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话题,庄子轻松洒脱,孔子闭口不谈

面对死亡话题,庄子轻松洒脱,孔子闭口不谈

庄子是先秦诸子当中唯一不对帝王说话,而对平民老百姓说话的人。先秦诸子中的大部分人写那么多文章,都是为了让帝王看到,绝大多数是站在帝王的角度阐述怎么管理国家、怎么管理诸侯。


曾经有人请庄子去当官,庄子撒腿就跑,他说不去,压根不爱当官,他觉得当官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庄子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假如我是一个乌龟,你是希望让我作一个乌龟在田野的烂泥里边滚着,还是被他们杀掉掏空了做成占卜用的那种壳供奉在太庙里呢?被人供奉在太庙里看起来挺酷,但是命都没了,我还是希望在烂泥里边滚着,这是庄子的态度。


庄子是所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安慰。据说古代学子们进京赶考的时候都是备两套书籍,一套是《四书五经》用来考试背过的,另外一套就是《庄子》放在枕头底下。如果考中了就去好好读四书五经,考不中我就去读《庄子》,因为它能对我的心灵产生很多的安慰。


庄子是属于能够让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轻松的人,当你觉得压力很大的时候,看看《庄子》就会放松很多。庄子让人们对死亡都不甚恐惧,孔子从来不谈论死,一天他的学生子贡跑来问孔子:“夫子,人死了以后到底是去哪里了?”


孔子不说,最后孔子被子贡磨的没办法就说:“我不能说,如果我说人死了以后都有灵魂,就怕那些无聊的家伙铺张浪费而搞出那种奢华的殉葬,这就很麻烦了。我如果说人死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我又怕那帮坏蛋把父母扔在路边不管了,因为反正人死后都没有了。所以这事正着反着我都不能说!”。


子贡继续央求孔子:“夫子,现在就咱们两个人闲聊天儿,你说了我肯定不和别人讲,你说说呗!”。孔子就说:“行,以后你死了就知道死后到底有没有了”。到最后孔子也没提这个,他把这个盖子捂得紧紧的,让你不知道人死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个结果就是中国人现在都特别怕死!


庄子不一样了,庄子说:“有一天我做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走了,飞来飞去的感觉很舒服。突然一下子我被惊醒过来,蝴蝶不见了,我又变回了庄子”。一般人做过这样的梦也就算了,庄子就不一样了,他反复琢磨到底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我呢?


今天我在这一醒,蝴蝶就没了,过两天那蝴蝶要是一醒,那我不就没了吗?所以他把死亡当做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意思是活着的时候你就是寄存在这里,死了你才是回老家。把死亡当作是生命的另外一种状态,今天是人明天变蝴蝶,人这样一想也就安慰了很多。


庄子应该算先秦诸子当中最有魅力的一个人,他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把激情与超脱完美的结合起来,他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想象。他充满激情的和我们讨论如何超脱于世俗之外,除了庄子谁能做到?庄子的文章甚至只是为了打发自己的天才,他肚子里边的才华实在是太多了,随便写出几段句给大家看看吧,根本不拿它讨生活,也不拿它去追求什么功名利禄。


庄子也反对战争,但他跟墨子完全不一样。墨子是到处奔走,并站在冲突双方的中间声嘶力竭地劝说不要打仗,庄子就讲了一个故事把问题解决了。他说有一个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触氏,右边那个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国家有一天发生了战争,结果导致伏尸百万。战胜的一方追逐另一方,一直追了15天才回来。


这极具讽刺的意思是战胜方看起来很能打,对方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打了1年多,胜利了又怎样呢?实际上你们也只是蜗牛触角上的两个小国家而已,看开一点就行了。庄子还提出了“齐贵贱、等生死”的齐物论,安慰了非常多诗意的灵魂。古代的学子们赴考的时候,都是靠庄子来保护和慰籍自己内心安稳。

面对死亡话题,庄子轻松洒脱,孔子闭口不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