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當我們需要建設一座摩天大樓,打造好根基十分重要。當這座摩天大樓用來比喻帝王的霸業,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這麼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他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個著名成語“一鳴驚人、絕纓之宴、問鼎中原、因獵求士”皆與其有甚深淵源。而歷來為人談論頗多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道出了楚莊王實力暗藏的一面,特別是他在繼位之初的“三年不鳴”,有人覺得那是他之前信心不足的表現,但在筆者看來,

如果沒有楚莊王的“三年不鳴”,也就不會有他後來一舉稱霸中原的“一鳴驚人”。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楚莊王因有“三年不鳴”故能成其“一鳴驚人”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楚莊王:“貪玩”與“昏庸”間的三年不鳴 只是“無為而治”下的善巧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一成語僅從字面意思來解,是藉以比喻平時沒有什麼突出表現,突然一下子就做出驚人成績的人。

對於這一成語的出處,標準的說法是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述的一段戰國時期齊國齊威王被淳于髡問及的一段對話。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探析,它最早的藍本卻是來自戰國時期韓非記載的春秋時期楚莊王的典故。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歷史雷同事件記載,這點並不奇怪,也許是當時齊國的齊威王也被問及到這個隱語,而後齊威王突然想起當年楚莊王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於是就脫口而出回答出了和之前楚莊王一樣的話語而已。

回到楚莊王時代,很多人不明白,既然楚莊王具備“一鳴驚人”的潛質,而他卻在繼位之初的前三年絲毫“不鳴”,而且滿滿被人貼上“昏君”、“糊塗”、“墮落”帝王的標籤。難道在“一鳴驚人”前的楚莊王果真就那麼差勁嗎?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滿滿被人貼上“昏君”、“糊塗”、“墮落”帝王標籤的楚莊王

很多時候,當你撕開一個歷史事件的表象,深入到這一表象背後所掩藏著的社會現實,往往就很容易發現,這些事件的最終結果與前者並不是毫無關聯的單獨偶成,楚莊王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甚至可以說楚莊王在繼位之初三年內的“不鳴”,非是他不能“鳴”,而是他不願“鳴”,且故而為之。

確切來說,楚莊王的“三年不鳴”,這完全就是由楚莊王本人自導自演巧設的一盤“迷局”,是為後來的“一鳴驚人”奠基的,只不過,他在“假寐”的同時,又滲入了道家“無為而治”的大智大慧。

歷史最終的結局也證明:年輕睿智的楚莊王,他用三年看似少不更事的“貪玩昏庸”形象,換取了三年後的朝綱朗清,以及一幫忠正良臣的輔佐,並以“無為而治”的方式終結了朝綱權臣之間的派鬥,從他自己則得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最大收效。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殘局之楚:弱冠即位的楚莊王 接替的只是楚國“內憂外困”的一堆麻煩

現在,我們將時光調回到春秋時期的楚國時代。

最初的楚國位於江漢流域,在世人的眼中,一直被視為南方的蠻夷之邦。西周初年,楚人的祖先熊繹被成王封為子爵,但他對周天子的態度並不死心踏地,總是時叛時順。到春秋初年,周天子的王權開始衰微,楚國君主熊通(楚武王)於公元前704年自立為王,並與周廷分庭抗禮。直到楚文王時期,使得楚國實力進一步大增。此時的強楚,已經成為中原諸國的心腹大患,當時齊桓公打出的“尊王攘夷”的口號,實際也正針對的是楚國,號召聯合中原諸國的力量一起來抑制日益變得強大的楚國。

公元前632年,楚國在與晉國爭霸的“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北進中原的圖謀從此受挫。後來,到了楚莊王的父親商臣(楚穆王)時期,雖然實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政策,但還未來得及與晉國一較高下,公元前613年,商晨暴病而亡。 接著,由商臣的兒子熊旅繼位,他正是歷史上後來位居春秋五霸之一地位的楚莊王。

這時候,楚莊王年齡尚且不過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晉楚爭霸:晉國趁楚國內亂之際拉攏邦國孤立楚國

  • 在國內形式上:

楚國由於前國君商臣突然病亡,給楚莊王留下的則是一堆爛攤子。楚國內部四分五裂,朝廷實權掌握在一幫權臣手裡,楚莊王無非只是個名義上的君主。

此時的楚國內政一度陷入混亂,國內矛盾重重,各支持勢力之間都在為各自的利益心懷鬼胎。另外,作為楚莊王的老師鬥克和公子燮趁亂掌控了實權,兩人為所欲為,並掀起了一場叛亂,控制了尚且年少的楚莊王,甚至在楚莊王身上曾因此而發生了一場有驚無險的劫持事件,後來在楚國廬邑大夫戢梨和叔麇衷心保駕下,用智謀誘殺了鬥克和公子燮,這才使得楚莊王脫離叛臣之亂。

  • 在外部環境上:

楚穆王霸業未成卻突然病亡,而在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號召下,楚國雖然此時已是國力疲憊,但中原諸國對它的堤防和繼續削弱政策並未解除。

特別在這時候,晉國也正好趁著商臣亡故,新君年少的機會頻頻動作打壓楚國,它將一些原本已經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攏了過去,並立下盟約。

楚莊王的繼位,面臨的正是這些內憂外困的一大堆問題,加上他年紀尚輕,剛開始朝廷的權力把持在一些佞臣手裡,雖然貴為國君的他並沒有多少實權,在政治作為上,稍為的一不留神沒準就得罪了哪方利益而自身不保。

聰明的楚莊王其實從一開始也是看透了這樣的局勢,為了緩解朝中實力派對他的警惕以及外部環境對楚國的高壓監視,楚莊王決定先暗自觀察,後再伺機而動,於是,他就自導自演了一部麻痺各方敵意的大戲,這便是“不鳴則已”,楚莊王上任的前三年,他一直在裝傻賣昏庸,以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來掩蓋他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真正意圖。從而為三年後的“一鳴驚人”埋下巨大伏筆。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少主臨朝:雖“貪玩墮政”三年 夢醒時分使出的“殺手鐧”讓所有人備感意外!

話說國家新的君主臨朝,一切都百廢待興。面對新上任而又缺乏經驗的年輕君主楚莊王來說,是否能夠統治好這個國家一切都有待考驗。

然而,此時楚國的內外形勢一點都不好。在朝堂之上,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朝廷對外的策略上,來自內部各種主張的聲音都有。特別是晉國藉機挖楚國“牆根”拉攏楚國附屬國的事,楚國的不少大臣紛紛向楚莊王提議,要求向晉奪回屬國,繼續一路北進爭霸天下。

接下來,楚莊王開始了他人生“演戲模式”的混沌三年。

令朝臣們所有人倍感失望的是,國家本來就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而這個新任的君主楚莊王居然“年輕而不修正業”。

自打從他上任三年來,從來都沒有發過一個號令,反而整日只顧貪圖玩樂,也特別不愛過問政事。在白天,他常常帶著一波隨從外出狩獵,在晚上,他又開始了歌舞昇平,喝著酒看著歌舞。而這還不夠,楚莊王為了自己可以玩樂的無所顧忌,居然破天荒地向大臣們下了一道死命令,他在宮門口掛起了一塊大牌,上書:

“進諫者,殺毋赦”。

意思就是說,誰要是再拿國事來勸諫自己,就得判誰死罪。於是,大臣們一個個嚇得再沒人敢多說啥了。

就這樣,時間一晃三年過去了,楚莊王毫無作為,楚國爭霸中原的實力一點都沒長進。朝堂上下,有人清醒有人醉,清醒的人因怕殺頭不敢去勸諫楚莊王,而反倒讓一些奸佞之臣的獻媚風佔據了上風,似乎楚莊王倒也很愛吃這一套。

話說,面對再昏庸的君王,到了國之將推之際,歷史上總會出現那麼幾個不怕死敢犯顏直諫的臣子!

有一天,心牽社稷的大夫申無畏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希望可以藉著自己的善巧言說勸醒楚莊王。於是,申無畏大著膽子求見了楚莊王。當時,楚莊王摟著姬妾坐定,漫不經心地問申無畏,來此是想喝酒,還是想聽音樂或者看歌舞什麼的?還是有什麼話想說呢?申無畏說,他是聽說了一些閒言碎語,而又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所以才來找楚莊王尋求答案的。楚莊王確定申無畏不是來勸諫自己的,就饒有興趣地請申無畏說出來給他聽聽。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申無畏請教楚莊王“這是什麼鳥?”

申無畏請教楚莊王:“人們說世上有這麼一隻大鳥,它色彩斑斕,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可是,三年裡沒有人見它飛過,也沒有人聽到它叫過,請問大王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立刻聽出申無畏是借談鳥來諷刺自己三年不理朝政,專司玩樂。於是就笑笑回答申無畏說:“我知道這是一種什麼鳥。別看它三年不飛,可它飛必沖天;別看它三年不鳴,可它鳴必驚人。不信,你就等著瞧吧。”

申無畏見楚莊王已經完全領會了自己的意思,於是就躬身退了下去。

可是,過了好久,似乎楚莊王忘了申無畏曾經暗喻自己的話,一點欲改觀的動靜都沒有,依然和之前一樣我行我素,整天沉迷於聲色犬馬之樂而仍然不自醒。

然後又有位耿直的大臣蘇從實在看不下去了,他打算就是豁出性命也要試著勸諫下這個糊塗的君王。

蘇從哭著求見了楚莊王。楚莊王對此感到十分奇怪,就問蘇從:“你為什麼要哭?”蘇從答道:“我哭,一是自己就要死了,二是楚國將要亡了。”楚莊王聽了有點不太高興就問道:“你死與楚國滅亡有什麼關係呢?”蘇從回答:“只要我來勸諫大王,按照之前大王下的死命令就註定了我今日必死無疑,而我死後可能就再沒有第二個人會來勸諫大王您了,到那時候,一切就都由著大王的性子,沉迷酒色不理朝政,這不正是楚國將要亡國的節奏嗎?”聽罷,楚莊王終於怒了,厲聲喝道:“你明知勸諫要死,何苦還要送上門來自己找死?”蘇從鎮定回答:“我不怕死,我死後還可以落個忠臣的美名,可楚國亡了,大王您就是亡國之君了。”說完就橫著脖子等楚莊王派人來砍。見此狀,楚莊王倒是煞有介事,他慌忙站起身來,一本正經的對蘇從說道:“大夫之言,可謂忠言,我聽你的”。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楚莊王:整頓朝綱,親近賢臣遠離奸佞

自從這件事後,說來也怪,楚莊王一改往日的態度,儼然換了另外一個人一樣,他親近賢臣遠離奸佞,重用了敢於向自己進諫的臣子來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撤職了一幫整日專門圍繞著他拍馬屁的臣子。朝廷上下,頓時一片清朗!

想想“墮政”三年背後的楚莊王,若不是趁著大家看他“昏庸”玩得不亦悅乎之際,實為留心觀察朝野動態,他又怎會在聽完蘇一番善言勸諫如夢方醒後,就立馬十分準確而毫不含糊的對朝臣來了個全盤撤換。顯然,他是對朝廷上下的文武百官們作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的。只不過他的“隱忍”功夫和“裝蒜”功夫實在太過令人高深莫測罷了。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一鳴驚人:從楚國“貪玩君主”到”春秋霸主”的華麗轉身!

當楚莊王在安排好楚國的執政班子之後,從來都不喜歡過問軍政要務的他,當親自上手起治國安邦的一檔子事,卻對國政軍法要務竟是如此的嫻熟。

楚莊王開始每天發號施令,製造武器,操練兵馬,當年就收服了南方許多部落,之後又伐宋敗晉,而且一度將軍隊直逼周廷“問鼎中原”,後來在王孫姬滿的勸阻下,楚莊王意識到天下大勢未得便搬師回朝,不過也著實讓周天子吃驚不小。

不得不承認,楚莊王是個悟性很高的君王。儘管當初王孫姬滿只是為了挽救大周危局巧說勸他收兵。然而,楚莊王卻從中真正認識到了楚國的弱勢。

接著,楚莊王在之後平定了鬥氏之亂後,就開始罷兵息戰,與民休息。

他重視發展國內農工產業,繼續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另外還請了楚國有名的隱士孫叔敖為相。此後,楚莊王一直注重發展楚國實力,開墾荒地,挖掘河道,獎勵生產,使得國內糧食連年豐收,

這一系列的發展民生,與民休息政策使得楚國再次強大起來!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楚莊王拜隱士孫叔敖為相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軍攻鄭,晉國派兵救鄭,而此時的楚國已經非昔日敗軍之楚,它國富民強,兵強馬壯,於是,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市東)大敗晉軍,從此取得了爭霸中原的絕對優勢而“一鳴驚人”。

自此後,楚莊王以“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的赫赫軍功一舉成為春秋時期繼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之後的第五位霸主!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於無聲處見驚雷:論楚莊王“假寐”背後的絕世之智!

對“三年不鳴”的楚莊王後來的“一鳴驚人”成就,不少人只是認為楚莊王是個“很有悟性、知錯能錯”的君王,因為他剛開始糊塗,可是後來經過忠良臣子勸諫幡然醒悟,於是他“迷途知返,亡羊補牢”,經過一番奮起直追,才有了後來在楚莊王執政史上的崛起之楚。

當然,對於如上看法我們並不反對,畢竟,從現象上來看,確實如此。

然而,如果從歷史的借鑑意義來講的話,那就再也不能是一言談資那麼隨意,我們必須要透過歷史的現象看清事物本質的面目。

只看歷史的表象,楚莊王似乎是被申無畏、蘇從這幫善於進諫的忠臣勸醒的,但透過表象後的本質,實則,楚莊王自從登上王位的那一天開始,曾經目睹過殘酷宮廷政變(因為楚莊王的父親商臣就是一位弒父奪位的君王)以及權力紛爭的他,心裡已然是十分明白“皇帝實際是個最危險的角色”,沒有十足的洞察力和朝廷上下的君臣一心,他可能就不太好坐穩。一面是楚國內憂外困的局勢,一面是手中無權的自己,而他還年齡尚輕,眼前的局勢也不明朗,朝野上下幾股勢力還在內鬥,外部更有晉國等中原諸國唯恐楚國的強大成為一隻威脅別國利益的猛虎,欲合剿之而後安……

面對楚國的“殘危之局”,楚莊王自己要下的博弈之局,也只能是“以退為進,暫匿鋒芒”。

因此,在楚莊王剛剛繼任時,他就開始以“裝糊塗”、“賣昏庸”、 “秀貪玩”的方式:對內,緩解紛爭;對外,緩解提防;而他自己,難得糊塗之中,洞觀時局,善辯忠奸,以韜光養晦的方式尋求伺機而動的絕佳機會。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楚莊王出征

最後的歷史走向也證明,上任三年,看似每天沉迷於酒色玩樂,甚至下了一道“死命令”關閉了一切臣子忠言直諫之路的楚莊王確實是有意而為之的給自己賣傻。楚莊王整整用了三年時間來善察朝廷之內文武百官的忠奸秉性,誰正直,誰小人,誰可近,誰可遠,誰可封,誰可撤……三年後,他果斷重用了一批人,當然也解除了一波人的權力,從而,令自己真正掌握了實權!而外部,其它國家對楚國的堤防也開始放鬆警惕,不再逼得那麼緊了……無形中給楚國重振國力留足了空間。

這些,都為楚莊王後來“於無聲處見驚雷”而稱霸中原的“一鳴驚人”提供了極好的先決條件。在此,我們不得不佩服楚莊王於清白裝糊塗間“假寐”下的絕世之智,可謂英名蓋世了。

結語:

楚莊王,繼位於楚國國公勢力非常強大的時期,甚至其中的一支已經強大到了足以與他分庭抗禮,而朝廷內部更是賢愚混雜,明爭暗鬥之風難以阻止,朝廷之外原本勢力已衰的晉國更是藉著楚穆王去世的機會頻頻動作欲藉此打壓楚國。

自古安邦必先定國,定國的首要任務就是肅清異己,整頓朝綱,安定國內民心。

剛剛上臺的楚莊王意識到一時氣候不成,但事情還必須做。怎麼辦呢?

孔子曾言:“知人固不易矣!”,想善察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原因在於人人都有一道防線。那如何突破這道防線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對方喪失警惕,自動將防線拆除。如何做呢?老子早就說了:“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於是,就有了歷史上楚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的形象出現在國人面前,此舉雖令忠良痛心,使奸邪快意,但這也正是楚莊王為突破自身困境使出最絕妙的一招。

這正是楚莊王為善辨忠奸使出的“智而示之愚”的帝王韜光養晦的統御之術。當然最後的結果自然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了。

由此看來,楚莊王“三年不鳴”非但不是他人生的敗筆,而是突破侷限、解除束縛、出奇致勝的人生最大勝局!

深論|楚莊王被誤解千年的“三年不鳴”實為爭霸中原的最大勝局

楚莊王從剛上臺時的少不更事,專司妓樂,到後來“一鳴驚人”成為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風雲人物,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角色轉變中,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歷史過往,都值得後人深刻回味與反思。


參考文獻:《史記·滑稽列傳》、《中華上下五千年》、《史記.楚世家第十》、漢.桓譚《新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