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後代為什麼在歷代皇朝更替甚至是外族入侵時,從來沒有殉朝殉國的人,反而都備受尊崇?

放浪形骸啊啊


孔子能仗劍保衛國家,可自從後人被封公後,就他麼只看重家族利益了,反正換個皇帝也是需要這座牌坊的


雲宮雷音


孔子後代為什麼在歷代皇朝更替甚至是外族入侵時,從來沒有殉朝殉國的人,反而都備受尊崇?

我是花禪酒仙,孔子的後代沒有殉朝殉國是非常正確的做法,也是最合情合理的做法,自古以來都是文官忠武官烈。

這裡的忠並不是說忠於君王,而是忠於國家,不管是皇朝更替還是外族入侵,最多就是換一個君王,對於文官來說不過是換了個伺候的人而已。

而烈指的是壯烈,對於武官來說,當皇朝更替時,武將殉國,當外族入侵時,武將戰死沙場,不管是馬革裹屍戰死沙場或者以身殉國都是壯烈。

孔子後代不殉國的原因

孔子的後代主要都是屬於儒家,一般都被稱為儒生,這些儒生在那些知識沒有普及的時期,掌握著非常珍貴的知識力量。

在各個皇朝當中,儒生普遍都是文官,而文官是治理國家的主幹力量,如果文官殉朝殉國了,百姓的日子就更加難過了。

武將是國之重器,當皇朝更替的時候,通常新的皇朝不會放心舊皇朝的武將,即使沒有被殺死,日子也不會好過,甚至會受盡屈辱,還不如以身殉國來得痛快。

並且真正以身殉國的都還只是少數,畢竟換個角度來說,以身殉國都只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真正的才智都是以國家社稷為重,不會輕易放棄有用之身。

備受尊崇的原因

自從漢朝獨尊儒術之後,孔子的思想就成了各個皇朝的核心思想,孔子後代的社會地位就變得越來越好了,甚至還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當時的社會主要是由統治階層和基層百姓組成的,統治階層掌握著珍貴的知識,老百姓缺乏知識又渴望擁有知識。

這些儒生所擁有知識之後,要麼稱為達官顯貴,要麼幫助達官顯貴管理百姓,都能夠讓當時的統治階層更加省心省力,所以統治階層都很推崇他們。

老百姓普遍知識很匱乏,出現問題無法解決,而掌握著知識力量的儒生,可以幫助百姓解決當務之急,所以老百姓都很尊敬他們。

這樣一來統治階層和基層百姓都很推崇這些孔子的後代,也就導致整個社會都很推崇孔子的後代。

不管是皇朝更替還是外族入侵,一切得到基層都在於老百姓,而孔子的後代是安撫管理老百姓的重要工具。這就是孔子的後代在皇朝更替和外族入侵的時候,即使不殉朝殉國也備受推崇的原因。


花禪酒仙


這個問題有誤導之嫌。誰能說曲阜孔門一枝的後裔,2000以來,沒有一個人為國捐軀呢?



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查到很多相反的例子。比如,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街道王舍人村,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孔慶三的英勇事蹟可謂家喻戶曉。我未確認孔慶三一定屬於曲阜孔氏的後裔,但是,常識告訴我,從曲阜孔家走出來的,為國捐軀的英烈一定也不少。



如果這樣說,繼承衍聖公封號的孔子嫡傳子孫,在2000年來的改朝換代的劇烈動盪的過程中,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那麼,這樣的講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實,原因並不算太複雜。雖然,城頭頻繁變換大王旗,不過,尊孔一直是歷代皇朝的政治正確。你能想象,有一面尊孔,又一面猛烈打擊甚至消滅孔門嫡傳子孫的荒唐王朝嗎?這不是精神分裂嗎?


凡事都不能憑藉自己的好惡來發揮無盡的想象。同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比如,你看到過歐洲各國的新國王上臺,把上帝打倒的嗎?因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東方的孔子與西方的耶穌一樣,都是神一般的存在,都是一杆旗幟。無論世俗的世界,發生怎樣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孔子的學說都屹立不倒。所以,歷朝歷代都不約而同地優待曲阜孔門,顯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孔子被譽為素王,即無冕之王。文化地位甚至高於當朝皇帝的孔門後代的代表衍聖公,為什麼還要趨炎附勢呢?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反而是,朝廷為了自身的統治的需要,積極加大褒獎孔氏的力度。你要知道,皇帝輪番做,明日到我家。而衍聖公卻是一脈永流傳的。


從古至今,非孔的言論一直沒有停歇。非孔的花樣翻新,今天此問題的提出,只能算是小兒科了。


俚言雜談


孔子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除了三綱五常二十四孝教條外,儒家:“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良禽擇木而棲!”古今中外,中國是漢奸最多的國度,頭頭絕大多數是儒家,不信的可以自己去查詢統計,仁義道德的口號下,沒有改變良禽擇木而棲的本質!儒家,只是一種思想界定,並不是所有文士都是儒家,也不是中華民族的所有英雄和什麼先烈都是儒家!有人拿文天祥當例證,說到文天祥,更是與儒家教條格格不如,簡單一點說,他連他的主子管家家宋恭帝的話都不聽,行為處處與儒家教條格格不入,算是儒家嗎?他只愛他自己的民族,就如楚漢相爭,齊國田橫時的五百志士,寧願自殺也不投降劉邦,而恰恰好多儒生在笑這種行為狹隘愚昧!

儒家思想流傳千年,有積極貢獻社會的一面,也有其愚弄人的另一面,希望今人多學魯迅能自我批判,吸收正能量,少迷戀歌功頌德!



下面看看真正的儒家的所做所為:"良禽擇木而棲”出自《孔子》

賢臣擇主而侍出處:《孔子》貞明夫人一面為丈夫戴正頭上的黑色官帽,一面又說:“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

良禽擇木.

貞明夫人所引的“良禽擇木”是孔子在衛國時說過的話.當時衛靈公尋問孔子關於作戰佈陣的事情,孔子立即回答:“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嘗學也.(注:祭祀禮儀之類的事,我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我沒有學過.)”

之後,孔子便催促學生們準備離開衛國.學生們不知其故,於是孔子說道:“鳥擇木,無木擇鳥.”

此言後來演變為“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孔子認為,君子遇事之時應看清在哪才能使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運用.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出自於《孟子·盡心》,是指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一、《孟子·盡心》上,第二句中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說:“沒有一樣不是天命(決定),順從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運;因此懂天命的人不會站立在危牆下面。盡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運。”【註釋】①巖牆:就要傾塌的牆。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講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

全句為:

防禍於先而不致於後傷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焉可等閒視之。

君子要遠離危險的地方。這包括兩方面:一是防患於未然,預先覺察潛在的危險,並採取防範措施;二是一旦發現自己處於危險境地,要及時離開。



下面再看一個孔子的故事:在《韓非子》五蠹篇中記載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魯國人跟隨君主作戰,多次戰鬥他都從戰場上逃跑。孔子問這個魯國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回答說自己家有老父,如果自己死了就沒有人供養老人了。孔子認為這個人很孝順,於是向魯君推舉他做官。(原文: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

同時期,楚國有一個人偷了鄰居的一隻羊。他的兒子知道後,向官府告發他的父親的罪刑。結果楚國的官吏認為,雖然你的父親犯了偷盜的罪刑,但是他畢竟是你父親。你把你的父親告發讓他坐牢,你是不孝。於是逮捕那個犯罪的父親的同時,把這個兒子殺了。

結果是,孔子由於免去了逃兵的罪責,反而獎賞他,結果魯國的士兵在戰場上慢慢的再也不全力作戰,非常容易逃跑,或者投降,結果魯國就離滅亡不遠了。

而由於楚國的官吏殺了那個舉報父親罪刑的兒子。使得楚國人再發現犯罪的情況,再也沒人舉報了。使得楚國國內犯罪現象遍地都是,到處犯罪滋生,社會一片混亂,國力大幅削減。

所以儒家是不會為國捐軀至以死報國的的,他們只要高舉孝忠的旗號就能獲得上下一心!是我們大多數人沒看清儒家,誤會儒家了!是我們大家硬要儒家揹負他們不想揹負的東西!


蘭影竹風


儒家就是腦子靈活,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讓自己過上好日子,誰上臺都第一個敲鑼打鼓歡迎,在前朝皇帝面前說前朝皇帝好,新皇帝上臺就說新皇帝好,國家亡不亡和他們沒關係。曹操要進攻東吳,東吳大儒們的主意個個都要求投降,也不給孫權想一點辦法,所以儒家就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平民博士


現在許多在網上罵孔子的人,常常拿這個問題說事。改朝換代的時候,怎麼沒見孔子的後人出來?也就是說,在他們的心裡,認為在改朝換代之時,只有以身殉國的,才是儒家。這種認識大約來自“士為知己者死”,但士為知己者死,並非儒家思想。只是在儒家成為絕對統治思想的宋明之後,士基本上類似於儒家。在先秦時候,諸子百家以自己的思想和本事求的顯身榮家的,都是士。商鞅是士,蘇秦也是士,所以,士非獨儒家為然。

歷史上士為知己者死的著名人物,大都不是儒家。比如,《史記刺客傳》中的人物,荊軻也好,專諸也罷,都不是儒家。但儒家也是講捨生取義的。儒家的舍義取義不是基於被某一人的忠誠,而是對道義的忠誠。對一人一姓的忠誠,在儒家看來,就是愚忠。愚忠之行,君子不取。這是儒家的態度。

儒家也有在政漢變亂,改朝換代之際以身相殉的。最有名的就是子路。我們看看子路的情況就會發現儒家的不同。子路當時是衛國大夫孔悝的家臣。孔悝是衛靈公的女婿。衛靈公就是著名美女南子的老公。衛靈公的太子因為和南子關係不好,被迫出逃國外。因此,在衛靈公死後,太子的兒子當了國君。這就是衛出公。這樣,子路的主人孔悝就是衛出公的姑父。

後來,孔悝和衛出公的父親,也就是衛靈公的太子合謀,把衛出公趕走,讓他的父親當上國君,這就是衛莊公。在衛國的這場內部鬥爭中。子路的主人孔悝支持自己的舅子奪兒子的權。而子路認為,衛出公既已經既位,君臣名分已定,衛莊公再來奪自己兒子的權,就是不道之行。於是,子路起來反對。最後,被衛莊公手下的武士殺死。

從子路的死可以看出,儒家所忠於的,不是某個人,而是他們心中的道。如果食人之祿,忠人之事,子路應該與他的主公孔悝一樣的立場。但子路不是這樣的。

衛國變亂起來之後。孔子聽說了,就斷定子路必死。幾天後,就獲得了子路的死訊。

儒家的觀點是,國有道則顯,國無道則隱。他們心中最高忠於的對象是道。

下面再說後代的問題。孔子的偉大,只代表他自己。不代表他的子後萬世都偉大。這與一人當官,不代表他子孫萬世都有本事一樣。孔子的後代有道德高尚的,也有人格委瑣的,毫不足奇。

孔子的後代在宋仁宗時期,被封為衍聖公。孔家的爵位與一般爵位的不同之處在於。孔家不是現實政治的參與者。是統治者要用孔家的政治牌匾,而給予孔家的專利費。一般的公候之家,延續幾代,也就過去了。極少數,可以與一個朝代相始終,比如明代的徐達家族,和劉伯溫家,都是與明代相始終的。但在功臣中,這也是極各別的。但孔家不一樣,他既不參與建國時人爭鬥,也不參與換代時的紛擾。當一個新的朝代建立的時候,你用我的牌子。就要保證我的地位,不用的話,也就算了。

所以,孔家從宋仁宗至和年間封為衍聖公,直到清朝滅亡。整整延續了一千年。這不斷是一般的公候之家不能比的,就算是皇帝之家也比不了。皇帝之家從幾十年到兩三百年不等。而孔家是千年貴族。所以,孔家不可能殉某一國,某一朝。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文天祥是宋末殉國者。文天祥為了大宋朝打拼,有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原因。文天祥當時也有可能不死的。只是,他不同意為元朝服務。這就忠臣不事二主。如果文天祥不死,又不為元朝所用,當個普通百姓。那從宋朝投降到元朝又做著高官的人,就會不舒服。因為看到文天祥的守節,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失節,就會有道德上的羞愧。於是,便讓道德高尚的全部去死。這就是文天祥殉國的原因。孔家當然不必這樣。他們既不必為前朝服務,也不必為後朝服務。皇帝只是用用他們家的牌子。如此而已。

孔家的存在,只是一個文化符,但他在政治上有用的時候,就成為政治工具。但儒家的政治工具,在明後期已經顯示出很大問題了。但統治者因為權利的自私,不但沒有改正它,反而一直在加固它,導致他最終在民國時期被政治所拋棄。做為政治思想雖然拋棄了,但做為文化,它的影響還在。畢竟,他是中國文化中最深厚的一個部分。


七月流火140400643


從現有的資料看孔子一生的經歷和行動,忠君愛國似乎只是老夫子嘴巴上喊喊,甚至喊都喊的虎頭蛇尾。對母國的態度更是不鹹不淡,到是對權力的追求比忠於君王更上心。上竄下跳,遊蕩於列國。好在春秋時期列國思變,強兵圖存才是各國君王首要任務,深知儒家思想仁義道德本質上的中聽不中用,於國於民都是扯蛋玩。(按孔夫子言行,如果真有君王聽從孔夫子瞎咧咧,春秋會多一個亡國之君和背叛母國的聖人)。

隨著秦統六國和楚漢爭霸的戰亂,皇權的確立,從前是有無數個高貴的血統和群體。中國的諸子百家是不用怎麼上心於權謀,只要個體的優秀各君國爭著要。可到漢時高貴的血統和群體只有一個了。諸子百家日子就不好了,墨家的遊俠任性反戰不能用。道家的自由使君王很沒面子,法家更不成弄不好君王都得收拾了,縱橫家更是禍從口出。兵家,商家天生就是君主專政的敵人。只有嘴上仁義道德真君子,功名利祿不放手的儒家才合適社會環境和統治階級的需要。自武帝始,儒家才站在主流。

至於歷朝歷代滅國而孔家沒有人殉國,也不是絕對的。真正確立聖衍公血統時孔家血脈到底是不是,至今都是無頭案。儒家必經是中國所謂讀書人的盟主,得有個旗幟和召牌,孔家人死不死的對統治者來說無所謂,活著的聖人血脈才有用。你不跪舔就有他硊舕,功名利祿一口刀是死是跪自己選。不過夫子的子子孫孫還是挺上道的,即保住聖人血脈還給儒家讀書人留下了一塊不錯的遮羞布,當然這塊遮羞布也很好用,韃虜(元清)逐鹿,倭寇入侵如果孔家人不跪,無數讀書人就該硬著頭皮送死了。為確實存在的利益,推出聖洐,尊崇聖洐確實很高明。


西窗聽雨9


第一那個王朝上臺以後孔家都不少塊肉。無論那個大王來了,只要是想正規坐江山的,都要給他孔家幾分薄面,起碼也是保持待遇不變。孔家為什麼要抵抗,抵抗了才是取死之道。第二,歷代王朝對孔家是有猜忌的,給待遇但是不重用。天下的讀書人都是你們家學生,你的後人再當了實權大官,難免不會想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吧。你說你不想,可是皇帝也不放心呀。所以孔家後人也是明白人,老老實實的當個有名無實的安樂公。第三孔家後人要是都跟孔子,孟子,韓非子這些後人都跟祖宗一個思想覺悟,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不簡單,讓他們幾家拼命生孩子就可以了,到時候直接給個村長,書記的起步歷練一下。都成長起來了以後,中國不就超英趕美了。兒孫自有兒孫福,那管祖宗想幹球。


蒼空雲隱深海漣漪


首先要弄清楚一點,原始社會沒有國的,先有的家,後才有國。

按照冠冕堂皇的觀點,家是依附著國家生存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破家亡嘛。但實際上,國和朝一樣只是統治者而已,統治者在臺上的時候,封官進爵沒有咱,榮華富貴沒有咱,統治者幹不過人家丟了江山那是他們的家事,跟老百姓無關。不作死不會死,朝廷作孽了,亡國了,你讓人家老孔家買單有點不厚道。



再說,捐軀殉國的應該是軍人,跟普通百姓和文化人無關。手裡有傢伙的軍隊都抵抗不住了,你讓孔家那些秀才拿著筆跟人家廝殺?再說,殉國了於事無補啊。

打個比方,朱由檢上吊後,孔家跟著去上吊去跳海了,明王朝能活過來嗎?殉國的人只能是少數。要不然朝代更迭一次,殉國一茬,那國家活下來的人一定還沒有狼多,早就喂狼了。

按理說,朝廷是百姓的僕人,僕人拿著百姓給的錢管理國家的。如果你家裡有個僕人生病了,辭職了,身故了,主人跟著去尋短見?這理說的過去嗎?

我們說這些並不是說殉國不光彩,殉國當然很光榮,可以名垂青史。但沒殉國也不是恥辱,老百姓和孔家也有不殉國的權力對不對?

因為孔子的後人估計也知道這個道理,他們很少有人從軍,因為從軍了就有了責任,軍人的天職保家衛國,國家有難了,不能像百姓躲起來或者逃之夭夭。孔子的後人只要不是軍人,就沒有什麼可自責自卑的。

至於孔子的後人為什麼歷朝歷代都非常榮耀,這是大有說頭的。

首先,孔子的學說的精髓就是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提倡君為臣綱,夫為子綱,夫為妻綱。教導人民聽話,服從,守規矩,教育當一個模範臣民。

還有一點就是讓人民認命,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吃得不好嗎?命不好。沒錢花嗎?命不好。讀不起書嗎?命不好。人家當皇上,當王爺,那是上天安排的,想當官還有科舉制這一條上升渠道,值得一搏,這樣一想就非常知足,知足常樂嘛。

顯而易見,孔子那一套學說很有利於統治者維持秩序,管理百姓,穩定江山,所以在西漢的時候,董仲舒這個偉大的思想家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漢武帝劉徹如獲至寶。

從那以後歷代統治者包括蒙古人,滿族人都尊崇儒學,孔子的地位也被一再抬高。從西漢的褒成宣尼公一直到滿清的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傅孔子後人自然也備受各朝尊重。

孔子後人受到尊重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他們歷代人都很少從政,也不給朝廷添亂。傳遞的都是正能量這也是知識分子愛國的一種表現,也是孔家能夠世代昌盛、榮耀的原因。

孔子學說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學說。無論凡人還是聖人的後代,生下來就是想好好的活著。讓他們承擔太多也不公平,他們也是人呢。


歷來現實


這個問題問的很尷尬,回答的人更尷尬。在座的各位總是站在正義的一面猛烈抨擊孔氏一族的所做所為。我國經歷過多次少數民族入侵,最典型的當屬蒙元政權與滿清政權的入侵。我想問問各位,各位的祖先在國家危難時刻是站出來了,還是退縮投降了。如果站了出來為什麼沒有忠君愛國與入侵者血戰到底,為什麼在那麼危難時刻還能留下後代。難道在夾縫中猥瑣求生?如果投降了,各位那不也是投降派的後代嗎?那就成了五十步笑百步了。這件事也是挺可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