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情感觀看者


聽過這句話麼?爹親有叔,孃親有舅。

我媽常跟我嘮叨這句話,實際上,以我自己的感受,舅舅家確實比叔叔家更為親近。

古代皇帝不重用叔叔,而是重用舅舅,天性使然,利益使然,權利使然。

皇帝親舅舅,是政治選擇。皇帝選擇舅舅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他有選擇的權利和資本,一定是雙方都不重用。關鍵是條件不允許。

古代帝王,基本上都是兒子成群,無論選哪一個當繼承人,其他兒子都會虎視眈眈。皇帝退位或駕崩之後,其他的親王,有的膽小隻圖享樂,那就隨他去吧;但是遇到膽大的,比如明朝朱棣,大哥死了爸爸把皇位傳給皇孫朱允炆,朱棣心裡就不痛快,找個清君側之名就造反,直接至當了皇帝。

皇帝兄弟數十人,有能力和他搶皇位的也不少。如果老子還在,也許還能皇威浩蕩,其他人不敢亂動,但老皇帝一死,新手上位,環顧四周都是覬覦皇位的。

如果說自己兄弟沒有實力和自己抗衡,安居一處享受榮華富貴,但老皇帝的兄弟,叔叔大伯們,可就不這樣想了。當藩王固然也好,但也沒皇帝好。畢竟藩王頭上還有皇帝,處處受約束。這種政治權利衡量下,叔叔一萬個也不能親近,那是等於給自己挖坑。

那靠誰?只能靠皇后,或者靠外公和舅舅。外公雖然是外戚,但畢竟皇帝的老孃是和自己一條戰線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皇帝被廢了,皇太后也好不到哪裡去,肯定千方百計保衛皇帝安全。

所以,打死哪個龜孫,皇帝也不會親叔叔的。

題外話,也有不用造反,老媽就幫皇位解決了的。

比如宋太宗趙匡義,本來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應該傳給自己兒子,但趙匡胤還沒死老媽就跳出來做主,讓大兒子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二弟。按她老人家的話說,就是擔心孫子太小壓不住皇位,省得被外戚專權奪了江山。結果,趙匡胤自己莫名其妙被燭影斧聲乾死了,親弟弟當了皇帝,自己兒子開始了噤若寒蟬的日子。就是到現在,他怎麼死的,真實情況到都沒挖掘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