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也傲嬌,神醫扁鵲的“病有六不治”,堪稱最早醫患關係條例

醫生也傲嬌,神醫扁鵲的“病有六不治”,堪稱最早醫患關係條例

醫生和患者是一種對應關係,自從這個世界有了病人,也就有了以治病救人為天職的醫生。所以,醫生與患者之間就是一種從人類社會誕生起就密不可分的天然關係。

平心而論,醫生是極難當的。首先,生命是一個充滿神奇與奧秘的存在形式,人類對於生命奧秘的探索從未停步。作為與敗壞人的生命健康的疾病鬥爭的醫學,只要關於生命的所有謎題沒有全部揭開,這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領域。儘管從古至今產生了無數的醫生,其中也有許多醫術高超、技藝不凡的佼佼者,但從來沒有人可以做到包治百病、起死回生,與病魔和死神站在真正意義的對立面。

其次,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好生而惡死,卻是所有生物的本能。特別是對於有高級思維、複雜情感的人類,死亡是一個特別沉重的課題。當病患本人面臨死亡,或者病患的親屬目睹死亡之後,這種傷痛和悲憤往往會“移情”給在與死神搏鬥中處於前沿火線,且負有重要責任的醫生。因為,不管是人們長久以來的形成的心理慣性也罷,還是人們的殷切願望也罷,從來都認為醫生就是萬能的。

最後,就是醫生常常處於各種利益紛爭的糾纏之中。醫生面對的患者及其家屬是人,而醫生本身也是人。是人就會有各種慾望、情緒和利益訴求。在醫患關係的領域,生與死並不簡單是一個哲學、生物學乃至醫學命題,而是延展到了社會學、法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種種學術領域。一些不良醫生為獲取不正當利益而謀財、謀人、謀命的,一些病患親屬為宣洩情感、謀取錢財等動機而辱醫、害醫、傷醫的,這種種表現讓醫患關係不再單純和清淨,特別處於醫患關係對應位置的醫生,常常被推到矛盾糾紛的火力密集點和社會輿論的風頭浪尖上。

醫生也傲嬌,神醫扁鵲的“病有六不治”,堪稱最早醫患關係條例

醫患關係從古就有,醫患矛盾也是古來有之。所以,從很早開始,人們就已經開始探索和建立一些用於規範、調整醫患關係的社會規則,其初衷也是為了讓醫生更好地從事職業,讓病患更方便地保健醫療。醫患關係是一個世界性、跨學科的領域,而全世界最早對醫患關係提出明確規則的,恐怕應該是中國。

在傳說中的上古時期,在軒轅黃帝的部落裡有一個醫術高明、神乎其技的醫生,他名叫扁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渤海有個姓秦名越人的醫生,他的藝術非常高超,人們為了表示對他的敬仰,就借用了上古軒轅時期的神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這種借名而稱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常見的情形,例如讚頌一個人交遊廣闊、樂善好施,就稱之為“小孟嘗”,說一個人足智多謀就稱之為“賽諸葛”,等等。

因為真實的扁鵲是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其事蹟並不確定和清晰,但“扁鵲二代”的秦越人卻是歷史真實存在,且有史實可考的人物,所以除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越人被稱為扁鵲外,其餘出現的如“賽扁鵲”、“小扁鵲”等,應該均指秦越人而非扁鵲本人。後世也有將名醫、神醫尊稱為“小盧醫”、“賽盧醫”的,例如戲曲《十五貫》裡,就有一個“賽盧醫”。這裡的“盧醫”則指的是秦越人,因為秦越人的號就叫盧醫。也有一說,秦越人是盧國人,所以“盧醫”一詞是“盧國之醫”的簡稱。可見不論當時和後世,對於秦越人的醫學造詣是非常推崇的。

秦越人也是有史料可查的,最早提出醫患關係論述的第一人。在史學鉅著《史記》中,司馬遷就曾經專門列出篇章,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列傳。在帝王將相唱主角的中國傳統史學世界,為醫生這樣一個職業列傳是一個特例,由此也可以推知被列傳的醫生醫術之高超、影響之深遠。

醫生也傲嬌,神醫扁鵲的“病有六不治”,堪稱最早醫患關係條例

《史記》中的這個篇目就叫《扁鵲倉公列傳》。據列傳中記載,扁鵲(實際應該是指秦越人)創造了中醫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學和診療學的理論與技術基礎,而且他一生的經歷動盪而傳奇,使得他作為“神醫”的一生被蒙上了一層奇幻而神秘的色彩。

《扁鵲倉公列傳》還特別記述了他的“六不治”原則。“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髒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按說,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在醫生的眼裡唯有病人,沒有性別、貧富、貴賤、智愚、賢與不肖的差別,只要是病人,救治就是了,哪裡來的這麼多道道!但扁鵲似乎就不這麼想,他意外地提出了“六不治”原則,但凡違反了這六項原則,即便是有“醫者仁術”“醫者父母心”的職業倫理,即便是藥到病除、手到擒來,扁鵲似乎也認為當醫生的就不該略施援手。按照常規思維來看,“六不治”原則是不是顯得驕矜、傲嬌,甚至簡單粗暴、不近人情?看到這裡,是不是不由讓人想起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裡那個怪誕不經、荒唐執拗的“蝶谷醫仙”胡青牛?

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扁鵲提出的“六不治”不但是在維護醫生這個職業的從業尊嚴,也是替病人考慮周全,更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和諧的醫患關係,表面的不近人情,其實是抓住了醫療職業的核心;表面的苛刻嚴厲,實質上是為了尋求最佳醫患關係和最佳治療效果。

醫生也傲嬌,神醫扁鵲的“病有六不治”,堪稱最早醫患關係條例

“六不治”的第一類人就是那種過於任性、矯情、蠻橫的人。醫生治病,講求的是望聞問切,準確診斷;藥石針砭,對症下藥;外敷內服,按量定時,不可疏忽。倘若對方蠻不講理,無法溝通,請問醫生又該如何診斷,如何施治,如何讓對方謹遵醫囑、配合治療?

第二類人就是那種惜財如命,甚至對錢財的愛惜、吝嗇大於健康和生命的人。雖說當醫生的不該小題大做、小病大治,浪費病人的錢財,讓病人耗費不該有的冤枉錢,但最起碼的診治費、醫藥費、營養費得有吧。倘若一個人過於吝嗇,鐵公雞一毛不拔,捨不得給自己投資一分一毫,總不能讓醫生自己自掏腰包,賠本賺吆喝吧!

第三類人就是對食物、衣服、藥物過於挑剔的人。對於一個良醫來說,唯一的目標就是祛除疾病、還人健康,所以在選擇治療方案和治療手段、藥物配方的時候,一切都需要服從病情需要和醫學規律。假如一個病人挑三揀四,一切要以自己的喜好為標準,那醫生又怎麼樣保證可以做出最恰當的醫治選擇?“良藥苦口利於病”,而苦味又恰好是多數人不喜歡的味道,但世間美味卻又能治病的東西少之又少。

第四、五類人就是那種身體已經極度衰弱,生命已經垂危,生機即將枯竭的人。俗話說“醫生能治病但不能治命”,醫生是人不是神,力盡所能、窮盡心力之後,剩下的就要看病人的氣運和造化了,死亡是生物不能阻擋的鐵律,那種起死回生,從死神手裡奪命的事情畢竟是概率極小的奇蹟。從醫學的角度講,一個人過於衰弱,不但洩瀉清排等方法不可用,就連進補都是不能的,這就是所謂的“虛不堪伐”“虛不受補”。

醫生也傲嬌,神醫扁鵲的“病有六不治”,堪稱最早醫患關係條例

第六類就是寧可相信迷信、巫術,也不願意相信科學和醫學的人。無數的醫療實踐證明,和諧良好的醫患關係對於提高治療效果是有積極作用的,而一個人心裡抗拒科學、醫學、醫生,那麼即便是非常對症的治療手段,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吃藥不忌口,壞了良醫手”,抗拒就意味著不服從,病人從心底裡不信服、不尊重,也就意味著各種方法、手段、禁忌的不執行。病人信不過醫生、醫學和科學,醫生也當然怕壞了自己的名頭。

如果仔細分析了扁鵲的“六不治”,就會發現這裡隱含著醫生和患者之間建立互信、互助、互通的和諧關係的偉大智慧。任何一次成功的醫療行為,從來不是單向的,都是一個醫患雙方良性互動、深層溝通的過程。特別是在中國中醫領域,是非常強調“天人合一”“心病心醫”的思想的,對於醫療過程及醫療效果,傳統中醫不但強調醫生的醫德、醫術,更強調病人的配合和主觀能動性。

中醫領域又有一句名言“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一個好醫生不但要治得了疾病,更要懂得調理病人的心態、行為,將一個人作為完整的生命整體來對待。從這個角度說,春秋戰國時期扁鵲的“六不治”原則,對於今天的醫生患者而言,也是非常有借鑑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