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

西江一浪


苍茫大地认为:李渊压根儿没想到会有玄武门之变。

一、李渊遇到的是千古难题,他的开国功臣是他儿子,他只想安抚儿子们,让他们互相掣肘,以维护自己的帝权。李唐是父子共同创业打江山,开始建成、世民、元吉均有战功,现在的《新唐书》《旧唐书》被李世民黑过了,老李家男女老少都有军事遗传基因,光柴绍的公主老婆就组建一支娘子军就打得风生水起,李家的男子更是牛得不要不要!建成当年也曾平灭夏王窦建德余部骠悍的刘黑闼集团叛乱。





建成当了太子后,只能留守长安,军事奇才李世民的战功显然是突出的,封秦王,封太尉,封尚书令,封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开府仪同三司,允许他家中有个小朝廷,甚至李渊老爹还赏他造钱的炉子……



要是李世民只是功臣,不是儿子,一旦海晏河清了,李渊可立马收拾他,削其兵权,将其贬出朝廷,甚至捏造个罪名干掉都行!但李世民是他亲儿子,老年的李渊看到三个生龙活虎的儿子,他就想起了和老婆度过的许多良霄,步入老年的他舐犊情深,于是就采用大赏特赏的手段安抚秦王府。

建成是嫡长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多年鞍前马后,长期经营长安,党羽已成,而且和元吉相勾结,对李渊的帝位也有威胁,不如让他们互相牵制,至少李渊的帝位还是稳定的。

二、李渊面对三子争位的事实,他的对策是糊字诀,李渊和稀泥的瓦匠做派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李渊是看在眼里的,他的策略是:谁也不想得罪,糊到驾崩为止。

我不想掉书包,再大段翻抄《资治通鉴》,简单聊几句,世民提前布局,派温大雅镇洛阳,张亮带大量钱财笼络崤山、函谷关以东豪杰,元吉告张亮造反,张亮被抓被审无果而赦,李建成请李世民喝酒又严重“胃出血"!李渊决定让李世民回到陕东道大行台任上,镇洛阳,仿汉梁孝王刘武故事,裂土分茅,用天子旌旗。可李世民不乐意,李建成更不乐意。只好作罢。



元吉告世民造反,李渊不理。建成、元吉收买秦府将领尉迟恭等,未果;又上奏李渊,远调秦王府文臣武将,准奏!李渊的如意算盘是允许建成势力较秦王稍强,以便将来和平接班。但必须保持秦王府部分实力,一是国家有战事需要秦王征战,二是牵制太子势力。

三、事发突然,军事奇才秦王把他的奇谋运用于政变,把李渊、建成打懵了。

突厥郁射设率几万骑兵包围乌城,太子保举元吉替世民当元帅,皇上准奏,建成、元吉趁机收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同征并收秦王府劲卒(收归帐下)。

太子宫的率更丞王晊向秦王告密,说元吉拥有几万军队,想趁秦王到昆明池摆酒送行时,杀掉秦王。(这段史料令人玩味!证明几点,秦王早就在布局了,太子身边的人也在收买;加上玄武门守将常何,也收买,没野心,干这事为啥?建成收秦王兵将是真,但想害世民性命没证据!这很有可能是世民黑了初唐建成的历史!)

李世民联合秦王府旧部,使连环计,先状告建成、元吉同后宫张婕妤、尹德妃通奸。李渊眼看自己的脑袋快成呼伦贝尔大草原了,不知是计,急吼吼连夜急诏建成、元吉对质。建成不听元吉劝告,骑马奔向玄武门,世民收买的守将常何勾结世民,世民等早已张网以待,见建成、元吉如约而至,世民心花怒放,一箭射死大哥建成,此时尉迟恭率七十余骑赶来,把元吉射下马,这时世民的马被树枝绊住(杀了兄长,内心肯定也是翻江倒海),世民倒地不起,元吉夺弓要扼死世民,尉迟跃马来救,当年元吉曾被尉迟“空手套白刃",三次夺鞭,元吉拔腿想逃往武德殿,被敬德杀死。

东宫卫队翊卫府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东宫、齐王府二千人直奔玄武门!薛万彻率部杀死守将君弘、吕世衡,但良久未能破门,万彻又扬言要攻秦王府,尉迟敬德拿出建成、元吉的人头,太子及齐王的将士溃散。

尉迟恭一身是血,冲进皇宫,威逼李渊,李渊措手不急,又见建成、元吉被干掉了,心乱如麻,为保性命,交出权力。下诏全国受秦王节制。天下大定。

李渊再不识时务,也是死路一条!连老年在皇宫里无聊得成了生孩子的机器也没机会!李渊晚年替世民生了多个弟弟,给世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李老二找父亲、兄弟下杀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李老二心黑手黑到如此地步,李渊做梦都没想到,他拿什么去制止玄武门之变?他心中的底线是老二在陕东道自治,形成与老大建成的事实割据,没想到自己也成了李二的菜!明着是杀建成,杀元吉,暗着谋算老爹!说不定,弄个李渊因病驾崩什么的!将军事运用于政治,李世民是军政全才!


苍茫大地顾炜斌


“玄武门政变”对于李渊来说是残酷的,儿子们互相厮杀,两个儿子被杀死,并且脑袋还被割了下来。十多个孙子,也在一日之间全部被杀光。当时李渊已经60岁了,对于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他情感上受到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不过,这里因此就有一个问题,李渊当时是皇帝,权力其实是很大的。他有那么大的权力,为什么却不能阻止“玄武门事变”这样的悲剧发生呢?

(李渊剧照)

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其实“玄武门政变”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李渊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

真的,如果不是李渊处理问题不当,“玄武门政变”是不会发生的。

那么,李渊有哪些问题处理得不恰当呢?

其一,没有给予东宫足够的尊严。

什么叫“给予东宫足够的尊严”?东宫是未来的皇帝。突出东宫的地位,最重要的是让其他皇子和大臣们懂得敬畏。通过敬畏,让东宫树立绝对的权威。

在古代,东宫是储君,里面有一个“君”字,相当于就是君王。因此,在日常礼节中,其它皇子要把储君当君王看待。

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朱元璋。他在培养东宫储君上不遗余力,让整个朝廷以及所有的皇室成员,都成为储君朱标的臣子。这样一来,就给予了朱标极高的地位。

就算是唐朝,在李世民的时候,对储君也是极为重视的。当时李泰告诉李世民,他要好好给李承乾当臣子。其实他说的是假话,但李世民以为他说的是真话,因而非常高兴。就是李世民给东宫极高地位的表现。

但是李渊却并没有给予东宫李建成应有的地位。他确立了李建成为东宫,但是却对他和对其他皇子一视同仁地对待。这就使得李建成缺乏尊严感,李世民怎么会尊敬他呢?

(李承乾剧照)

其二,确立了太子却又摇摆不定。

李渊已经确立了李建成太子。但是,他又摇摆不定,多次表现出对李建成不满的样子。

一旦皇帝对太子表现出不满,必然在其他皇子中产生极大的动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不满,想要废掉他,因此,其他皇子就纷纷加入到争夺储位的行列中去,由此引发了“九子夺嫡”的惨烈的悲剧。

李渊不只是对李建成表现出不满,他还把这种不满公开展示在另一个皇子李世民面前,他前后有三次对李世民说,想把皇位传给李世民。

他已经立李建成为太子了,实际上也没有想换李建成的意思,却又对李世民说,要把太子之位给他。这让李世民心中怎么想?又让李建成心里怎么想?他们内心中怎么可能不产生动荡呢?

所以怎么着,李世民都要想办法夺取太子之位,而李建成怎么着,也要把李世民搞死,除掉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李世民剧照)

其三,让作为皇子的李世民拥兵自重。

古代如果让一个大臣一直掌控着兵权,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此,一般情况下,都会及时把这个大臣的兵权给解除。如果大臣不愿意丢掉兵权,皇帝对他肯定会动杀心。

开国皇帝之所以要杀功臣,就是因为这些功臣长期掌控兵权,在军队中有极高的威信,同时他们又不愿意丢掉兵权。因此皇帝担心他们会作乱。

在古代社会,皇帝会让大臣掌控兵权,但很少让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掌控兵权。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大臣想造反,其实是相当困难的。毕竟江山不是他们家的,要夺过来,不容易。而皇子的想法不一样,江山本来就是他们家的,既然太子可以拥有江山,那其他皇子也可以拥有江山。能不能拥有江山,关键还是要看实力。如果其他皇子手里有兵权,又获得大臣们足够的拥护的时候,他造反,几乎就是一定的。就算他不想造反,其他大臣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会怂恿他造反。

李世民就是那种拥有兵权,而且还受到了大臣们拥戴的皇子。李世民最终也几乎被其他大臣们怂恿着,发动了“玄武门政变”。

如果李渊是一个清醒的人,他就应该解除李世民的兵权,同时把那些得力大臣从他们身边调开。要么让他们拥戴自己,要么让他们拥戴李建成。总之,绝对不能让他们堆积在李世民身边。

李渊并没有这样做。而他做的事情,又在激化着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矛盾。这样一种情况下,“玄武门政变”就发生了。事实上,只不过是李世民先向李建成发难而已。如果李建成先向李世民发难,结果肯定是完全一样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其实“玄武门之变”出现以后,李渊就已经控制不住李世民了,那么为什么李渊不阻止“玄武门之变”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种原因:
李世民像

第一、妹想到。其实为什么“玄武门之变”的出现李渊妹想到呢?这要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恩怨来说起,李建成是嫡长子,正史中李建成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李世民在外面打仗朝廷内部的粮草军饷全都有李建成辅助李渊来完成,而且李建成在建立后方根据地,囤积粮食和兵源,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换句话说没有李建成后方得的粮草周济,李世民平定天下也妹有嫩么容易。李世民呢!那就不用多说了,平定天下、定鼎中原、消灭群雄割据的局面立有不世之功。那么就会出现什么局面呢?李建成身后有文官集团和关陇军阀的支持,而李世民有武将的支持,特别是李渊把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都给李世民之后,李世民手里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关东地区有丰足的粮食,害有新兴的大军阀,这样李世民就有了争夺天下的粮食和部队,从而朝中已经形成了两派,李渊为了平衡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又不断的给李世民加官进爵,封为“天赐上将”,与李建成平起平坐,这样原本是想一个天平的两端,江山可以稳固,但是人的野心都是一步步增高的,到了内个位置,离皇帝位置仅剩下一步之遥,换做谁都会努努力,更何况贪嫩俩的支持者也都想辅佐自己的主公登基,所以“玄武门之变”之前,政坛已经是波涛汹涌,但是李渊虽然知道这哥俩不合,但是他并妹有想到已经恶化到不是你死就我亡的地步。


二、李渊妹有机会阻止。前文说了李渊第一没想到,而等到李渊知道“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已经掌握整个京城武装兵力,李渊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也无能为力改变结果了,更别说阻止了。
所以综上所诉,李渊无能力阻止的总归原因就是对李世民的军政大权妹有控制,而是为了安抚李世民的功劳,不断滴加官进爵,接班人妹有凸显其重要地位,主次不分才是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巴颜鹄09


要解释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首先要分析他对玄武门之变是什么态度,笔者认为唐高宗李渊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如此聪明机变的人,按理说在如何选定接班人的策略上不会有什么低级错误。从历史记载来看。李渊在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上来看还是比较明智的。

从他赏识哪位儿子来看,他确实比较看中李世民,毕竟如果选择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对于唐初政局和新生王朝前途命运的宫庭政变的结果是不坏的。李渊心里非常清楚,李世民不管在才能功业等方面都远胜于李建成。他也在不同场合中对李世民的德才大加赞赏,尤其是在李世民率领大军席卷中州大地 ,一举消灭郑、夏两支割据势力时,李渊是非常激动和喜悦的,毕竟这两支势力一旦覆灭,那么唐朝统一天下基本是稳了。

他是这么夸赞李世民的:王业初基 ,云雷伊始 ,英谋独断 ,秘策潜申。及拓定关陇 ,澄清河洛 ,北通元塞 ,东静青邱 ,宏图遐举 ,元功克茂 ,氛雾廓清 ,鲸鲵斯尽 ,泽沾方外 ,声畅无垠。

“吾托付得人 ,复何忧哉”! 作为李渊内心世界的独白,集中反映了李渊在李世民继承皇位一事上的真诚态度。

还有一点李渊他的做的也很明智,他知道唐朝刚建立,社会稳定是眼下最重要的问题,参与政变的是太子党和秦王府的两个军事集团,这对李渊来说就是一个炸药桶,稍微处理不好,就会爆发大规模战争,引起社会动荡,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他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中立,表面上支持太子,但绝不偏袒,对李世民也不压制。甚至有时候还给予秦王的人各种权力。

李渊虽然没有避免玄武门之变的悲剧,但从他晚年的生活来看还是比较不错的。李世民的人字之道还是做到的,有一次太上皇李渊生病,李世民亲自侍奉父亲,每日祈福和慰问。等父亲病一好他又特别赏赐天下有孝心的百姓,以资鼓励。等到李渊过世,他又在李唐王朝兴发地太原为李渊兴建寝庙以彰圣德。所以总的来说李渊的晚年生活还是不错的。

之所以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还能对李渊孝敬孝敬有加,这是李渊处理太子和秦王比较中立导致的,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如果李渊是旗帜鲜明 ,毫无保留地维护建成太子地位又未采取有力措施而酿成宫变结局。那么李世民还会对他这么客气吗,答案当然否定,历史记载非常清楚,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虽然品德也为人称道,但是他在政治斗争和原则问题上是绝不手软的,几十年的带兵经验让他一个做事绝对不会顾虑传统的道德礼法、骨肉亲情。这样的一个杀伐果断的人在玄武门之变后怎么处理李渊一目了然。

王夫之对李世民评价最为中肯: “世民驰骋侠烈之气 ,荡其天性 ,固无名义之可系其心。 建成尤劣焉 ,而以望三后忠厚开国之休 ,使逊心以听高祖之命 ,其可得乎

结语

李渊看似在玄武门之变中毫无作为,并且至始至终采取中立态度。其实最有深谋远虑的体现,后人评价他懦弱无能,没有主见是不对的。他的远见使李世民能放开手脚开创大唐帝国新气象,而李世民呢,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却又干出了诛杀兄弟,逼迫父亲儒家难以容忍的事情,决定这位皇帝是一个集君子与小人于一身的复杂历史人物。


历史中简堂泼泼熊


李渊是文武双全,有超长的智慧和治国理政的策略。但是在处理家务事方面优柔寡断,特别是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犯了大错。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母所生,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这二人都是人中龙凤,都有智慧和才敢,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统治,平定各路反叛都立下汗马功劳。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在立太子时理应遵循嫡长的顺序,李渊是按照这个规定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无有不妥。但是李世民心里不平衡,大唐江山有一大半是我打下来得,老大坐镇后方只负责凑集运粮草,稳定后方,功劳没有我出生入死来得大。心有成府的李世民不服气,便暗地里积蓄力量,招兵买马,壮大秦王府的势力。李渊在玄武门政变之前就已经反了大错。李渊也有自己的密探知道李世民的心事和动机。但是他碍于李世民的功劳和亲骨肉的份子上,没有及时制止李世民的行为,采取果断措施,削减李世民的势力。李建成也知道李世民处处暗地诋毁太子,挖坑陷害太子,制造李建成的过错。这期间作为父皇的李渊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手心手背都是肉,指责那个都不是。有一件事李渊是绝心下定不改国之基础,绝不废太子,保太子继位。事有蹊跷执掌观星台的星辰官向李渊汇报:北方星辰出现异动,天下要有新主出现。当时李渊就怀疑这个新主是李世民,便起了杀他动机,找李世民问话,谈到星辰的事,当时李世民下了一身冷汗,并感觉到大殿两侧埋伏刀斧手,知道父皇要对自己动手。幸亏李世民反应快,用语言搪塞过去。

李世民出宫后感到夜长梦多,绝心静快动手便跟手下忠心文臣武将商议动手杀太子和李元吉。政变的地点选在玄武门。以父皇的名义召见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进殿议事。一场杀兄试弟的血腥场面出现了。李世民不但杀了二人,还杀了他们两人全家老小,来个斩草除根。

纵观玄武门政变李渊的错误:

一是:因循守旧,立太子的问题没有全盘考虑,

没有不拘一格选人才。

二是:顾忌亲情。

三是:明知李世民对太子位觊觎,没及早采取措施。

四是:自己没有掌握实际兵权,控制不了局面。


海纳百川233699882


唐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的爆发李渊是有责任的,看着自己的二儿子杀了大儿子和小儿子,李渊作为父亲,他应该是心如刀割的。作为开国英主,他本应该阻止这场家庭悲剧的发生,最后却无能为力,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其实还在他自身。

一、不平衡的斗争。

《新唐书》和《旧唐书》都说李建成人品不堪,李世民则是有口皆碑,怀柔四方。我们暂且不论。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权利斗争肯定是愈演愈烈的,直到武德九年彻底爆发。李世民、李建成都为大唐平定天下立过战功。李世民帐下文臣武将人才济济,李建成帐下却没什么拿的出手的人才。唯一传之后世的魏征,还是靠李世民才扬名四海。双方的实力开始就不平衡,论谋略,论武力,秦王李世民更胜一筹。这说明,李渊在战后人力资源分配方面没有做到平衡,也说明李建成缺乏识人用人之明。

二、斗争的放任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建成元吉欲害李世民,李世民感到再不先发制人,就会被人所制。于是发生了政变。李渊曾许诺立李世民为太子。如果属实的话,李渊就是失信于李世民的。李渊是不是真的失信于李世民,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放任李建成、李元吉打压李世民,企图做到权利的平衡。结果,错估了形势,李世民绝地反击,李渊自尝苦果。

三、政变的突然性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保密措施做到了滴水不漏,李建成与李元吉惶然不知。政变发生后,战斗之声,箭矢之声传至后宫,李渊也才知晓发生了政变。等到尉迟敬德带甲进入,李渊还能做什么呢?李渊作为皇帝,没有做到俯视万方,没有洞察一切,这是李渊的不智。

所有的种种,其实都与李渊有关,不是他不想阻止。实在是因为玄武门之变之前错估了形势,之后又浑然不知。什么都无法预知,他又有何能力阻止这场“兄弟相残,手足相煎呢”?


风雪梦不逝


李渊也不会想到会发生玄武门之变,一个已经年事已高,而且知道两个利益集团都在明争暗斗却没有采取行动就说明已经默许这两个人争夺一定的权力,只不过没想到这个李世民实在是牛皮,敢发动宫变。


这只是无奈之举,而这个无奈之举的背后是无解的局面。为什么无解,因为这个封建制度的原因直接决定后果,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够改变,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发动宫变之后李世民带着一群人来找李渊,一个迟暮的老人面对一个战功赫赫,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的壮年男子。刀都架在脖子上,上一个反对的都已经下地府,能怎么办,只能禅让。


李渊老谋深算

李渊末年不是简简单单的太子争储那么简单,更像是倾斜于功臣的封赏觉得太少,想要获得更多的赏赐,只不过这次的功臣是皇子,敢于叫板。回首看一看建立新的朝代,大部分皇帝上位之后不是开始对功臣动动这里,弄弄哪里,不死也要回家养老。


因为能够成为开朝皇帝的人都不是一般人,个个心狠手辣,而李渊就有点尴尬了,他算是皇亲国戚,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孤独皇后的姐姐,属于赶鸭子上架。但是这个人是属于那种深藏不露的性格,有非常深的城府,一大群人叫他起兵才起,等到呼声最高的时候才动手。


更加全面的李世民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的身份就直接决定了是一个合法的继承人,都说什么嫡长子继承制度,也不是没有例外,有能力的人都知道立贤是最好的情况。而且唐朝刚刚建立,说天下太平谁相信,总有一些野火在不断是烧,加上边塞的突厥一直盯着,这能咋办嘛?


如果是李建成继承皇位还真不一定能管得了,不是说李建成没能力,而是李建成没有军事能力,练兵带兵都是李世民来做,在战场上不断的攻城略地看起来有李建成的分,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来抢个人头拿个功绩。


李世民刚登基半个月,突厥就带着大军气势汹汹杀过来了,李世民一顿操作,吓走突厥。要是换成他的老大哥,军中没威望,战术执行力不够,能够迅速将突厥弄走吗?所谓的知子莫如父,身为老狐狸的李渊还是知道这两个儿子的几斤几两。很大程度是李渊想测试一下李建成和李世民谁更加狠,没想到老二能够狠到弄死老大,逼自己退位。


小亏唐高祖

说到底李渊也没亏多少,后来还不是生了很多弟弟妹妹给李世民添加烦恼吗?不要老想着李渊能够一直压制这两个儿子,一直霸占皇位,要知道古人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变的一天。李渊称帝的时候已经中年,执政9年,在古代这种人已经是高寿了,思维还活不活跃谁也不知道,但是能肯定的是李世民的思维和能力肯定比李渊好,既然这样退位给年轻人,安享晚年不好?


朝历代的大规模统一战争,若论速度,李唐可谓高居榜首。实在是李氏父子的运气太好。有李世民这个军事天才,有李渊这个朝政老油条,光是靠着贵族的身份就能够得到很多世家的支持,造反的条件都比别人好上几倍,朱元璋开局才一个碗。而且还占着山西这么重要的位置,还有兵权,真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


总结到底就是李渊没必要不值得,也没办法组织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发现历史,改变生活,点个关注一起研究分析历史,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空梦历史


李渊可以算历史上存在感最弱的开国皇帝。

玄武门事变之前朝中大臣们都已经开始选边站队,有人站队李建成,有人站对李世民,却无人站在李渊之边。说来也简单,李渊虽是现任皇帝,但他的权力已被自己的儿子驾空,一个是东宫太子,现任储君,还有齐王元吉帮衬,一个是天策府上将李世民。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获封天策府上将,从此可以自置官属,和东宫成了鼎足之势,李世民和建成、元吉之间已成水火之势,而做为父亲的李渊实际上已成了局外人,旁观者,虽有心也无力阻止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权力而即将火拼的局面。

而这一切的始作佣者正是李渊自已。

李渊喜欢任人唯亲,在他看来自已的家人才是最值得信赖的;他的儿子们都有自已的势力,唐帝国的军队都归自已的儿子们统领,而他自已却无一个值得依靠的将领,李渊是没有实权的,他更像一位虚君。

错杀了开国功臣刘文静,李渊在众大臣心中都留下了阴影,自然不会忠于他本人。

任由二个儿子争夺皇位继承权,而自已无所作为,直接促成了玄武门之变的惨剧。做为一代开国皇帝,正是自已的不作为,使自己无权干涉这场手足相残的政治博杀,从此也被后世讥为存在感最弱的开国之君。


賀灏


李渊肯定不知道会有玄武门之变,但他肯定知道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一定会闹事,从唐朝建立时,这两兄弟就开始斗,为的就是皇位,这点李渊心知肚明。

坦白来说,李渊绝对是一个好父亲,他给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差不多的权力,对他们几乎是一视同仁,但从皇帝的角度来说这么做就不太合格了,前隋的兄弟之争都还不远,他应该知道对于嫡子们一视同仁会造成的恶果,可他估计是不忍心。

要想确定继承人的地位就需要对其他儿子心狠,李渊做不到,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唐朝刚建立没多久,需要几个有本事的儿子帮助他兜着,唐朝的政治生态是世家的集合,李家要想独居其上,内部就要团结,兵权、政权只能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

李建成兄弟们再怎么斗,他们也不会去颠覆大唐。当初隋朝的杨坚也是在隋朝建立十几年后,天下差不多都认可杨氏的统治权后才开始整治觊觎太子之位的杨家兄弟们。所以,为了李家的统治权,李渊不可能对儿子们下手,只能是做鸵鸟。而且因为李渊的一视同仁,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和军队,整治任何一个都会出乱子,会给其余不服李家的世家们机会。

到武德九年时,天下间所有的反王都已经被平息了,唐朝的政权已经相对稳定了,这个时候李渊才开始真正考虑身后事,他选择了李建成,这个是很正常的,因为李建成毕竟是嫡长子。但对于李世民,李渊也不忍心囚禁或者流放至遥远的边疆,所以采取了一人一半的措施,李建成继续当太子,把洛阳给了李世民,估计是想等自己死后你们凭本事争去,反正我眼不见心不烦。

其实这个措施还是偏向于太子李建成的,因为李世民仅凭洛阳一地的资源也是打不赢李建成的,而且天下间大多数世家们都是支持李建成的。李世民也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所以他除了坚持在洛阳经营后路外,还是悍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李渊的鸵鸟政策引起的,不是他不能阻止,而是心太软,要完全挺李建成,就需要解决李世民,反之亦然,而解决的办法无非是囚禁、流放或杀死。李渊对三个嫡子是真爱,所以他无法做出残忍的决定,结果给了李世民孤注一掷的机会。

玄武门时,当尉迟敬德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丢给李渊时,李渊已经无从选择了,因为他唯一剩下的嫡子就是李世民了,即便他和李世民继续斗,皇位还是要传给李世民,至于他其余的十几个儿子,见鬼去吧,当时大贵族间的规矩是非嫡子那都不是子,他敢传位庶子,其余世家没准就敢反。而且李建成和李元吉死了,李渊再和李世民斗的话唐朝估计药丸,为了李家政权,他只能妥协,李渊在玄武门事件中的忍让绝对不是因为怕死,而是没有其它路可走。


孤寡老人讲历史


唐朝会有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必然得,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不是什么易于之辈,他们两个都是有着帝王之才得人。

首先是李建成。可能受电视剧或其他方面的影响,大部分人会认为李建成只是比李世民早生了几年,论才能根本比不上李世民,其实不然,李建成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论军事才能,在建唐初期的军事活动中,他一马当先,战功卓著,并且是他率先攻破了长安,奠定了唐朝席卷天下的基础;论政治才能,他在成为太子后,大唐也正值新建,危机四伏,但他留在长安李渊处理内政,把一切都处理的中规中矩的,并无差错;论人品修养,在残酷的皇位争夺中,他始终没对李世民进行人身攻击,还数次阻止了李元吉想杀李世民的举动。可以说,这完全就是一个明君的种子。


除了自身的才能,他的外在实力也是不弱的。首先因为是嫡长子,在加上其自身才能也不差,因此他在朝廷上有着众多的支持者;在谋士及武将上,他有着魏征和薛万彻等人的支持。除此之外,李建成还私募了长安勇士2000人,召集了幽州精兵300人,还有齐王府700人。而李世民呢,就只有属于秦王府的八百甲士。

说完李建成,我们再来看李世民。李世民大家都不陌生,他在赢得皇位后,励精图治,不但开创了贞观之治,更是为自己赢得了“天可汗”的美誉。因此关于他自身的能力我们不多说,历史已经替我们给证实了,我们主要来说说他在唐初的实力。


李世民在唐朝初期的实力也是不弱的。他利用自己在外南征北战的优势,收复不少的能人。像秦琼和程咬金等将领就是在他攻打王世充时投靠在他麾下的。因此他慢慢地拥有了自己的决策团队,形成了李渊、李建成之外的第三大势力。

而有了自己的班底,李世民的底气自然是大大增加了,再加上当时他在民间的威望不比李建成差,因此,他看向皇位的目光更热切了。而他手下的那些人巴不得他当上皇帝,毕竟从龙之臣的待遇肯定不差。

到了这种时候,李渊其实已经阻止不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了。因为李世民没办法后退了,就算他不想要争了,他手下的人也会逼着他去争,不然等李建成上台了,他们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至于李建成,是更不可能让了,站在他身后的人不比李世民少。


原本按照正常的发展,李建成更加容易登上皇位,毕竟他各方面都不比李世民差甚至还有超出。然而,正是这份优势让他麻痹了,太过于优柔寡断,没有听李元吉的话趁早除掉李世民,使其有机会发动玄武门之变,硬生生从他手中夺得了皇位。而李渊呢,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毕竟他就剩这么一个儿子了,再不同意就得便宜外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