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作者|宁镜诚

《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最近很多人都在追《庆余年》,该剧除了有很多我们喜欢的老戏骨,如陈道明和吴刚外,最吸引大家的还是其中充斥着的各类剧情和人物反转,以及男主一路走来虽艰辛但不失精彩的经历。

小说名称“庆余年”,脱胎于《红楼梦》中巧姐的判词《留余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值得一提的是,《易·坤·文言》中早有记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的“余庆”指的是前代为后代遗留下来的福泽,作为《红楼梦》中巧姐的判词也很好理解:

因为巧姐的娘一一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因为做过好事所以得到好报——在贾府败落之际,刘姥姥将巧姐从青楼赎出,巧姐从此开始自食其力,不再受人摆布。

巧姐虽过上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终归和之前贾府的生活质量相比,还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虽免于卖身青楼,但从大方向来说,巧姐从千金小姐变成了靠“两亩薄田度日”的农妇,堪称悲剧。

《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刘姥姥和王熙凤

以此为基调,《庆余年》虽充斥着不少搞怪耍宝的角色,比如顽劣天真,但又在算术方面颇有天赋的范思辙;惧妻如虎,贪财如命的监察院文书王启年;嚣张跋扈但又毫无城府可言的郭宝坤。

饶是如此,《庆余年》悲剧的色彩仍是从范闲的母亲一一叶轻眉开始,就已经埋下了。

恩格斯对“悲剧”的定义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对照叶轻眉的所作所为,她虽带有现代人先进的思想,也曾利用自己的能力建立了“天下第一商号”,甚至一手创立了监察院用于平衡皇权,但无奈,她眼里的众生平等和庆帝对皇权凌驾于一切的思想,本身就是矛盾的,这也为叶轻眉在临盆之时为庆帝设计所杀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叶轻眉本没有错,她尊重自己周围的每一个人,受她平等概念影响最深的,当属陈萍萍,这也是为什么,当陈萍萍当着庆帝的面说,自己就是庆帝身边的一条老狗时,我看到他眼里的隐忍和愤怒。

因为,最懂陈院长的,其实是叶轻眉;把他这副“残缺之身”当朋友看的,也只有叶轻眉。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最后陈萍萍会为了叶轻眉的死,当面与庆帝对峙,即使他知道自己危在旦夕,但还要为叶轻眉讨回公道,“士为知己者死”,如是而已。

《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但她错在高估了自己的感情,高估了庆帝身上感性的一面,这位大权独揽的天子,不能容忍一个挑战皇权的人在世上存活,而且这个人还远比自己聪明。

矛盾,滋生了悲剧;悲剧,从叶轻眉身死开始,传承到范闲这一代,最终演变成一个“夫杀妻,子弑父,臣弑君”的因果轮回,不可谓不悲。

01

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作为矛盾点,加上反转的剧情,构成了矛盾面

《庆余年》从故事的展开伊始,我们就会发现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自己的“矛盾”:

主人公范闲,虽说背的了诗句,写得了《红楼》,但字写得奇丑;从小在五竹身边长大,师从费老,能文能武,但打进京城之前,就没见过爹娘;

女主林婉儿,简直就是林黛玉再世: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人美但身子弱,患有肺痨,作为长公主和丞相林若甫的私生女,连见一面父母都很难;

长公主李云睿,身为皇帝的胞妹,执掌內库大权,表面柔顺,实则心狠手辣。从表面上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根本享受不了一点亲情的滋养,和林若甫互相利用,和女儿的关系也接近冰点;

庆帝,虽然看似慵懒平易近人,且已步入宗师实力,但野心极大,猜忌心过重,经常试探太子和二皇子,最终长公主和太子叛乱被诛,二皇子身死,和陈萍萍决裂,沦为孤家寡人。

《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细细数来,剧中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矛盾点,无论是上述几个关键人物,还是一个个配角,每个人都在矛盾中求活,又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的状态。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里,成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

滕梓荆从一开始奉命暗杀范闲,到最后和后者成为生死之交,并在搏杀北齐高手时为救范闲而死。可以说,为滕梓荆讨回公道,成了支撑范闲走下去的坚定信念。

谁能想到,一个曾经要暗杀自己的人,最后和自己结为挚友。这样矛盾的情节,让范闲离阴谋越来越近,也离真相越来越近;

二皇子从靖王府诗会结识范闲开始,就一副拉拢的姿态,在庆帝面前替范闲说好话;在范闲被太子刁难时,出手相助,活脱脱一个好兄弟的形象。

可是谁成想,联合李云睿一直想害范闲的人,一直是他。

《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二皇子

剧中每一个人物作为矛盾点,融入反转的剧情,构成了整个矛盾面。“矛盾”二字贯穿始终,不仅体现在人物行事的纠结中,也放大到了《庆余年》要传递的主题之中。

因为矛盾,所以内心挣扎,不能表里如一,从一而终;但因为矛盾,所以有了转折,意外频生,这才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潜藏在矛盾之下的悲剧,开始被逐渐挖掘出来。

02

刘姥姥进大观园见证贾府兴衰,王启年其实是《庆余年》中的“刘姥姥”

《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刘姥姥进大观园

上文中我们分析过,“庆余年”来源于《红楼梦》中巧姐的判词《留余庆》,说起巧姐就不得不提刘姥姥,她虽来自乡下贫农家庭却谙于世故,初入大观园引发笑料但又见证了贾府的兴衰。

刘姥姥进大观园,其实是以一个“喜剧演员”的身份亮相的,她在和众人吃饭时,很有幽默细胞地站起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把众人逗乐;

巴结王熙凤,她说“你们家这么有钱,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都粗。”;奉承贾母,她叫贾母“老寿星”,因为她知道,年纪大的人,都想多活两年。

作为一个丑角,刘姥姥用自己卖丑博众人一乐,潜藏在笑声之下的,是两者之间阶级的差距和刘姥姥年愈七十岁,但又不得不讨好和自己同龄的贾母的悲哀。

好在,最后刘姥姥也算是得了赏:头一回进荣国府,得了20两银子外加一吊钱;第二回得了108两银子,带着一车东西满载而归。

刘姥姥为了钱财博众人一笑,是不是像极了王启年?

《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王启年

1.两者都比较缺钱,因而贪财

王启年虽是监察院文书,但就靠那点俸银想让老婆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显然远远不够,于是从范闲进京开始,他就倒卖京城地图,贩卖出自范闲笔下的盗版《红楼》,称得上是视财如命。

最后成为范闲手下后,不管安排什么任务,只要钱给够,任务肯定圆满完成,还一脸谄媚地不要现银,喜欢银票,理由是容易携带。

从贪财的角度,刘姥姥和王启年确有相似之处,且为了这一目的,不惜装傻充楞,时间久了不免让人有些心疼。

2.两位都是有原则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

刘姥姥出身贫寒,在贾府没落后冒着王府可能会怪罪她的风险,又是求人情,又是出钱财,将巧姐从青楼的火坑中救出来,这份知恩图报的心,非常人能及。

先不说为救巧姐花了多少钱,但是将巧姐许配给自己的外孙板儿,招妓入门做孙媳妇,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到?

为了救巧姐,刘姥姥做到了!

《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王熙凤将女儿巧姐托付给刘姥姥

再说王启年,听说滕梓荆身死,他冒着风险在城外买了院子安置滕梓荆的妻儿,并时常照顾,因为他心中的良知尚存,但是这一点,很多人就赶不上他。

除此之外,范闲舍命进皇宫,王启年考虑到妻儿的将来没有跟随,但也是竭尽所能提供装备,助范闲一臂之力,其赤胆忠心也赢得了范闲的信任。

3.他们都是“悲剧”的见证者

除此之外,刘姥姥作为大观园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可以称得上是一面镜子,照见悲剧的镜子;而王启年作为范闲的跟随者,也见证了其一路的成长,从想要寻得依靠到决定自力更生。

范闲的蜕变,是成长,也是无奈。

从某种角度来讲,看似有人扶持,实则都是为了各自利益考虑,从来没有人问过范闲,他到底想要什么?陈萍萍想要他接管监察院;范建要他接管内库;庆帝要他去北齐接言冰云。

他始终是一个被动的姿态,表面上有诸多选择,实则是无奈之举。这也证实了他和海棠朵朵谈心时,为什么说自己其实很累,在各种势力间周旋,能不累么?

《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大概正是因为这三点原因,大家才对王启年这个角色怎么也恨不起来,反而钟爱有加。

因为他是小人物,但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点小瑕疵但又深明大义的人,一个矛盾却又真实的人。

03

这部剧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我们来思考,其实整部剧中最大的矛盾,或者说主要矛盾,其实是已然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简单来说就是,虽然叶轻眉又是建立商号,又是提倡众生平等,造肥皂,生产玻璃,但是生产力提高的同时,生产关系却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地方,并未挪步。

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属于谁,很明显,庆帝的意思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叶轻眉肯定不这么想,范闲或许也不这么想。

叶轻眉眼里,这些生产资料属于百姓,属于每一个人。

这种矛盾显然是不可调和的,这是观念的差距,认知的差距。

《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叶轻眉以为,爱可以感化一个封建帝王,但封建帝王非但没被感化,反而愈发忌惮自己身边这个有实力,有想法的女人。

但为了剪除后患,叶轻眉必须死,庆帝的想法就是这么赤裸裸。

由此引发的后续,其实症结都在这儿,无论是庆帝为了巩固实权,弄得众叛亲离,还是陈萍萍替叶轻眉讨一个说法,亦或是范闲最后替母报仇。

一切的缘由,都是人们以为,感情可以磨灭认知的差距,消除你我的嫌隙。事实证明,这种可能性很小,感情是感性的,但认知是理性的积累。

这种矛盾一旦形成,根深蒂固,不可更改。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看完《庆余年》之后我想说,悲与喜的反转,才是“人生”的另外一个名字。

《庆余年》:这部剧中处处充满的矛盾,注定了它不是一个喜剧

一一END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