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將祖母下葬?

吃貨小小站

說起孝莊太后,大概無人不知。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她是公認的明清之際最傑出的女政治家,也是古代皇族女性中極富人格魅力的一位傳奇女子。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75歲的孝莊太后結束了她輝煌而操勞的一生,駕鶴西去了。出人意料的是,孝莊並沒有與他的丈夫皇太極合葬於關外昭陵,而是一直在宮中停放著靈柩,而且這一放就是37年之久。康熙帝這一出乎情理之外的安排,曾一度引發了多方揣測,更被稱為“清初疑案”之一。


這背後究竟有些什麼隱情呢?且聽有書君細細道來:


一、難以割捨的祖孫情。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都會對康熙皇帝和他祖母孝莊太后的深厚感情很有印象。


康熙帝幼年即位,全憑老祖母為他殫精竭慮,籠絡朝臣,排除異己,一步一步,用心血將他培育成一個傑出的帝王,幫助他建立起清王朝第一個黃金時代。連康熙帝自己都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與孝莊太后的確是祖孫情深。有一年春天,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幾乎每天派人捎書信問候起居,報告自己行蹤,並且把自己在河裡捕抓的鰱魚,鯽魚裝封好,派人送京給老祖母嚐鮮。


康熙陪祖母巡幸五臺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轎,親自為祖母扶輦保護;孝莊太后病危,康熙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晚年的孝莊太后對這個孫兒不僅傾注了全部的慈愛,更為孫兒的皇朝政權嘔心瀝血,盡全力扶持。


因此,孝莊崩逝之後,康熙的悲痛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據說康熙違反常規執意要在宮中為祖母守三年之喪,後因朝臣反對,又改戴孝兩年。


康熙不願意將老祖母過早下葬,於是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其後,在他在位期間,康熙幾乎每年都去遵化祭拜祖母。因此清朝皇室對此事的解釋一直就是康熙與祖母感情太過篤深,不忍下葬。


但是,在中國的喪葬禮節中,“入土為安”是個特別被強調的重要環節。康熙三十多年不葬祖母,顯然僅憑感情篤深這一點是說不過去的。那麼純孝之外,康熙還有什麼迫不得已,無法示人的隱情呢?


二、老祖母的遺囑給康熙帝留下了難題。


史書記載,孝莊太后在臨終時,曾給康熙皇帝留下了遺囑:由於太宗陵寢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為自己而輕動土木。而且,自己心中還時刻惦念著順治與康熙父子,所以應當在順治孝陵附近安陵。


這個囑託成了康熙年間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因為她留下話了,不要將她跟皇太極合葬,只能將她葬在順治帝孝陵附近。孝順的康熙自然不願意忤逆祖母的遺願。



那麼問題來了,順治帝乃是孝莊皇后的兒子,孝陵範圍內,最尊貴的地方已經建有順治帝陵寢,如果將孝莊太后葬入其中,是亂了輩分。因此在無陵可葬的情況下,康熙帝只好先在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暫安奉殿,用以暫時放置孝莊太后的靈柩,也算是權宜之計吧。


話說到這兒,想必很多人會疑惑,孝莊太后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遺囑,不願意跟丈夫皇太極合葬呢?


三、康熙太瞭解祖母心中的隱痛。


這第三個原因,關乎孝莊太后一生唯一的一個汙點。那就是史學界爭議很大的孝莊太后下嫁攝政王多爾袞的傳言。


關於這段公案,民間一直多有流傳,雖然並沒有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證,但孝莊和多爾袞曾經相戀卻是事實。


孝莊太后生於萬曆41年,據說她最初入宮去投靠她姑姑——皇后哲哲時,還是個13歲的孩子。本沒有打算要成為太宗的妃子,只是想等到年齡合適時再擇偶婚配。


而多爾袞生於萬曆40年,當時由於政治利益鬥爭失去了母親,年幼的多爾袞和弟弟多鐸就由太宗撫養。



少男少女,情竇初開,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且年歲相當,滋生情愫是極為正常的事。


然而帝王家的愛情之花,從來只盛開在清宮劇裡。孝莊太后最終還是遵從公主們和親的共同宿命,作為一顆政治聯姻的棋子嫁入了皇宮,跟她的姑姑哲哲,姐姐海蘭珠一起侍奉同一個丈夫皇太極。


孝莊先後為皇太極生下了三位公主一位皇子。皇太極駕崩時,孝莊皇后6歲的兒子福臨被擁立為新皇。此時,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勢力已是今非昔比,說他是皇權的實際操控者也不為過。


然而在眾多皇子中福臨中選,手握兵權,黨羽密佈的多爾袞竟欣然支持,這不能不讓人想到關於孝莊和多爾袞的民間傳言。不僅如此,在現存的清宮檔案裡,還出現了對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稱呼。什麼樣的關係,可以讓小皇帝福臨稱呼為“皇父”呢?


多爾袞從沒入關時就覬覦皇位,到此時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能奪皇位而不奪,其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孝莊。


孝莊太后為了保存兒子和皇位,這其間費了多少苦心,綢繆委屈,調護化解,箇中款曲也許只有她自己心裡知道。


根據這些細節判斷,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雖然無實據可考,但其為了保存兒子的皇位失身大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孝莊太后留下遺旨不與太宗合葬,極大可能是認為自己白壁有玷之身無法與太宗同穴。

康熙皇帝完全瞭解祖母當年屈身以保全太宗一生奮鬥而來的天下這份苦心,所以孝養無微不至。


孝莊去世之時,尊重她個人意願不能葬於皇太極昭陵,但是康熙又不忍心讓祖母孤零零別葬他處,所以才會出現孝莊棺槨在宮中停37年無法下葬的局面。


綜上所述,孝莊太后去世後在宮中停屍37年而不下葬,這件事雖然乍一聽有悖於常理,但細究其背景因素,卻讓我們剝洋蔥般看到了令人唏噓感嘆的歷史真相。


即使白壁有瑕,孝莊太后在歷史上堪稱後宮楷模的正面形象也絲毫不受影響。她在清朝剛入關內憂外患的的情況下,維持了清皇室的團結,保護培養了歷史明君。她的賢德無私和高貴大氣,今天依然令後世人敬仰。



有書共讀

說一部暴露年紀的電視劇——《一代皇后大玉兒》,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小時候看過這部電視劇,反正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這號人物

,也就是後來的孝莊文皇后、昭聖(太)皇太后。潘迎紫細膩而又大膽的表演將這一位清初傳齊女性的善良、隱忍、識大體演繹的淋漓極致既有兒女情長,又有家國天下。為了家族利益,為了孩子未來,她多次作出艱難的選擇,成就了順治、康熙兩朝帝王,也成就了自己。

就是這樣一位奇女子,卻給自己的最愛的孫子——康熙皇帝留下了一個大難題。昭聖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逝世。根據大清祖制,昭聖太皇太后逝世後,應該和她的丈夫,也就是皇太極一同葬在瀋陽的清昭陵,但是她卻再生命的最後時刻,留下了一道遺旨: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一段簡單的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的丈夫,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已經去世很多年了,我如此的卑微,就不要因為我再去打擾他了,就不和他葬在一起了。如果為我單獨修建皇陵,必定勞民傷財,更不合適。我很懷念你們父子二人(順治和康熙),就把我葬在你們父子的陵墓吧。

位於瀋陽的清昭陵

這一下把康熙難住了。

按照祖制,祖母昭聖太皇太后和祖父太宗文皇帝合葬盛京的清昭陵,但是祖母的遺旨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如果按照祖母的遺旨,葬在清東陵,和父親順治皇帝葬在一起,那麼清東陵中順治皇帝的陵寢已經是最高的的規制了,作為順治的母親,陵寢規模比兒子差也說不過去,而且也沒有單獨為太后建陵的先例。

左右為難的康熙,只好在清東陵修建了一處臨時建築——暫安奉殿,用於安置昭聖太皇太后的靈柩,期待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可是這一停就是37年,一直也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知道康熙去世,昭聖太皇太后的陵寢還是安放在暫安奉殿內,這一難題也交給了隨後即位的雍正。

暫安奉殿

雍正即位後,不僅要為安排的父親康熙皇帝的後事,還要安排曾祖母昭聖太皇太后的陵寢問題。此時,康熙已經選址景陵,如果曾祖母還沒下葬,就將父親康熙帝下葬,於情於理都說不錯過去。彼時,眾大臣看出了皇帝的難處,就上書雍正,建議將暫安奉殿建成陵寢,在清東陵大紅門之外,建造昭西陵。

這一建,

首先符合了昭聖太皇太后的遺旨,不葬盛京的清昭陵,葬在兒子孫子陵墓旁邊。其次昭西陵不在清東陵之內,自然在規制上就沒有那麼多限制了,不用考慮怎麼協調昭聖太皇太后和順治帝的陵寢規模的問題。第三,昭西陵,寓意在清昭陵之西,與盛京的昭陵遙相呼應。

建於清東陵大紅門之外的昭西陵,成了歷代祭祀清東陵帝王最先拜謁的地方,這一位置的安排,也無形中突出了昭聖太皇太后是清朝入關後,輩分最高的以為。

請大家關注愛玩的想公子,和我一起玩轉博物館,分享文博知識。


愛玩的想公子

看過《孝莊秘史》的人,對孝莊皇后這個人物肯定不會陌生。電視劇把孝莊皇后刻畫的可謂是淋淋盡致,與孝莊有著莫大關係的多爾袞皇太極等人,也被描寫的惟妙惟肖。

Δ孝莊皇后

孝莊皇后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嫁給了皇太極。一生可謂是如履薄冰,從後宮眾多妃子中脫穎而出,憑藉自己的能力籠絡了一大批人。皇太極死後,又經過了腥風血雨,扶持著自己的兒子福臨登基。

但是福臨太不爭氣,當了十幾年的皇帝,臨了卻要去做和尚,最後福臨究竟是怎麼死的,可能也只有孝莊知道。接下來孝莊皇后雖已年邁,但是硬生生的輔佐小孫子康熙繼承大統,從此開創康乾盛世。

孝莊皇后也就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賢后,一輩子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逃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終究逃不過病魔。1688年,這位輔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沒能戰勝病魔,撒手人寰。

Δ康熙


臨死前,孝莊囑咐康熙:自己死後,不要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只需要把我葬在順治陵附近就好了。也許是出於年輕輔佐順治登基,對自己這個兒子念念不忘,亦或者是對順治心有慚愧。才留下了這樣的遺囑!

輔佐了自己一生的孝莊皇后,康熙當然不想違揹她的遺願。但是現在無陵可葬,只好把孝莊先行安置在“暫安奉殿”。但是一放就放了37年,這個不怪康熙,實在是沒有辦法。

順治帝是孝莊皇后的兒子,但是在孝陵裡面,最為尊貴的位置,已經是埋葬了順治。如果現在再把孝莊安葬在裡面,是亂了輩分。但是孝莊之前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自己作為孫子不能違背遺囑,只好出此下策。

Δ雍正


一直到了康熙去世,孝莊還是沒有下葬,這就把事情留給了雍正。自己父親康熙的陵墓已經選擇好了,定址在景陵地宮,但是自己祖奶奶的地址還沒有下落。下面就開始有大臣上書,要給孝莊皇后修建陵寢。

自己父親康熙都沒有解決,自己一個處理不好就會背上不孝罵名。雍正將大臣聚集起來,先歌頌了孝莊皇后的豐功偉業。然後引經據典,講述了合葬的情況。又指出現如今大清國力蒸蒸日上,說明祖奶奶的停放地方是一塊風水寶地,而且祖奶奶也留有遺旨要與順治合葬,我們還是從了祖奶奶。

能在朝廷值班者,都是精明之人。雍正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群臣商量之後就請求在“暫安奉殿”建陵,雍正當即同意。至此停留了37年的孝莊皇后,才算是真正的安息了。


史之策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康熙帝不安葬孝莊太后,而是出於兩難的境地。

孝莊病逝後,曾囑咐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至於孝莊為何不願與皇太極合葬一處,眾所紛紜,暢讀文研院不在此多加贅述。而根據大清早期的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前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因此康熙非常為難,只能在清東陵外建一座“暫安奉殿”,先將孝莊梓宮停放於此,以便日後在想良策。

這一停就是37年,終康熙一朝,也未能解決孝莊的陵寢問題。既然“暫安奉殿”已經建在清東陵,為何不進陵區,而僅是在陵外呢?

其一,大清祖制中沒有單獨給太后起陵的制度。

其二,順治的孝陵位於清東陵內至尊無上的位置,而孝莊是順治的生母,不論葬在任何地方,地位都低於孝陵,這與其輩分不符。

雖然終康熙一朝,未能解決孝莊的陵寢問題,但康熙經常去祭謁孝莊,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將謁陵安排在地凍冰封、難於行進的日子,是為了要在臨近當年祖母與他訣別的時刻,去拜謁、慰藉孝莊,可見康熙對孝莊的感情至深。

雍正繼位後,認為自孝莊安奉“暫安奉殿”以來,國家昌盛,四海皆安,子孫繁衍,歷數綿長,想必孝莊在天之靈極為安妥,“暫安奉殿”必是個風水寶地,於是將“暫安奉殿”改建成陵寢。因與瀋陽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體系,故孝莊的陵名叫昭西陵,以此說明昭西陵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將孝莊葬在東陵陵區之外,以示區分。

最關鍵的是,在清朝,無論皇帝,還是欽點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因為孝莊是清東陵中所有內葬人輩分最高的,所以在謁陵時,每次都必須先從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必經之處,而昭西陵位於大紅門一側,對於謁陵來說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再有,清朝以左為尊貴之位,昭西陵也正是建在大紅門左側,由此反映大清皇室子孫對孝莊的尊崇景仰之意。且從清東陵地勢來說,右側低窪多石,又瀕臨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也是理所應當。


五味社

在清朝的267年曆史中,留給了我們許多謎團,包括順治出家、太后下嫁等,至今史學界任在爭論不休,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說法。說到“孝莊太后宮中停屍37年不能下葬”的原因,就不得不說太后下嫁的歷史謎團。



究竟孝莊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至今史學界支持太后下嫁說的史學家,其一個重要的歷史依據就是孝莊停屍37年未曾下葬,為什麼這麼說?假如孝莊未曾下嫁多爾袞,作為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母親,她完全可以葬入昭陵,可是她為什麼遺囑不葬昭陵呢?

就是因為這樣一個遺囑,就連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都束手無策,可見難度之大,最後還是雍正皇帝,發明了祖孫合葬,才解決了這一歷史難題,孝莊太后才入土為安。

我這幾年也翻閱過一些歷史資料,也看了很多史學家的論述,本人偏向於太后下嫁多爾袞說,這樣孝莊37年不能下葬的原因就很容易說的通。至於這麼大的事,為什麼正史沒有記載,原因也很容易解釋,從來歷史都是由統治者書寫的,對於這樣的皇家醜聞,試想那個史官敢如實記載呢?所以,我認為,孝莊太后37年難以入土為安,原因就是她下嫁了多爾袞。


認真學歷史

不是康熙不願意安葬祖母,而是孝莊太皇太后死後留下一個難題給康熙。

康熙從小跟隨孝莊太皇太后長大,感情超越了很多的祖孫,康熙對這個祖母也是非常的孝敬和尊重,一旦祖母有什麼決定,康熙是必須尊照去辦的,但孝莊太皇太后死前曾告訴康熙,自己死後不願意葬回到丈夫皇太極的身邊,而願意留在順治父子的身邊,那麼這個難題就來了。

按照大清的規矩,不管是皇后還是嬪妃,去世後都要與皇帝葬在一起,即便不是合葬,也要葬入妃園寢,不能離的太遠。

孝莊太皇太后,因為兒子順治帝登基,她的身份已經算是皇后,她死後應該與皇太極合葬,可她心裡卻舍不下兒子順治帝,還放心不下孫子康熙,所以官方的說法就是孝莊太后捨不得順治父子,就要葬在東陵。

康熙若是遵照祖母的意思去辦,等於置祖宗的家法規矩不顧,若是不按照祖母的意思去辦,就等於是違背了祖母的懿旨,也算是不孝,所以才遲遲未葬祖母,讓孝莊太皇太后幾十年沒有下葬,到了康熙的兒子雍正才解決了這個難題。


紅學愛好者蕭夢

孝莊皇后在漢人儒家的筆下是有爭議的人物,因為她不僅是下嫁多爾袞的問題,她還和多人有性關係,包括洪承疇。但在蒙古旗人眼裡,性慾比較野性粗曠,比漢人開放。因她是皇太極的側福晉,1639年生福臨(順治),是順治皇帝的母親,1643年順治即位封她為聖母皇太后。順治出家是個謎,她繼而又輔佐康熙做皇帝,康熙即位後又封她和多爾袞為太皇太后。她死後和誰合葬呢?

不過當她在1688年75歲崩逝前己經想到這後事,所以她提出不和皇太極合葬,與順治合葬。如果順治真的出家了,康熙幾次上五臺山又沒有找到父皇,如果是順治早己病死,出家只是孝莊皇后宮中的虛構。那康熙又上哪裡尋母子合葬。再加之她是大清朝的大功臣,怎肯簡單。


快樂人生40206654

孝莊文皇后卒於1687年,死後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清東陵大紅門東側,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為什麼孝莊太后的屍體會停放了37年不下葬呢?直到雍正的時候才下葬,是因為康熙不孝嗎?當然不是,康熙是順治帝的兒子,他非常尊敬孝敬他的祖母孝莊太后,孝莊病危時,他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康熙在誦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康熙從小就失去父母,是孝莊一手帶大的,孝莊陪伴幫助康熙三十多年,康熙才有了現在的成就,康熙對孝莊是心懷感激的,他甚至願意減壽來祈求祖母的平安。所以康熙並不是因為不孝沒有安葬孝莊。


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孝莊37年沒下葬的原因:

1.孝莊有遺囑,臨終前她囑咐康熙說:“太宗(皇太極)山陵(北陵位於盛京古城)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指順治帝)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遺體運往盛京和皇太極合葬,而且我心裡很捨不得你和你父親,就把我葬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

那為什麼康熙還不遵照遺囑把孝莊葬入清孝陵呢?這麼做的原因,並非是康熙不孝。而是因為順治帝乃是孝莊皇后的兒子,孝陵範圍內,最尊貴的地方已經建有順治帝的陵寢,如果將孝莊皇后葬入其中,是亂了輩分。而孝莊皇后生前又不願意於丈夫合葬,因此後世子孫只能重新尋找合適的地址,再建造一處陵寢。

所以孝莊的遺體就暫時安放在東陵邊修建暫安奉殿(位於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聖祖在位歷數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

所以為什麼孝莊在死後37年後才得以安葬就很清楚了。並不是子孫不孝,而是情有可原。


慕慕的魔法小屋

謝提問!關於孝莊皇太后死後,孫兒康熙將她厝安37年問題,前面幾位已經多方探討,都很好。孝莊遺命不入東陵,是從祖制方面出了個難題。但這並非不葬的原因。是康熙不願擔責嗎?也不全是。應該是多種因素促成。

第一,順治陵已定格局,按照古代∵昭穆制度確定的陵墓葬式,是無法改動的。而安葬他處又於心不忍。

第二,康熙對祖母感情很深,不會去違遺命葬瀋陽,而順治陵又無合適位置安置,只能暫厝順治陵外37年。雍正大臣們起一個昭西陵名字便可解決。難道康熙朝大臣們無能?

第三,康熙在位達61年,臨終又無遺囑如何安葬祖母。不僅是把難題留給兒子這麼簡單。應該是想用延長歲月來淡化些什麼東西。

第四,孝莊皇太后的一生,歷經三朝,扶兒攜孫。多挽狂瀾,定鼎國祚 ,功在大清260多年。然而偉大之餘的傳聞也不少。一是色誘洪承疇投降很可能是不實之風。二是下嫁多爾袞之說更是荒誕不經。滿人入關前即為漢官,漢化程度很高。倫理之事在皇室斷不會亂。至於私情於多爾袞就難以推得乾淨。面對多爾袞和豪格兩位強勢叔侄的虎視旦旦,如何能以孤兒寡母保持順治九五之尊?這與虎謀皮之功,沒有犧牲和手段是很難想象的。加之多爾袞的封爵從攝政王到皇叔攝政王直至皇父攝政王。甚至死後稱帝入宗廟這一系列有違祖制的事情,可見太后母子承受了不斷升級的壓力。多爾袞死後削號去爵,破陵毀屍等,也就不難理解!弔詭的是乾隆又為何給予恢復爵位。這些猜測是一股巨大的壓力,逼迫康熙將難題交給兒子雍正。歲月悠悠,加之雍正行事果敢,頭皮硬,應是上上之策。

總之,皇帝宮緯之事,亂猜居多,證具不會留下絲毫。



左說春秋

孝莊作為皇太極的妃子,進瀋陽昭陵的話,位置是很好安排的。不管孝莊是因為和皇太極感情不夠深厚不願意陪伴皇太極,還是因為和多爾袞的私情而不願意面對皇太極,總之,孝莊不願意進昭陵,遺囑說想陪伴兒子孫子,康熙應該是想把孝莊葬順治旁邊,父死從子,也可以說的過去,但順治生前對孝莊的怨念也不是一般的深,康熙很清楚這點,應該是這樣才沒把奶奶孝莊葬入父皇的陵園。不入父皇陵園,單獨為孝莊建陵也是不現實的,那樣,孝莊的陵將使清後世皇帝無法抬頭。睿智如康熙,一輩子也沒有想出兩全的辦法,到了雍正,實在拖無可拖,草草的把孝莊葬在了東陵的圍牆外,稱昭西陵。孝莊在幾代帝王心中的地位尷尬,喪葬也就更尷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