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國」明信片,「日滿友好」的偽裝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東三省建立的「滿洲國」鼓吹的建國理念取「五族協和」之意,意指漢、滿、蒙古、日本、朝鮮等五個民族共存共榮。不可否認的,這「五族協和」的口號,是仿效辛亥革命時,孫中山提倡的「五族共和」。


中華民國的「五族共和」指的是漢、滿、蒙、回、藏等五個民族,以彼此對等的立場,一起建立中華民國之意。不過,誰是支配地位的民族毋庸諱言。「滿洲國」的領導民族是日本人,而中華民國是漢人。

「滿洲國」明信片,「日滿友好」的偽裝

這張滿鐵發行的明信片左上角畫了「滿洲國」的五色旗,用德語與法語圖解民族構成。圖片顯示 1935 年左右的滿洲國有三千兩百萬漢族、八十萬滿族、八十萬蒙族、七十五萬朝鮮人、五十萬日本人和七萬俄羅斯人。漢族雖然佔了大多數,但實際的統治者卻是日本人,而形式上的統治民族滿族和漢族比較起來,也是壓倒性的少數民族。不過,滿族已與漢族同化,從外表上幾乎很難看得出來。

「滿洲國」明信片,「日滿友好」的偽裝

這一張滿鐵發行的明信片,以地圖來解說日本和「滿洲」的人口構成。包含臺灣、朝鮮、南庫頁島,日本的面積為66萬平方公里,人口9769萬。


而「滿洲國」的面積為130萬平方公里,人口3464萬。比較日、「滿」兩國的人口密度,日本每平方公里有 146 人,「滿洲國」只有 26.5 人,所以說滿洲的人口密度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對苦於人口增加的日本來說,「滿洲國」給人的印象就是人口稀少。所以,日本有組織地組織日本人遷移到滿洲。


日俄戰爭後的 1911年有15萬日本人遷移到滿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 1921年有65萬人,滿洲建國後的 1935年有130萬人。


這樣遷移到滿洲的日本人中,許多手握特權,他們被承認擁有包括免稅特權在內的治外法權。滿洲雖然是外國之地,但他們生活的周圍還是擁有日本國籍,講日本話的日本人。最明顯的就是滿鐵的附屬地,滿鐵不僅擁有附屬土地所有權,還有在附屬地內的行政權,形成了事實上的「無稅地帶」。這等於是在一個國家裡還存在著另一個「國家」。


對於新建的「滿洲國」來說,國家之內並不適合存在滿鐵附屬地那樣的地區,而滿鐵方面也有因為經營附屬地而成為負擔的實情。在日、「滿」雙方的協商下,從 1936年7月1日起,「滿洲國」政府開始向在滿洲的日本人課稅,1937 年12月1日廢除日本人在滿洲的治外法權,日本人也轉讓出在滿鐵附屬地的行政權。

「滿洲國」明信片,「日滿友好」的偽裝

日本同意廢除在滿洲的治外法權,旨在表現所謂「友善」,「滿洲國」郵政總局於1937年12月1日,發行了「治外法權撤廢紀念」(一套三張)明信片,其中拿著日本日章旗與滿洲五色旗的兩國少女微笑握手,就是在強調雙方的對等性。

「滿洲國」明信片,「日滿友好」的偽裝

也有描繪日本、滿洲再加上「支那」(中國)的三國友好明信片。在「日滿支町議會的表演會」這張明信片裡,站在舞臺上的是拿著各自國旗的三個孩子。「支那」的孩子高舉的國旗並不是蔣介石重慶政府的國旗,而是 1940年3月30日成立的,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的國旗。


相信滿洲國的建國理念是「五族協和」的日本人很多,日滿支演藝會的表演也許表達了他們的理想。然而,那樣的日滿交流只是日本單方面想象,多民族進行交流的機會在日本的軍事強行佔領之下非常不現實,「日滿友好」不過是虛假的偽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