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年間一場洪災讓山東與江蘇的省界至今懸而未決

中國的行政區劃上,因為歷史、經濟和人文等原因,產生了眾多的飛地,飛地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種:有的是為了經濟發展和管理上的方便上主動劃分的飛地;有的是地理環境改變或社會變遷而被動產生的。

而被動產生飛地的存在往往夾雜了太多的利益糾紛,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涉及到兩個行政單位之間的界限糾紛往往讓人頗為頭大,其中水域往往是爭議的焦點。

微山湖位於魯南蘇北交界地區,與昭陽湖、獨山湖和南陽湖合稱南四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我們翻看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能看到山東省與江蘇省在微山湖西岸的劃分上用的是虛線,也就是說兩省的邊界其實是處於一種待定的狀態。

咸豐年間一場洪災讓山東與江蘇的省界至今懸而未決

省界的劃分往往依據山川地理、河流湖泊作為天然界限,而山東的省界卻畫到了微山湖對面的幾個村子中,這個歷史的緣由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了。

在清朝咸豐元年,由於黃河決口的影響,微山湖西岸地區發生洪災,水位上漲使西岸沛縣成為一片澤國,由於當時沒有治理決口的技術,反覆的水患讓沛縣地區變得不適合耕種,百姓紛紛逃離。

咸豐年間一場洪災讓山東與江蘇的省界至今懸而未決

幾年後隨著黃河改道,水患來到了微山湖東岸一側,“黃河兩岸之東民,首當其害。沛地則因黃水不西侵入,免受山東其害,秋九月,東民來墾荒湖田。”山東的災民便來到微山湖西岸的土地上耕種,由於多年水患,沛縣地區十室九空,產生了大量無主地,出於恢復生產的目的,沛縣官署也就默認了這一行徑,並收取賦稅。但後來隨著原住民陸續迴歸,土地所有權的糾紛就出現了,甚至多次爆發衝突,不過沛縣人在山東災民身上始終沒討到便宜,山東人就這麼在微山湖西岸紮下根來。

咸豐年間一場洪災讓山東與江蘇的省界至今懸而未決

歸根到底,雙方在土地的問題上糾纏不休是受限當時經濟依賴於農業這一單一方式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後設立微山湖縣就是為了解決水域和沿湖管理上的糾紛。

隨著當代經濟多元化的發展,雙方不再依賴種田這一單一生產模式,矛盾也就逐步解開了,2004年8月,江蘇沛縣與山東微山縣締結為友好縣,實現了共同發展。

如今山東微山湖縣在西岸江蘇沛縣一側仍保留有四個村鎮的飛地,這也成為這段歷史存在過的痕跡。


咸豐年間一場洪災讓山東與江蘇的省界至今懸而未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