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路——洞庭碧螺春

不是所有的“龙井”都叫“西湖龙井”,同样,不是所有的“碧螺春”都叫“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自古就是茶中珍品,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上好的碧螺春条索紧结,蛾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泡在开水中,只见杯中犹如雪片飞舞,慢慢舒展成一芽一叶。汤色碧绿,味道清雅,经久不散。碧螺春因其碧绿澄清,形似螺旋,产于春季而得名。/<font>


茶路——洞庭碧螺春


多人会问碧螺春的原产地到底在哪里呢?话说有好几个地区都产碧螺春。在这里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碧螺春的原产地是苏州的东山和西山,现在的苏州吴中区一代。在古代叫做(吴县),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由于东、西山地理环境独特,四季花朵不断,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陆羽茶经“茶之出”中曾提到过:“苏州长州生洞庭山”。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茶而细,味甚甘香,俗称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font>

3月初,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确实是一个寻山觅茶的好日子,由于阿浩就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自然要去探一探洞庭碧螺春的魅力之处,就带着家人驱车从苏州吴江区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到达了苏州太湖边的西山岛(西洞庭山所在地,过去叫西山镇,今改名为金庭镇)。/<font>


茶路——洞庭碧螺春


抱着兴奋且激动的内心一路上并没有感觉有多慢,很快的功夫就来到了目的地:西山。阳光明媚,茶农已经开始陆续采摘第一批的嫩芽了。这次,我专门提前联系了自己的一位朋友茶农世家小徐,他家乡下就是苏州洞庭西山的,听他说从祖爷爷辈就开始种茶、炒茶,由于现在的茶商的收购价格一直压得很低,弄茶叶又辛苦又挣不到钱,他们当地的年轻人基本都去城里上班了,只剩下家里老人在弄茶,他能坚持到现在,传承这份茶叶的态度我真是佩服。在约好的地点碰了头,中午在小徐家吃了一顿田园美味,蔬菜都是自己种植现吃现摘的,饭后便马不停蹄的跟着小徐和他爷爷去茶园参观学习了。


茶路——洞庭碧螺春


茶农小徐的爷爷有超过40年和洞庭碧螺春打交道的经验,通过向他们请教,我们获得了很多关于洞庭碧螺春的知识。洞庭碧螺春茶树的栽种和其它茶叶茶区有很大不同,一般都是和果树间隔栽种,在过去,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茶叶需求量小,村民们以种植果树为主,茶树为辅,后来随着茶叶需求的增加,逐步演变成茶树为主,果树为辅,茶树中种植果树的结果,使得茶叶有了诱人的果香,而这果香,也就成了正宗洞庭碧螺春的一大特色。边走边学习爷爷和我们介绍上午6点左右,就开始上山,还有一些清晨的露水还没散去,忙碌的茶农及茶场的采茶工已经急切的这一天收获的开始。经过前一天下午日光及一晚露水的孕育,碧螺春茶树的枝条间嫩芽长出了不少,有点已经适合今日的采摘。中午时分,依然有茶农在采摘,手眼并用,双手的采摘速度显示出了几十年采茶的功力。经过了一上午的采摘,一路上有许多茶农及茶场采茶工陆陆续续带着一上午的收获往回赶,回到茶场的采茶工进行着回厂后的第二道工序“挑拣”。/<font>

和某些绿茶品种大力炒作“明前茶”的概念不同,洞庭碧螺春并不特意强调“明前茶”概念,每年3月中旬到4月初大约20多天的采摘期,按标准采摘嫩芽或一叶一芽,经过经验师傅的加工炒制,工艺和火候的把握才是出产高品质洞庭碧螺春的关键。目前市场上对于“明前茶”概念的炒作确实有些过于“急功近利”了,起码对于洞庭碧螺春是这样的。/<font>


茶路——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的炒制环节最为重要,傍晚时分,终于有幸能看到专门的炒茶师傅上场炒制碧螺春,大都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炒制特点可以总结为“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既成”。通过杀青、揉捻、搓团显毫、文火干燥这些需要耗时四十分钟的步骤后,一锅3两的碧螺春茶叶终于出锅。这一天,这杯洞庭山碧螺春茶,完美的呈现在你面前。/<font>


茶路——洞庭碧螺春


品尝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font>

此行茶路——洞庭碧螺春让我感触颇深,碧螺春的甘香还在我舌尖中回味,洞庭西山的茶情世味让我流连忘返。我的茶路还在继续,我是阿浩,一名独立寻茶师,走遍千山万水,寻觅天下好茶!/<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