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序言:李忠,在水滸中是個很普通的小人物,也是作者施耐庵筆下,為數不多的平民將領之一。提起李忠或許給讀者最直觀的印象,便是吝嗇、小氣,跟九紋龍史進與魯智深的那種大氣、慷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少年時,總覺得李忠不夠意思,區區幾兩銀子而已,拿出來的時候“好似牙都咬碎了”,然而,等年紀漸漸的大了,經歷了社會的打磨,與世間的人情冷暖後,才忽然明白,李忠這個文學形象存在的意義。

現在到了中年才體諒李忠的難處,沒錢沒背景誰都得罪不起

小時候衝動、隨意、妄為,長大後終於明白,自己其實就是李忠

這不就是現在的自己嗎?感嘆古人“誠不欺我”,底層平民生活的辛苦,豈是能用三言兩語就可斷定的?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史進與魯智深邀請李忠喝酒

《水滸傳》為了塑造李忠這個人物,總共分為了3個部分,分別是:史進路遇李忠賣膏藥、酒館遇金翠蓮父女、桃花村偶遇魯智深;從三種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底層小人物生活的艱辛,面對朋友有難時囊腫羞澀的無奈,以及為了兄弟可以兩肋插刀的行事作風。然而,小人物往往知己很少,至少李忠曾經的徒弟史進,與魯智深就非常的不理解。

甚至縱觀水滸全程,李忠給魯智深留下的唯一印象便是“小氣”“吝嗇”。不少人正是因為瞧見了魯智深的評價,所以對於李忠的感官,也並非太好,試問一個連朋友需要幫忙,都不捨得掏錢的人,能高尚到哪裡去?九紋龍史進是大方的,魯哥哥張口之後,直接拿出了10兩銀子,叫讀者讚不絕口。魯智深也是仗義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反觀李忠,吭哧半天只掏出2兩銀子,沒有一點好漢的作為,可誰又知曉李忠當時的窘況呢?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李忠掏了2兩銀子被魯智深嘲笑

李忠面對魯智深的邀請,實際上心裡是高興的,可回頭看了眼生活,又感覺很無奈。

九紋龍史進與魯智深在渭州瞧見李忠的時候,當時李忠正在街頭賣跌打膏藥,經史進一番介紹,魯智深才知此人乃是自家弟弟的開手師傅,於是喊著李忠同去喝酒。史進自然是高興地,“他鄉遇故知”的心情很難形容。李忠也是高興的,能多年之後見到曾經的徒弟,那種久逢的喜悅,也無法言語。但是魯智深不高興了,為何?因為李忠太“墨跡”,絲毫不爽快,說好喝酒卻還非要賣完膏藥,太“掃興”,也許這就是視角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樣吧。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史進在渭州偶遇李忠

  • 九紋龍史進本來就出身在富貴人家,尤其是史太公在縣裡還擔任官差的身份,以當時《水滸傳》中北宋官員的行事作風,自然油水不會太少。所以史進自小也就養成了“闊綽”的性格,畢竟從小不愁吃喝用度,妥妥的含著“銀鑰匙出身”。或許錢財在史進的眼中,跟數字也沒什麼區別,身外之物罷了,幾乎對於賺錢兩個字,沒什麼太大的概念。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史進是富家子弟

《宋史·職官志七》:“ 崇寧中,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

  • 魯智深當時在渭州擔任提轄,雖然是個武官,可從店小二的唯唯諾諾,以及鎮關西鄭屠的恭敬上看,必然小日子過的不會太差。即便不是個“富得流油”的差事,也絕對不愁銀子花。提轄是知州手底下的官員,按照宋朝的官階,知州乃是朝廷五品官員,而提轄怎麼說也不會低於七品官,所以魯智深與史進的父親差不多,也是個手裡有權利的官差。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魯智深是官府的提轄

  • 李忠,就是個升斗小民,還是個沒有固定工作的平民,每日膏藥賣出去了,就有錢銀度日,賣不出去有可能全家都得餓肚子。除此之外,當李忠面對魯智深這樣的“官老爺”時,還不敢有絲毫的怒意,必須時刻保持“笑臉相迎”,即便魯智深破壞了自己的買賣,只能苦笑、搖頭,若不然還能怎麼?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李忠就是社會底層打拼的升斗小民

所以說並非李忠不豪爽,實則乃生活所迫,不賣完那些膏藥,就沒有收入。而且累死累活表演了半天,眼瞅著就能開張了,李忠捨得放棄嗎?對於在底層打拼的李忠而言,一文錢都能難倒英雄漢,自然希望可以多賣出去點膏藥。或許李忠的想法很簡單,久逢徒弟,當師傅的自然要表示一番,但旁邊又站著個提轄,酒菜也不能太寒酸,如果可以多賣些銀兩,底氣也足些。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李忠與魯智深和柴進在喝酒

很現實的一種生活寫照,為什麼窮哥們永遠在高檔聚會上缺席?並非有意的疏遠朋友裝清高,而是對於窮哥們來說,一頓飯下來可能就是自己一個月的工資,甚至還不夠。雖然那些富足的朋友,壓根就沒想過讓手頭緊張的哥們買單,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不是麼?李忠也一樣,並不希望自己的徒弟,看到當初的老師連頓像樣的飯都請不起,可實際上現實就是那麼的苦楚。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酒館偶遇金翠蓮

世人只知李忠拿出了2兩銀子,可誰又知道這2兩銀子存在的意義呢

三人喝酒的時候,魯智深聽到隔壁有女人的啼哭聲,頓時間覺得掃興,當金翠蓮父女倆站在眾人面前時,通過訴說得知“原來是個被惡霸欺負的可憐人”。魯智深二話不說,便打算給些銀兩,讓金翠蓮父女二人當做盤纏,能回到故鄉;於是一場“尷尬”戲上演:

魯提轄道:“這個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邊摸出五兩來銀子。。。。。。史進道:“直甚麼,要哥哥還。”去包裹裡取出一錠十兩銀子。。。。。。李忠去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魯提轄看了見少,便道:“也是個不爽利的人。”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魯智深聽聞隔壁有人啼哭

之後並沒有要李忠的銀子,而是把十五兩銀子給了金翠蓮父女。很尷尬、非常尷尬的氛圍,有人說李忠為什麼就不能多拿點,拿出來5兩也行啊,虧得李忠好意思,讓魯智深如此評價,也不嫌丟人;然而,拿出5兩銀子的前提,是不是得有?李忠就是個小人物,為了溫飽線,每日都在努力的打拼。或許在史進、魯智深等人的眼中,這2兩銀子根本就不算什麼,可誰又知道對於李忠來講,這些銀子會不會是李忠的全部家當呢?

以前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生意人做生意賠了,賠的乾乾淨淨,就在其苦惱之際,有個身價上億的朋友,拿出來1千萬,準備幫其度過難關;同一時刻,身邊的窮哥們也得知了這個不幸的消息,急忙拿出了家中的所有積蓄1萬塊錢,並送了過去。或許世人眼中,富人朋友顯然很夠意思,大方慷慨,可世人不知道的卻是,窮哥們拿出的卻是自己的全部。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李忠只拿出了2兩銀子

很老套的故事,可講述的道理卻依舊那麼的真實,李忠的處境,不正是最好的印證嗎。並不是李忠不想給,當拿出2兩銀子的時候,也許李忠的內心依舊做了很大的掙扎,因為壓根就沒打算讓魯智深真的還錢,所以自己拿出這些積蓄後,明天的此時沒準連饅頭都吃不上。可李忠依舊還是鼓起勇氣拿出來了,結果卻是被生活赤裸裸的打臉。

也許李忠的內心在魯智深“拒絕”的那一刻,是苦澀的、無奈的、羞愧的等等,總之打翻了五味瓶。沒在底層生活過的魯智深與史進,又何嘗知道底層小民生活的不容易,否則金翠蓮父女又何必向鄭屠屈服?在場的人中,能理解李忠的,估計也就那對苦難的父女了。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能懂李忠的或許只有金翠蓮父女

李忠最大的優點並非只是講義氣,還有小人物對於生活的睿智

李忠再次與魯智深相見的時候,已然在生活所迫之下,無奈落草桃花山。當時小霸王周通,在折了老婆並被魯智深一頓胖揍之後,回到了山寨,找李忠為自己出頭。如果換成宋江,斷然會先摸透敵人的深淺,然後再做決定,可反觀李忠怎麼辦的: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魯智深桃花村遇周通逼婚

大頭領道:“原來恁地。你去房中將息,我與你去拿那賊禿來。”喝叫左右:“快備我的馬來!”

絲毫不拖泥帶水,帶著人馬就為兄弟報仇去了。也許在很多謀士或明主眼中,李忠此等做法與莽漢無疑,可其中所表露的兄弟情,卻使人欽佩。李忠的第一感官很簡單,那便是自己兄弟被欺負了,不管因為什麼,事實就是周通被人打的委屈。而當哥哥的不給兄弟出氣,還能指望誰呢?所以李忠毫不猶豫的去了,在不清楚對方底細的情況下,義無反顧的出了山寨,哪怕這一去也許就再也回不來了!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李忠下山為兄弟出氣

當得知打人者乃魯智深的時候,李忠並未轉過頭來呵斥自家兄弟,也沒有與魯智深刀鋒相見,反而問明瞭緣由,給了魯智深與劉太公二人,非常滿意的交代,並熱情的迎著魯智深上了桃花山。此處彰顯了李忠的睿智,也顯露了其心中的格局,奈何苦日子過慣了,難免在各個方面都會有些“精打細算”,因此並未留住魯智深。

住了幾日,魯智深見李忠、周通不是個慷慨之人,作事慳吝,只要下山。。。。。。只推道:“俺如今既出了家,如何肯落草?”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魯智深嫌李忠與周通太小氣

估計此時李忠吝嗇的形象,已經深入到了花和尚的腦海中。看似很好笑的一段話,卻反映了李忠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性格。賺錢不容易,即便現在生活富足了,依然要保持儉樸的習慣。不過魯智深依舊不能理解,反而覺得李忠不夠朋友,不夠意思,只能怪二人所生活的層次面不一樣。

既然魯智深要走,斷然要送些盤纏,可此時送的多了,顯然不合適,畢竟周通剛因為眼前這廝賠了媳婦。但是不送,也不合適,好歹是自家徒弟的哥哥。所以李忠想了一個萬全之策: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魯智深決定離開桃花山

第一、用金銀酒器招待魯智深,倘若嫌自己小氣,不願意等自己歸來,自然可以將這些器具轉換成銀兩。

第二:帶人出去截獲多少,就給魯智深多少,給足了花和尚面子的同時,也不會寒了手底下兄弟的心。

不料魯智深果然等不及,選擇了第一種,而也正是因為此事,為以後呼延灼征討桃花山,李忠、周通不敵,派人前往二龍山搬救兵,埋下了伏筆,也結了一段善緣。

《水滸傳》:少年時看不起李忠,長大才明白“生活的苟且”

李忠與好兄弟前後結束了生命

結局

在征討方臘的時候,李忠死了,與好兄弟周通前後結束了小人物的一生。雖然整部水滸關於李忠的筆墨並不多,但是字裡行間體現的,卻是李忠那種厚道、睿智、講義氣的性格。沒有經歷過人世間的酸甜苦辣,誰又能理解“生活的苟且”,回首觀望李忠的生涯,又何嘗不是自己生活的寫照?通過默默的努力,讓家人過得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