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为什么?

菩萨我想对你说


雍正是康熙家的老四爱新觉罗·胤禛,这位爷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风云人物,在当时不被看好,却最后坐上了皇位,而在现在也是清朝宫廷剧炽手可热的“白面小生”“霸总裁”四爷,那时太子两次被老爹废了以后,太子人选还没确定,当时最有实力的要是“霸道总裁”老四,还有老八还有备受宠爱的老十四皇子。

有传言说,老皇帝在临终前本来是想传位十四阿哥,聪明的老四跟死去的老爹玩字谜游戏,把十四的“十”改成了“于”这样皇位就不是十四的而是老四的了。

说的有模有样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后人臆想出来的。先不说“传位十四皇子”读起来不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老四想篡改圣旨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想先进宫得到老爹的遗嘱,在戒备森严的皇宫里,难于登天。

我想这应该是后世人为了让这段历史更有看点的猜想。不得不说,雍正确实是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整饬吏治,使财政状况有所好转,在人权方面,废除了明朝遗留的“贱籍”问题。

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为“康乾盛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历史宫廷剧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似乎他老爹并不偏爱老四这个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十四。老四的登基似乎出乎意料。这和老四的手段是分不开的,老四有当君主的才能是不可否认的。也不失为一位心机深重,手段高明的能人。皇帝最厌恶的莫过于儿子们为了储位而结党营私,你越低调反而越容易被喜欢,高调的人一般活不长。

可是想要获得高位没有人帮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团体,老八这点太高调了,可能是对自己太自信了,为了太子之位,游走于大臣之间。他老爹肯定要批评他的。低调不代表没有,老四就是这样的人,隐藏的太深了,不着痕迹地拉拢自己人,这也为日后的登基打下了基础。有人就好办事,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当时十四皇子的威望很高,尤其是在出征西北打退准格尔人之后。人们都以为小十四会成为储君人选,这也是说老四篡位的原因。

老四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自称“天下第一闲人”。能在皇位争夺中获得最终的胜利,源于他的务实精神,曾多次外出办理政务,走遍中国所有主要地点,对山川河流也比较了解,这些经历使得他获得了关于民间的直接资料。这也是老四有野心的表现,无论如何都要当天下的王,这天下迟早都是我的。

当老八提出对官吏实行仁义方针的时候,老四提出了与此相反的方针政策,他认为应该采用暴力的方式整顿吏治,获得了众多大臣的一致好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雍正皇帝是一个尚武的皇帝,这在他上位之后以后依然和弟弟斗智斗勇中可以看的出来。

种种迹象表明,哪怕是老四没有登上皇位,依然会谋求这个位置,老四怎么甘心认输屈于人下呢。我们可以参考下明朝的朱棣皇上,当初太祖曾经在四子朱棣和长孙朱允炆之间徘徊未来皇帝。结果是没有传位于四儿子,并且决定让孙子当皇帝后就下旨,没有皇帝的命令,所有人都不能进京,都给我离京城远点。

可是并不管用,几年后朱棣依然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并且一生都在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这和雍正登基之后,流放输了的弟弟有异曲同工之处。哪怕当上了皇帝依然不放心自己的皇位,生怕别人谋反。自古以来每个皇帝都有一种心理,那就是“总有刁民想害朕!”争权夺位的时候,提防兄弟到了,到了坐上皇位还要提防成为“王爷”的兄弟,做皇帝真累!只要有心想要做皇帝,而没有坐上皇帝当的儿子,到最后不管有没有争夺到帝位,有很大的几率都会谋反,有的可能心机深沉,藏得更久,朱棣就是等朱元璋走后反的。

而那些过早暴露目的的也就被自己的兄弟收拾了,所以以老四的野心,要是没有坐上皇位,很有可能反。


无笔


如果康熙不传位给四阿哥胤禛,那么四阿哥胤禛绝对是没有造反的机会。

其实四阿哥胤禛能够登上皇帝的位置,从康熙五十年太子胤礽被废事情就已经出现了苗头,尤其在康熙五十八年到康熙六十年的一些列操作都很明显了。康熙对四阿哥的帮助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帮他铺路,首先康熙逐渐的帮助四阿哥胤禛消除了兄弟里边的障碍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被圈禁,八阿哥胤禩因为毙鹰事件被辱骂,康熙甚至绝情的说出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康熙五十六年,十四阿哥被掉到西北做大将军王,虽然平叛有功,但是明知自己大限将至的康熙却一直没有把十四阿哥调回来的打算。老三胤祉虽然对皇位也有想法,奈何身边都是读书人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当初自己亲自做主把年遐龄的女儿嫁给了四阿哥胤禛,胤禛和年羹尧有了密切的联系。康熙四十八年,30岁的年羹尧成了四川巡抚,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给了40岁的年羹尧兵权,升任了四川总督,授予定西将军大印。年羹尧请奏以四川为西北大军和入藏军粮草运输要道,康熙都准许了,这也为后来雍正登基,年羹尧牵制西北大军粮草埋下伏笔。

康熙五十九年,和胤禛关系不错的舅舅隆科多本来为步军统领,掌管京师防务。康熙又让他兼任了理藩院尚书,秘密监视废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还有在京师的王公贵族随时汇报。康熙六十年康熙大寿去盛京祭祖还是冬至祭天,康熙都让胤禛代理。自诩“天下第一闲王”的胤禛忙了起来,代替康熙做了不少事情,复查了贡士会试的试卷,还清查了清朝十三仓中最重要的的京,通两仓。胤禛在康熙五十年以后,对康熙十分孝敬,让康熙大为感动。



如果康熙不把位置传给胤禛,首先他就不会安排这么多胤禛身边的人身居要职,把握兵权,也不会派胤禛代替自己去办事。这样胤禛没有了基础。没有了基础的胤禛他在兵力上比不过老十四,在声望上比不过老八,在读书人中比不过老三。毕竟老四性格寡淡冷面,朝中官员与他来往密切的并没有多少。如果康熙传位给别的皇子,胤禛各方面劣势明显再加上少了康熙的铺路,成功可能性基本为零,胤禛自然不会去做。但是胤禛作为皇子表面韬光养晦,背地暗潮汹涌,四处布局,可见其城府,在加上其出色的才华,天生帝王材料。


红雨说历史


这个问题,在正史当中肯定是找不到答案的,所以,我觉得有此一问必然是在看了电视剧《雍正王朝》之后。

所以,只能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这个答案就是:

——假如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那么雍正有极大的可能要通过政变夺位。

但是这个“政变”和“造反”不是一个性质,因为说到底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是爱新觉罗皇族内部的争斗,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造反”。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直到康熙驾崩之前,谁也不知道皇位继承人究竟是谁,同时也就意味着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位皇子都有可能继承皇位,这是发生政变的基本条件。事实上,所有认为自己有继位的可能的皇子,都做了“继位不成就夺位”的准备,四阿哥胤禛也不例外。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晚年的康熙对越演越烈的夺嫡之争搞得焦头烂额,不胜其扰,最终这位老皇帝宣布不再册立太子,改为遗诏传位。康熙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办法来平息“夺嫡之争”带来的朝廷政局的混乱和皇子们的争斗——我不立太子了,你们也就别争了,等我死了你们就知道谁是继承人了。

但康熙的这个决定却是起到了另外一个效果,那就是表面上看,皇子们不再为太子之位争夺的“你死我活”,但是暗地里争夺“继位资格”的斗争却更加的残酷和激烈,并且这种斗争已经超出“争和斗”的范畴而变成了“抢和夺”。

如果说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诸皇子们只要是通过“竞争”的手段争取压倒对手得到康熙的认可的话,那么在康熙宣布不册立太子改为遗诏传位的时候,储君之位的竞争,就变成了如何在皇位继承上“抢的先机”的“争夺战”。

正如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邬思道向雍正指出的那样:如果手里没有兵权,就是遗诏传位给给你,你也未必坐得稳,如果实现做好各种准备,掌握兵权,那么即使遗诏传位给别的皇子,到时候“局面翻转也未必可知”。

邬思道的分析实在是一针见血,他在康熙改变传位规则的决定当中敏锐的判断出,这样的皇位传承,极大可能造成“夺位甚至篡位”的局面。

自从康熙宣布不再册立太子之后,谁是康熙默认的“皇位继承人”就是一个整个朝野都在猜测的问题。但是从当时的局面来看,有能力或有实力继位的皇子其实并不多,范围最大的可能,无非是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其他的阿哥们,要么是提前出局(比如大阿哥胤褆和废太子胤礽),要么就是这几位阿哥的铁杆追随者,比如九阿哥十阿哥就是八阿哥胤禩的追随者,而十三阿哥胤祥则是四阿哥胤禛的追随者。

但是从实力来看,八阿哥胤禩,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禵的实力最强,其中,八阿哥胤禩在朝廷官员当中威望最高,支持率也最高;十四阿哥胤禵则是康熙欽封大将军王,手握二十万大军,有绝对的兵权;而四阿哥胤禛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他唯一的优势似乎就是“康熙的欣赏和赞许”,这个优势很莫能两可。

这三位有希望获得皇位的皇子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其中最没智商的要数十四阿哥胤禵,这个在皇子中有着出色军事才能的“阿哥将军”,在这个关键时刻居然还有和他原先的同盟八阿哥胤禩再次结成联盟的想法,还打算和八阿哥胤禩“里应外合”。在他看来,他的那个“先和八阿哥胤禩联手控制住京城内外的局面,然后自己带二十万大军直逼北京依仗军权夺得皇帝位”的自以为聪明的“计谋”,其实是真的“自作聪明”。

粘上毛比猴还精的八阿哥胤禩瞬间就判断出了他的这个十四弟的真正意图,然后迅速的做出了停止与十四阿哥胤禵的正面接触——不和这个远在天边的还做着“登基美梦”的大将军王玩了。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就够了。

八阿哥胤禩心里很清楚,尽管自己有八爷党做后盾,朝野威望都很高,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软肋,那就是越来越不受康熙老爷子的待见。以他的判断,康熙很有可能是把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或十四阿哥胤禵这亲兄弟俩当中的一个,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只要康熙驾崩钱没有奉诏回京或者康熙突然死了无法招十四阿哥胤禵进京,那么就算是遗诏传位给他,只要控制住京城,皇帝位还会有变数。

在准备政变夺取皇位问题上,八阿哥胤禩动手要比四阿哥胤禛早,但是最终还是输给四阿哥胤禛,说明这个八阿哥胤禩判断能力也是一流,但是其执行能力的确太次。

八阿哥胤禩的目标很清楚,那就是一旦遗诏传位对自己不利,就通过政变夺取皇位。为此他采取的手段就是控制京畿防务和京城内部的防务 ,简单的讲就是控制京郊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同时收买负责京城内部防务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但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证明,八阿哥胤禩最大的软肋就是“盲目自信”和在盲目自信支配下的“自以为是”。做事不扎实,不彻底,不仔细。八阿哥胤禩失败从来不是判断失误,而是执行层面缕缕出现问题。

四阿哥胤禛的担心和八阿哥胤禩几乎完全相同。胤禛甚至因为对自己是否能够通过遗诏传位来得到皇位产生了相当的“悲观情绪”,他高度怀疑康熙默认的继承人是十四阿哥胤禵。

邬思道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康熙默认的继承人肯定不会是“死鹰事件”的当事人十四阿哥胤禵和八阿哥胤禩,极大的可能性是传位给四阿哥胤禛。

邬思道提醒胤禛注意的是,如果胤禛不做好事先准备的话,那么即使是康熙真的把皇位传给胤禛,那么他很有可能即使得到皇位也坐不稳。邬思道其实是在暗示,事到如今,夺位已经变成了“政变之争”。

胤禛的准备,除了为自己顺利登基做准备,还是包括了政变内容的。

邬思道的设想是,提前控制京畿防务的兵权,在康熙传位当天,无论是否顺利,都通过京郊两座大营的兵力,进入京城,封锁京城,遗诏如果真的是胤禛,那么一些列行动就是用于保障胤禛的顺利登基,镇压反对者,如果遗诏不是胤禛,那么这个行动就立刻变成“政变夺权”。

这个其实已经就是一个“政变计划”,这个计划的实质,就是无论康熙是否传位给雍正,控制京畿防务,调兵控制京城内外的防务(封锁京城)的军事行动都会实施。

事实上,邬思道和胤禛不仅仅是不仅仅是这样规划也是这样执行。十三阿哥胤祥此时正在被圈禁,但是胤禛通过胤祥得到了一批可以参与政变行动的京郊两大营的军官名单,这些军官都是十三阿哥胤祥的铁杆追随者。

在康熙弥留之际的当晚,康熙招所有的皇子进宫,胤禛进宫之前,安排了政变行动,在宫外指挥政变的就是他的师爷邬思道,并且胤禛把自己的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交给了邬思道。

胤禛交给邬思道的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其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邬思道利用这个调动了五路兵马名义上是保护胤禛的府邸和家眷,但是这互不节制的五路兵马在胤禛在宫内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是政变的主力军。

胤禛在得到康熙口头传位的旨意之后,第一时间命张五哥立刻释放十三阿哥胤祥,并让胤祥立即赶往丰台大营用康熙皇帝的“金牌”解决掉了还在等八阿哥胤禩的消息和命令的丰台大营主将成文运,仅就这一点来讲,八阿哥胤禩的手段和四阿哥胤禛相比就差很多。

事实上,让雍正在康熙驾崩当晚顺利继位的核心保证,并非那个隆科多宣读的那个“传位遗诏”,而是十三阿哥手中的“兵权”。同样可以想象,当隆科多宣读的遗诏继承人不是胤禛的话,邬思道依然会在约定的时间用胤禛的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释放十三阿哥,并同样用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控制京畿防务,邬思道所调的五路人马就是在京城内部取代隆科多的后备力量。

所以,就继承皇位这个问题上,胤禛的准备要比八阿哥胤禩充分很多,并且是真正的志在必得,同时胤禛把继位的保障寄托在“夺取兵权政变”的基础上,对于遗诏是否有利于自己,其实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胤禛继位过程当中的这些安排和表现,给“雍正篡位”的说法多少还是提供了一些“口实”。这也是雍正继位的代价。


步武堂


如果遗诏上不是雍正,他很难造反,因为在宫禁之中很难行动自由。

雍正王朝中写道:老十三故意站在门口,假如遗诏上不是胤禛,他就杀出去。

老十三武功高强,估计夺门而出不是难事,但他杀出去干什么呢,当然不是回家睡觉,等待新皇册封,肯定是出去说八阿哥造乱,命令老十七,邬思道那帮人听他的带着王府护卫杀回去,因为他知道,从来夺路杀出畅春园那一刻,他就不能回头了,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必须死,因为不论老四老八或老十四谁当皇帝,都可能把造乱的罪名给他背,所以他只能冲进去大杀四方,把罪名推翻老八和宣读遗诏的隆科多身上,老四也必须‘死于老八老九老十’之手,当然这些人肯定也就‘死于乱军之中’了,说不定弘时弘历都得在‘战斗中牺牲’,然后留下老三‘作证’,张廷玉那些人作证,再一纸诏书让老十四回京。。。


小山村的狼哥


关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因在其他题回答过,此处就不重复。满清和汉人朝廷看似统治制度差不多,但其实天差地远,若是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雍正不会也没有能力造反,其中的原因与满人制度有关。

自顺治继位,满清免于一场军变夺权之后,就杜绝了皇子依靠兵变上位的渠道。满汉不同在于皇帝除了是满清的皇帝,还是满人的大汗。皇帝只能由上一任皇帝定,而皇帝掌管着八旗中的上三旗,其余五旗旗主都是代代相传,雍正手上只有怡亲王、科隆多和年羹尧可用,但对于夺位根本就没有任何帮助。



隆科多

隆科多是康熙晚年的步军统领,康熙时长敲打科隆多要做一个只忠于皇帝的孤臣,但隆科多与多位皇子都有私交,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物,一旦雍正无法继承皇位,隆科多必投新主。就算隆科多忠于雍正,新皇也会换上自己信任的步军统领,雍正无法借力隆科多。


年羹尧

年羹尧虽然为抚远大将军,但并非旗主,且远在边关,无诏不得进京,就算年羹尧再怎样的支持雍正,凭他一个抬旗的汉人,没有皇帝的支持,根本就翻不起浪花来。雍正朝虽然雍正给了年羹尧极大的权力,让他在西北建立了小朝廷,但皇帝要诛他,他仍然没有任何反抗之力。对于铁桶的满清来说,汉人随时可弃,年羹尧看似善战,但只对登基后的雍正有用。


怡亲王胤祥

康熙晚年怡亲王一直在养病,手上无职无权,就算他想助雍正,也是心有力而气不足,且怡亲王到底是满人的亲王,支持雍正夺嫡是为了满清的江山,若雍正夺嫡失败,怡亲王也不会拿满清的江山做赌注,支持雍正造反。

咸丰事例

道光年间,恭亲王贤德,咸丰无才,且还是一个满脸麻子的残废,道光属意的继承人选一直是恭亲王,然而道光在将死之际,突然改变心意立咸丰为继任皇帝,满清权贵尽皆从之,恭亲王也只能淡然接受这个结果,没有任何过激行为,就是因为在满清,权贵只会支持皇帝的选择,而没有权贵的支持,任你有天大的能耐,也只能俯首认命。

总结:纵观满清近300年的历史,自豪格与多尔衮拥立顺治为帝之后,满清的皇位继承一直都不曾有过兵变夺权的可能,雍正作为满清排名靠前的智者,也不会做如此不智之事,只能说满人制度,剥夺了汉人插手皇权的可能性,而满人,不会反对自己的大汗。



达达说历史


康熙不会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不会造反。因为数年来,雍正一直和康熙进行较默契的传位配合,尤其是最后雍正有些糊涂,怀疑,直到邬先生点破后,雍正才会恍然大悟。老十三和年羹尧都是康熙留给雍正的干将,老八只有在雍正没有用这两人时,或者他们俩都基本上废了时,才会逼宫。


浩浩和汤汤


如果在康熙驾崩后,并没有明确的旨意传位给雍正,雍正肯定会起兵夺取皇位,造反是肯定的。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雍正为巩固地位,或者说为了造反提前做的准备。

扶持年羹尧,以此制衡十四阿哥胤禵

十四阿哥胤禵能征善战,而且一直在外统帅大军,最为重要的是他与八阿哥交好,大有以八阿哥马首是瞻的意思,这让雍正非常忌惮。

在康熙五十八年,十四阿哥胤禵统兵十万与准噶尔部大战,之后一直在前线驻军,这让雍正觉得有些坐立难安。

毕竟雍正手上没有兵权,一旦八阿哥想要作乱,自己很难阻止,因此雍正决定扶持年羹尧去制衡十四阿哥。

年羹尧也算是年少有为,不到三十岁出任四川巡抚,并平定当地叛乱。之后在康熙五十七年升任四川总督。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雍正与年羹尧的关系逐渐升温。

为平定准噶尔部,康熙派出了十四阿哥出征,后来又加派年羹尧协助,而且雍正也多次举荐年羹尧。

之后年羹尧升任陕甘总督,并于康熙六十一年获得了与十四阿哥共同执掌西北军务的权力,雍正制衡十四阿哥的意图得到实现。


朝堂之上雍正也有了隆科多和十三阿哥作为强援

隆科多曾在康熙年间被任命为九门提督,而且和雍正的关系密切,可以说在雍正登基之前,帮了雍正很多忙。

要知道后来宣读康熙遗诏的就是隆科多,这也是后世一直怀疑雍正伪造诏书的原因之一。

十三阿哥是雍正最得力,也是最信任的助手,不过十三阿哥早期因为废太子案被短时间圈禁,后来因为腿部生了毒疮又远离了朝堂。

但不管怎样,十三阿哥都还是一位皇子,他辅助雍正带来的政治效果,是很多大臣比不了的。

皇位近在咫尺,雍正垂涎已久,怎么可能拱手让人

此时太子之位空悬,四阿哥与八阿哥为争夺皇位已经势同水火,两人之间无论是谁登上皇位,都不可能容得下另外一人。

试想在这种情况下,雍正肯定做过无数次推测,一旦康熙归天,自己该怎么夺取皇位,我想雍正一定把各种假设都幻想了无数遍。

其实在历史上就一直留有雍正篡改诏书的传闻,有资料分析当时康熙并不是传位给四阿哥雍正,而是传给十四阿哥。

降旨召胤禵来京,其旨爲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这些传闻也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雍正在登基一事中确实用了很多手段。


或许说雍正真的是篡改了诏书,但是他已经成功的登上了皇位。即使他在此期间,确实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一切也都已经成了过往云烟。

但从这些事件来看,雍正不是那种束手就擒之人,为了皇位他肯定会拼尽一切,即使最后造反他也在所不惜。


东方大史


康熙如果没有传位给雍正,雍正会不会造反?

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历来众说纷纭。

有的说,因为康熙喜欢胤禛的儿子弘历,把皇位传给胤禛其实是想把让弘历继承。

有的说,其实康熙早就中意胤禛继位,多次提出要让胤禛当孤臣,就是为了让胤禛继位。

还有一种弑父改遗诏的说法,康熙在畅春园养病期间,只有胤禛能每日探视,康熙驾崩的最后一天,胤禛更是五入畅春园,康熙驾崩的时候,只有胤禛一人在场,外面就有了胤禛弑父的说法。守卫并宣读遗诏的隆科多,在胤禛登基之后,一时荣宠无双,最后却被幽禁畅春园,也让篡改遗诏的说法有了市场。

因为胤禛得皇位的方法的不确定性,很难说雍正的心思。那咱们只能假设,康熙明确的把皇位传给了其他皇子(老二,老八或者老十四中的一个),那雍正会不会造反?

说胤禛没有造反的心思是假的,雍正登基之后,老八、老十四也不可能没动过造反的心思。但是他们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太低,胤禛造反的机会甚至还不如老八和老十四。皇权的正统性根深蒂固,康熙朝的很多老臣都是保皇党,谁是康熙指定的接班人,他们就支持谁,这股势力是任何一个皇子都无法单独对立的。而胤禛又是著名的冷面亲王,康熙选定的孤臣,朝中势力不如老八,军中势力不如老十四,就算再加上允祥也不行。

既然是必败的结局,除非被新皇逼到必死的地步,胤禛是不会造反的。



魔智


肯定不会造反。

为什么?听我解释!

如果不造反,还是一个王爷,享受荣华富贵。

如果造反呢?只有两个可能1.成功。2失败。

如果成功了,那啥也别说,直接当皇帝。

如果失败了,那也啥也别说,会被以谋大逆凌迟处死,家人也会受牵连。

雍正为什么不会造反?很明显,实力不足,也就是手里没兵。

因为不是历史,所以只能是推测。

如果遗诏不是雍正,而是其他人,那么谁最有可能呢?

最有可能是八王爷和十四王爷。

如果遗诏是八王爷和十四王爷,一宣布,文武百官都知道了,那么天下皆知,就要准备登基大典了。

这时候雍正怎么造反?起兵造反吗?

清朝的王爷可不比明朝王爷。

明朝王爷都有各自的封地和军队,如燕王朱棣、汉王宁王朱高煦、宁王朱宸濠都曾造反,其中只有燕王朱棣造反成功,还是建立在朱允炆一系列的骚操作基础上和加强版扩帝李景隆的强烈配合。

而后两个汉王宁王朱高煦、宁王朱宸濠很快就被政府军剿灭了,俩人都被处死。

可见,造反的困难程度极大,风险极高。

到了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所有的王爷都在北京,被朝廷看管,除了几十个王府的侍卫(肯定有朝廷的眼线)哪有一点兵权?敢造反?九门提督一声立下,就能踏平王府!

所以,清朝王爷根本不敢造反,因为手里没兵!

雍正又不傻,怎么敢造反?

就算年羹尧是雍正家奴,在四川和西北拥有兵权,但让他造反,他也不会,毕竟这是掉脑袋的事。况且就算他造反,手下也不会听的他,谁会把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呢?肯定会立即把年羹尧绑了回去请功领赏!

如果不起兵造反,怎么造反,让文武百官拥戴?

人家文武百官凭什么拥戴你一个造反王爷?人家当官当的好好的,凭什么遗诏出来了,皇位继承人都已经选定了老八和老十四了,凭啥让人家拥立你老四?你开什么价码给文武百官让人家附逆?

能在金銮殿混一身禽兽官服的都是人精,一个个见风使舵眼皮火的很,凭什么把身家性命投入一个高风险低收入的行为?脑子有坑?

所以,如果当时康熙的遗诏出来,是把皇位传给老八或老十四,老四雍正也只能乖乖认命,安心当个王爷,了此一生。

很可能会巴结新皇帝,混个实权差事,发挥一下自己的政治才能,混个贤王的历史名声,最好弄个铁帽子王爵位,吃亲王双俸,也最多如此了。


燕赵节度使


肯定会造反,因为他不造反就会被其他人杀死,况且他有造反的资本。

首先,他在康熙驾崩前兼任着领侍卫内大臣,他掌管着禁宫的一切防卫事物,包括人员调动等,看似几千人没什么大不了的,实则这些人都是万里挑一,以一敌百的人物,万一不传位给他,他就可以发动政变。



其次,他的死党老十三从小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九门等很多将领都是他使出来的,到时候他振臂一挥,肯定会应者如云,到那时候他和雍正内外呼应,肯定会造反成功。



这时候有人就会说,隆科多是个投机分子,康熙传位给谁他就会向着谁,这就大错特错了,他会看谁的势力大,他才会向着谁,十三爷的魅力这么大,跟随的人这么多,他才不敢触这个霉头呢。



所以综上所述,雍正肯定会造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