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将呈现八大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的周期性、季节性、区域性特征

一般而言,银行业受季节性影响较小,但一般年初发放贷款金额占全年贷款量的比重较大,大约 30%-40%,从而实现“早放贷早获益”。另外,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中有大量的个体商户、农户和村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影响。

银行业受宏观经济的周期影响较大。由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为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导致的货币政策变动对银行业经营有重大影响。银行业的发展反映了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同时与固定资产投资和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银行业将呈现八大发展趋势

因此,行业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大致相同:在经济景气度较高时,银行贷款质量一般较好,且由于资金的需求较大赋予银行有利的谈判地位从而利差较大,银行贷款出现不良的可能性较低,从而计提的坏账损失较少,银行整体盈利能力较强;当经济不景气时,银行贷款质量下降,且由于资金的需求减弱导致银行利差收益减少,而银行贷款出现不良的可能性增大,从而计提的坏账损失较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趋于降低。

银行业的市场需求与特定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发展较快、盈利能力强、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从而对银行业务的需求较强,而在欠发达地区此类需求相对较弱,从而抑制银行业务的拓张。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业也较为发达,银行网点较多,银行服务也较为健全,而欠发达地区,银行业分支机构较少,银行服务有待提升,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二、银行业发展趋势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银行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全景投资趋势研究报告》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金融体系日趋完善,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日益成熟以及债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发行股票融资、发行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企业融资方式的变革,使得银行的业务结构、营销模式乃至金融市场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非银金融机构参与银行业竞争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内金融体系面临改变,未来银行业竞争将呈现主体多元化、边界模糊、程度加剧的新特征。一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将加速推进,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加快发展,众多类贷款业务的兴起,使得未来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将下降。另一方面,更多民营资本将进入银行体系,小额贷款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社区银行等新兴机构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导致的资金流出银行,对银行业的经营影响不断加大。此外,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托管、理财、投资银行、信用卡等非利息业务也将不断受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2、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愈发受到重视

中小微企业作为吸纳劳动力、贡献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一直受限于自身资产有限,无抵押品、无法获取担保等受到融资难的困扰,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加速,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在稳步提高,大型企业、集团客户的资金需求会逐渐从银行融资转向资本市场,中小微企业成为银行越来越重要的客户资源。中小微企业将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07 年,银监会修订《银行开发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指导商业银行不断改善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逐步调整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2011 年监管机构积极构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政策框架,先后印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银监发〔2011〕59 号)和《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 (银监发〔2011〕94 号),通过细化机构准入标准、支持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适度提高监管容忍度等差别化监管和激励政策,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3】87 号),明确了信息共享、增信服务、财税支持等金融支持小微企业配套政策措施。银监会印发《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建立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等指标考核和通报机制,在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指标方面落实差异化监管政策。

3、个人业务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消费信贷、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为银行的个人业务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4、中间业务日益重要,无风险业务或低风险业务比重增加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及发放贷款,存贷款利差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所在。一方面,银行寻求收益来源的多样化以平滑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国内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也不断增长,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中间业务日益受到银行重视,成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在银行的经营收益比重不断增长。

5、金融创新势头迅猛

金融创新是银行提高资金效率、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渠道,同时,新的金融工具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不良资产处置、调整期限结构、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新渠道,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金融创新是提升银行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外,技术发展以及商业模式创业带来互联网金融大发展也倒逼银行实施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以平抑“金融脱媒”的影响。

6、银行电子化进程加快发展

银行电子化为银行提供增值服务、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提供便利,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对包括私人客户、公司客户和往来银行的交易电子化,尽量减少手工操作,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对客户的服务,降低银行的运行成本。通过开发大量新的自助型银行项目,银行柜员联机系统的建立,为银行开发一系列新型的自助银行服务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7、资本监管要求趋严

中国自成为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成员经济体以来,资本监管与国际接轨,随着巴塞尔协议的修订而修改相关资本监管指标。巴塞尔资本协议 I 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 1988 年制订,是一套银行资本衡量系统,实施最低资本标准为 8%的信用风险衡量架构。自 1999 年起,巴塞尔委员会开始对巴塞尔协议Ⅰ进行修改,并就新资本充足框架(巴塞尔Ⅱ)颁布若干建议,以替代巴塞尔协议Ⅰ。巴塞尔协议Ⅱ保留巴塞尔协议 I 的最低资本要求等主要元素,并通过引入以下措施改善资本架构,包括:就资本规定及信用风险评价作出建议,以改善资本架构对信用风险的敏感度;引进监控及监查标准,让银行就其整体风险进行内部评价;提高银行向公众汇报的透明度。2010 年 9 月,巴塞尔协议 III 出台,根据新协议,商业银行必须上调资本金比率,以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协议规定,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 4%上调至 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 2%提高至 4.5%。2004 年 2 月,银监会以巴塞尔协议 I 为基准制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7 年 2 月,银监会根据巴塞尔协议 II 制订《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2011 年 5 月,银监会根据巴塞尔协议 III 制订《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 号)。自 2013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参考巴塞尔协议 III 的规定,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5%、6%和 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为 2.5%,逆周期资本要求为 0-2.5%;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 1%;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该办法实施后,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 10.5%。该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应于 2018 年底前全面达到相关资本监管要求。监管环境日趋严格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合规成本,也对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资本补充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8、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银行业将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于 2015 年 5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存款保险条例》,这将对银行业产生重要影响。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深化金融改革,引导国内金融机构改变经营方式重要制度安排。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前,国内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由国家隐性担保,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将国家对存款的隐性担保转移到银行自己来承担

部分责任,让市场的“无形之手”起到促进良性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表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愈发市场化,这也有利的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这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需要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及竞争力,以适应市场化竞争。

银行业将呈现八大发展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