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我最早接觸到永字八法時,覺得是好事者所為,沒有什麼真實的內涵,不過給各種筆畫起了一些難記而古怪的名稱而已。後來漸漸地看重了永字八法,感到它裡面有些道道。

現在我要說的,與怎樣理解和評價永字八法無關,也不從頭到尾詳解說永字八法。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在上圖中,我們看到,點在永字八法中叫作“側”,橫叫“勒”,豎叫“努”,鉤叫“趯,”逆撇或稱仰橫的叫“策”,長撇叫“掠”,短撇叫“啄”,捺畫叫“磔”。

這裡且不逐個筆畫講解它有什麼特點,怎樣操筆去寫。

只是請各位注意一下:這裡有沒有折筆?

有沒有給折筆也取一個古怪的名稱?沒有!而在一般書法教學資料中,尤其是楷書教學資料中,都很重視折筆,又是畫圖,又是文字解說。

現今書法資料中如此受到重視的筆畫,在永字八法中居然沒有!這是為什麼?

這說明折筆這個筆畫出現的較晚。

人們不是苦苦追尋什麼魏晉筆法嗎?尋找的結果有多種結論,各自稱破解了魏晉筆法,讓學習者無所適從。

從永字八法來看,魏晉書法中,乃至更早一些的漢隸中,寫折筆就是寫一個橫畫,再寫一個豎畫(或撇畫)。

在橫畫結束處,另起筆寫一個豎畫,橫畫之末和豎畫之首,安排得好,就是一個漂亮的折筆。無須向現在教的那樣,在字的右肩折筆處,做過多的運筆動作。最高級的,往往是最簡單的,大道至簡啊!


魏晉書家當然是在前代傳統的基礎上來搞創新,這種寫法在魏晉書家筆下自然會有所反映。他們把橫畫之末和豎畫(或撇畫)之首銜接得非常得體,以至於看起來就是一個完好的折筆。要想看出這個折筆是分兩筆完成的,只有在他們失手處才能有所發現。

大家畢竟是大家,他們揮毫運筆,準確性很高,哪會出現破綻啊!

不過再厲害的高手,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我們仔細尋找也許會發現點什麼。

魏·鍾繇宣示表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局部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魏·鍾繇宣示表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局部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我們再看書聖王羲之《蘭亭序》裡的個別的字:

晉 王羲之蘭亭序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局部

晉 王羲之蘭亭序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晉 王羲之蘭亭序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晉 王羲之蘭亭序

晉 王羲之蘭亭序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晉 王羲之蘭亭序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再看書聖其他帖中選字:

王羲之都色帖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王羲之譙週帖

王羲之何如帖

王羲之是晉代人,我們討論魏晉筆法提到他。然而隋朝的智永和唐朝的孫過庭,是他的追隨者,他們的作品,也可供參考。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孫過庭 書譜

從魏晉書家的失手處觀察,明代董其昌發現了魏晉的核心技法--折筆

明代的董其昌深究用筆之法。他在深入實踐深有體會的基礎上,屢屢告誡人們說,要提得筆起。其實就是發現了以上竅門。

現在,我看到網上也有專家說要把筆輕輕提起,不要離開紙面,這也是接近了這個訣竅。

其實,也不用耽心離開紙面,另起一筆就好。

只要對接得好,就是成功的,熟能生巧。

聲明:“漢鼎智能在長安”頭條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價值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