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普及的今天,伴隨著老一輩的離去,方言是否岌岌可危了?

獅子山散人


特大城市的方言首先慢慢地消失,因為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各種口音的人來到特大城市,為了交流的方便,必須有大家都能聽得懂的語言交流來替代各自的方言,這就是有漢語拼音的普通話。

舉上海為例,純正上海方言漸漸被普通話稀釋,已有好多上海小囡勿會講上海方言,進幼稚園講普通話,回到家和父母親也是講普通話,因為父母親的工作單位有各地方人士也是講普通話,久而久之不會講上海方言的人越來越多。

那些外來人口少的城市,這些外來人口為了融進當地城市,都會學講當地方言,這些地方的方言相對消失得慢一點。


上海老浦東


我作為成都的一個99後,我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我是在一個方言的環境下長大的,也就是說我的第一母語就是四川方言,而不是普通話,所以說我在四川,我現在都沒有完全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因為在我們家族裡面互相交流,從來都是說方言。我們初中學校要求說普通話,現在我們初中老同學和老師之間每次聚會都是說普通話(雖然他們會說方言),但是我還是固執的說四川方言,因為與一個土生土長並且會說四川方言的成都人說普通話實在很彆扭。

很多人說四川方言(西南官話)越來越強勢,沒錯,這個我要承認,但是其實很多人不曉得西南官話是所有官話裡面普化最嚴重的官話方言(江淮官話據說很多當地年輕人不會講這個另當別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發音②俗語。因此再這樣下去,四川方言被普通話代替的可能性很大,因為現在四川年輕人很多雖然會說方言,但是已經是被嚴重普化的方言了。以前都說很多四川人說不好普通話,而現在相反,尤其是在成都重慶這種大城市,卻是這樣的狀況:很多年輕人說普通話說的很好,甚至快接近北方地區的普通話了,但真的說四川話說的標準的年輕人,我可以給你保證,恐怕最多隻有10%的年輕人能夠說得標準。再過20年,地道的成都方言恐怕很難再聽到。所以說四川方言狀況很不容樂觀。

我妹妹現在在成都一所小學讀6年級,而她現在已經幾乎講不來四川方言了,一天到晚只知道說普通話,而且現在在成都重慶這種大城市,像我妹妹這種情況到處都是,也就是說我妹妹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很多已經講不來四川方言,即使會講的都是帶著普通話的發音和四川話的音調講四川話。比如說,“國”這個字,以成都話為例,應該讀gue,然而現在90%以上的成都年輕人讀成go(幸好我作為成都99後,我從小到大讀的gue),我在成都就幾乎沒有聽到哪個年輕人能夠讀成gue的。還有“郭”這個字,成都話也讀gue,然而現在成都年輕人幾乎沒有這樣讀的。我再列舉很多四川方言與普通話讀音不一樣的字詞:

以成都話為例,

國,四川話gue(成都周邊還有讀guai,gua等等)

鹹,四川話han

我, 四川話ngo

瑞,四川話sui

瓊,四川話qun

晨,四川話sen

孕,四川話run(國際音標/zun/)

嘗,四川話sang

六,四川話lu

(吃,四川話各地有ci, cie, qi, qie, qia, kei等等讀音)

備,四川話bi

批,四川話pei

乘,四川話sen

學,四川話xio

院,四川話wan

泳,四川話yun

闊,四川話kue

擴,四川話kue

括,四川話kue

迫,四川話pe(國際音標/pe/)

拍,四川話pe(國際音標/pe/)

墨,默,四川話me(國際音標/me/)

鮮,四川話xuan

弦,四川話xuan

摘,四川話ze(國際音標/dze/)

巷,四川話hang

項,四川話hang

或,四川話hue

卻,四川話qio

確,四川話qio

虐,四川話lio/yo

樂(Yue),四川話yo

育,四川話yo

惡,四川話ngo

伯,四川話be

勺,四川話so

嶽,四川話yo

賊,四川話ze/zui

族,四川話qu/qio

綠,四川話lu

浴,四川話yo

肅,四川話xu

促,四川話qu

速,四川話xu/xio

續,四川話xio

軸,四川話zu

勃,四川話pu

階,屆,皆,解,介,界,戒,四川話jiai/gai

諧,四川話xiai/hai

蟹,四川話hai

雷,淚,類,累,磊,內,等等四川話lui

儀,疑,宜,義, 藝四川話ni

沿,四川話yuan

驗,四川話nian

嚴,四川話nian

咬,四川話ngao/niao

做,四川話zu

作業,四川話zo nie

崖,四川話ngai

硬,四川話ngen

胡,虎,湖,滬等等拼音為hu的字,四川話fu

被,四川話bi

秘,四川話bei

慎,四川話cen

銜,四川話han

莖,四川話hen

杏,四川話hen

橫,四川話hun

窘,四川話jun

盟,四川話min

畝,四川話mou

貿,茂,四川話mou/mong

眉,嵋等等,四川話mi

溪,四川話qi

傾,四川話qun

蟬,四川話san

償,四川話sang

伺,四川話si

唇,四川話sun

純,四川話sun

餚,四川話xiao

廈(Sha),四川話sua

營,四川話yun

榮,四川話yun

融,蓉,容,溶,榕等rong音,四川話yong

沿,四川話yuan

艦,四川話han

盾,四川話sun

鉛,四川話yuan

礦,四川話gong

樂(le) ,四川話lo

蓬,碰等peng音,四川話pong

彭,四川話pen

風,馮等feng 音,四川話fong

去,成都話qie(成都周邊有qi, ji, jie等等讀音)

和,喝,何,河等等,四川話ho

……

如果大家還有的話請補充,謝謝!

(雖然我也不能把所有字詞按照上面地來讀,但是我還是能夠在說方言的時候運用其中的不少,因為這是我父母從小就教我一些四川方言裡面的一些特殊發音)



宇宙男神


直面現實地說,方言在近二十年來已經越來越式微了。

八零年代出生的人,可能大都會流利地講自己家鄉的方言;到了九零年代,會流利講家鄉方言的人減少了許多;而到了零零後,會流利說自己成長地方方言的還更是少了。

最近和一個學生團在一起,其中好幾個都是廣州土生土長的孩子,但他們都不會講廣州話。廣州話還算是所有方言中比較強勢的,地鐵有廣州話播報,還有廣州話電視臺,但城市的移民越來越多,家庭語言不是廣州話。

我的家鄉,一個四五線小城,我讀高中的時候,就已經很多同學不說當地方言了,即便他們在我們家鄉出生長大。我的外甥,今年13歲,在農村出生長大,身邊都是講方言的人,但是他的方言表達還不如我,很多詞語都不會了,說到稍微難點的東西,都需要用普通話輔助。用我嬸嬸的話說,方言好土!!!(這也導致我妹從小就不會方言,即便我叔是土生土長,普通話不利索的當地人。)

回到你的問題,是不是隨著老一輩的離去,方言岌岌可危嗎?答案:是。

很可惜,方言亦承載了很多文化,但是全球化浪潮來勢兇猛,不要說方言,很多語言也都在逐漸消失。


半島外語


普通話的普及在我看來確實使方言變得岌岌可危。

先說自己身邊的兩個個現象:

現象一:

現在村裡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只有過年時會湊得比較齊,有時候難免遇到,總會一起聊聊天。這個時候你總會發現有這麼一群人,身是家鄉人,但是口裡說出來的確是一口地道的外地口音或是操著一口純正的普通話。讓人聽著渾身的不舒服。比較熟的會直接跟他說你這樣說話聽著真彆扭,連家鄉話都不會說了,這樣說以後他們總是說習慣了,難於改。有的改過來後說不了幾句又是那一口聽著彆扭的聲音。

現象二:

我身在雲南,加之是老師,經常接觸少數民族,現在很多少數民族家的孩子基本基本都在學習和說普通話,本民族的語言了幾乎不會說,甚至是根本就聽不懂,在家只有爺爺奶奶會說,爸爸媽媽只能說一部分。

第一、普通話的普及給生活和學習帶來了便利,也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發展和繁榮,但同時也使方言漸漸消失,對文化多樣性造成破壞,使得文化生態失衡。

毫無疑問,普通話的普及確實給生活帶來了便利,泱泱中華,14億人,只要會說普通話,不管去到祖國的哪裡,都不會受到語言的阻礙,這著實提高了溝通的效率。再者,都說普通話,可以加強民族團結,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繁榮。

凡事有利有弊,普通話的普及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好處,同時也把方言逼上了絕境,這是無可避免的。

第二、文字和語言都在發展,都要面臨歷史的洗禮,如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都處在全球化發展的浪潮當中,失去一些東西是在所難免的。別說一部分方言了,在全球化態勢下,有的國家的語言是否能保住都成問題。至於這些方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應該由我們的語言學家進行充分研究和保留,以供後人學習和了解,也不必過於擔憂。

在家中,我和老婆還就“是否要教給孩子方言還是直接教給孩子普通話”進行過討論,我們的一致決定是,一定要教給孩子方言。我想,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已知的傳遞下去,至於方言最終的結局,就交給時間吧!


碎屏讀書


對於方言感觸頗多,方言其實承載著一個地區的特殊的文化歷史內涵。我覺得是一種隱形的文化遺產,彌足珍貴。

起初普通話的推行,對於廣闊的中國大地和極度複雜的地區語言交流是有莫大的幫助的。使得各個地區的人能夠用同一種語言同一種發音來交流,極大地避免了各種信息不對稱引發的誤解和動亂。對於社會穩定的凝聚力具有極大地幫助。


但是,同時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問題,有一些方言正在逐漸消失。當然不是突然消失,而是逐漸被普通話同化掉,慢慢的消磨殆盡。

講個我經歷的最直觀的例子。

兩千年初,那時候很多同學一起出門打工。剛出來嘛特別開心,那時候是在廣東。記得第一次下班後出門買東西,一開口就是家鄉話。說的賣東西的店主一愣一愣的,都不知道我嘰裡呱啦說的啥。看店主愣愣的看著我,這才想起來忘記說普通話了,結果才說完半句後面又接著不由自主的說成了家鄉方言。哈哈,當時挺高搞笑的。

後來呆了幾年之後就完全改過來了,基本上不會主動說方言了。但是遇到老家的朋友同學基本上還是立馬切換方言,後面有一次老家。有一個同學也是一起出門打工的,但是再見他的時候他已經一口普通話了,這是讓我蠻感覺震驚和不理解的地方。不論和他爸媽還是我們同學都說滿口普通話,我很奇怪,只是出門三四年而已,變化就這麼大麼?連說了一二十年的方言三四年就忘乾淨了?期間又不是完全不合老家人交流,怎麼就改的這麼徹底,實在理解不了。

同樣的,現在的新一代父母對於方言,我所知道的不教方言的比例正在逐漸增大。和小孩子日常交流基本上普通話代替了,或許這就是方言逐漸沒落的根源之一吧!

這裡不是說普通話不好,我覺得我們應該保護方言的獨特性,畢竟每個地區的方言形成都不知道比普通話早了多少年,保留一點語言的特色不好麼。就像我們從小上課都是普通話但是下課了就是家鄉話,也沒說就學不會普通話啊。我希望方言不要這麼快沒落,真的希望方言能長久的保留下去,留給子孫後代一個繽紛多彩的語言環境,畢竟有不一樣才能更美麗。



歷歷在木木


我老家農村的,老家一直說方言。我有兩個堂弟從小也是說方言,但自從上了大學後,回家也開始說普通話了,很少說方言了,這或許是最典型的故事。我說給你聽聽。

1、大學四年,感覺堂弟變了一個人,不再說方言

我和兩個堂弟從小一起長大,年紀就相差1-3歲,算的上是同齡人。上大學前其實我們都不會說話普通話,老家本來也沒這個環境,家鄉人都是說“土話”,也就是“方言”。

我第一年上的大學,兩個弟弟前後第二年、第三年一起上的大學。大學裡大家都是用普通話交流,畢竟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久而久之,1整個學期下來,即使我說的是帶有方言的普通話,但也已經不是家鄉話了。

過年回家的時候,幾個人一見面,家裡人還是說方言啊,爺爺奶奶、七大姑八大姨又沒去讀大學,說方言一輩子,但我們幾個小輩卻普通話一順嘴就出來了。不過我還好,沒過半天就改過來了。但兩個堂弟卻一直普通話說不停。

到最後,叔叔和嬸嬸沒憋住,就對他倆說道,回家了就改回來,說家鄉話,不要說普通話,在外面的時候說普通話沒問題。其實,這已經是在表示自己的不滿了。但即使這樣,又能如何?倆人還是沒改過來,從大學開始,方言就離他倆遠去了。

2、這不是一個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

不僅僅是方言的問題,包括現在世界有上千種語言,但陸陸續續,都將消失,最終合為英語或者少數幾種通用流行的語言。

因為世界是平的,我們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人,而是世界人、地球人。在這種大趨勢下,必然會有“少數事物”的消亡,最終能留下來的只能是極個別的東西。

所以,方言岌岌可危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能做的,就是至少在我們這一代,還保留一絲方言的純真。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我懷疑再過兩代,我們這的方言就沒人會說了

我們這從90後開始,很多去外地讀大學回來基本上都是說普通話了。

就算說本地話的,也經常夾雜了普通話來說,因為本地話的某個詞語不會說,只能用普通話來表達。

而且很多本地話都讀不準確,導致別人都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學校普通話的普及,00後基本不說本地話了

我說的00後不止是千禧一代,而是00年往後所有出生的小孩。

我小孩在學校都是說普通話,習慣後回到家也是說普通話,他們已經不會說本地話了,只能聽得懂。

剛開始的時候很有趣,小孩說普通話,爺爺奶奶說本地話。就這樣,兩代人說著不一樣的語言,卻交流無礙。

而我們卻不行,跟小孩說話的時候就說普通話,跟老人說話就說本地話,說兩種語言來交流感覺非常的變扭。

很多外地人聽不懂本地話,只能說普通話

我們這的方言很多,就算是本地人,可能隔一個縣你就聽不懂人家說什麼了。

我們這屬於小城市,很多人出去外地發展,也有很多人會過來我們這發展,以前上街說本地話商家大部分都能聽得懂,現在卻不行了。

如果不是相熟的老店,一般出去都得說普通話,不然大概率人家會聽不懂。

有些公司規定員工一定要說普通話的,我說一句本地話,他接句普通話,再然後我就自然地用普通話接上了,就算是兩個本地人也都是用普通話來交流。

方言危機很嚴重

普通話的普及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好處,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

相對來說也給方言帶來了很大的危機,東北的方言還好,跟普通話差不多。

我們南方的方言就遭殃了,根本不在一個頻率。

我們這也有一部分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保護地方文化成立了各種協會,還跟電視臺聯手開辦了一些方言類節目,但是效果甚微,收視率和關注度太低。

我現在基本都是跟小孩說本地話,希望能保留一些方言的火種,不至於那麼快消失。

按照現在的發展,可能到我孫子那一代就沒什麼人會說本地話了。

..


黃多魚先生


我們南通有三大方言:南通話,海安話,啟海話。我是說啟海話的,南通人稱啟海話,我們從小聽老一輩說這是崇明話,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過在學校一幫方言中,說兩句他們聽不懂的,有點小自豪。不過現在,可以說是00年後出生的孩子,方言說的有點少了,像我們九幾年的,說自己的名字都有方言的,但00後的名字基本全是普通話了,不知道自己名字的方言怎麼說了。現在又發現,2010年後的孩子,尤其是家庭中有兩種方言的(父母個說一種方言的組合),孩子在家裡都說普通話了,像以前可能會出現孩子會說兩種方言,再不濟會說一種(父母至少有一方會說對方的方言)。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我想可能是現在的父母都忙於工作,接觸最多的是同學老師,而學校基本全是普通話,而隨著社會的融合,出門買東西也基本說的普通話(老一輩都能說兩句方言式的普通話),所以不知不覺就以普通話為主了。雖然普通話的實用性更廣,但我還是覺得我們不能讓方言就是斷了,畢竟這是我們真正的母語,所以多和孩子說說方言話吧!



新竹狂士


說說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不知道是地理課還是什麼歷史課,講到的就是關於方言的生存問題。雖然都快忘了老師教的是什麼科目,但是其中年男子,操著不知哪裡口音的講課聲音以及“地中海”的形象,對於當時還是學生的我,還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當時那節課大概講的就是,方言留存的優缺點,其中有一個概念即使我過了八九年還記憶猶新:

去方言化,普及普通話能加深地域交流,促進經濟發展。

這個概念從那位老師嘴裡講出,同樣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細細想來是有那麼幾分道理。試想如果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普通話沒有生存空間,彼此之間交流都十分困難還談什麼發展?如果按照這個角度來看待,普通話的普及是與秦始皇的“書同文 車同軌”一個道理的。

此外客觀看待,方言的生存確實岌岌可危,就我為例,生活中講南京話的人越來越少了。

不過,我們生活的是現代社會不是兩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方言作為以一個地方的標誌性文化符合理應得到保護與傳承,也許我們可以考慮其他方面行動起來,比如小編我就在機緣巧合之下學習“南京白局”,這一需要南京話為基礎的本地戲曲。


普通話的普及固然客觀上的能促經濟發展,但是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經濟並不代表全部,文化才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靈魂,而其中以方言為代表的地方文化就尤為顯得突出了。

那麼,您認為方言與經濟之間有必然的聯繫嗎?文化與經濟該如何取捨呢?


文【小歐說南京】

網圖侵刪,看完記得點關注哦。


南京小歐


真的應該保護方言文化了。

我是一個遼東人,雖然在東北但說的是一個說的是一個與東北話截然不同的方言——膠遼官話(比較有名的像大連話,我說的叫東港話和大連話差不多)比東北話難懂,說的人口也非常少。現在是個學生,從小就和老人學說的方言,學校學習也能把普通話說好。而我是我們這些學生裡少有的能說出一口流利標準(方言都是有規律的)的方言的人,大部分都從小學的略帶口音的普通話,現在新的家長都從小教育孩子說普通話。我更是少數的語言愛好者,平時有個愛好就是聽方言說方言,還經常查閱有關方言的資料。而現在方言真的漸漸掉隊了,家長不教,年輕人又不愛說,一年一年會說的人變得越來越少。中國地大物博,方言也有著很大的研究性,是特別有趣的。而且不要說什麼一定要只學普通話,在我看來方言和普通話是可以並存的,同樣是漢語,只要找到了規律兩個都可以說的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