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鐵托,敗也鐵托

南斯拉夫,是一個在一戰結束後興起的年輕國家。這個國家自誕生之日起,就歷經了諸多坎坷。二戰爆發後,南斯拉夫在1941年遭受德軍入侵,繼而短暫地宣告了滅亡。1945年二戰結束,南斯拉夫得以重新立國。不過,由於二戰的破壞與摧殘,南斯拉夫在戰後初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當時,南斯拉夫國內一片廢墟,民眾的生活也相當貧困。

根據部分資料統計,在二戰中,南斯拉夫有40%的工業設備被毀。有450億美元的物質財富在戰爭中化為烏有,相當於戰前二十年的總產值。此外,二戰又導致170萬南斯拉夫人死亡,讓這個小國損失了大量的精壯人口。巨大的人口與物質損失,讓戰後的南斯拉夫淪為了歐洲窮國。
不過,從40年代末起,南斯拉夫就逐漸走出了戰爭的陰霾,繼而邁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1947年,南斯拉夫推行五年計劃,國內各行各業逐漸恢復到戰前的水平。1947~1981年,南斯拉夫生產總值增長了6倍,年平均增速達6%以上。到70年代末期時,南斯拉夫已經發展成為“中等發達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達2000美元,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名列前茅。

那麼,南斯拉夫是如何由經濟貧困、技術落後的農業國,崛起成為綜合實力較強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呢?

主要是鐵托的威權治理,以及自治制度,促進了該國的發展
在南斯拉夫復國的過程中,鐵托擁有很大的功勞。於是二戰結束後,擁有至高權威的鐵托,也順勢成為了南斯拉夫的國家領袖。由於鐵托戰功赫赫、德高望重,所以南斯拉夫各族人都很敬仰鐵托。鐵托通過恩威並施的治理,維繫了南斯拉夫內部的團結。


復國伊始,南斯拉夫照搬蘇聯體制,蘇南交惡後,南斯拉夫開始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50年代起,南斯拉夫採用了工人自治制度,通過下放權力,來擴大工人和企業的自主權,以便於恢復生產。80年代之前,這一制度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繼而搞活了國內經濟。在這樣一種有利的氛圍之下,南斯拉夫自然容易實現較為快速的發展。

冷戰時期,南斯拉夫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卻和西方世界來往甚密。而西方國家為了制衡蘇聯,也樂意於和南斯拉夫保持相應的聯繫。50~70年代,南斯拉夫人經常前往意大利、瑞士、西德等西方發達國家務工。同時,南斯拉夫每年也會接待大量的西方遊客。巔峰時期,一年有600萬西方遊客前來旅遊,極大刺激了南斯拉夫經濟。
同時,南斯拉夫也引進了西方的技術與資金。1950~1960年,美國至少向南斯拉夫提供了18億美元的資金援助。其他一些西歐國家,也向南斯拉夫提供了資金與技術上的支持,幫助南斯拉夫建立汽車、航空、造船等工業。西方國家的支援,顯然促進了南斯拉夫的經濟增長。例如,1970年,南斯拉夫產業工人數量達385萬,較1950年的194萬相比,增加了近一倍。

由於鐵托本人生長於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地區,他當政時期對南斯拉夫的主體民族塞爾維亞族採取了打壓政策。1961年,全南人口中自認塞爾維亞人的佔42.1%,到1981年則降為36.3%。對於主體民族的打擊政策使得國家凝聚力大為下降,為後來南斯拉夫解體埋下了伏筆。

成也鐵托,敗也鐵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