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一场洪灾让山东与江苏的省界至今悬而未决

中国的行政区划上,因为历史、经济和人文等原因,产生了众多的飞地,飞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有的是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上的方便上主动划分的飞地;有的是地理环境改变或社会变迁而被动产生的。

而被动产生飞地的存在往往夹杂了太多的利益纠纷,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涉及到两个行政单位之间的界限纠纷往往让人颇为头大,其中水域往往是争议的焦点。

微山湖位于鲁南苏北交界地区,与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合称南四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我们翻看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能看到山东省与江苏省在微山湖西岸的划分上用的是虚线,也就是说两省的边界其实是处于一种待定的状态。

咸丰年间一场洪灾让山东与江苏的省界至今悬而未决

省界的划分往往依据山川地理、河流湖泊作为天然界限,而山东的省界却画到了微山湖对面的几个村子中,这个历史的缘由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了。

在清朝咸丰元年,由于黄河决口的影响,微山湖西岸地区发生洪灾,水位上涨使西岸沛县成为一片泽国,由于当时没有治理决口的技术,反复的水患让沛县地区变得不适合耕种,百姓纷纷逃离。

咸丰年间一场洪灾让山东与江苏的省界至今悬而未决

几年后随着黄河改道,水患来到了微山湖东岸一侧,“黄河两岸之东民,首当其害。沛地则因黄水不西侵入,免受山东其害,秋九月,东民来垦荒湖田。”山东的灾民便来到微山湖西岸的土地上耕种,由于多年水患,沛县地区十室九空,产生了大量无主地,出于恢复生产的目的,沛县官署也就默认了这一行径,并收取赋税。但后来随着原住民陆续回归,土地所有权的纠纷就出现了,甚至多次爆发冲突,不过沛县人在山东灾民身上始终没讨到便宜,山东人就这么在微山湖西岸扎下根来。

咸丰年间一场洪灾让山东与江苏的省界至今悬而未决

归根到底,双方在土地的问题上纠缠不休是受限当时经济依赖于农业这一单一方式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微山湖县就是为了解决水域和沿湖管理上的纠纷。

随着当代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双方不再依赖种田这一单一生产模式,矛盾也就逐步解开了,2004年8月,江苏沛县与山东微山县缔结为友好县,实现了共同发展。

如今山东微山湖县在西岸江苏沛县一侧仍保留有四个村镇的飞地,这也成为这段历史存在过的痕迹。


咸丰年间一场洪灾让山东与江苏的省界至今悬而未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