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的力量系列專題】私募基金公信力進化史:如何成長為使公眾相信的力量?

【編者按】私募基金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是否具有公信力,是否能夠真正成長為公眾信任的力量,是行業長久發展的根本。要想建立私募基金的公信力,私募基金行業不僅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有責任和義務向投資者報告,接受問詢和質疑,提供解釋和辯護。私募基金管理人和投資者的雙向博弈、雙向信任、雙向選擇才能真正形成。在這個鏈條上,監管機構和自律組織應當做好制度建設、創造有力條件,在私募基金管理業務中,公平、責任、效率能夠建設,也能充分表達。

2月10日開始,《中國基金報》將每週刊發專版,從不同角度剖析私募基金如何支持創新,為實體經濟服務。第八版就此刊發專題文章《私募基金公信力進化史:如何成長為使公眾相信的力量?》。


私募基金公信力進化史:

如何成長為使公眾相信的力量?

中國基金報記者 汪瑩

近年來,私募基金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經歷了不斷規範的過程,信用體系逐步健全,公信力穩步提升。何為“公信力”?現代漢語詞典釋為“使公眾信任的力量”。私募基金行業的公信力從根本上講涉及兩方面:一是私募基金管理人(信用方)自我信用的建設,二是投資者(信任方)對私募基金信用的認識、判斷、期望和信任。

中基協認為,要想建立公信力,私募基金行業不僅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有責任和義務向投資者報告,接受問詢和質疑,提供解釋和辯護,如此才能形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和投資者的雙向博弈、雙向信任、雙向選擇。在這個鏈條上,監管機構和自律組織應當做好制度建設、創造有利條件,讓私募基金管理業務的公平、責任、效率得以建設和充分表達。

監管自律多舉措開啟

私募基金信用建設之路

私募基金的信用即私募基金是否可以履行對投資者的信義義務。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私募基金行業經歷了從無序生長到規範有序發展的過程,在合規治理和公信力建設方面呈現積極變化。

社保基金會股權資產部(實業投資部)主任劉寒星表示,2014年私募基金納入統一監管後,在合規治理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舉措,如建立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制度,加強事前介入;要求內部風險管理專人專職,強化信息披露制度;組織從業人員資格考試等。證監會、中基協多次發起管理人自查、專項檢查。這些措施起到了促進行業規範發展的良好效果。

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認為,2013年私募基金納入新修訂的《基金法》,2014年中基協進行統一登記備案,是行業合規發展的基礎。“由此開始對私募基金分類,實施不同的監管要求,並以問題和風險導向對管理人和私募基金進行分類檢查,形成行業的結構化基礎數據,後來資管新規的出臺也對私募基金的合規風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泰康資產股權中心首席運營官郭悅也表示,從2013年私募基金行業歸口管理後,中基協在推動私募基金形成規範化自律體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以來陸續出臺了包括“7+2”自律規則體系等在內的多項舉措。近年來,相關部門對於私募基金的監管思路越來越清晰,整個行業也更加規範化和透明化。

信息披露是公信力建設的抓手

私募基金面向合格投資者,信息披露和信息報告與公募基金有巨大差別,但核心都是投資者知情權。2016年,中基協發佈《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從基金募集、運作、事務管理、自律懲戒等角度,對信息披露是否達到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披露標準進行制度性約束,幫助信息披露義務人和投資者實現有效的互聯互通,最大程度減少信息不對稱。

招銀理財首席投資官範華表示,在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整肅和自律管理下,私募基金行業的公信力明顯提高。中基協逐步建立了私募基金信用制度,先後推出私募證券和私募股權基金的信用信息報告,並探索相關制度。

2020年2月,中基協又專門在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備份系統中開設登錄查詢功能,讓私募基金投資者可以查看所購買的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報告。對於不滿意的報告,投資者還可以直接在系統中評價留言。

通過私募基金信用信息報告、信息披露報告,私募基金管理人有機會向投資者展示自己專業和合規建設的質量與效率,投資者能夠掌握更多基金運營管理信息、做出更好決策。私募基金公信力在不斷強化信息披露的及時性、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過程中得到體現。

管理人品牌意識提升

加強合規建設

與此同時,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自律意識和自我約束提升,品牌意識提高,在合規方面投入越來越大,相關制度建設不斷加強。

劉寒星的感受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已逐步建立起包括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利益衝突、風險管理等在內的規章制度,規範基金募集方式,加大信披頻次,豐富信披內容,提高基金運作透明度;此外,越來越多管理人注重品牌形象建設。“機構的知名度及美譽度等軟實力有利於拓展募資、獲取項目,增強核心競爭力,因此,管理人有內在動力去釐清業務思路,加強內部治理,落實風險控制,完善品牌形象建設。”

潘東也感受到,私募基金管理人開始重視並珍惜自己的品牌,尤其是龍頭機構,在合規建設方面呈現積極變化:一是設立風控合規負責人,投入較大資源進行內部管理系統建設;二是逐步建立起運營風控制度、防範內幕交易制度、公平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三是從業者准入門檻提高,必須具備基金從業資格;四是形成了合規文化,風控意識顯著提高。

範華表示,近年來,私募基金管理人更積極地登記備案,並申請成為會員;其內部規章制度、合規人才團隊和支持系統也日趨完善,從作坊式向正規化資產管理機構進化;同時,加大外聘法律顧問方面的投入,保障投資人、管理人、被投企業三方利益;頭部機構還以規範化的管理和運營,滿足海外機構投資者提出的更高合規要求。

機構投資者“用腳投票”

行業分化加劇

另一個推動私募基金行業合規發展的主體是投資人,尤其是機構投資者。

劉寒星表示,投資者結構變化對私募基金提出了強烈的合規要求。“自2018年以來,來自養老金、政府部門的資金持續快速增長,長久期屬性資金佔比增長。這些機構投資者的風險意識較強,高度重視基金的合規管控,要求管理人在合規治理和形象建設上更加專注和專業。”

郭悅認為,監管部門、機構投資人、私募基金管理人三方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了行業規範化程度快速提升。“以險資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對私募基金的合規要求比監管底線要更高一些,除了證監繫統、銀保監繫統的規範,保險資金在投資回報、風險控制等方面有更多要求,為此,我們也建立了對基金的綜合評估體系。”

從行業生態來看,潘東表示,私募基金行業正逐步建立“三重博弈”機制,將市場機制引入信用建設中。機構投資者在私募基金市場化的信用制衡中發揮了“用腳投票”的積極作用。她認為,目前私募基金行業的公信力可以用“整體向好、分化明顯、劣幣出清、龍頭凸顯”來評價。

郭悅也表示,這些年逐漸感受到私募基金在市場化前提下的運作越來越規範,信披更透明,機構化程度也在提升,行業逐步走向成熟,但各個管理人之間差異不小,行業本身在分化。“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積累,規範化運營、投資業績持續優秀的機構在市場上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這是來自市場的獎勵。”範華也認為,私募基金行業目前的格局更多向頭部集中,優秀機構的公信力和市場聲譽獲得較高認可,較差的機構被淘汰,這種優勝劣汰的機制會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