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被降职降薪,却成就一代大儒,临终8字遗言总结一生

1507年一个初春的午夜,35岁的王阳明,握着一封遗书和两首绝命诗,站在了杭州胜果寺附近的一条河边,他身后不远处,是两个刚和他一起推杯换盏,喝得酩酊大醉的大内密探,他们负责督促他投河自绝。


当时王阳明官职六品,没有学徒,距离获封“明朝一哥”的称号还差着500多年,他那一系列惊世骇俗的学说,还怀胎腹中。


也因此,不管是老天注定也好,还是人设需要也好,他这会儿还死不了。


不过这次面向死亡经历,成为了他走向“明朝一哥”之路的重要转折点。


关于他的传说太多,令人目眩神迷,我就不多说了。今天,主要想让大家了解的是,王阳明在面临人生中三次性命攸关的危机时刻,他都做了什么。

35岁被降职降薪,却成就一代大儒,临终8字遗言总结一生

第一次面临死亡:不乱于心


我们先来看看,王阳明遭遇的第一次生命危机。


因为得罪了当权太监刘瑾,王阳明被当众被扒掉棉裤,挨了40大板。行刑时,刘瑾的亲信就站在一边监督,行刑者比之平常更用力,王阳明一度昏死过去。之后被投入大牢。


当时12月天,狱中极其冰冷,低矮的砖房,没有地暖。王阳明将自己在狱中的凄苦生活写进了诗里,严寒,落寞,晦暗,思乡。他像传统的中国官场文人一样,入狱后往往要读一遍《周易》,思考处世哲学。


35岁被降职降薪,却成就一代大儒,临终8字遗言总结一生

明监狱仿建


1507年的春天,王阳明出狱,被贬往贵州龙场。牢狱之灾令他的肺病更重了。但刘瑾仍没有放过他,他派出两名大内密探南下追杀王阳明,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用小说化方式,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一段追杀——


两名头戴小帽、身着窄衫大内密探,趁王阳明仆人不在身边时,用腰间佩刀挟持王阳明而去,走了三里远,遇到两名义士,他们称王阳明是当世贤者,特地追来阻止。两名大内密探亮明身份,说奉了刘公公之命,前来杀王阳明,无关人等,一边去吧。


一名义士说,王先生是大学者、专家,让其惨死在屠刀下,陈尸江边,未免太不人道。


两名密探听了觉着有道理,就从腰上解开一条青色索带,扔给王阳明,说,那你自行了绝吧。


义士说,死在绳下和死在刀下一样的惨。


密探怒了,拔刀:不杀他,我们就得死!


义士说,那就让王先生半夜投江吧,留个全尸。


两个密探低头商量下,最后同意了。然后经义士提议,5个人一起去喝酒,送王先生最后一程。在酒席间,王阳明写了两首绝命诗,又写了一篇很长的遗书,字迹流畅峻拔,连两个不识字的密探,看完都不禁惊叹。


午夜,云月朦胧。王阳明在两名密探的监视下,从河岸的滩涂走向河中。两名密探在后面跟着,因为喝酒太多,走路摇摇晃晃,像两盏挂在风中的灯笼。恰逢涨潮,他们便不跟那么紧了。


不一会儿,听到扑通一声的落水声,再靠近看看,一双鞋停在岸边,月光照亮水面,王阳明的薄绢头巾,像一叶小舟在水面悠悠而动。二人带走头巾,作为证物,回去交差。


伪造了跳水现场的王阳明,沿着河滩走了很长一段路,走倒天亮,搭一过路船,一路漂到福建……


从这一段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虽然刚经历牢狱之灾,身心俱损,但面对前来杀人的大内密探时,他仍保持了难得的镇定和冷静,才得以临危不乱,最终能够机智逃脱。这也是王阳明一贯的修养:此心不动。


王阳明尝试过不同学派的修心方法,他认为人只有掌控情绪,培养定理,磨练出“静”气,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前,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流传最广的、关于王阳明修心的小故事是,他第二次考进士落榜时,别的落榜考生痛哭流涕,他站一边无动于衷,为什么呢?“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就是说你们以没考上为耻辱,而我以考不好就灰心丧气,心态失衡为耻辱。


困境中,真正考验心态。慌乱悲戚,后面常常跟着一个词叫手足失措;不乱于心,才能沉着化解千变万化的难题。


35岁被降职降薪,却成就一代大儒,临终8字遗言总结一生


第二次面临死亡:事上磨炼


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学说就是:知行合一。亲自做过,得出结论,才叫知道。


就好比我们都知道要在危难面前保持好心态,但只“知道”,不叫“知道”,只有真正在危难中历练出良好的心态,才算达到知行合一。


所以,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么,王阳明自己是如何在事上磨练的?


王阳明躲过追杀,在一无为老道的指点下,奔赴贵州龙场,按圣旨,他要到龙场驿栈做驿丞,就是负责这个小地方快递业务的领导。


龙场是个什么地方?

《阳明先生年谱》中有记载: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


王阳明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抵达龙场。这是贵阳西北的山沟沟里长出的小村寨,这里的生活着土著人,他们过着“与鹿豕游”的生活,使用的是只有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过去此地一向被视为“蛮夷之地”,直到明代才开始在当地设置行政区划。


王阳明自己搭了茅草房,早晨的凉风会如一柄柄刻刀,从茅草缝隙中刺进来。


几个随从家仆,一路颠沛,抵达这恶疫横行之地,便先后病倒,因为生存条件过于“惊世骇俗”,有人甚至患上抑郁症。


王阳明亲自给随从生火煮粥。为调理大家的情绪,他给众人诵唱诗歌,讲笑话,唱故乡民谣。


在龙场驿的遭遇,王阳明也写成文章,这篇文章甚至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为名篇。这篇文章里记载了一位不知姓名的小官吏,曾带着儿子和仆人途径龙场驿,并投宿在当地的苗人家中。


王阳明本打算去拜访,但当晚正好下雨,第二天一早,派人去通报,三人却已匆匆上路。


快中午时,王阳明收到坏消息,说蜈蚣坡下死了一位老人,身边有两人哀哭;黄昏时分又有人说,蜈蚣坡下,二死一哭;次日,再听人来报,坡下横着三具尸体。


只两天,吏员一行三人,尽数死于这荒郊野岭。


王阳明不忍,带上两名随从,将死去的三人安葬,又为之写下祭文。他内心感伤,这三人的今天,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然而,自己若葬身于此,会否有人来安葬呢?只怕难。


瘴毒,野兽,荆棘……死神随时可能光临寒舍。在第二次面临死亡这一难题时,一直以超脱生死为人生追求的王阳明,突然意识到自己还远未超脱生死。


他感到非常吃惊。其实,贪生怕死是本能,是每个人心底最根深蒂固的软弱点。


35岁被降职降薪,却成就一代大儒,临终8字遗言总结一生

阳明洞


但王阳明不能容忍自己信仰坍塌,他在屋后建起一个石棺,日夜端坐其中,参悟生死要义。


一天夜里,王阳明恍然顿悟,发狂雀跃,“心外无物”的儒学新概念呼之欲出。王阳明觉悟到:圣人之道,就蕴藏在每个人心中,向心外求真理的方法,本身是一个误区,应该去向自己的内心求理。


一轮圆月下,一代心学宗师疾步而行,这一刻,他已然超脱生死。


在无法选择的恶劣条件中,有人选择听天由命,有人选择积极改变。两种选择,两种态度,两种人生。


在龙场驿3年,在与野兽和死神四目相对的日夜,王阳明端居澄默,积极做着正能量的心灵建设,他伺候生病的仆人,努力融入当地土著人群,在荒地上夯土筑墙,事上磨炼,知行合一。他的悟道,都是经过九死一生的历练悟出的,因此总显得更深一层。


第三次面临死亡:此心光明


1528年,明嘉靖七年,王阳明57岁。


他即将走完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段行程。


而在此前一年,皇帝仍授命他去征讨广西的叛贼。由于连年征讨贼寇、平定叛乱,再加上很早就肺病缠身,王阳明的生命之弦几近断裂,在与门生的书信中,他提到自己的身体状况:“遍身皆发肿毒,旦夕动履且有不能“。病情已恶化到不能坐立。


此刻的他,只想回到故乡,去见见门生,讲讲学,过些岁月静好的日子。他上疏请辞,却未得到恩准,只好无奈踏上征途。


平定广西山贼后,他再次辞官,在未得恩准的情况下,他踏上了回乡的旅途。此时,他已病入膏肓,距他最终离开人世,只剩100余日。


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这是王阳明在面对官场谗言时写的诗,也是他的人生态度。即便在病重弥留之际,他关心的仍是门下弟子的讲学状况、学问修养。


王阳明在给门人邹谦之的信中写道:最近开始相信致良知是真正的儒学宗旨,以前怀疑只是这一个词还不够,如今尝尽苦难后才明白只要良知就够了。


他相信良知可以使人忘却患难,超越生死。


他将自己毕生的哲学思想,浓缩进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5岁被降职降薪,却成就一代大儒,临终8字遗言总结一生


良知本体本身是不存在的,也无善恶之说。当有善恶时,一定是心动了,心有所指,产生了意,意有所为,于是有了善恶。


知道什么样的作为是善,什么样的作为是恶,这种觉知能力,就是良知,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有些人的良知被蒙蔽了,所以需要“格物”,践行善念,消除恶念。


恶念越来越少,心思澄明,如同明镜。最终去除私欲,人的本心也就回复了彻底的光明。


嘉靖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早上,在乘船回乡的船上,王阳明仙去。


临终前,南安府的七品官、门生周积,在身侧侍奉,问他可有遗言。


王阳明淡然一笑留下人生最后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5岁被降职降薪,却成就一代大儒,临终8字遗言总结一生

清末王世祯称王阳明是明朝第一流的人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将刻有“一生伏首王阳明“的小木牌,随身携带;

钱穆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老蒋将台湾的一座山用“阳明“命名。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事上炼、致良知等重要学说,影响了东亚世界500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