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的歷史演變(一)

1、商周時期

人類自從誕生那天起,就在學習怎樣與大自然相處。早在原始部落中,就已經有了朦朧的風水意識,居住的地方和墓地以及遺棄動物殘骸的地方是要區分開的,這種劃分應該是後世風水術陽宅與陰宅的意識雛形。部落時期已經有了方位的概念,懂得日照和風寒的關係,“近水向陽”已經成為宅地選址的目標。

股商時期,盛行卜筮,事無鉅細,皆要

卜定。殷王想在鹿之東北修建城邑,曾多次

問:何時為吉,何地為吉。龜卜不但用於卜

宅,還用於國事。可以說般周是風水的孕育

時期。

據《國語·周語》記載,虢文公勸周宣王

舉行籍田之禮後,有“陽痺憚發,士氣震發”

陰陽分佈,震雷出滯。”周幽王二年地震時

伯陽父說:“陽伏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從這些文字記錄我們可以看出,在西周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用陰陽來解釋天文地理現象。

《老子》一書中說“萬物負陰可抱陽,衝

氣以為和”,指的也是陰陽二氣。陰陽被認

為是構成宇宙的基礎,世界萬物均可用陰陽

解釋。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

陰: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男

為陽,女為陰……正如《列子·天瑞》中所說“天地之道,非陰則陽”是古人常有的宇宙觀。

2、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不同的學

術流派和哲學思潮對字宙演變和發展的不同

探求,因此總結出一系列為人處世、治國理事的方法,同時也對世界運行原理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由此產生了陰陽、八卦、五行、元氣等學說,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大量技術性專著,如“地理”和“陰陽”類書籍,對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給予指導和記錄。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古代天文學,地理學的發展,引起了人們對字宙本原的思索

和探討。因此出現了眾多的學術流派和哲學思潮,儒,法,道,墨,陰陽,八卦,五行等各種學說爭奇鬥豔,互相爭,形成了百家

鳴的局面。同時,由於戰國七雄爭霸,競相築城,戰亂頻繁,不斷遷都,這也為風水學提供了大量實踐機會。

此外,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戰亂頻繁

的形勢使得各國遷都不斷,需要大量運用到

風水學,由此鍛煉出眾多風水人才,為後來的風水學發展奠定下了堅實的基礎。

於是,這個時期出現《周禮》《管子》《考工記》等著作,總結城市建設經驗以及選址理論,這些都為風水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風水理論的形成時期。在這個時期,由於大規模宮室的修建,為風水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而董仲舒等人的著作則為風水提供了思想理論。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世界觀逐漸形成,風水理論日益走向成熟。

先秦相地術中的迷信成分進一步發展,特別在東漢時期,加入了天文學和其他讖緯內容。在各種建築中,禁忌和迷信十分盛行。原本樸素的相地術分成了兩個方向,其中以“圖宅”為代表的風水流派,因為傾向於發展迷信而走上歧路。

此外,五行學說也興起於秦漢時期,著

名代表人物是鄒衍。五行學說認為,自然萬

物有水、木、金、火、土等五種基本屬性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

周火”。他還認為,五行以相剋的關係傳

遞,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

土克水。

到了西漢末年,劉歆繼承和發展了五行

學說,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即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此循環。劉歆有力地補充了五德終始說的相剋理論,使五行之說成為一個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五者之間形成周而復始的相生相剋的關係,構成了一種動態的平衡。

4、南北朝時期

中國古人的天人合一觀,使中國人自古對山水充滿熱愛。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風水學

迅速發展的階段。混亂的政治格局使人對政治失去了興趣,而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自然世界中。古人發現,山水也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充滿美感的山水才有靈秀之氣,從而出現了山水美學。這一時期,政治黑暗,戰亂頻

繁,人們對自己的命運難以把握,風水觀念再度興起。例如:三國時魏國著名方士管輅,以占筮、相術、相地著稱於世:晉代陶淵明的祖父陶侃,曾相信一位老人的話,把父親葬於臥牛地,後來果然發達了。

對山水美學的研究,大大促進了風水學

的發展。對山水認識的增加,使古人有了更完備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在這一時期,也就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風水大師和風水著作,將風水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這一時期,南北文化和外來文化處於大

融會狀態,玄學的興盛和山水美學的發展,把風水理論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這一時期產生了大量的風水著作,如管輅的《管氏地理指蒙》,至今仍對風水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謝謝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