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現在醫院是最熱鬧最繁忙的地方,病人川流不息就醫人滿為患?真的是這樣的嗎?

獨來獨往的楊哥


其實人滿為患的人群裡,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慢性病需要反覆開藥的,這些人其實完全可以在基層醫院開藥,但目前基層醫院要麼醫務人員技術太差,要麼醫院硬件太差,或者有些藥限制,導致這些人還是往大醫院跑,目前解決的辦法,要麼讓大醫院的醫生開通網絡處方,醫院快遞配送藥物,要麼基層醫院變成大醫院的分院,讓大醫院分流或輪流醫護人員到分院工作,目前其他的方法政府都試過,基本沒用


亦危


第一 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增強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也逐漸的增強。以往一些小病,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在家忍受煎熬。實在無法忍受沒辦法了才去醫院就診。隨著人民健康意識的提高,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度也相應的提高,身體如有不適就會及時的就醫。

第二 物質水平提高啦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大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從原來但追求溫飽的生活,到現在可以享受休閒的生活。以前的小病小災都不捨得去醫院檢查治療。現在手中富餘的錢增多,有條件去醫院就醫。

第三 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

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在一些三甲醫院往往是人群擁擠,而在一些基層的醫院表現就是門可羅鵲。這是由於社會上對醫療資源的配置不合理,一些高精尖的檢查儀器設備和高學歷高技能的人才都集中在三甲醫院。而基層醫院設備陳舊落後,人才缺乏,特別是掌握專業技能的人才往往都不願意久呆在鄉村醫院。這就導致設備和人才向大城市,大醫院集中。而人們為啦!獲取更好的醫療資源,也同樣會上大城市大醫院去就業。這就造成大醫院裡面就醫擁擠的現象。

第四 交通通訊更加發達的表現

以前交通落後的時候,日行百里就是很快了。現在日行千里,幾千裡都不是問題。就醫更加的方便。還有現在由於通訊的發達以及數字化通訊的應用,已經實現網上預約、電話預約。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就醫。





心電圖劉醫生


這次醫改百分百是不成功的,是錯誤的,只是政府現在也蒙,舉個簡單例子,鄉鎮衛生院都不看病了,都搞下鄉,體檢,應該清楚什麼是醫生,醫生乾的是什麼工作,無關痛癢的,測血壓,測體重,非醫護人員都能做,幹嘛佔用醫生資源,查個尿,化驗個血,簡單的清創縫合都不幹了,醫改的目的是什麼,醫生不滿意,病人不滿意,政府不滿意,能說成功嗎?不要想當然,親自真的不打招呼,不搞形式,不走過場,來基層看看,瞭解一下,什麼都清楚,而不是高高在上。

公共衛生對大家沒有一點好處,勞命傷財,你隔幾日給病人查血糖、查血壓、查血脂,只是一查,病人沒見一粒藥,醫生勞累,病人跑去跑來也勞累,時間久了,病人還不願來,你沒有給病人帶來一點實惠,高血壓還是高血壓,糖尿病還是糖尿病,血脂高還是血脂高,現在藥店這麼多,病人在任何藥店買藥,叫查一下這些,都能查,何必硬要村醫定時去做這在功的事。

老百姓並不看重公共衛生工作起到了多大作用,對衛生院、或村醫村做的一些體檢項目持不信任態度,甚至很多人不願把自己寶貴的身體交給公衛科或村醫來忽悠,通知其來體檢時,根本不配合。家庭醫生簽約也沒什麼作用,人們有病自會上醫院診治,與簽約無關,總之公共工作以防為主,多餘的無效工序應儘量避免和取消,實在些,不搞形式主義,老百姓的根本願望是到村衛生室治病時希望藥品齊全,而基藥的採購約束這些,導致老百姓怨聲載道。


用戶5254428582781


國內的大部分醫院基本都是人滿為患的,如果是三甲醫院或者北上廣的大醫院,簡直就像春運一樣熙熙攘攘的全是人,而且基本幹什麼都要排隊,掛號要排隊,有時候還掛不到號,看病要排隊,檢查要排隊,住院也要排隊,就算是做手術,除非是急診,也要排隊!

中國病人太多了

雖然國內的醫院非常多,三甲醫院的數量看起來也不少,但是相比龐大的患病人群,醫院和醫務人員的數量還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很多醫院不斷擴張的重要原因之一。別說是頂級的大醫院就算是普通的縣醫院,也是人滿為患,這一點在最近幾十年甚至未來幾十年都是很難改變的狀況。

目前醫院的真正的能治病救人的醫護人員還是很缺的,就算是三甲醫院,如果沒有那麼多多規培生、研究生、實習生頂著,不說運轉不下去,運轉起來也是艱難無比,而醫院的編制就那麼多,每年招的人有限,有的科室更缺德,就算有名額空缺,也不招人,反正有研究生、規培生、實習生幹活!

除此之外,醫院的醫療設備也是非常需要完善的,就算是大醫院也是這樣,住院患者的磁共振往往要預約好幾天才能做到,甚至很多手術室的設備壞了,幾個月都不能更換,但是醫療設備又太貴,無論是購置還是維修都要走不少程序,耗時費力,又佔成本,而大部分醫院又要自負盈虧,還不能收費太高,不然病人有意見,就這麼將就著,結果做什麼都要排隊。給人一種人滿為患的感覺。

現在人更加註重健康

以前很多人得了病要麼自己拿點藥,要麼忍著,因為經濟條件不好,再加上看病很貴,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去醫院,而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再加上看病醫保可以報銷很多,人們對於自己的健康狀況也更加的重視,所以一旦發現自己有什麼不舒服,就及時的到醫院看病了,特別是老人和孩子,往往一個人看病,一大家子都來了。

種種原因加在一起,造成了現在的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態,而這種狀態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改善,因為無論是醫院的建設,還是醫療人才的培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現在隨著環境的汙染,工作壓力的增大,食品衛生安全問題的頻發,人們患病的種類和概率並不低,所以要改變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態還有非常長的一段路要走,更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不僅要提高健康素養,更要美化環境,注重食品衛生安全,提高診療水平,建立健全醫療衛生系統的建設,只有這樣醫院人滿為患的問題才能慢慢的改善。


小醫生


為什麼醫院人滿為患,還不是醫保興風作浪。有些病跟本不需要住院,但不住院醫保報銷不了。本來拿了藥就可以回家,但醫院為了多賺錢,小病也要全身內外檢查。傷風感冒也給你整出體內發炎。不掏出一千八佰根本治不好小小感冒。只要住進去。醫保一報銷。誰得益。國家的錢就這樣到手了,而患者小病被折騰了身心,又忙了家人去照顧。有些人就是一丁點病也上醫院。生活好點怕享受不到。到醫院去受罪。


簡而易足


作為一名白衣老戰士的思考:

1.人口紅利,有人才有消費

2.交通方便,中國現在沒有去不到的醫院,只有不方便的醫院

4.你情我願,患者真正能解除病痛,大醫院賺錢發展。

最後一點,人性使然,在健康和生命這方面,誰都是自私的。誰自己生病都不想被誤診誤治,越有能力越往上走。一位網友說出事實,誰見過領導找赤腳醫生看病的?(冒犯了赤腳醫生,sorry)這也是為什麼看上去很美的分級診療不受歡迎的原因。


手機用戶67466454996


這是真的。一般三甲醫院門診量1-2萬人,大的醫院門診4-5萬人。一般三甲每天能上門診的醫生也就100人左右,2018年,全國近500萬醫生,門診就診患者75億人次,而且集中在三甲醫院。能不忙嗎?

原因其實大家都很清楚,分級診療做得太差。一方面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另一方面,鄉鎮衛生院空置浪費,私立醫院要派醫托去搶病人。要做好分級診療,只能走兩條路。1、三甲醫院掛號必須有社區醫院轉診,否則,拒絕掛號。2、三甲醫院醫生下沉社區。也就是優質醫療資源要分享給社區。

體制系統不完善,建立再多的醫院也沒有用。因為社區醫療資源的浪費太嚴重了。就全社會來看,醫院已經不少了,只是使用效率低。浙江省明確三甲醫院要負責帶領幾個社區醫院(社區醫院院長由三甲醫院派駐),我認為這個改革方案非常好。能彌補大醫院的資源不足,也能提高基層醫院的效率。


關注醫藥的人



永德492


現在患者蒙了,真正的好中醫對於一些愚昧的患者能治他都不給治,為什麼按中醫講一個正真有悟性有知識的人是不得病的,即便得了病也不會亂治,誰會忽悠患者找誰治,患者本身就有病有病智商就低,誰會說他聽誰的,什麼這個專家那個教授只要你有證就管用。有的人沒病找病,因為看病不花錢,簡單的說什麼醫保報銷的,造成西醫界亂象有著密切的關係,其實有很多病等不用開刀,滴流,切除,打鋼板,啥也不說了,人類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時代變革拯救不了你,就讓大自然淘汰你。


用戶閒扯淡


這主要原因一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就醫意識的增強,改變了以往小病熬大病抗的觀念,這是個人保健意識的一個進步。二是隨著國家醫保政策的實施,尤其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可以報銷一部份,對於需要住院的患者解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有病願意及時就醫。這是黨的關懷,社會的進步。三是醫療資源還是不平衡,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尤其鄉鎮衛生院和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在基本上不看病,只做基夲公共衛生服務,好多病人只能到縣級以上醫院就診,醫聯體還在探索中,雙向轉診由於上下級醫院經濟關係處理不好,只懸掛在嘴邊,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這也是醫改的重要內容。四是就是大醫院上午門診病人特別多,而到下午病人就很少,這就需要在管理上更好地分流病人,因為好多檢查需要空腹,而下午就沒法做,也造成醫院人特多。五是我們醫改最終目標是使人少得病,不得病。但是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人們剛進入小康,預防疾病意識不強,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沒有建立起來,隨著健康中國項目的推進,預防疾病的知、信、行落實到大家的自覺行動中,堅信隨著醫改的進程,社會的進步,這種現象會得到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