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之敗罪非全在宋江,換劉邦朱元璋也難成事也

對於梁山起義的失敗原因,一直深受廣大讀者的熱議。現在很多人都片面認為:梁山之悲劇都是因為宋江走招安路線造成。甚至有人提出幻想和假設,如果宋江不招安,而是直接樹幟反宋,梁山的結局就不一樣,還有可能起義成功。於是,對宋江痛恨至極。


梁山之敗罪非全在宋江,換劉邦朱元璋也難成事也

小編以為,梁山起義無論是否走招安路線,都難成大事,終歸會失敗。蓋因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合條件。換言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即便是劉邦、朱元璋做梁山首領,都是無濟於事。這是為何?下面為你剖析:


梁山之敗罪非全在宋江,換劉邦朱元璋也難成事也

先說天時。凡農民起義都得是在王朝已腐敗達極點,士族階層與老百姓均與天子離心離德之時。如秦末之劉邦、隋末之李淵、元末之朱元璋、明末之努爾哈赤,皆是如此。而梁山起義乃發生在南宋開國初期,經外族欺凌打擊之後的宋廷雖是偏安,但統治基礎和經濟基礎並末完全瓦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很高。且“靖康之恥”激發了社會民眾的仇恨,宋高宗打出雪靖康之恥的旗號,還是得到大多數士大夫和百姓的擁戴。此時起義,時機不成熟。

梁山之敗罪非全在宋江,換劉邦朱元璋也難成事也

再看地利。梁山大本營在今山東濟寧,這是個特殊地方。從地理位置上看,對軍事起義很不利。因為與宋庭都城開封和杭州很近,很容易遭到鎮壓。且處於金兵南的下前沿地帶,也易陷入爭端。從民眾基礎看,山東是孔孟故鄉,儒學思想源淵很深,老百姓被策反的難度大,很難形成一呼百應之效。


梁山之敗罪非全在宋江,換劉邦朱元璋也難成事也

《水滸傳》劇照 宋江與盧俊義、吳用在一起

最後看人和。梁山各路人馬是從四面八方拼湊而來,但出身、受教育程度、價值觀差別太大。以晁蓋為首的保守派和以宋江為代表的招安派之間,對梁山未來的路線由來已久,彼此都不能說服對方。晁蓋死後,宋江違背遺願雖登上泊主之位,但內心不服者甚眾,高層內部已失和。

再者,起義要成功少不得士大夫階層的支持與響應,梁山高層一直沒有采取收擾士大夫階層的措施。加之,山寨內部都是武夫居多而無經國治世之大材,頭號智囊吳用起義前只不過是一個身居鄉里、未獲功名的落魄讀書人,其學識、經歷、眼光都不夠,很難給矛宋江有力指導與輔佐。從這方面講,梁山也註定難成大器,失敗不可避免。不被宋庭鎮壓,也終究會分崩離析作鳥獸散。

綜上,梁山之敗罪非在宋江,乃是多重因素的制約。起義時機不對和缺乏高人指點乃是最致命原因。在這種環境下,即便是換劉邦、朱元璋做梁山首領,也是無濟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