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吳佩孚一生功業若何?主政河南時為什麼要號召全民多植榆樹?

清末民初的舊軍閥,大大小小多如牛毛,能上的了檯面的卻沒有幾個。

李鴻章、袁世凱等人創立了北洋軍閥集團。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集團分裂成直、奉、皖等派系。為掌控北京中央政權,各派逐鹿日漸激烈。

1919年大總統馮國璋去世後,北京政府淪為私權,各路軍閥紛紛攘攘,你來我往,用實力說話,輪流坐莊,各自為王,各有地盤,互不臣服。其中實力強大的當屬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人。而三人中最具實力的,卻非吳佩孚莫屬。至於民國中後期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人,則通常被稱為新軍閥,與吳、孫、張等人不可同日而語。

說吳佩孚是民國最大的軍閥,此言不虛,但應當限定時間。1919年,馮國璋病逝後,曹錕和吳佩孚繼承其衣缽,成為直系首領。其後,通過1920年的直皖戰爭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戰,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戰及1925年的孫傳芳反奉戰爭,吳佩孚在戰爭中迅速成長壯大,以河南為中心,先後攻下直、魯、豫、江蘇、陝西、兩湖等地,佔有半個中國。同期奉系張作霖只據有東北三省及熱河一部;孫傳芳的勢力基本上限於浙江。吳佩孚在洛陽住在袁世凱的離宮,並在洛陽陳兵數十萬,修建機場,購買飛機,成為河南航空第一人。自1920年到1927年,吳在河南坐鎮近8年,直到1927年5月,被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擊敗逃入四川,從此一蹶不振。吳在鼎盛的1924年,是第一個登上了美國的《時代》雜誌封面的中國人。蘇俄勝利後,對華政策上,他們當時首先看重的是手握重兵的中國吳佩孚,而不是無兵無權的中國孫中山。

吳佩孚,1874年生於山東蓬萊北溝吳家村。其母張氏有娠時,其父夢見抗倭英雄戚繼光到家,就以戚繼光字“佩玉”給其起名“佩孚”,字“子玉”。吳成年後留一嘴短短的紅鬍子,長臉高額,鼻相很好。吳雖系軍閥,卻是前清秀才,一生敬仰關聖、嶽武穆、戚繼光,最重情義,有古齊魯好漢之風,喜讀《春秋》,尤嗜《周易》,多有著述。用兵頗有方度,運籌帷幄,少有敗績。得意時做官十數年,經略數省,帶甲數十萬,而不治私產。晚年失勢後寓居北平,靠人接濟生活,有清廉名。尤其是北平淪陷後,日、偽欲借其往日威名,數翻遊說、利誘甚至威逼其出任偽職,皆嚴詞拒絕,不當漢奸,保全晚節,最後為日本人所害。吳死後,北平各界,包括日偽方面也出面為其辦理後事,舉行公祭。靈柩在拈花寺暫厝歷經七年之久,直至1946年12月才安葬於北平西郊玉泉山西麓。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一級上將”銜,並整修陵墓,再次公祭。國人對吳評價甚高,尤以蔣介石於吳去世後所發唁電為最,其辭曰:“----託志春秋,精忠許國,比歲以還,處境彌艱,勁節彌厲,雖暴敵肆其誘脅,群奸竭其簧鼓,迄後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義炳耀,海宇崇欽。----”。中共元老謝覺哉為其題詞:“元敬再生”,“元敬”是戚繼光的字。

吳佩孚一生最大的汙點是其下令鎮壓二·七工人大罷工,殺害京漢鐵路總工會江漢分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林祥謙,武漢工團聯合會法律顧問、共產黨員施洋及數十名工人。共產黨的教科書上始終視其為罪大惡極的殺人兇手,反動軍閥,致留千古罵名。文革中其墓園遭紅衛兵搗毀。

1921年,袁世凱在北平接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後,孫中山組織“二次革命”,遭曹錕、吳佩孚鎮壓。1915年袁世凱復闢帝制後,雲南都督蔡鍔組織“護國運動”,曹錕、吳佩孚被派往四川堵截、鎮壓蔡鍔的護國軍。此戰吳佩孚取得了瀘州、納溪的勝利,直接阻止了護國軍北上。當時雖說是各為其主,但吳此兩點惡行終不為孫中山所容。後吳部被孫中山的學生蔣介石率北伐軍擊敗。

作為軍閥,吳佩孚一生還有一些節義、功德之事,略述如下:

一、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吳曾多次通電反對在

巴黎和會上簽字,支持學生運動,頗得輿論的好評。

二、1923年,北京政府為解決國會會場狹小問題,決定拆掉故宮三大殿改建為西式議院。吳佩孚聽聞後,立即給大總統、總理、內務總長、財政總長髮了電報,痛批其非,引得各地報刊爭引其電,民意沸騰,終使故宮三大殿得以保護,留存後世。

三、1931年,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後,吳曾通電聲討。

四、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發生後,為表示抗議,吳整整絕食一天。

五、1938年6月國民黨軍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吳為淹死很多日本人而喜,但又為無家可歸的140萬河南人而悲。

六、吳佩孚受張學良邀請到北平居住,張又送房子又送錢予以接濟。但吳到京甫下車,在車站見到張學良就質問張在瀋陽為何不抵抗,致東三省丟失,不留一絲情面。

七、吳佩孚一生飽讀聖賢之書,人稱儒帥。一生堅守三條信念:不斂財,不納妾,失意後不進租界。這三條他都做到了。在他失意後日本侵略者想利用吳與蔣介石政權的歷史宿怨和在社會上的威望,敦勸他出山當傀儡。日本願意給他提供資金槍械,扶持他東山再起,被他嚴詞拒絕,始終不肯失節去做漢奸,在強敵面前屈膝就範。

八、吳在治理河南,駐蹕洛陽時,曾號令全境廣植榆樹。一時被人稱為“愛樹”軍閥。也許吳當時是無心之舉,抑或吳深諳易學,預卜其事,致積無上功德。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發生大旱災,夏秋兩季大部絕收,引發世紀大饑荒,赤地千里,餓殍遍野,有300萬人餓死。生民無以為食,將吳大帥當年所植榆樹悉數剝皮磨面充飢,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中有此鏡頭,所記不虛。

迷信點說,正因吳佩孚有這些節義、功德之事,才能於千軍萬馬中,炮火連天中,北平淪陷的急難危亡中,逢大造化,略享天年。死後尚能被極哀榮!

附錄吳佩孚詩文一篇,使諸君一窺其節義耳!

《滿江紅·登蓬萊閣》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浪大作。

  想當年,吉黑遼瀋,人民安樂。

  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

  到如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權墮!

  嘆江山如故,夷族錯落。

  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

卻歸來,永作蓬山遊,念彌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