亂,最終能夠機智逃脫。這也是王陽明一貫的修養:此心不動。


王陽明嘗試過不同學派的修心方法,他認為人只有掌控情緒,培養定理,磨練出“靜”氣,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前,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流傳最廣的、關於王陽明修心的小故事是,他第二次考進士落榜時,別的落榜考生痛哭流涕,他站一邊無動於衷,為什麼呢?“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而為恥”,就是說你們以沒考上為恥辱,而我以考不好就灰心喪氣,心態失衡為恥辱。


困境中,真正考驗心態。慌亂悲慼,後面常常跟著一個詞叫手足失措;不亂於心,才能沉著化解千變萬化的難題。


35歲被降職降薪,卻成就一代大儒,臨終8字遺言總結一生


第二次面臨死亡:事上磨鍊


王陽明一生最重要的學說就是:知行合一。親自做過,得出結論,才叫知道。


就好比我們都知道要在危難面前保持好心態,但只“知道”,不叫“知道”,只有真正在危難中歷練出良好的心態,才算達到知行合一。


所以,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那麼,王陽明自己是如何在事上磨練的?


王陽明躲過追殺,在一無為老道的指點下,奔赴貴州龍場,按聖旨,他要到龍場驛棧做驛丞,就是負責這個小地方快遞業務的領導。


龍場是個什麼地方?

《陽明先生年譜》中有記載:

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始教之範土架木以居。


王陽明在一個春意盎然的時節抵達龍場。這是貴陽西北的山溝溝里長出的小村寨,這裡的生活著土著人,他們過著“與鹿豕遊”的生活,使用的是隻有他們能聽懂的語言。過去此地一向被視為“蠻夷之地”,直到明代才開始在當地設置行政區劃。


王陽明自己搭了茅草房,早晨的涼風會如一柄柄刻刀,從茅草縫隙中刺進來。


幾個隨從家僕,一路顛沛,抵達這惡疫橫行之地,便先後病倒,因為生存條件過於“驚世駭俗”,有人甚至患上抑鬱症。


王陽明親自給隨從生火煮粥。為調理大家的情緒,他給眾人誦唱詩歌,講笑話,唱故鄉民謠。


在龍場驛的遭遇,王陽明也寫成文章,這篇文章甚至被收入《古文觀止》,成為名篇。這篇文章裡記載了一位不知姓名的小官吏,曾帶著兒子和僕人途徑龍場驛,並投宿在當地的苗人家中。


王陽明本打算去拜訪,但當晚正好下雨,第二天一早,派人去通報,三人卻已匆匆上路。


快中午時,王陽明收到壞消息,說蜈蚣坡下死了一位老人,身邊有兩人哀哭;黃昏時分又有人說,蜈蚣坡下,二死一哭;次日,再聽人來報,坡下橫著三具屍體。


只兩天,吏員一行三人,盡數死於這荒郊野嶺。


王陽明不忍,帶上兩名隨從,將死去的三人安葬,又為之寫下祭文。他內心感傷,這三人的今天,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然而,自己若葬身於此,會否有人來安葬呢?只怕難。


瘴毒,野獸,荊棘……死神隨時可能光臨寒舍。在第二次面臨死亡這一難題時,一直以超脫生死為人生追求的王陽明,突然意識到自己還遠未超脫生死。


他感到非常吃驚。其實,貪生怕死是本能,是每個人心底最根深蒂固的軟弱點。


35歲被降職降薪,卻成就一代大儒,臨終8字遺言總結一生

陽明洞


但王陽明不能容忍自己信仰坍塌,他在屋後建起一個石棺,日夜端坐其中,參悟生死要義。


一天夜裡,王陽明恍然頓悟,發狂雀躍,“心外無物”的儒學新概念呼之欲出。王陽明覺悟到:聖人之道,就蘊藏在每個人心中,向心外求真理的方法,本身是一個誤區,應該去向自己的內心求理。


一輪圓月下,一代心學宗師疾步而行,這一刻,他已然超脫生死。


在無法選擇的惡劣條件中,有人選擇聽天由命,有人選擇積極改變。兩種選擇,兩種態度,兩種人生。


在龍場驛3年,在與野獸和死神四目相對的日夜,王陽明端居澄默,積極做著正能量的心靈建設,他伺候生病的僕人,努力融入當地土著人群,在荒地上夯土築牆,事上磨鍊,知行合一。他的悟道,都是經過九死一生的歷練悟出的,因此總顯得更深一層。


第三次面臨死亡:此心光明


1528年,明嘉靖七年,王陽明57歲。


他即將走完自己生命中的最後一段行程。


而在此前一年,皇帝仍授命他去征討廣西的叛賊。由於連年征討賊寇、平定叛亂,再加上很早就肺病纏身,王陽明的生命之弦幾近斷裂,在與門生的書信中,他提到自己的身體狀況:“遍身皆發腫毒,旦夕動履且有不能“。病情已惡化到不能坐立。


此刻的他,只想回到故鄉,去見見門生,講講學,過些歲月靜好的日子。他上疏請辭,卻未得到恩准,只好無奈踏上征途。


平定廣西山賊後,他再次辭官,在未得恩准的情況下,他踏上了回鄉的旅途。此時,他已病入膏肓,距他最終離開人世,只剩100餘日。


人生達命自灑落,憂讒避毀徒啾啾。


這是王陽明在面對官場讒言時寫的詩,也是他的人生態度。即便在病重彌留之際,他關心的仍是門下弟子的講學狀況、學問修養。


王陽明在給門人鄒謙之的信中寫道:最近開始相信致良知是真正的儒學宗旨,以前懷疑只是這一個詞還不夠,如今嚐盡苦難後才明白只要良知就夠了。


他相信良知可以使人忘卻患難,超越生死。


他將自己畢生的哲學思想,濃縮進四句話: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35歲被降職降薪,卻成就一代大儒,臨終8字遺言總結一生


良知本體本身是不存在的,也無善惡之說。當有善惡時,一定是心動了,心有所指,產生了意,意有所為,於是有了善惡。


知道什麼樣的作為是善,什麼樣的作為是惡,這種覺知能力,就是良知,每個人都有,只不過有些人的良知被矇蔽了,所以需要“格物”,踐行善念,消除惡念。


惡念越來越少,心思澄明,如同明鏡。最終去除私慾,人的本心也就回復了徹底的光明。


嘉靖七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早上,在乘船回鄉的船上,王陽明仙去。


臨終前,南安府的七品官、門生周積,在身側侍奉,問他可有遺言。


王陽明淡然一笑留下人生最後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35歲被降職降薪,卻成就一代大儒,臨終8字遺言總結一生

清末王世禎稱王陽明是明朝第一流的人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將刻有“一生伏首王陽明“的小木牌,隨身攜帶;

錢穆把王陽明的《傳習錄》歸為七本“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老蔣將臺灣的一座山用“陽明“命名。

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事上煉、致良知等重要學說,影響了東亞世界500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